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镜微创保胆取石213例报道

硬镜微创保胆取石213例报道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既往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随着胆囊功能重要性及胆囊切除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认识不断提高,保胆取石的观点已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和患者的重视。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可以直视胆囊腔内黏膜的真实面貌,可以在直视下清楚地取净结石,大大降低了残石率,保胆取石技术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式的胆道镜设备硬质胆囊镜的出现,相比传统软镜,操作更为方便,为保胆取石术的普及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持,我们2021年7月~2021年12月应用硬镜微创手术进行保胆取石,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21年7月~2021年12月我科应用硬镜微创手术进行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213例,其中有男性患者83例,女130例;年龄26~72岁,平均47岁。在手术经B超和影像学检查,确认是胆囊结石。单发结石73 例,结石直径约为0.3~

2.0 cm;多发结石140 例。有反复发作上腹痛病史133例,体检发现胆囊结石80例,均无黄疸病史。胆囊造影结果显示患者胆囊功能均良好。

1.2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操作摄像系统(STORZ 公司,美国);硬质胆囊镜(桥牌,中国),配套取石网篮及活检钳,吸取箱设备,体外碎石棒。患者取平卧位,静脉复合插管全身麻醉,消毒铺巾手术区域。在脐部置入腹腔镜器械,在气腹压力达到(12 mmHg)时,探查腹腔并找到胆囊,探查胆囊形态,在胆囊相对应的右上腹壁选择投影点,在此投影点下移2~3 cm切开皮肤,切口垂直进腹,切口长约2~

2.5 cm不等,视患者肥胖程度而定,用无损伤持胆钳提起胆囊底部,将胆囊底部提出腹壁,停止气腹,用细针穿刺证实为胆囊后,切开胆囊底部,切口视结石大小而定,吸净胆汁。用硬质胆道镜进行探查,由胆囊底部逐渐向胆囊管口全面观察。用生理盐水冲洗胆囊,以

保证无胆泥及絮状物。直径0.5 cm的结石用网篮套石取出,直径0.5 cm的结石以及泥沙样结石用吸取箱设备取出。近距离观察胆囊粘膜,用推、压手法清除胆囊粘膜表面的胆泥和絮状物。应用活检钳将胆囊壁间的结石剥脱。在手术过程中应用B超检查是否有残留,若有则中转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最后应用胆囊管探查胆囊管是否通畅。结石清除完全后,进行缝合,将胆囊置入腹腔,逐层缝合,手术结束。

1.3术后处理术后应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防控治疗,患者在术后12

h 能饮水,术后饮食从流质到半流质过渡,术后1 w能恢复至正常饮食。术后半个月应用熊去氧胆酸,按照300 mg/d的剂量。

2结果

207例在硬镜下成功施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手术时间范围是62~113 min,平均时间为(87±21)min,术中出血量10~55 ml,平均(27±11)ml,术后住院3~8 d,术中术后无大出血,2 例出现右上腹明显腹痛,2 d后疼痛缓解,3 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6例中转LC,其中1例因胆囊炎症重,腹腔粘连明显,患者过于肥胖,胆囊不能提出,5例合并有胆囊管结石嵌顿无法取出。术后随访3个月~1年:电话或直接随访,失访34例,随访率84%。术后指导患者保护胆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复查 B 超胆囊壁厚度正常,胆汁透声好,胆囊功能正常,结石复发5例,复发率为2.3%,均为泥沙样结石,予以药物排石,患者均无腹泻,饱胀,右上腹不适等。

3讨论

3.1硬镜保胆取石术的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胆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胆囊是人体的一个重要消化器官,拥有储存、浓缩、排出胆汁的功能和调节胆道内胆汁流体压力的作用,同时胆囊还有复杂以及重要的化学免疫功能,因此它又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会给血管、肠道带来损伤。尤其是胆囊切除后,胆囊丧失部分功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最近几年张宝善等一批专家提出了保胆取石的理念,并以1520 例内镜保胆取石,15 年随访,随访率66.32%,术后复发率2% ~10%的数据证实保胆取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软质胆道镜由于视野范围较小、附件设备等缘由,在处理胆囊腔内较大结石、黏膜下结石等方面不如硬质胆囊镜。但是由于胆囊腔内空间较大,软质胆道镜不必在胆管内加大注水压力,这样可以防止因水压过大而导致结石掉入胆总管。软质胆囊镜下行保胆取石术手术难度较大,视野不清晰,手术者必须要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不容易在基层医院推广。而硬镜保胆取石术对要求不高,视野清晰,操作简单,处理粘膜下结石方便,并且大大缩小手术时间,相对而言,更容易普及和推广。

3.2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结合文献,笔者认为保胆取石术的适应证[5-6]:①严格判定胆囊的功能状况,这可以通过胆囊壁光滑且无明显增厚,及在空腹状态和用餐后各用 B 超测定胆囊收缩面积,大于30%,两项指标得到反映。②B 超或CT 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大小基本正常,胆囊壁厚4 mm,胆总管扩张不明显,单个或少量成形结石的条件最适合。③右上腹的疼痛程度较轻,没有出现发热和黄疸。④无上腹部手术史,无严重心、肺、肝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禁忌症: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胆囊炎症、胆管中存在结石等患者。在适应证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应该把术前B 超或MRCP检查与术中腹腔镜及胆道镜术中的探查结合起来共同判断。该组中5例患者因胆囊管结石嵌顿无法取出而中转行LC术。对保胆取石术在术前需熟练掌握各项适应症及禁忌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该手术的可行性。总之,保胆取石术在治疗胆囊结石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3.3应用硬镜微创进行保胆取石的各项优点及结石复发问题采用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硬质胆囊镜可近距离观察胆囊黏膜,将其放大8~10倍,图像清晰稳定,容易发现微小病灶,并能将胆囊腔内直径0.5 cm而2.5 cm的结石通过取石网篮,将此类结石取出;应用独

特的吸取箱将泥沙样的结石取出,将胆囊粘膜下的结石清除干净。由于其镜身配有进水孔和吸引孔,易于调常胆囊腔内压力,不易因胆囊内压力太大而导致细小结石掉入胆总管。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操作者的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大大缩小手术时间。

如何减少胆结石的复发,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适应证,综合患者的病情,给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②术中对患者胆囊腔、胆囊颈管中的结石仔细观察,并且经检查确认存在胆汁回流的现象,手术过程中避免小碎石流入胆囊颈管,有效防止术后复发。本组5例复发的泥沙样结石患者,由于术中残留几率较高,术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术中数量掌握手术技巧。③术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碎石措施。④术后消除医患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患者等要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尽量少食用高能量食物。⑤術后选择合理的药物有效控制胆汁的成分,避免术后胆囊原有的病理变化是否可以逆转,胆囊结石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术后如何降低结石复发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适应症的前提下,基层医院开展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安全可行的,由于它操作简单而安全、术后患者康复快、保留了胆囊功能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少等优点,相对软镜而言,更容易普及和推广。

硬镜微创保胆取石213例报道

硬镜微创保胆取石213例报道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既往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随着胆囊功能重要性及胆囊切除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认识不断提高,保胆取石的观点已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和患者的重视。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可以直视胆囊腔内黏膜的真实面貌,可以在直视下清楚地取净结石,大大降低了残石率,保胆取石技术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式的胆道镜设备硬质胆囊镜的出现,相比传统软镜,操作更为方便,为保胆取石术的普及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持,我们2021年7月~2021年12月应用硬镜微创手术进行保胆取石,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21年7月~2021年12月我科应用硬镜微创手术进行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213例,其中有男性患者83例,女130例;年龄26~72岁,平均47岁。在手术经B超和影像学检查,确认是胆囊结石。单发结石73 例,结石直径约为0.3~ 2.0 cm;多发结石140 例。有反复发作上腹痛病史133例,体检发现胆囊结石80例,均无黄疸病史。胆囊造影结果显示患者胆囊功能均良好。 1.2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操作摄像系统(STORZ 公司,美国);硬质胆囊镜(桥牌,中国),配套取石网篮及活检钳,吸取箱设备,体外碎石棒。患者取平卧位,静脉复合插管全身麻醉,消毒铺巾手术区域。在脐部置入腹腔镜器械,在气腹压力达到(12 mmHg)时,探查腹腔并找到胆囊,探查胆囊形态,在胆囊相对应的右上腹壁选择投影点,在此投影点下移2~3 cm切开皮肤,切口垂直进腹,切口长约2~ 2.5 cm不等,视患者肥胖程度而定,用无损伤持胆钳提起胆囊底部,将胆囊底部提出腹壁,停止气腹,用细针穿刺证实为胆囊后,切开胆囊底部,切口视结石大小而定,吸净胆汁。用硬质胆道镜进行探查,由胆囊底部逐渐向胆囊管口全面观察。用生理盐水冲洗胆囊,以

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的效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9316580.html, 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的效果分析作者:雷晓东邓伟均李苏明邱培才利民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05期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患者280例,根据手术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60例,两组都采用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术后ALT与AST值都有明显提高(P < 0.05),而治疗组只有ALT有明显波动(P < 0.05)。结论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微创治疗有更好的效果,对于肝功能的影响小,值得临 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022-02 胆囊、胆总管结石患病率占人群的10%左右,在胆石症患者中90%以上为胆囊、胆总管 结石。在我国部分大城市其发病率达10%,且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胆囊、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众多,疗效不一[1-2]。除手术方法外还有中、西药溶石、物理技术碎石等。现代外科的标志微创外科腹腔镜技术,在全国已广范应用于临床治疗,微创外科将是未来外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3]。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微创外科最成熟、最完美的标志性手术,它的兴起符合医 学科学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如今它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现代“金标准”手术[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微创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280例,入选标准:全部患者既往无黄疸、腹部手术史;排除难以耐受气腹和全身麻醉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入选患者中,男150例,女130例;年龄26~78岁,平均 (49.81±2.62)岁,病史1个月~6年。彩超提示单发结石210例,多发结石70例。疾病类型:胆囊结石90例,胆总管结石158例,合并结石32例。根据手术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60例,两组胆囊、胆总管结石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

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随着腹腔镜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术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既往胆囊疾病均采用胆囊切除术,这样,很多功能正常的胆囊也不能予以保留。随着对胆囊功能的不断深入认识、对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如术后影响消化功能、十二指肠液胃反流、胆管损伤、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和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率的认识的逐渐加深,以及患者对保胆取石术的意愿加强,保留胆囊取石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腹腔鏡微创保胆取石术在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1],其发病率约占当今城市人口的10%以上[2]。传统的胆囊疾病,均采取胆囊切除术,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胆囊结石患者施行了胆囊切除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研究认为胆囊具有复杂和极为重要的功能,不可缺少和替代,对部分具有正常功能的胆囊,应进行保胆取石手术。本文就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胆囊的生理功能 众所周知,胆囊在人体中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不仅有储存、浓缩、排泄(收缩)功能;还有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有重要的分泌和免疫作用。据科学实验研究,胆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体的功能,而且胆囊内IgA的浓度远远高于血液,胆囊成为肠道Ig的主要供给来源,因而是具有保护性抗体的主要器官,这对于胆道系统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保护肠道粘膜不受(次级胆酸等)侵犯的作用。 2传统胆囊疾病的治疗 传统胆囊结石患者,均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黄志强院士[3]在最新的第7版《黄家驷外科学》中阐述:除了在紧急情况下施行胆囊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外,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是切除含结石的病理胆囊,并适当地处理结石的胆囊外并发症。自腹腔镜技术开展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以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段,且越来越成熟、完善,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和金标准。主张行胆囊切除术的学者认为,保留胆囊无疑有一定的结石复发率,且胆囊结石刺激囊壁黏膜可引起炎症增生、不典型增生甚至原位癌变[4-5]。切除胆囊可降低胆囊癌的发病率[6]。黄志强院士[3]指出:”近年来一些其他的旨在保存胆囊的治疗方法,如经皮胆囊镜碎石和取石、接触溶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联合胆囊插管灌注溶石等,均能有效地清除胆囊内结石,但其共同的问题是保留了胆囊和有高的复发结石率,因而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上海中山医院对792例在保守治疗下结石已消失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2、3、4、5年和5年以上的胆石复发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在治疗胆囊结石中的应用进展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在治疗胆囊结石中的应用进展 胆囊结石指发生在胆囊(包括胆囊管)内的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营养、卫生状况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发病率约占自然人群的20%,女性高于男性,大约为3: 2,其中以肥胖及多次妊娠女性多见。临床上关于胆囊结石的治疗多采取胆囊切除术进行根治,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切除胆囊后会出现许多诸如消化不良、反流性食道炎、术后综合症等诸多并发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 LC)做为治疗胆囊结石的经典方法,但胆囊切除后常常出现各种生理功能紊乱症状,因此,保胆取石成为当代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迫切需求。 1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取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理由以往认为胆囊功能仅限于浓缩和收缩及胆汁的储存,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成了无可非议的事。但是,隨着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学者提出异议,并呼吁保胆,理由是:①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及慢性腹泻等症状; (2)胆囊切除尽管采用腹腔镜手术,创伤还是比保胆大,医源性胆管损伤及胆痿时有发生,有报导因腹腔镜手术引发的医源性损伤中,胆管损伤率为0.18%〜2.30%,死亡率0.17%o③据北大医院病例统计,切除胆囊与未切除胆囊的对比中,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为2:1,而保胆后胆囊结石复发率未超过10% ,两者利弊关系值得深思。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增高,Mad右csy等认为,括约肌功能丧失及胆管运动异常是重要的因素。 2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2.1适应症①胆囊结石患者近期(2个月)无临床症状及体征或轻度症状体征;②胆囊具备较好的生理功能,超声测定空腹与脂肪餐后胆囊收缩而积30% ;,③胆囊壁的结构正常,胆囊壁厚度 单发胆囊结石或多发胆囊结石且单个结石直径3cm;(⑤患者有较强

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33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33例报告【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与硬质胆道镜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行微创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5~90min,平均72min,患者手术当天均可下床活动,次日进流质饮食,3-4d出院。术后无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保留胆囊功能、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关键词】胆囊结石;腹腔镜;硬质胆道镜;保留胆囊 laparoscope and flinty choledochoscope in combination for mini-invasive removal of gallbladder stones:with a report of 33 cases zhu xiaochaowang yaglonghe jilo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ini—invasive removing gallbladder stones by laparoscope and flinty choledochoscope in combination.methods:clinical data of 33 gallstone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mini-invasive removing gallbladder stones using laparoscope and flinty choledoc

胆囊息肉案例

一、60岁大寿胆息肉来袭如何是好? 家住丰台的陈老太太在去年过60岁大寿的时候,在席间吃了一点稍微油腻的食物,便感觉腹部有轻微的胀痛,甚至有点恶心想吐的感觉,陈老太太身体一直都很硬朗,最近几年来,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是几乎没生过什么病。因此60大寿过后,腹部的胀痛没能引起老太太的重视,老太太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息术为60老太带来健康 但随后的一年里,只要老太太一吃油腻的食物,就会产生腹部疼痛的感觉,并且疼痛越来越严重,这痛折腾得老太太寝食难安,于是当即被家人逼着到家附近的医院做了个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陈老太太胆囊内有1.5×1.0cm大小的胆息肉,这就是引起陈老太太每次疼痛的根源。 医生建议老太太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但是家人害怕老人年岁大了,经不起手术的折腾,所以对于老太太的手术有点犹豫,老太太儿子说唯一担心的就是胆囊切除后对消化有一定的影响,怕以后不好吃东西。因此就到处打听有没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后来在网上查到位于小屯路10号的北京武警三院治疗胆囊息肉采取的是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完整的保留胆囊。因此家人立马带着陈老太太来到了武警三院。 在武警三院,专家为老太太做了详细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老太太的胆囊功能完好,因此专家决定为老太太施行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息术。手术过程非常成功,不仅顺利的取净了息肉,而且完整的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陈老太太恢复的很好,再也不用忍受胆绞痛的折磨了,陈老太太和家人都非常高兴。 权威专家介绍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息术 据武警三院保胆取石首席专家刘玉辉主任介绍,武警三院开展的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是WOLF硬镜、Olympus纤维胆道镜、迷你腹腔镜三镜联合应用进行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是目前世界领先的保胆取石手术。只需在腹壁开微孔,在可视环境下进行结石清除。整个手术微创、可视、安全系数高,在彻底取净结石的同时,还完整保留胆囊和胆囊生理功能,让患者术后恢复正常健康生活。 武警三院专家提醒胆囊疾病患者治疗应该适时就医,经过权威医院医生的认真分析可以为您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做到“治疗合理、观察有序”,切莫忽视了它的危害。如果有结石、息肉各方面的问题,可以咨询武警三院在线专家,武警三院专家将为您解答。网上预约者可免专家挂号费,享受更多胆石症治疗优惠。 二、80岁的老人还能接受保胆取息手术吗? 80岁的老人还能接受保胆取息手术吗?一听到患者年龄,肯定有很多患者、家属,甚至医生都会摇头。不过正在武警三院病房里休息的82岁老人何先生却不这样认为。

保胆取石的研究进展

保胆取石的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病、多发病,胆囊切除术一直被奉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近二十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成熟,胆囊切除成为一种微创手术,切除胆囊 蔚然成风。与此同时,随着内镜、腹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胆囊切除术后病理 生理影响和胆囊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保胆取石”的呼声也日渐强烈,不少学者为此做了大 量临床研究,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对切胆理由的几点质疑 1.1 温床学说:一百多年前Langenbuch提出的“温床学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外科医生,由于 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术后复发率极高;故他提出了“胆囊切除不仅因胆囊内含有结石,而且还因为它能生长结石”的论断,近二十年来,随着胆道镜,腹腔镜高新技术的出现,我们在内镜直视下,能完全、彻底、干净的取净胆囊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率降低,揭示了真 正的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并不高;老式保胆“术后复发率”实际大部分为术中结石残留 所致,应为残留率。另外,从胆固醇胆囊结石形成的机理来看,胆汁胆固醇过饱和为主要原因,而胆固醇是从肝脏生成分泌而来,因此生成结石的“温床”不在胆囊,而是在肝脏。 1.2 病灶论:以往多数医师认为,胆囊由于结石的刺激,常常伴有慢性炎症,二者相互因果,为一顽固的病灶,据此,许多外科医生将其形象地描绘成定时炸弹,只有切除,一绝后患。 但新法保胆已显著降低了术后的复发率,况且结石既然已经去掉,产生炎症的刺激因素也已 消失,肯定对胆囊炎症消退大有好处。何况临床上的任何炎症都是可逆的。 1.3 关于胆囊结石与癌变的关系胆囊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可诱发胆囊癌,是胆囊切除的重要 理由之一。然而在保胆取石术后,刺激胆囊癌变的结石因素已经去掉,炎症消退了,癌变的 因素也去掉了,相反,保胆取石反而成了预防癌变的治疗手段。切除器官来预防癌症的发生 无异于杀鸡取卵。我们不会为了预防癌变而将结石的肾脏切除,对于胆囊结石道理也应如此。 1.4 胆囊真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器官吗?胆囊作为胆道的一个旁枝,是胆道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器官。胆囊不仅储存与浓缩胆汁,还参与胆汁生成的调节与胆道内压力的有效调控。 囊壁细胞的内分泌与旁分泌功能参与人体的免疫调节,从以上作用来看,就不能简单的将胆 囊看作为可有可无的器官,除非胆囊化脓、坏疽,而不得不切除外,若单单因为几块小石头,而把胆囊切掉,实在太可惜了。 2 胆囊切除后的不良反应 2.1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切除后,因无法达到与进食同步的胆汁排泄高峰,故有些患 者术后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3.2 十二指肠液的胃反流及胃液食管的反流:胆囊切除术后胆汁贮备功能丧失,导致胆汁由 间歇性及与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故反流入胃的机会增多,使胃 和食管黏膜受损,从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管炎[1]。 2.3 胆囊切除有引起结肠癌可能: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胆汁贮备功能丧失,肝胆管分泌 出来的初级胆酸24h持续不断的流入肠道,与细菌接触降解而产生大量的次级胆酸;而次级 胆酸对结肠上皮起细胞毒作用,致肠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导致大肠癌的患病率增高[2]。流 行病调查发现,女性右侧结肠癌与胆囊切除有联系,认为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 2.4 胆管及周围组织损伤: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三角的重要性,加之局部组 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造成胆管和周围组织损伤在所难免,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胆管损伤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胆囊切除 引起。据统计胆囊切除造成胆管损伤占0.18%~2.3%[3]。而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

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硬镜微创保胆手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硬镜微创保胆手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变化 及其影响因素 黄毅敏;王小锋;向炳辉;王刚;邓永康;王杰良 【摘要】目的探讨结石嵌顿性胆囊炎硬镜微创保胆手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195例(观察组),健康者100例(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硬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观察组于术前及术后随访6、12、24个月时,对照组于体检时,分别行Lundh试餐超声检查,计算胆囊最大收缩率,判断胆囊收缩功能.比较术后24个月时胆囊收缩功能良好及不良者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术后胆囊收 缩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均取石成功,未出现胆管损伤,术后无特殊不适及并 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前胆囊最大收缩率为(36.2±6.4)%,对照组为(83.3±7.2)%,两者 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6、12、24个月时胆囊最大收缩率分别为(43.4±7.6)%、(51.9±6.6)%、(58.6±9.7)%,均明显高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者比例分别为 30.26%(59/195)、50.26%(98/195)、82.05%(160/195),均明显高于术前的 15.38%(30/195),且各时间点比较P均<0.05.年龄、术前TC、复发结石、糖尿病、手术时间是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硬镜微创保胆手术能够促进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恢复,年龄、术前TC、复发结石、糖尿病、手术时间是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7(057)012 【总页数】4页(P68-71) 【关键词】结石嵌顿性胆囊炎;硬镜微创保胆手术;胆囊最大收缩率;胆囊收缩功能

2023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保胆取石的现状及发展

2023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保胆取石的现状及发展 提要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指不经体表切口,利用内镜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入体内进行手术。NOTES保留胆囊治疗胆囊结石,具有体表无瘢痕、疼痛轻和术后康复快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一种主要方法。本文分析NOTES保胆取石与传统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情况,并就不同入路行NOTES保胆取石的现状、优势和困难作一综述。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为6%~22%,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人们作息、饮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仍不断升高。 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我国目前主要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囊切除术仍是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胆囊切除术易出现胆管损伤、出血、腹腔感染等外科并发症。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有10%存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包括慢性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和胆汁反流性胃炎,最终降低了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此外,有研究报道切除胆囊与结肠癌、肝癌、胆管癌的潜在风险有关。 随着腔镜、软式内镜技术的产生和临床应用,胆囊结石的治疗已经越来越微创化、可视化。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置入一条长的可弯曲的软式消化内镜,穿刺空腔脏器进入手术视野,进行保胆取石手术,相较于传统的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和胆囊切除术,具有伤口小、疼痛少、恢复快、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和保留胆囊器官功能等

优点。本文主要梳理保胆取石的主要术式及不同手术入路下行NOTES保胆取石的优劣势,希望对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案有所帮助。 一、研究现状 NOTES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Wilk等在一项专利中首次提出NOTES的概念,指将内镜远端置入身体自然腔道的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在NOTES问世前,保胆取石主要通过腹腔镜操作,且均需使用胆道镜。2004年美国Kalloo等正式报道经胃NOTES腹腔探查及肝活检的动物实验。2007年法国Marescaux等为3例女性患者完成经阴道NOTES 胆囊切除,被认为是首次临床NOTES。2007年李闻等报道在动物身上开展NOTES的可行性和利弊。2009年牛军等完成国内首例经阴道胆囊切除术。2015年Liu等完成世界首例经直肠NOTES保胆手术,将NOTES 与保胆取石术结合,开创了NOTES保胆取石的先河,并在其后6个月内完成31例手术,术后均未发生明显腹痛等并发症。2018年王毓麟等完成经胃NOTES保胆手术。2019年Liu等报道了80例经直肠NOTES保胆取石的临床研究,是5年来我国较大的NOTES保胆取石临床研究。2020年刘耀刚等完成经阴道NOTES保胆取石,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经过30多年的发展,胆囊结石的治疗方式由有创到无创,由切除胆囊到保留胆囊功能。NOTES在治疗胆囊结石时呈现出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二、NOTES保胆取石的三种入路

保胆取石手术的利弊之争

保胆取石手术的利弊之争----我的一点看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汤地 当代"保胆取石"术的前身是开腹的胆囊切开取石术,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手术,早在1882年langenbuch这位德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完成首例胆囊切除术之前,已经作为胆囊结石的一种手术术式被外科界运用,但该术式之后出现80%的结石“高复发率”,使其在langenbuch发明胆囊切除术普及之后逐渐淘汰,开腹的保胆取石后来一般仅仅用于急症的化脓性胆囊炎,胆囊造瘘术中,择期还是需要胆囊切除。 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段的普及,特别是腹腔镜和胆道镜在胆道外科手术中进行了广泛运用。国外的几位学者1992年首先报道了34例胆道镜和腹腔镜联合运用下的胆囊切开取石术1(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英文名为Laparoscopic cholecystotomy(LCT),同后来国内宣传的“微创保胆取石术”内涵一致),并且认为该术式“is a one- session procedure suitable for removal of symptomatic stones in well functioning gallbladders wit h no restrictions concerning the composition,number or size of the stones.”即“合适于胆囊功能良好的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一期手术方式,不论结石的部位,数量和大小“。2002年,国内的一篇标志性的文献出版,这篇目前在保胆取石领域被应用次数最多的文献的作者是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张宝善教授,在其为中国内镜杂志的第八卷,第七期的专家讲座里,提及了北京等多家医院进行的895例内镜做创保胆取石术的结果,并认为术后结石1-6年的复发率为为2.7%~4.1%,在文中还系统性的论述了当代保胆取石的理论和技术基础2。随后,国内的保胆取石手术由于迎合了患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强烈的保留身体器官的心理需求,在国内部分临床专家的积极倡导下,呈现出蓬勃兴起之势,受到了患者的热捧,甚至患者的保胆热情超过了专家。但是由于该类手术仍然存在一定的结石复发率,《中华外科杂志》1999年报道的累积十年复发率为10%左右3,国际上肝胆领域的权威杂志《Hepatology》1997年的一篇文献报道中随访了50例保胆取石病人,1-5年内总体的复发率为20%左右4。相对于胆囊切除术而言,保胆取石的确也相对的扩大了胆道手术的适应症,原因在于胆囊结石人群中大约20-40%属于静止型胆囊结石,可能终生无症状,也不发生与胆囊结石相关的并发症,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保胆取石术往往也将这类病人纳入了手术治疗的指征。社会上也有些患者不顾临床指针强烈要求医师进行保胆手术。因此保胆取石术目前争议仍然较大,在肝胆界尚未达成共识。现状是尽管有此类需求的患者反复在各大医院肝胆外科门诊求医问诊,国内目前的现状是多数的大型三甲医院的肝胆外科专家仍然对此类手术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国内肝胆外科领域内的权威杂志近年来鲜有报道;而国外近年来亦较少见保胆取石手术的报道。但是国外对于儿童的胆囊结石的保胆治疗是个例外,儿童期的胆囊结石被认为与成年人的胆囊结石病情不完全相同,国外对于儿童的保胆取石术报道虽然总体而言虽然病例数仍然较少,但多认为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较低且治疗效果良好5-7。总而言之,可以说相对于全球每年进行的数量多如浩渺的胆囊切除术而言,保胆取石仍然是小范围内开展的一种小众术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然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公认的“金标准”。 从技术难度而言,保胆取石手术由于不必解剖胆囊三角,无需离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在有硬件条件和相应技术医院开展都没有问题,手术难度和风险总体而言小于胆囊切除术,是否开展的关键还是在于医生对于该手术的认可程度。 目前学术界争论焦点在于: 1.结石术后复发问题:一般来讲,胆囊结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程度与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汁代谢及患者年龄及激素水平变化,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多因素有关,单纯取出胆囊结石,如果不能消除上述胆囊或者机体本身的致病因素,结石复发可能仍然较大。目前认为对于胆囊单纯性胆固醇结石,术后口服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4。

直视微创胆囊切开取石术200例临床分析论文

直视微创胆囊切开取石术20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直视微创胆囊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200例,对其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的手术都一次成功,没有出现中途转改施行其他术式的患者。手术的时间均在32-46min之间,平均时间为(46.5±1.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5±4.8)ml,所有患者都在手术之后的4-5天痊愈,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患者出院之后随访3个月,没有1例复发,且饮食及消化功能都恢复的较好。结论采用直视微创胆囊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安全性高、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无痛苦、创伤小等多种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关键词】直视;微创;胆囊切开取石术;胆囊结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77-01 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1]。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2]。临床上通常采取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且手术方式有多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胆囊结石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呼吁保留胆囊[3]。我院从2010年6月起,使用腹腔镜设备,对200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

直视微创胆囊切开取石术,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大致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200例,都经过ct检查或b型超声确诊,没有胆管结合及胆管扩张。所选取的患者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4 2.38±8.17)岁。手术前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6例。经过检查没有绝对的手术禁忌症,没有胆管炎、化脓性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结石,且胆囊功能没有异常,拒绝切除胆囊,保留胆囊的意愿强烈。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都不置尿管和胃管。 1.2 治疗方法在手术之前先对患者进行核磁检查,以确定胆囊的具体位置以及距离皮肤的准确距离,然后进行持续的硬膜外麻醉,在患者右上腹的腹直肌作长约3-4cm的小切口,依次将各层切开进入腹腔,并用深部的拉钩将切口牵开,胆囊露出之后用湿的盐水纱布作为衬垫,用小号的直角拉钩3把分别向下、内、外3个不同的方向将胃肠组织牵开,再使用特殊的带有冷光源的拉钩将胆囊底显露出来,穿刺之后抽取胆汁。在胆囊的底部缝合3根丝线,以作为牵引,然后再距离肝床约0.5cm的位置根据结石的大小将胆囊切开,吸出胆汁之后,用取石钳将结石取出。用胆道镜从胆囊的切口位置伸入查看是否有残留的结石,胆囊管的开口是否通畅,是否有胆汁溢出。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该尽量轻柔,防止损伤患者的胆

保胆手术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保胆手术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目前治疗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主。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内镜微创手术越来越广泛、熟练的使用以及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出现“保胆手术”这一新手术方式。保胆微创手术取石(及息肉切除)术逐渐被广大肝胆外科医师所关注。但其弊端同样被广大肝胆外科医生所关注。 对我院14例保胆手术后胆结石、胆囊息肉、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者,我院进行再次手术。对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内镜微创保胆取石及保胆胆囊息肉切除术的优缺点: 1 一般资料: 14例患者中,年龄28—56岁,男性9例,女性6例。6例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8例行腹腔镜联合内镜保胆取石术。术后再次发现胆囊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息肉(4例)时间6个月--26个月,其中胆总管结石发现时间6个月、8个月(该2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前B超、CT、核磁检查均未发现胆总管结石),其中2例胆总管结石行ERCP,4例由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术中中转行开腹胆囊摘除术。8例直接开腹手术。所有病例手术难度、时间明显远高于一次手术。12例开腹患者,腹腔均广泛粘连,术后均留置腹腔引流管。 2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 2.1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腹腔镜技术在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它能够放大腹腔内血管,因此对于胆管、血管的手术操作具有明显的优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经替代绝大部分开腹胆囊摘除术,成为“胆囊摘除术”的金标准。但因胆囊切除以后,可导致患者出现短期及长期并发症。因此在肝胆外科出现保胆手术方式。 2.2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近期或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