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观后感讲课稿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第一集:《国家博弈》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第二集:《国之砝码》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制造强国渐行渐近。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以前吧,对于咱国家那些厉害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也就知道个大概,觉得“嗯,挺牛的”,可看了这个片子,才真正感受到了啥叫“不明觉厉”变成了“明明白白的厉害”!片子里展示的那些大家伙,一个个都像是超级英雄,只不过它们的战场不是拯救世界,而是建设国家、推动发展。
就说那个徐工集团生产的超级起重机吧,我的天,那巨大的吊臂伸展起来,仿佛能够触摸到天空的尽头。
以前路过建筑工地,看到起重机啥的,也就瞅两眼,没觉得有啥特别。
但这片子里详细展示了它的制造过程,从设计图纸到一块一块的钢材被切割、焊接、组装,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智慧和汗水。
那工程师们对着图纸仔细研究的样子,工人们在高温车间里挥汗如雨的场景,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大家伙可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晶啊!还有那个沈阳机床厂的数控机床,以前我一直以为机床嘛,不就是个加工零件的工具。
但看了之后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那些复杂的零件,精度要求高得吓人,一丝一毫的误差都不能有。
为了达到这种精度,研发人员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日夜,一次次地试验、改进。
看到他们为了一个小小的技术难题眉头紧锁,又为了一点点的突破欢呼雀跃,我这心里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一重的那台万吨水压机。
那家伙,真的是个巨无霸!当它缓缓启动,巨大的压力施加在火红的钢锭上,瞬间变形,就像是一块橡皮泥在大师的手中被随意塑造。
讲解员说,这台水压机的出现,让中国在大型锻件制造方面不再受制于人,能够自主生产各种大型装备的关键部件。
我就在想啊,这得多牛啊!以前可能得看别人脸色,求着别人给咱做,现在咱自己有了这本事,腰杆子都硬了不少。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很多小细节。
比如那些工人师傅们粗糙的双手,上面布满了老茧和伤疤,那是他们长年累月辛勤工作的见证。
还有他们脸上专注的神情,眼睛紧紧盯着机器,一刻也不敢放松,生怕出一点差错。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冲击和对国家工业发展的深深敬意。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曾经,我们在工业领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瓶颈,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然而,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业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如今的中国已经在众多领域实现了突破和超越。
片中展示的那些大型装备和先进制造技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比如,那些超大型的数控机床,能够精确地加工出复杂的零部件,精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在地下挖掘隧道时展现出的高效和稳定,为城市的地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这些先进的装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我也被那些为了实现技术突破而默默奉献的人们所感动。
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生产一线,为了一个数据、一个方案反复论证和试验。
工人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敬业精神,精心打造每一个零部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铸就了中国工业的辉煌。
大国重器的崛起,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业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正是在这种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氛围下,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才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此外,《大国重器》还让我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来实现短期的发展,但要真正实现强国之梦,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再受制于人。
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工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尽管我们在一些领域还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一定能够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作为一个普通人,观看完《大国重器》后,我深感自豪。
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纪录片——《大国重器》。
这部片子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对咱们国家的工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片子里展示的那些超级厉害的装备和技术,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就比如说,那个能吊起上万吨重物的起重机,我的天呐,那么巨大的家伙,操作起来还那么精准,感觉就像是在摆弄一个巨大的玩具一样。
还有那超级智能的数控机床,能把一块普通的金属加工成各种极其复杂、极其精密的零件,这可真是太神奇了!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得是那个造高铁的部分。
你能想象吗?以前坐火车出个远门,那“哐当哐当”的声音,还有一路的颠簸,让人感觉这旅途真是漫长又难熬。
可现在,有了高铁,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坐高铁去另一个城市看望朋友。
走进高铁站,那宽敞明亮的大厅,干净整洁的环境,就让人心情特别舒畅。
我拿着票,通过检票口,来到站台上等待列车的到来。
没一会儿,就听到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呼啸声,然后一道白色的身影风驰电掣般地冲了过来,稳稳地停在了我的面前。
那就是高铁,流线型的车身,帅气的车头,就像是一条钢铁巨龙。
我走进车厢,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座位特别宽敞舒适,比飞机经济舱的座位还要好。
我把行李放好,刚坐下没多久,列车就缓缓启动了。
一开始,速度还不是很快,能看到窗外的景物慢慢地向后移动。
但没过几分钟,速度就越来越快,窗外的景物变成了一道道模糊的影子。
我坐在窗边,看着那飞逝而过的田野、村庄、山脉,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一样。
这时候,我旁边的一位大叔兴奋地跟我说:“小伙子,这高铁可真是快啊!以前我去外地打工,坐那种绿皮火车,得晃悠十几个小时,现在坐这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我笑着点了点头,心里也充满了感慨。
在这一路上,列车行驶得特别平稳,我放在小桌板上的水杯里的水,几乎都没有晃动过。
而且,车厢里也特别安静,几乎听不到什么噪音。
我拿出手机,看了会儿视频,信号还特别好,一点儿都不卡顿。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列车准点到达了目的地。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心潮澎湃,感触颇多。
以前吧,总觉得那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先进的制造技术离自己特别遥远。
但看了这个片子,我才发现,原来这些“大国重器”就在我们身边,默默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纪录片里展示的那些重型装备,那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比如说,那个超大型的盾构机。
你能想象吗?一个巨大的家伙,在地下缓缓前行,一点点挖出长长的隧道。
以前我坐地铁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地下的通道是怎么来的。
看了片子才知道,原来是靠这个大家伙在努力工作。
它就像一个超级大力士,在地下开疆拓土,为我们开辟出便捷的交通之路。
还有那些超级厉害的数控机床。
以前我只知道机械加工,可真不知道能精细到那种程度。
在片子里,看到那些机床把一块坚硬的金属,雕琢成各种复杂而精美的形状,就像是在变魔术一样。
而且精度高得吓人,一丝一毫的误差都不允许。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去一个小工厂参观,看到那些工人师傅在操作老式机床,加工出来的零件总是有些粗糙。
当时我还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和纪录片里的数控机床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那部分。
那可真是个超级工程啊!那么长的大桥,要跨越茫茫大海,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片子里展示了工程师们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比如说,在深海里打桩。
那可不是在陆地上打个桩那么简单,海水的压力、海浪的冲击,还有复杂的海底地质条件,都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咱们的工程师们就是有办法,他们研发出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硬是把一根根桩稳稳地打入了海底。
还有那个架桥的部分,巨大的桥梁箱梁要一节节地拼接起来,而且要保证严丝合缝,这得多难啊!我看着片子里的画面,心里都跟着紧张。
那些施工人员在高高的桥上,顶着海风,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设备,就像是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当最后大桥成功合龙的时候,我真的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叫好。
看着这些大国重器,我就在想,咱们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真的太不容易了。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大国重器》,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咱们国家在工业领域的巨大进步和突破。
那些巨大的机器、先进的技术,还有工人们专注的神情,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力量。
就说那个徐工集团的起重机吧,那家伙,真是个庞然大物!以前我只在路边远远地看过起重机工作,觉得就是个能吊起东西的大家伙。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才真正了解到它背后的厉害之处。
那巨大的吊臂伸展在空中,就像是钢铁巨人的手臂,充满了力量感。
而且它可不是简单地吊起东西,还能做到极其精准的操作。
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在建筑工地上,要吊起一块巨大的预制板,放到指定的位置。
那块预制板又大又重,周围的空间还很狭窄,稍有偏差就可能出大问题。
可是操作起重机的师傅,就那么稳稳地控制着,一点点地移动,一点点地调整角度,最后精准无误地把预制板放好了。
我当时就想,这得需要多高的技术和经验啊!还有振华重工的港口机械,那规模简直太震撼了。
一个个巨大的集装箱在起重机的吊运下,快速而有序地装卸。
以前我根本没想过,港口的运作能这么高效。
看着那些巨大的机械手臂来回挥舞,就好像在跳着一场精准的舞蹈。
而且这些设备可不只是大,它们还特别智能。
能够自动识别集装箱的位置和重量,进行最优的吊运方案规划。
这可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吞吐能力,让咱们国家的货物能够更快速地运往世界各地。
再说说中国的高铁吧。
以前坐火车,那“哐当哐当”的声音,还有慢悠悠的速度,让人觉得长途旅行真是件痛苦的事儿。
可现在的高铁,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那流线型的车身,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平稳得让人在车厢里几乎感觉不到晃动。
我记得有一次坐高铁,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在小桌板上搭积木,车子开得那么快,积木都稳稳的,一点儿没倒。
这得归功于高铁先进的技术和精密的制造工艺。
从铁轨的铺设,到列车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精度和质量。
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高铁制造厂里,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工作着。
他们对待每一个零件,就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精心打磨、调试。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4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一)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走到现代工业社会,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机器、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当我们回首历史,会发现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代表性的重器或技术成果,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近日,我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工程机械和高端装备。
它们不仅有着强大的功能和性能,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
在这些重器背后,蕴含着数不尽的汗水和努力。
每一部机械的诞生,都是一个集结了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工人的团队努力的结晶。
看到这些大国重器,我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不得不说,这些重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在过去,我们曾经长时间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但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企业并肩竞争。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
另外,这部纪录片也给我带来了深入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领先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品质。
我不禁想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经济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和精神。
在《大国重器》中,我看到了我国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那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大国重器》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教育片。
它教给我们,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国重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创新,我们就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被震撼到了!那些个大国重器,那一项项顶尖的技术,让我这个普通人对咱国家的强大有了更深的认识。
片子里展示的那些巨大的机器、复杂的生产线,还有科研人员们专注的神情,都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高铁的那部分。
以前坐火车,那“哐当哐当”的声音,还有慢悠悠的速度,总让人觉得旅途漫长又难熬。
可现在的高铁,那叫一个快、稳、静!记得有一次我坐高铁出门,刚上车找到座位坐下,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一下,广播就响了:“下一站就要到啦,请要下车的旅客提前做好准备。
”我当时都懵了,这速度也太快了吧!我往窗外瞅了瞅,景色“唰唰”地往后飞,可在车里却感觉特别平稳,我放在小桌板上的那杯水,愣是一点儿波纹都没有。
我就好奇啊,这高铁咋就能这么厉害呢?看了《大国重器》我才知道,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的心血。
从设计图纸到制造零件,再到组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
就说那车轮吧,得承受住高速运行带来的巨大压力,还得保证安全可靠,这制造的精度要求得多高啊!还有那轨道,得铺得平平整整,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和舒适性。
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工人们拿着各种测量仪器,一遍又一遍地检测、调整,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再说高铁的控制系统,那简直就是高科技的魔法。
能让这么长的列车在高速行驶中准确地停靠在指定的位置,误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这背后是超级复杂的算法和先进的传感器技术。
科研人员们日夜钻研,不断试验,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
我还听说,为了测试高铁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性能,工作人员们要带着设备跑到天寒地冻的北方,或者酷热难耐的南方,甚至是狂风呼啸的戈壁滩。
有时候为了获取一组准确的数据,他们在野外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吃不好睡不好。
但就是靠着这股子拼劲,咱们国家的高铁技术才能领先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重器观后感
经学院组织,我们在报告厅集体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的第一个专题《国家博弈》,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禁为其中的事件和人物事迹而感动和振奋,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瓮福集团董事长何浩明说的那段话:“我们卖的是技术,不是产品。
我们有自信,全世界你随便找,没有这个东西。
”后来我自己又看了后面的几个专题,包括《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
看完后有一些感触就写了下来。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
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
”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
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
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让人印象颇深,我从中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
“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
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
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
最后是该纪录片对我的一些启发。
该片介绍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些傲人的成就和一些艰苦的过去;介绍了成就背后哪些人为此付出的努力。
虽然中国已经有不少领先世界的技术,让西方国家队中国刮目相看。
但还是有很多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还是很依赖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有一些领域即使有了技术但没有支撑的设备投入生产。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要学习的也很多。
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找准了方向就要脚踏实地地坚持。
另一个关键是核心竞争力。
如果总跟在别人后边跑,就永远只能排在别人后面,很难有质的飞跃。
记录片中提到的优秀人才,都是某个领域里的精英,很多甚至是唯一的。
因此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引领者,
就必须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积极创新,走在人前。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企业需要自身的产业专注精神,不断的结合行业自身的发展延伸专业的价值链,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要做大、做好,应该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以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
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智能工业是先进工业的重要内容。
中国工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向产业链高端跃迁,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必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正在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大力发展智能工业将成为我国工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大国重器》中讲述的故事,无一不以突破行业的制高点,创新产品的突破,核心工艺技术的独占,优秀人才的勇于担当和奉献为特点,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出了振奋人心的方向并起到了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