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303303高中历史第13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知识的掌握程度。
5.教学拓展:
a.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实物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
b.开展历史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其他时期进行对比,深入剖析其历史地位。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分析能力。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史论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展开讨论。
2.制定讨论提纲:为学生提供讨论提纲,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片面、主观的倾向,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3.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史料的选择、解读能力不足,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
4.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化变革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文献,进行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通过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5.请同学们关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遗址、文物等,可以选择参观相关博物馆、纪念馆,或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这些遗址、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之后,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观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重点:史料实证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解读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洋军阀统治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质课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洋军阀统治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质课
促进知识青年的觉醒,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 垫的作用。
材料1:《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受到广大 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 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 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材料2: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 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 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经济 新气象
原因 政府、群众、
列强(主要原因)
表现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迅速发展
影响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社会生活 新气象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祭孔
掀起尊孔 复古逆流
祭天
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时空定位
二 次 革 命
新 文 化
护护 国法 运运 动动

五 四




1912 1915 1919


中 国 战 “四·一二”、

共 共 争 “七·一五”政变
2
孟子
61
3
蔡元培
153
3 民孙主中共山和 17

……


……

14 儒家传孔统子思想 1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23

高一【历史(统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统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2分钟
小 结
采用结构图,总结本课内容,阐释其中关联,并进行概括提升。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地图等形式,理解北洋军阀割据的特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等内容。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史料和问题引导,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培养历史的思维和方法,提升认识问题的深度。
家国情怀:认识到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变化,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学生思考的问题: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哪些力量限制他专权。
2.如果签订了这二十一条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4分钟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借助地图和文字材料,理解北洋时代军阀割据的特点。
2.按着时间顺序介绍从“府院之争”引发的张勋复辟到“护法运动”失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一方面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做出的不懈努力,一方面企图专制和复辟势力不断抬头。中国加入一战的背景和中国劳工的遭遇。
历史解释:多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深渊影响。
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联系从上一节《辛亥革命》内容导入本课。
4分钟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通过文字、图片和地图材料,讲述袁世凯专制到复辟的过程,利用数轴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3.对以上内容小结:
思考:专制现象为何频频出现?
复辟帝制的企图均告失败?
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为何无力?
6分钟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用张海鹏教授的一段史论,过渡到这一子目。
1.结合材料,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课教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课教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高中历史课教案课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特点。

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变革。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状况和变化。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通过讨论和研究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材料: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素材。

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研究资料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展示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提出问题,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讨论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认识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政治背景和特点(10分钟):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动荡局势、军阀割据等。

解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的特点,如军阀混战、政权不稳定等。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势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变革(20分钟):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变革,如新式工业的兴起、外商投资的增加等。

解释这些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和民生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变动等。

引导学生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

文化状况和变化(15分钟):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状况和变化,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科学思想的传播等。

分析这些文化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和改变。

讨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化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总结和讨论(10分钟):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批判性评价。

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己的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小论文,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教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变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文化上,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学性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政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深远意义,仍无法全面地理解。

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影响,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目标】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时空定位,通过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史料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从“新”“旧”冲突中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二)教学过程导入材料1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

”“中国醒悟之后,发奋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学生活动】根据材料1,概括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目标,回顾辛亥革命前国人为此所做的努力。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趣。

情境一专制与民主——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任务一: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以时间轴形式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历史事件学生自行梳理完成时间轴,并且思考: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存在哪些势力?分别有什么特点?2、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政治的特点。

学生展示整理成果学生自主探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事件,采取较为客观地态度对所选事件进行分析,回答问题1和问题2。

设置任务,提出问题:1、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思考这一时期主要存在哪些势力?分别有什么特点?2、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政治的特点。

教师示范:教师依据学生所选灵活处理,选取典型事件(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护国运动;中日民四条约等)进行分析,侧重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后归纳总结:北洋军阀和革命党人是这一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北洋军阀与革命党人的较量,实际上是专制与民主的较量,北洋军阀的复辟活动以失败而告终,说明了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而革命党人虽然维护了共和制度,但没有摆脱专制统治;帝国主义是这一时期本环节以“民主与专制之争”为主线。

着力于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群体力量:北洋军阀、革命党人、列强和人民群众的分析,通过学生自主梳理时间轴,加深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对这一时期民主与专制之争的分析,从家国情怀角度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革命党人,他们的活动都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隐蔽势力,仍然在侵略中国。

而无论是哪一股势力的活动,人民群众是最终的受害者,最后回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上军阀割据混战,分崩离析,民主之路道阻且艰。

因此不能挽救近代中国的民族危亡。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通过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
2.采用案例分析、史料解读、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3.结合时事政治,进行历史与现实对话,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人物、事迹,并撰写一篇关于某位历史人物或事迹的介绍,不少于800字。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注重质量,力求做到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文字通顺。
2.教师应加强对作业的批改与反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提高。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以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代表人物。
2.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尊重历史、敬畏历史。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然而,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章节,由于历史背景复杂、政治动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1.提问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如“辛亥革命后,我国进入了哪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显著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对外卖国(1)对内独裁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条件(1)从主观来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的利益,专制独裁是其阶级特点,袁世凯掌握政权和军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2)从客观来看,辛亥革命不彻底,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资产阶级力量涣散。

2.护国战争(1)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于1913年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

2.统治表现(1)原因①根本原因:社会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

(2)统治特点①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

②军阀们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服务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

③军阀们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割据称雄,拥兵自重。

④各派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⑤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

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与新文化运动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族工业的发展(1)条件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表现: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社会生活(1)背景: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

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

(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晚清至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和习俗中出现新风尚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生活习俗(照相、饮啤酒和吃火锅、看西医、购买西方商品等)受西方影响;以洋为尚(如住洋楼、挂洋灯等);陈规陋习逐步革除,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得文明、开化(如剪发辫、婚礼变得简约文明、见面改行握手礼等);近代科技走近人们生活(如电话、汽车等)。

(2)原因:伴随西方列强侵略,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1)内涵: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个性解放、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反对迷信武断、愚昧盲从、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

(2)目的:宣传民主与科学,旨在开启民智,扫除封建思想,为国家富强创造条件。

2.兴起(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内容(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新道德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如下图所示:4.影响: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图解史实】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考点一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及特点考向1| 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材料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待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解读:经历一系列革命的挫折,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同盟军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源于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孙中山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护法运动后到国共合作之前,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认识有何重大进步?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原因。

提示:重大进步: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革命的对象;认识到反帝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大敌);国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进步原因:对保卫民主共和革命的总结与反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启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侵华加剧,北洋军阀统治更加黑暗;五四运动以来,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不断高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

考向2|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材料1913-1918年英、德两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1917 51 989 185 53.6 --1918 49 890 293 51.5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读:英德两国对华商品出口大幅减少,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暂时放松。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1913-1918年英、德两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提示:趋势:英、德两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原因: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有力地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一、北洋军阀时期的主要特点1.政治(1)实行军阀官僚的对内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

(2)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2.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3.思想(1)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纲常。

(2)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开始出现、推广。

4.社会习俗: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及评价1.发展特点(1)发展“短暂”。

帝国主义战争的时间表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时间表。

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兴旺似昙花一现,只能是“短暂的春天”。

(2)发展不平衡。

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3)地区分布不合理,民族工业大都集中在沿海一带,而广大的内地分布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沿海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地理条件较优越等。

(4)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受帝国主义侵略,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2.评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不仅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与世纪之交的思想激荡考向1| 新文化运动材料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有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解读:读出处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找关键“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提素养通过陈独秀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描述,理解其含义和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问题:阅读材料,指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陈独秀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有何重大意义?提示:内涵:德先生,即“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即“科学”,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近代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科学知识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