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催化剂及相关催化反应过程

合集下载

工业催化3.3 金属及合金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工业催化3.3 金属及合金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子、分子向大块物质转变的过渡态,或者是凝聚态物质的初始状态。
团簇在化学特征上表现出随团簇的原子或分子个 数n的增大而产生的奇偶振荡性(even-odd oscillation)和幻数(magic number)特征。金属原子 簇在不同n值时反应速率常数的差别可达103 。化学反 应性、平衡常数等也出现了奇偶振荡性特征。
2.金属和载体的相互作用
金属和载体的相互作用有三种类型:
① 金属颗粒和载体的接触位置在界面部位处,分 散的金属可保持阳离子性质。
② 分散的金属原子溶于氧化物载体晶格中或与载 体生成混合氧化物,其中CeO2 、MoO2、WO3或其混 合物对金属分散相的改进效果最佳。
③ 金属颗粒表面被来自载体氧化物涂饰。
一. 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研究金属表面化学键的理论有:
能带理论 价键理论 配位场理论
1.能带理论
s 轨道、d 轨道组合成 s 带、d 带。 s 轨道相互作用强, s 带较宽,一般有(6~7)~20 ev ; d 带较窄,约为(3~4)ev. 即s 带能级密度比 d 带能级密度小,具体表现如下:
V(E)
对C-H,H-H,H-O键的断裂反应,只需要较小的能量,因此 可在少数一两个原子组成的活性中心上或在弱吸附中心上进行反应。 它们对催化剂表面的微细结构如晶粒大小,原子在表面上所处的部 位,以及活性中心原子组合等皆不敏感。
对C-C,N-N,C-O键的断裂或生成的反应,需提供较大量的能 量,反应是在强吸附中心上进行的。这些中心或是多个原子组成的 集团,或是表面上的扭曲,折皱处的原子,因而反应对催化剂表面 上的微细结构十分敏感。
3.3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催化剂是重要的工业催化剂。
金属的催化作用
金属催化作用---化学吸附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引言催化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过程,它可以通过降低能量势垒的方式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

金属催化剂作为一类常用的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能源转化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金属催化剂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金属催化剂的定义与分类金属催化剂是指能够在化学反应中加速反应速率,且在反应结束时保持不变的金属物质。

金属催化剂能够通过提供活性位点、调控反应的能垒、吸附反应物等方式实现催化作用。

根据催化剂的组成,金属催化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金属催化剂,即单一金属元素或金属合金;另一类是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即将金属颗粒负载于支撑物上。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催化活性,常用的负载物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铝等。

金属催化剂还可以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金属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钯、铑等)、过渡金属催化剂(如铁、铜、镍等)以及稀土金属催化剂(如钕、镧等)。

不同类型的金属催化剂具有不同的催化特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金属催化剂的催化作用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提供活性位点:金属催化剂上的金属离子或金属表面可以提供活性位点,吸附并激活反应物。

活性位点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

2.调控反应的能垒:金属催化剂可以通过调整反应物与催化剂间的作用力,改变反应的活化能。

例如,在氢气化反应中,贵金属催化剂能够吸附氢气并削弱键合,从而降低氢与反应物之间的能垒,促进反应进行。

3.提供电子转移:金属催化剂可以通过提供或接收电子的方式参与反应。

贵金属催化剂常常参与电子转移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调控电子转移过程来加速反应速率。

4.分子催化:金属催化剂中的金属离子或金属表面可以与反应物发生直接的化学反应,形成中间体,进而促进反应进行。

这种分子催化机制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金属催化剂的应用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合成、能源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化学中的催化反应机理及其应用

化学中的催化反应机理及其应用

化学中的催化反应机理及其应用化学反应中催化反应是一个广泛应用的领域。

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并降低起始反应能,使反应更容易发生并提高反应速率。

因此,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制药、石化、能源、材料等行业。

催化反应机理催化反应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

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通过吸附和解离反应物分子,形成中间体,增加反应中间体的浓度。

然后,这些中间体通过反应生成产物,最后脱附并再生催化剂。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图示表示:催化反应机理的例子举一个催化反应机理的例子: 反应乙烯制丙烯。

这个过程需要催化剂。

催化剂是一个金属氧化物,比如三氧化钒或四氧化钼。

催化剂可以提供一个位于分子表面上的反应场。

这个反应场可以吸附乙烯分子,并使其分解。

然后,分解出的自由基反应生成丙烯分子。

这个反应可以表示为:催化反应机理的应用催化反应在工业上的应用是多样化的。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催化裂化和氢化反应。

催化裂化是一种在油料中利用催化剂使分子裂解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重质原油分解为轻烃并脱除硫、氮等杂质。

裂化反应通常使用矽铝酸盐催化剂,比如ZSM-5催化剂。

氢化反应是一种利用氢气使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氢化物的反应。

比如,将棕榈油酸甲酯氢化生成棕榈酸甲酸甘油酯。

氢化反应通常使用钯等贵金属为催化剂。

需要注意的是,催化反应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它并不能改变反应系统的热力学。

因此,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仅限于提供一个反应场,不能使非热力学反应变为热力学反应。

结论催化反应在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并降低反应的能量。

催化反应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制药、石化、能源、材料等。

需要注意的是,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仅限于提供一个反应场,不能使非热力学反应变为热力学反应。

各类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其催化作用规律与催化机理

各类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其催化作用规律与催化机理

各类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其催化作用规律与催化机理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

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在组成、结构和催化作用规律及催化机理上存在差异。

1.金属催化剂:金属催化剂主要由一种或多种金属元素组成。

它们的结构可以是单质金属,合金或金属氧化物。

金属催化剂的催化作用规律是活性中心和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催化机理有两种类型:双电子传递和继承。

2.酸碱催化剂:酸碱催化剂是通过提供或接受质子(酸)或氢氧根离子(碱)来促进反应的催化剂。

它们的组成可以是无机酸或碱(如氢氟酸和氢氧化钠),也可以是有机酸或碱(如有机酸和胺)。

酸碱催化剂的催化作用规律是在酸碱性环境中,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反应活性。

3.酶催化剂: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催化剂。

它们的组成是由酶蛋白质和辅助物质(如金属离子和辅酶)组成。

酶催化剂的催化作用规律是酶与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并通过改变底物的反应活性、方向和速率来催化反应。

4.氧化剂:氧化剂是一种能够在反应中接受电子的催化剂。

它们的组成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如铬酸和二氧化锰)或有机化合物(如过氧化物和过氧硫酸氢钠)。

氧化剂的催化作用规律是通过在反应中接受电子,使反应底物发生氧化反应。

5.还原剂:还原剂是一种能够在反应中捐赠电子的催化剂。

它们的组成可以是金属(如钠和锌)或有机化合物(如氢化钠和氢气)。

还原剂的催化作用规律是通过在反应中捐赠电子,使反应底物发生还原反应。

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是根据不同的催化剂类型而不同的。

例如,金属催化剂通过吸附反应底物并与其发生反应来催化反应。

酸碱催化剂通过给予或接受质子或氢氧根离子来改变反应底物的反应性质。

酶催化剂通过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并在酶的活性位点上发生催化反应。

氧化剂通过向底物接受电子来氧化底物,而还原剂则捐赠电子给底物来还原底物。

总之,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在组成、结构、催化作用规律和催化机理上存在差异。

了解和掌握不同催化剂的特点和催化机理对于合理设计和选择催化剂,并优化催化反应至关重要。

化学催化剂的催化过程及其反应机制解析

化学催化剂的催化过程及其反应机制解析

化学催化剂的催化过程及其反应机制解析催化剂是化学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物质,它能够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效率,同时在反应结束后依然保持不变,能够重复使用。

催化剂在很多化学工业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合成氨、加氢制甲醇等。

了解催化剂的催化过程及其反应机制,对于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催化过程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催化剂在反应中提供活化能,使得反应物分子能够跨过活化能垒,完成化学反应。

催化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反应过程,常见的包括吸附、解离、加成和迁移等。

在催化过程中,催化剂往往与反应物之间形成中间体,通过转移活性基团促进反应的进行。

催化剂通常在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酸碱催化和金属催化。

酸碱催化是指催化剂通过提供溶液中的酸或碱的特性改变反应物分子的活性,从而促进化学反应。

在酸碱催化中,催化剂会与反应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新的中间体,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例如,硫酸催化葡萄糖转化为水和碳酸氢钠,硫酸起到酸催化剂的作用,使得葡萄糖分子更容易被水分解。

金属催化是指催化剂中存在的金属离子或金属表面上的原子对反应物分子进行活化和转化的过程。

金属催化剂通常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反应,例如表面吸附、电子转移、氧化还原等。

催化剂的表面具有特定的位点结构,可以吸附反应物分子并形成化学键,从而改变反应的能垒,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例如,铂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吸附氢气,将氢气分子中的氢原子转移到反应物分子上,从而降低反应的能垒。

在某些催化反应机制中,还存在着配体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

配体效应是指催化剂中的配体分子通过与金属离子配位,调控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配体可以改变金属离子的电子环境,从而影响其反应活性。

例如,在烃类加氢反应中,配体的选择可以影响反应的选择性,改变反应物的反应路径。

空间位阻效应是指催化剂中存在的大的配位基团,空间位阻效应阻碍了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有机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反应

有机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反应

有机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反应金属催化反应是有机合成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合成策略。

通过金属催化反应,可以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化学转化,为有机化学合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介绍金属催化反应的原理、应用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金属催化反应的原理金属催化反应主要是指在有机化合物的转化过程中,通过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金属催化反应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活化底物:金属催化剂能够与底物形成键合,从而活化底物,使其更容易进行反应。

这种活化可以发生在底物的氢、氧、氮等原子上,也可以通过有机分子的C-C和C-X键上发生。

2. 氧化还原:金属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可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底物的氧化或还原。

金属催化剂作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可以转移电子,从而改变底物的电子状态,使其发生化学转化。

3. 配位或成键:金属催化剂与底物之间发生配位或成键反应,形成活性中间体。

这些中间体在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进一步催化底物的转化。

二、金属催化反应的应用金属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能够实现的转化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碳-碳键、碳-氮键、碳-氧键、碳-硫键以及氢转移反应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金属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可以高效地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

1. 碳-碳键形成:金属催化反应可以实现碳-碳键的形成,包括交叉偶联反应、烯烃和炔烃的环化反应、直接烷基化等。

这些反应对于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2. 碳-氮键形成:金属催化反应在碳-氮键形成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羟胺和羧酸的缩合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以及氨基化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以方便地合成含有氮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3. 碳-氧键形成:金属催化反应可以实现碳-氧键的形成,例如醇和醚的合成、酯和酸的加成反应等。

这些反应对于合成酯、酮等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4. 碳-硫键形成:金属催化反应还可以实现碳-硫键的形成,包括硫醚的合成以及烯烃和硫醇的环化反应等。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剂作用机理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剂作用机理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剂作用机理作者: 可可西里发布日期: 2008-09-081.金属催化剂概述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催化剂。

主要包括块状催化剂,如电解银催化剂、融铁催化剂、铂网催化剂等;分散或者负载型的金属催化剂,如Pt-Re/-Al2O3重整催化剂,Ni/Al2O3加氢催化剂等;6.3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剂作用机理金属互化物催化剂,如LaNi5可催化合成气转化为烃,是70年代开发的一类新型催化剂,也是磁性材料、储氢材料;金属簇状物催化剂,如烯烃氢醛化制羰基化合物的多核Fe3(CO)12催化剂,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金属原子,以满足催化剂活化引发所必需。

这5类金属催化剂中,前两类是主要的,后三类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新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金属催化剂都是过渡金属,这与金属的结构、表面化学键有关。

金属适合于作哪种类型的催化剂,要看其对反应物的相容性。

发生催化反应时,催化剂与反应物要相互作用。

除表面外,不深入到体内,此即相容性。

如过渡金属是很好的加氢、脱氢催化剂,因为H2很容易在其表面吸附,反应不进行到表层以下。

但只有“贵金属”(Pd、Pt,也有Ag)可作氧化反应催化剂,因为它们在相应温度下能抗拒氧化。

故对金属催化剂的深入认识,要了解其吸附性能和化学键特性。

2.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研究金属化学键的理论方法有三:能带理论、价键理论和配位场理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金属化学键的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概念。

三种理论,都可用特定的参量与金属的化学吸附和催化性能相关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1)金属电子结构的能带模型和“d带空穴”概念金属晶格中每一个电子占用一个“金属轨道”。

每个轨道在金属晶体场内有自己的能级。

由于有N个轨道,且N很大,因此这些能级是连续的。

由于轨道相互作用,能级一分为二,故N个金属轨道会形成2N个能级。

电子占用能级时遵从能量最低原则和Pauli原则(即电子配对占用)。

故在绝对零度下,电子成对从最低能级开始一直向上填充,只有一半的能级有电子,称为满带,能级高的一半能级没有电子,叫空带。

有机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反应

有机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反应

有机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反应有机合成是化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农药合成、材料合成等领域。

而金属催化反应作为有机合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广泛的底物适用性等特点。

本文将就有机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反应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金属催化反应的概念与机制金属催化反应是指通过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的一类反应。

金属催化反应可以分为有机金属催化反应和无机金属催化反应两大类。

有机金属催化反应中,常用的金属元素有钯、铑、铑等,而无机金属催化反应中,常用的金属元素有铂、银、铜等。

金属催化反应的机制较为复杂,常见的机制包括配位添加-消除、氧化加成消除、还原消除等。

以配位添加-消除机制为例,其反应过程由底物的配位、金属催化剂的插入、消除等步骤组成。

金属催化剂可以通过稳定底物中的高价态中间体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二、金属催化反应的应用和意义金属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金属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底物的高效转化和产物的高选择性。

金属催化剂具有多种配位模式和反应机制,可以适应不同底物的结构和反应需求,从而实现底物的高效转化和产物的高选择性。

其次,金属催化反应可以用于复杂分子合成和天然产物的模仿合成。

金属催化反应能够实现多步反应的连续进行,从而在有机合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金属催化反应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合成、农药合成、材料合成等领域,推动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三、金属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金属催化反应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以有机金属催化反应为例,钯催化的苯环取代和碳氢化合物的官能团化反应、铑催化的碳氢化合物的直接加成反应等在有机合成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此外,无机金属催化反应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铜催化的氨基烷-碳键构建反应、银催化的烯烃-碳键构建反应等展现了重要的应用前景。

四、金属催化反应的发展方向金属催化反应领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金属对气体的吸附
周期表中的序列 II IV V VI VIII VIII VIII I, II, III II, I IIIB~VB 表 各种金属对气体分子的化学吸附性 气体分子 金 属 O2 C2H2 C2H4 CO H2 Ca, Sr, Ba Ti, Zr, Hf V, Nb, Ta + + + + + Cr, Mo,W Fe Ni, (Co) + + + + + Rh, Pd, Pt, (lr) + + + + + Al, Mn, Cu, Au* + + + + K Mg, Ag, Zn, Cd + In, Si, Ge, Sn Se, Te -
甲酸与金属的结合强度 甲酸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强度
金属的结构特征
1.金属的结构 几乎所有的金属晶体都可用三种基本晶体点阵来表示: 六方最密充填(h.c.p) 立方最密充填(f.c.c) 体心立方密充填(b.c.c),不饱和性比以上两种高。
等径圆球密堆积
密致双层结构
六方密堆积(A3)ABABAB
立方密堆积(A1)ABCABCABC
反应的速率几乎不受晶格的变化。 反应的控制步为解离的H与吸附的乙烯反应。
3.表面重构
金属表面配位不饱和,能量高,热力学不稳定。
表面驰豫(Surface relaxation) 表面重构(Surface reconstruction) 烧结(Sintering) 吸附(Adsorption) 。。。。
N2 本身还能对铁的晶面起重建作用。
即 N2 在铁晶面上进行化学吸附时, Fe 晶格上的其它晶面会逐渐转化为
(111)面。
② 同一反应,不同金属有不同的原子间距,有不同的 活性。
C=C+H2反应。0℃,金属薄膜为催化剂, Fe、Ta、W为体心立方晶格,取(110)面内的原子间距离 Rh、Pt、Pd为面心立方晶格,取晶格常数为晶格距离。 • 3.75A的Rh的活性最好。 • 当距离过宽, C=C 作更大 的变形,能量要求高; • 过窄,反应物得不到活化。
立方体心堆积(A2)
2.不同的表面活性是不同的
• 同样的晶体结构因晶面不同,表面的原子配位数 就会不同,使反应物在表面的吸附情况产生变化, 从而影响吸附为控制步催化反应的速率.
H 2 D2 HD
在阶梯、棱角(对吸附有作用)的位置比平坦的 位置活性高1000以上。 H2的解离为控制步。
C2 H 4 H 2 C2 H 6
氧化反应
• 部分氧化 • 完全氧化
C2H4 CO2 C2H4O
机理一:
C2H4 + * C2H4 (弱吸附, Ag-*) Ag + O2 Ag•O2(O2*) O2* + C2H4* 2C2H4O+ O*+*
H2£ C£ CH O O Ag
2
6Ag•O + C2H4* 2CO2+2H2O+6Ag+* 从以上可见,6(Ag•O) :1(C2H4*)=85.6%:14.4% 另外,O2 + 4Ag(原子) 2O2-(ads) + 4Ag+(原子簇)
② 低价氧化物。如:V2O3、MnO等。
在高温的氢气中稳定的载体,不发生SMSI现象。
表 M-TiO2 2%Pt 2%Pd 2%Ir 2%Rh
TiO2 负载的金属上 H2 及 CO 的吸附 H/M CO/M 200℃ 500℃ 200℃ 0.88 0.00 0.65 (0.81)* 0.93 0.05 0.53 (0.89) 1.60 0.00 1.19 0.71 0.01 1.15
金属的电子结构
• 金属的特征:
– 多以晶体形态存在 – 含有大量的可以自由运动的电子,这些电子 是共有化的 – 金属的原子间键为金属键
• 可用价键理论和能带理论加以解释。
1.价键理论
Pauling提出 • 假设每个金属原子提供dsp杂化轨道互相重叠, 从而导致金属键合。 • 成键轨道中 dsp 杂化中 d 轨道的成分 ( 用 d %表 示)为d特性百分数。
• 载体的作用
– 活性组分的支撑体 – 载体本身有时也具有一定 的催化活性 – 载体可与活性组分之间发 生相互作用
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体系:负载型催化剂;
载体: ①易在高温氢气中还原为低价氧化物,如TiO2等。
H2 2H2 _ H2O
OH
_
H2
H2O
O O O
O O O
O O
2H2 _ H2O
O
Maleic anhydridel Succinic anhydride γ- Butyrolactone Tetrahydrofuran (MA) (SA) (GBL) (THF)
实例-2
1)氧化反应: 2CO+O2→CO2 HC+O2→CO2+H2O 2)还原反应: 2CO+2NO→2CO2+N2 HC+NO→CO2+H2O+N2 2H2+2NO→2H2O+N2 3)水气变化反应(Water-Gas Shift:WGS):CO+H2O→CO2+H2 4)蒸汽重整反应(Steam reforming):HC+H2O→CO2+H2
金属催化剂及其相关催化过程
金属催化剂及其相关催化过程
§1 引言 §2 巴兰金多位理论 §3 金属催化剂上的重要反应 §4 合金催化剂上的反应 §5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1
引言
• 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及许多其他金属都可 作为催化剂 • 加氢、脱氢、氧化等
实例-1
顺酐加氢
(BDO) 1,4- Butanediol HO
H C
H H C 0.148nm H OH H H C H C
H H C H C OH
H
H
OH H H
H
晶面的原子排列与催化活性
1.原子的间距与晶面花样 • 当反应物分子占据催化剂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 活性中心产生吸附时,催化剂表面质点的距离 是影响反应物吸附的重要因素。 ① 同种金属,不同的晶面原子间距,有不同的活性。
垂直的虚线近似表示 通常固体金属的原子 间距离
费米能级与逸出功
•费米(Fermi)能级
能带有很多能量接近的能级组成,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每 个能级只能容纳2个电子。 能带中能级的电子填充率,由Fermi-Dirac分布函数决定:
1 f 1 exp(E EF ) / kT
当T=0K,E>EF, f=0
– 醇的生成
2n H2 + n CO → CnH2n+1OH + (n-1)H2O (n+1) H2 + (2n-1) CO → CnH2n+1OH + (n-1)CO2
甲烷化反应: CO+H2→CH4 Ru>Fe>Ni>Co>Rh >Pd>Pt>Ir
O C C M M C M O C + M M O CO2 M H CH M H C H2 M H CH3 M H CH4 M M O
CO2
N2
A
+
+
B1 B2 C D E F
+ -
-
*高纯度的Au能吸附O2
2、巴兰金多位理论
• 几何对应性原则
– 反应物分子中起反应的部分 – 活性中心的结构(多位体、簇) – 常见的多位体:
• • • • 二位体 三位体 四位体 六位体
R O 0.101nm H H C R C H H O H H R C H O H H
Ni C C H 2 C C 吸附 加氢 CH 2 CH 2 CH 2 CH 2 CH 3 CH 3 | | Ni Ni
Ni 催化剂(面心立方):用阴极蒸发方法,使 Ni 气化蒸发到玻璃上,制成Ni膜。 CAT1. 高真空下,100,110和111面上各占1/3无序 CAT2. 在1mmHg N2的气氛中,得(110)面择优取向 加H活性 CAT2比CAT1高五倍。 原因: 在宽双位上的吸附物种受到较大的扭曲,可能成为活泼 的中间物。(110)面的宽双位比(100)和(111)面的多。
2.能带理论
• 能带的形成
N 个金属原子 金属(有 N 个原子) (孤立的) s 4s 4p 3d 1 3 5 s 能带 4s 能带 4p 能带 3d 能带 N 1N 3N 5N 容纳的电子数为两倍的轨道数 受周期电场的影响扩散成为能带
s 带宽 p 带中 d 带窄
dN (密度) dE



铜的电子能带宽度对 原子间距离的关系 (示意图)
• O2-也会引起深度氧化 这时可以加入一些氯化物来破坏 4Ag( 原子簇 ) 的 结构,防止由于O2-引起的深度氧化。
机理二:
助催化剂的作用,减少表面氧的电荷; 碱金属的存在,以提高氯离子的稳定性,中和表面的酸中心, 以减弱EO异构变为乙醛的反应,然后被完全氧化。
五、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500℃ 0.03 (0.60) 0.02 0.00 0.02
③ 选择性的影响
-H 2 丁醇(C 4H9OH化剂,催化剂晶格常数增大,有利于脱水
结构敏感反应与结构非敏感反应 • 结构敏感反应:
凡在催化反应中同时涉及几个相邻催化剂表
面原子的,催化活性受表面结构、合金效应、
金属本性的影响都很显著。
• 结构不敏感反应: 催化反应的速度与金属粒度大小或晶面无 关。
K
K C D A B K C D A B
K C D K
巴兰金多位理论
• 能量对应原则 A-B + C-D → A-C + 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