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与其崇拜
关公信仰中的“一神多义”现象

关公信仰中的“一神多义”现象发表时间:2017-02-22T14:10:48.36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1月作者:刘莹[导读] 这使关公成为具有多种职能的神,同时也使关公信仰的影响不断扩大,使其成为本土民间信仰中不可忽略的一支。
辽宁大学文学院摘要:关公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南北朝产生开始,关公信仰一直是以同一个神——关公的形象出现在民众当中,但是它却有多重含义,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殊现象。
本文主要从关公信仰的发展历程和在儒教、佛教和道教中的地位和意义阐释关公信仰的“一神多义”的现象。
关键词:关公信仰一神多义儒教佛教道教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通常情况下一个神只属于一个教派,如文殊菩萨属于佛教;三霄娘娘属于道教;而儒教中的人虽不是神,但也不会属于其他教派。
然而关公就是一个特例,其神的形象只有一个,但是却在三个不同的教派中有不同的身份和意义,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神多义”。
一、关公信仰中的“一神多义”现象1、关公信仰在佛教中的发展关公在建安年间开始进入佛教信仰体系,在唐代正式成为佛教的伽蓝神——佛教寺院的护法神。
建安年间,普净禅师结茅于玉泉山并建立玉泉寺。
而普净禅师作为该寺的创建者据说与关公有着不解之缘。
而后传说隋开皇初年,在智者大师建立道场的过程中,关公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
“唐代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在玉泉寺建道场时, 也发生关公显圣之事。
因此,神秀在当地建寺奉关公为本寺伽蓝护法。
”至此关公正式成为佛教中的护法神。
佛教中的关公对民众的影响并不大,只是佛教中寺庙的守护者。
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佛教中他已经有自己的地位和意义——伽蓝神,佛教中的护法神。
2、关公信仰在道教中的发展自魏至唐,道教对关公并不是很在意,直到宋以后,道教徒才对关公有所解释,将其纳入道教中的一员,并最终将其衍化为道教中的天神——关帝圣君。
根据《道藏》,关公在道教神谱中的地位只是天将, 非有“武圣人”之尊, 无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 驱恶辟邪、巡察冥司、招财进宝、庇护八方等全能的法力。
社会学视野中的关帝信仰(张国超赵冠豪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学视野中的关帝信仰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5日来源:不详作者:张国超赵冠豪社会学视野中的关帝信仰张国超赵冠豪摘要:关帝信仰是中国民众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信仰的大宗,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普及于都市和乡村并且走向世界的人神信仰。
在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的栽培下,由于官方的支持、佛道两教的推崇、儒兵二家的称扬以及文学艺术的渲染,关帝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角色转变,并且在世俗社会之圣贤群体和宗教社会之神灵系统当中的地位异军突起。
伴随着人为改造而发生的职能多元分化,关帝受到各社会阶层的普遍崇拜。
关帝地位变迁的背后是宋代以来各朝各级统治者实施社会控制、实现国家治理而采取的社会设置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众深层社会心理的集中反映。
文章旨在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探求关帝信仰在社会中的变迁历程,并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分析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帝信仰;社会控制;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现代意义一关帝信仰是中国民众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信仰的大宗,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普及于都市和乡村并且走向世界的人神信仰。
历史上的关帝,只是三国时期的一员武将,但由于官方的支持、佛道两教的推崇、儒兵二家的称扬以及文学艺术的渲染,关帝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角色转变,并且在世俗社会之圣贤群体和宗教社会之神灵系统当中的地位异军突起。
伴随着人为改造而发生的职能多元分化,关帝受到各社会阶层的普遍崇拜,超越儒释道三教各位神圣,成为民间信仰和官方信仰的主神之一。
这其中,官方的推崇为关帝地位的变迁提供推波助澜的强大动力。
通过历史的考察关帝角色的变化对于认识关帝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形成是不无裨益的。
民间所说关帝,又称关公、关王、关爷、关圣、关夫子、关老爷,三国时期蜀汉武将。
其生辰于正史中无从考查。
比较、查证各种资料和民传,较为可信的是,关帝本名关羽,字云长,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生于河东郡解县常平里,即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
史书记载:关羽亡奔涿郡.和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协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建安二十四(219)年,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拒降而遭杀害,享年59岁。
为何要崇拜关公

中国社会信仰向为多元神祇,无论佛、道两教,或是儒家供奉,民间地域、行业信仰,都颇为庞杂。
惟有关公能够跨越三教,覆盖全社会,普及城乡,渐至四裔海外。
中国秦汉时以蚩尤为“兵神”。
唐时开始立姜尚为武圣,与文圣孔子比肩。
宋以后中国军神改为关公,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桂林龙隐岩已镌有祈祷“擎天得胜关将军”的摩崖碑刻。
嘉靖年间“倭乱”持续,关公作为儒家认可的“正道大神”,在振发士气,阻吓倭寇上最为有效。
清军入关之前,将关圣帝君作为护佑神祇,供奉于“堂子祭”中。
抗日战争时也有许多传说,如淞沪战役日军投下许多炸弹,是关公显灵把炸弹一个个劈开扔到河里。
关羽所以在晚明以后成为财神,原因并不单一。
由佛教立论,关公既然承继了毗沙门天王战神的功能,自然也继承了他的财神功能。
道教以关公为财神则另有缘由。
嘉靖之后,关公已正名为“南方赤火神”。
以五行论,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则均为财富之象。
故万历年间中国社会大转型后,关公作为财富神的形象即已确立。
从儒家观念来看,关公作为财神,则寓有“财富道德神”的意味。
近世闽、台还传说关羽是古代帐簿的发明人,认为关公擅长算学,创设帐簿。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立国,故水旱灾害对民生国计影响极大。
关公治水传说,则主要集中在大运河一带,原因是洪泽湖为黄淮交汇地带,易生水患。
关公在元代开始成为运河漕运护佑神,故有显圣助修堤坝,或以青龙偃月刀分洪退水的各种传说。
各地民间尚有“关公前世本为龙”的传说。
无论火龙还是水龙,都助长了人们对于祈祷关公,即能够抵御水旱灾害的想像。
秘密会社或称“隐性社会”,在中国素有“江湖社会”之称,其源已久。
其中最早活跃的是商帮、漕帮,然后才是因各种个人家族原因远逸乡土的豪强流民。
近世江湖社会的另一大支派是“洪门”,是由明清之际闽台“天地会”演进而来的。
因为明代自嘉靖以来,便视关公为皇室护佑神,故洪门对于关公也特别虔敬,延续至近代。
海外移民原本来自不同时代、地域、宗族、宗教。
如要让他们亲善友睦,团结互助,势必寻求普遍敬奉信仰的文化宗教,作为协同发展,化解纠纷,共同皈依。
[人文历史]聊聊宋代关羽庙的祀典化
![[人文历史]聊聊宋代关羽庙的祀典化](https://img.taocdn.com/s3/m/649b70e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1.png)
[人文历史]聊聊宋代关羽庙的祀典化文/彭允好关羽信仰流传到宋代,有重大的变化,这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关羽(庙)的祀典化。
·关羽信仰内涵的佛教化与道教化。
·关羽崇祀的多元化。
荆州关帝庙正殿(一)、关羽(庙)的祀典化宋代关羽庙的祀典化,存在二种不同形态,一是从祀武成王庙,这是受到唐朝惯例而做的决定,自宋太祖时期即延续下来的礼制,另一是关庙得到赐额,关羽逐渐受到朝廷封赐,位列州县祀典。
以往,学者讨论关羽得到著朝廷的封赐,大多据《关圣帝君圣蹟图志》等宗教文献,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些资料中杂有夸大、不实的事蹟。
在此,我们根据《宋会要》等官方、教外史料,来叙述关羽受朝廷封赐的过程。
唐代贞元年间玉泉山关庙,曾在地方官员支持下重修,但只是官员个人的喜好,并不意味当时关庙已具合法的地位。
关羽信仰真正取得合法,是在北宋中期。
《宋会要》云:蜀汉寿亭侯祠,一在当阳县,哲宗绍圣二年五月赐额显烈。
《宋史》记载,〝凡祠庙赐额、封号,多在熙宁、元右、崇宁、宣和之时〞。
显然,玉泉山关庙,是在朝廷大举合法民间祠庙的大潮流下,透过地方官之助,取得合法地位。
在宋代,祠庙一合法,庙中主神即名列地方祀典,除官员按时致祭维修外,神明亦可因灵验,获得加封。
北宋元丰三年,朝廷定下封赐神明的制度是〝已赐额者加封爵。
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
生有爵位者从其本。
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
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赐命驭神恩礼有序〞。
关羽因生前受汉帝封为汉寿亭侯,所以在此一制度下,于〝徽宗崇宁元年二月〞被加封,成为公〝忠惠公〞,至大观二年进封〝武安王〞。
据李焘《续资治通鑑长编》,宣和五年( 1123)关羽又被皇帝「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成王庙」。
《荆门志》载南宋高宗建炎二年( 1128)三月二十五日朝廷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王」,诰辞略曰:「肆催奸宄之锋,大拯黎元之溺」。
由此可知,关羽信仰在高宗抗金战役曾发挥影响。
淳熙十四年( 1144)十一月二十一日,关羽再被加封英济二字,这是关羽在宋代所得的最后封号。
浅谈关羽崇拜的形成

浅谈关羽崇拜的形成作者:刘瑞英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1期刘瑞英长久以来,对关羽崇拜的研究浩若烟海。
是何等缘由将一个蜀国大将的地位拔高至此,到达一个无人能及的境界呢?本文拟通过研究对关公崇拜的形成过程,来阐述有关关羽的一些问题。
关于关羽崇拜的形成将分三个历史时期予以探讨。
(一)隋唐时期关羽一生成败荣辱都与荆州息息相关,其死后关庙的初建也在此地。
其最早的碑文记录是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所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山关庙记》:“寺西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
”该庙记中还记载,南朝陈代光大(567—568年)年间,著名高僧智凯到玉泉山,关羽神灵曾于冥中大显神威,助其建寺。
虽传说流传有一定滞后性,但大致能推断出此寺建于陈光大年间至隋初。
二是配享于蜀先主祠。
关羽为蜀国重将,死后配享于此也合乎情理。
三是配享于武成王庙,但地位并不突出,只是64位祀从将中的一位。
总的说来,在此期间关羽在不同地方以不同的身份存在,关羽既开始承担佛教寺庙的护法伽蓝,又在帝王的宗法礼仪中冠冕堂皇地配享。
而民间的关羽形象还未脱离厉鬼的魔影,主要是祈求以保平安。
中国民间向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传说、神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成为“神”,此时推动关羽崇拜也正是源于此。
(二)两宋时期经过了近百年的战乱,重新统一的宋王朝最高统治者在价值观、统治方式与统治风格上与隋唐有了很大的不同。
宋初,关羽并未受到高待遇。
但到了宋中叶,由于佛道两教的争相推动,以及通俗文艺的大规模兴起,关羽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
由于民间关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帝王对于关羽的加封不断。
宋徽宗接连对关羽多次加封: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为“武安王”;高宗赵构于建炎二年(1128年),又敕封“壮缪武安王”,次年加“义勇”二字;崇道的徽宗还曾于崇宁三年(1104年)封其为崇宁真君。
南宋时期,上有统治者的推崇,下有人民大众的认同,社会上对关羽的崇拜已经基本形成。
从东汉到明清,关公是如何一步步被人们尊为天神的?

从东汉到明清,关公是如何一步步被人们尊为天神的?明末清初人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载,明朝万历三十四年,西南方的天上突然出现一朵云,形状就像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一样。
民间传说认为,关刀意味着即将出现刀兵之变,关公不再镇守宝刀,天下从此必将多事起来。
当时有一名道士张真人逢人便说自己曾游历上天,看到整个天庭都十分空旷,诸神都不见了,只有关公尚在。
真人便问是怎么回事,关公回答说:“今新天子出世,诸神下界拥护矣”。
真人于是便问:“圣何不往?”关公回答说:“我受明朝厚恩,故不去。
”之后李自成便出生,最终由他来灭亡了明朝。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明朝人将关羽视为保护神,称其为关帝。
然而我们都知道,关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神话中的人物。
在古代,许多著名人物死后,人们为了悼念,都为他们建立生祠,朝夕祭拜,永为传诵。
随着年代久远,以及朝廷废除淫祠的规定,许多祠堂都消失了。
只有关羽是个例外,他本是东汉人,在六朝时期并未受重视,到了宋明两朝,忽然从王进爵到帝,越到近世越受人们的崇拜,香火始终不绝。
那么关羽究竟是如何从历史人物变为神灵的呢?是什么原因使关羽能够永垂不朽?关羽(?—220年)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关羽生于东汉末年,很早就同张飞一起追随刘备,他们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在建安五年时,随着刘备兵败,关羽曾投降于曹操,受到后者的赏识。
在与袁绍的大战中,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解除了白马之围。
所以后来程昱对曹操说:“关羽张飞皆万人敌”,可见其武功之高。
之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决定千里走单骑,重新回到刘备身边。
这种不忘旧主的精神,连曹操都为之叹服。
赤壁之战后,关羽为刘备夺得了荆州数郡,官拜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刘备入蜀受挫时,召集张飞诸葛亮等驰援,让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
关羽便趁势引军北伐,进攻曹仁。
并且利用天时地利,水淹了曹操派来的于禁援军,从而威震华夏。
关帝崇拜形成

关帝崇拜的形成崇拜关羽”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
它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论述宗教根源时曾指出:人性中的软弱的一面和与生俱来的依赖感是宗教起源之一。
英雄崇拜也是如此,它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需求和依赖。
费尔巴哈还说:“我所必需的东西,就是我所依赖的东西。
”英雄崇拜说明了人的软弱的一面、它需要英雄的强悍来支持。
关羽崇拜又是弱势群体的崇拜,关羽首先是许多弱势群体的保护神。
关羽的生平及其被后世人们附加上的光环正是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缺少、并且特别需要的东西,因此他才成为民间英雄崇拜中最为突出的崇拜。
天地会中,是把关羽奉为神明的,开香堂时,“关老爷”画像是要高悬在“忠义堂”正中央的。
“桃园三结义”是他们人际谐和、组织团结的榜样。
可见天地会对关圣的崇拜是绝对的。
当然,宋代以来,崇拜关羽的不仅是游民这个阶层,首先是弱势群体把他奉为保护神。
奔走四方、将本取利的行商,漂泊海外、远离父母之邦的华侨对关公崇拜更是超出一般民众之上。
当他们一旦脱离宗法网络、成为游民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这些性格与意识上的缺欠是多么妨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于是,他们在克服这些缺欠的同时,必然也会寻求意识上补偿、追求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把这些附加在自己所崇拜的英雄身上,形成自己的英雄崇拜,并且以通俗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广泛的影响。
关羽被人们崇拜形象的形成的标志还是这个人物形象受到观众的爱戴,张耒的《明道杂志》记载了一个故事: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一日弄者曰:“云长古猛将,今斩之,其鬼或能祟,请既斩而祭之。
”此子闻甚喜,弄者乃求酒肉之费,此子出银器数十,至日斩罢,大陈饮食如祭者,群无赖聚而享之,乃白此子,请遂散此器,此子不敢逆,于是共分焉。
虽然这个富家子显得愚蠢了一些,但是他为斩关羽而泣不能自已,被人欺骗而无恨无悔,可见关羽的戏剧感人之深。
关公崇拜:唯一贯穿儒佛道的文化信仰

关公崇拜:唯一贯穿儒佛道的文化信仰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山西解州人。
千余年来,关羽累加追封,奉祀庙宇遍布全国城镇乡里。
关帝尊崇能有如此之盛,而且经久不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古代流行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和道教,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三大宗教的教主、教义、诫律、偶像各不相同,而都把关羽列入本教人物,使关羽成了宗教文化的交叉点。
我们历史地观察这个交叉点的形成过程,对提示关公信仰这种社会现象是有益的。
关公与儒教孔夫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篡弑僭越频繁发生的时期。
孔夫子通过删订《春秋》,对那些“乱臣贼子”进行了口诛笔伐。
积极鼓吹下对上要“忠”。
关羽生活在东汉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正像诸葛亮《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所表现出的那种忠孝思想,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思想。
关羽虽然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一生最多看的书是《春秋经》,做事处世完全实践了儒家学说。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权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篾匠出身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企图效法光武帝王将中兴汉室。
关羽与刘备结为义兄弟,视他为汉室旧臣。
汉室衰微,孙权占据江东,划地称王。
依照儒教经典实属僭越行为,是不尽臣节的表现。
关羽十分轻视这样的人物。
当孙权派人与关羽约为儿女婚姻时,他断然拒绝了孙氏。
这种行为表现,实际在实践儒家的思想。
孔子、孟子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属于言教。
关羽虽然不着书立传,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的思想,这属于身教。
儒家学说,在唐宋之际,逐渐由一个学派而演变成一种宗教。
儒教奉孔丘教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以忠孝节义为主要教义,以三纲五常为主要诫律。
因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被儒教徒奉为圣人。
战国时期孟子对儒家学说作了重要贡献,而被儒教徒尊为亚圣。
关羽是一名武将,没有学术着作,而他用自己杰出的行为实践了儒教教义,被儒教徒尊为关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与其崇拜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人们的信仰也体现在对各种神
祇的崇拜上。
尤其是在民间信仰中,关圣帝君是备受景仰的一个对象。
本文将介绍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的背景、由来以及其在当时的地位
和祭祀方式。
关圣帝君,又称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被封为帝君后的尊称。
《三国演义》中关羽被赋予了忠诚、义气和仁爱的形象,成为一
个备受景仰的英雄人物。
而宋代民间对关羽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首先,关圣帝君在宋代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十分崇高。
他被尊奉为武
神和财神,是人们求安康、求福报的对象。
在宋代的军事文化中,关
羽被尊崇为军神,士兵们常常将他作为守护神来祈求胜利。
此外,宋
代商贾尤其信奉关圣帝君,认为他能保佑生意兴隆,经商亨通。
他的
地位不仅体现在民间信仰中,也在官府文化中得到承认和宣扬。
其次,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的祭祀方式多种多样。
每年的正月初一,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关帝庙会来纪念关圣帝君。
庙会期间,有各种
民间艺术表演,如杂剧、弹词、京剧等,以及游乐项目和集市。
此外,信徒还会向关圣帝君献上祭品,如鲜花、水果和猪羊等。
这些祭品象
征着对关圣帝君的虔诚和敬意。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也会在
家中供奉关圣帝君的神像,并定期上香祈福。
最后,关圣帝君信仰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层面,还渗透到了宋
代的文化和艺术领域。
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关羽的形象经常被描绘
和称颂,他的忠诚、正义和勇猛都成为了文人笔下的题材。
同时,关
圣帝君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宋代的绘画作品中,如《关羽卧龙图》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了文人对关羽的崇拜之情,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人
们对关圣帝君的印象和认识。
总结起来,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形象和故事被广泛传颂和崇拜,不仅是信仰对象,也成为了一种
文化符号和象征。
关圣帝君的崇拜在宋代民间信仰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人们对忠诚、正义和勇猛的追求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