对外汉语教学中“又”和“再”对比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摘要: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研究热点、主题和方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对外汉语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相关内容,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和主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热点1. 汉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研究汉语教学方法和教材的优化和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2.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语言,还涉及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研究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汉语国际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规划。

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了解教育机构的宏观环境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主题1.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

研究如何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2. 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

研究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需求。

3.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和能力提升。

研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整理,总结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2. 实地调查。

通过对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实际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3. 统计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2018年第23期(总第299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课程教学一、偏误分析的类型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

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二、论文中使用偏误分析常出现的问题(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

”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

不知道是因为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够到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一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为依据,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各种思维模式进行推理,以此进行分析偏误时的原因总结。

鲁健骥也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迄今对于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和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言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的层面上,而忽视篇章和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分析,基本上是从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出发进行的。

汉语言文学论文:研究对外汉语多项状语教学的不足与现状

汉语言文学论文:研究对外汉语多项状语教学的不足与现状

研究对外汉语多项状语教学的不足与现状一、多项状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随着学者们对多项状语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多项状语的构成成分、语序问题十分复杂,同时还发现,汉语多项状语的共现,需要依据语义就近、辖域控制、时间顺序等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多项状语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汉语的思维逻辑习惯,这对学生理解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尤其是书面表达方面)以至于交际风格都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多项状语自身的复杂性使之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上看,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多项状语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类似于“小华在北京以前学习过。

林老师给同学们在体育馆通常表演武术。

弟弟可能没刚和同伴出去玩。

他以前在学校大概没被人打过。

”的偏误。

由此可见,随着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深入,尤其当学生进入中、高级汉语课程学习后,针对多项状语的教学,也应在依托汉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重视。

二、对外汉语多项状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涉及到多项状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可查找到的最早文献资料是肖莉(1997)的《多层状语的顺序及其逻辑特性与对外汉语教学》。

到目前为止,学界针对多项状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项状语与对外汉语教学1997年,肖莉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进行对多项状语的相关研究,其文紧扣“民族文化与逻辑思维”来谈多层状语的顺序问题,并指出留学生在多层状语的使用上主要出现歧义、语义前后矛盾、语义费解三大问题,作者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多层状语教学的重要性。

文章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谈多项状语的教学问题,不足的是未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曹成龙(2007)从文化、修辞等角度肯定了语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性,分初级、中级阶段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提出了多层状语的教学思路,并提出应该通过帮助留学生形成语感能力来辅助多层状语的教学,至于如何通过培养语感来进行多层状语的教学,作者没有明确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作者:金艾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偏误分析,它常常可以预测、分析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多发的、有规律的偏误的原因。

但是,目前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通用”的问题。

因此,文章旨在对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

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

”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

尊重尊敬恭敬的对比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尊重尊敬恭敬的对比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尊重”“尊敬”“恭敬”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难点。

为了让留学生准确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论文以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收集留学生使用“尊重”“尊敬”“恭敬”的偏误语料,从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出发,对“尊重”“尊敬”“恭敬”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尊重”“尊敬”“恭敬”的产生与形成,然后从词义、句法功能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尊重”“尊敬”“恭敬”的异同。

第二部分根据收集到的语料及这组近义词的异同,分析留学生在使用“尊重”“尊敬”“恭敬”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总结产生偏误的原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的原因、文化因素的原因、教师教学方法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第三部分提出了注重对比,预测偏误;精简讲解,突出难点;加强练习,巩固用法;联系文化知识,增强学习兴趣等教学建议。

近义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难点,近义词之间通常词义相近,词形相似,留学生因为无法把握其中的细微差别,经常出现偏误。

结合“尊”“重”“敬”“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四个字的复音化,简单介绍“尊重”“尊敬”“恭敬”的形成情况,然后对比分析三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帮助留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三个词的区别。

在偏误分析部分,着重考察了留学生在习得“尊重”“尊敬”“恭敬”过程中的误用偏误,突出强调三者的语用区别,让留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者的理解,以便将其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到在交际中。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一点浅薄之见,希望对汉语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尊重;尊敬;恭敬;偏误分析;教学建议IAbstract"Zunzhong(尊重), zunjing(尊敬), gongjing(恭敬)" are the difficulties of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In order to make them to grasp the usage of these three words accurately, on the basis of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of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of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 of Jinan university, collecting the wrong example of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the three words, from the ontology and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f Chinese vocabulary, the author will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zunzhong, zunjing, gongjing". combined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rrors analysis, analyzed the wrong example.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t first,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generation and formation of " zunzhong, zunjing, gongjing", and then contrasted and analyz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words in the two aspects of meaning and syntax function. The second part,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ed corpu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of synonym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ypes of errors 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students using "zunzhong, zunjing, gongjing". Then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auses of errors, they are negative effect of mother tongu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arget language, the reason of the learner's, the effect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the effect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above analysis,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 notice to contrast, forecasting errors; Concise explanation, highlight the difficulties;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consolidate the usage; Contact cultural knowledge, to enhanc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Synonym is a difficult point of vocabulary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sually, synonyms words are similar in meaning and morphological. Students can’t find the nuances, so that bias appeared in their sentence frequently.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words, the author gives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the appeara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disyllablization of "zun(尊)", "zhong(重)", "jing(敬)", "gong(恭)", then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 zunzhong, zunjing, gongjing" in modern Chinese,IIIn the Part of bias analysis, the article inspects the bias err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quisition process of the four words, that can highlight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words, let the students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m, so that they are accurate and skillfully applied to in communication. Of course, these are only some shallow opinions,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Key Words: Synonyms; Zunzhong(尊重); Zunjing(尊敬); Gongjing(恭敬); Errors analysis; Teaching SuggestionsIII目录绪论 (1)第一节选题缘由 (1)第二节研究综述 (2)第三节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5)第一章“尊重”“尊敬”“恭敬”的产生及其对比分析 (6)第一节“尊重”“尊敬”“恭敬”的产生 (6)一“尊重”“尊敬”“恭敬”的产生 (6)二“尊重”“尊敬”“恭敬”形成的动因 (8)第二节“尊重”“尊敬”“恭敬”的对比分析 (9)一“尊重”“尊敬”“恭敬”词义的异同 (9)二“尊重”“尊敬”“恭敬”句法功能的异同 (13)第二章“尊重”“尊敬”“恭敬”的偏误分析 (18)第一节“尊重”“尊敬”“恭敬”的偏误类型 (18)一“尊重”的误用 (18)二“尊敬”的误用 (21)三“恭敬”的误用 (23)第二节“尊重”“尊敬”“恭敬”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 (25)一母语负迁移 (25)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26)三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 (27)四文化因素负迁移 (28)五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29)第三章“尊重”“尊敬”“恭敬”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30)第一节注重对比,预测偏误 (30)IV第二节精简讲解,突出难点 (31)第三节加强练习,巩固用法 (32)第四节联系文化知识,增强学习兴趣 (33)结语 (34)参考文献 (35)致谢 (37)V绪论第一节 选题缘由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世界各国给予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

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 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 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一、前言“既……也”与“既……又”是中文中常见的两种复合连词,它们都表示“一边……一边……”的意思,但是在使用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连词的语法差异以及它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二、“既……也”的用法“既……也”表示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同时存在,强调两件事情同样重要或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等相似。

例如:•他既喜欢打篮球,也喜欢踢足球。

•这个地方既美丽,也宁静。

在上述例子中,“既……也”连接的是同类型的词汇,表示它们是等价的,重要的程度相同。

三、“既……又”的用法与“既……也”相比,“既……又”强调的是先后顺序和时间过程。

例如:•昨天我既去了图书馆,又去了电影院。

•她既写了一篇论文,又发表了一篇文章。

“既……又”中,“既”表示先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又”表示后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同时,“又”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和语法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对语言的语法有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理解别人的表达。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既……也”和“既……又”之间的差异,并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正确用法,以免在语法应用上出现错误。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法。

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语言输出,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

五、总结“既……也”和“既……又”虽然都表示“一边……一边……”,但在具体用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两种连词的用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法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反馈机制,教师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汉语教学的目标。

汉英语音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汉英语音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 13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摘要】本论文在对比分析假说和偏误分析理论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在元音、辅音和声调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语 英语 对比分析 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近些年来,汉语热席卷全球,很多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非常高涨,但是他们依然会出现“洋腔洋调”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并结合笔者在沈阳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实习期间对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调查,更好地为语音教学服务,使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说的汉语越来越像“汉语”。

一、汉英语音研究的理论基础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系统地分析两种语言语音方面的差异,找出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偏误,有利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更好地进行。

对比分析指的是把两种语言体系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科学地预测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易错点,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语言学家弗赖伊斯认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就由两种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并克服这种差异”。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两种语言表现法的共同之处和特殊之点”。

教师通过研究两种语音方面的相同与差异来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偏误,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那些比较难学的语音方面。

但是对比分析也有其局限性,它的宗旨是根据一语和二语结构的异同并对教学做出预测,但只是着眼于两种语言的异同,将不同点与难点等同起来,往往会以偏概全,因此,偏误分析方法研究汉英语音方面的差异应运而生。

Coder 指出,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可以让教师通过偏误了解学生在第二语言上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偏误分析法突破了对比分析法将语言间的不同等同于难度的不同,去除了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强化了解释功能,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和程序。

二、汉英语音对比分析普通话中有 39 个韵母,韵母按结构可分成 10 个单元音韵母、13 个复元音韵母和带 16 个鼻辅音韵母三类。

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材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材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材对比分析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材对比分析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普及,对外汉语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而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级综合课教材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来对比分析《汉语教程》与《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这两本教材。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汉语教程》将中级汉语课程分成了两册,每册共16课,共32课。

而《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则将课程分成了上下两册,每册共15课。

可以看出,《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相对于《汉语教程》来说,课程设置更加紧凑,内容更加全面。

其次,我们对比分析这两本教材在课文内容上的差异。

《汉语教程》主要采用了对话和文章的形式进行课文编排,而《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则更注重实际语境的运用和交流。

同时,《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在课文内容上也更加贴合实际生活,涵盖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和实用场景。

再次,我们来对比分析这两本教材对语法和词汇的安排和教学。

《汉语教程》对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比较系统,会按照不同的语法现象进行分类,并提供一定的练习和例句。

而《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则更加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运用和实际应用。

它通过真实的语境和交际活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法和词汇。

最后,我们对比分析这两本教材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上的差异。

《汉语教程》注重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写作和阅读的训练。

而《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则更加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听力材料和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的中级综合课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背景,选择适合的教材进行教学。

无论选择哪种教材,都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希望本文对教学者有所启发和帮助综合比较了《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中级综合》这两本中级综合课教材在课文编排、语法和词汇教学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方面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义指向分析
在上一部分我们就副词“又”和“再”的基本语义做了一定的分析,知道“又”和“再”在语义上都可以表示行为的重复和继续。并且也知道“又”不仅能表明行为动作的已经实现,同时在一些情况下也能表明行为的未实现。那么在这一部分我们通过这两个词在具体行为叙述中的语义指向来分析两词在表明行为是否实现问题上的区别。
(一)“又”和”再”的语义指向
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句:
(13)下周又轮到你值日了。(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
(14)明天是周日,又是去教堂的日子。(《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15)端午节很快就要到了,到时又可以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16)这支笔很好用,我又想买一支。(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
(二)“又”和“再”的基本语义区别
从基本语义上来看,“又”和“再”都可以表示行为的重复和继续,但二者有有所不同,“又”一般来说比较主观,通常情况下是行为动作已实现的,而“再”是比较客观的,行为动作通常是即将实现的,也就说是还没有实现。例(8)中的“再”可以换成“又”一词,变成“我又喝一杯就醉了”表明行为动作“喝”已经发生,并且已经造成了结果“醉”的发生。《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中指出“又”只能表明行为已经实现了,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其实在有一些情况下,“又”也可以表明行为未实现,但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动作行为是可以预定的。例(1)中的句子可以变成“这人真讨厌,他昨天来过了,明天又来”,意思上“又”一词说明了“他来的”这一动作事实已经发生过,但“明天会来”的动作行为还未发生。
关键词:又;再;语义;对外汉语
前言
现代汉语里,副词常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重复、否定、语气等。其中表示重复义的有“又”、“再”、“还”、“也”四个词。这四个词的异同和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习得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又”和“再”在使用和词义辨析上以及它们在具体句型上的使用上又是尤为困难的。“又”和“再”都可以自由运用,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可是为什么可以说“你又来了”,一般不说“你再来了”呢?又为什么可以说“再接再厉”,而不可以说“又接又厉”呢?这些都与副词“又”和“再”在语义、语义指向方面有很大关系。特别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这两个词很难区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想在此对两个词做一定的分析,便于大家学习。
一、基本语义辨析
(一)基本语义分析
对比分析副词“又”和“再”,两个词各有各的特点,并且在很多时候都有相同的用处。首先我们通过以下的例子来对比区分这两个词的语义区别。
(1)这人真讨厌,昨天来过了,今天又来了。(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2)他说完话,又去忙别的了。(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3)他又想见她,又怕见她。(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4)这孩子又会写又会算,真聪明。(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5)我又不是小孩子,用不着你来教训。(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6)刚才想问你个事,可现在又忘了。(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7)再不走就要赶不上飞机了。(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例(1)中“又”表示动作行为“来”的又一次进行,例(2)“又”表示“他去忙别的”这一情况的相继发生。例(3)中“又”一词表明“怕她”和“想她”这一情形的同时存在,说明了”他”矛盾的心理。例(4)是说明这孩子同时善于“写”和“算”这两种特性。例(5)中“又”加强了句子的否定语气,例(6)中“又”加强了句子的转折语气。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又”一词的语义主要有三层:第一是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重复相继;第二是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第三主要是加强某种特定的语气。
对外汉语教学中“又”和“再”的对比分析
摘要: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又”和“再”在使用和词义辨析上以及它们在具体句型上的使用上又是尤为困难的。“又”和“再”都可以自由运用,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可是为什么可以说“你又来了”,一般不说“你再来了”呢?又为什么可以说“再接再厉”,而不可以说“又接又厉”呢?这些都与副词“又”和“再”在语义,语义指向方面有很大区别。“又”一般来说比较主观,通常情况下是行为动作是已实现的,而“再”是比较客观的,行为动作通常是即将实现的,也就说是还没有实现。“又”和“再”在语义指向也是不同的。
(8)我再喝一杯就醉了。(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9)雨停了再走吧。(张福堳《现源自汉语虚词辨析500例》)(10)休息一下再干。(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11)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12)看你把他气的,恐怕以后它再也不来了。(张福堳《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
例(7)中“再”表明“不走”这一动作的继续,将会引起的结果会是“赶不上飞机”。例(8)中的“再”是“喝”这一动作的继续。例(9)中的“再”表明“走”和“停”这两个动作的相继发生,例(10)中的”再”表明“休息”和“干”两个动作的相继发生。例(11)中的“再”用在否定句中,表明“想起”这一动作的不重复,例(12)中的“再”加强了否定语气,表明“来”这一动作的不重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再”的语义主要也有三层:第一是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与继续,这一点与“又”的第一层意思相近,也是汉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第二层是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动作之后,是表示“然后”的意思;第三层是与否定词连用,表动作的的不重复和继续,加强否定语气。
(17)这支笔很好用,我想再买一支。(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
(18)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
(19)今天下雨了,我们明天再出去玩吧。(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
在分析这组例句之前,我们首先来阐明语义指向的定义。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句中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另一成分直接相关。对比副词“又”和“再”在行为动作是否实现问题上,语义指向的分析是尤为重要的。“又”和“再”在语义上有着相同之处,但在具体的句子中的区别就是语义指向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