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1)

合集下载

关公是从什么时候被奉为财神的?

关公是从什么时候被奉为财神的?

关公是从什么时候被奉为财神的?“武圣”是官方朝廷对关羽封号、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民间关羽逐步被神化,尊为“关公”。

还有因为史传关羽读过私塾,做过生意,并善于做生意,为人又特别忠信讲义气,契合商家诚信原则,相信关公是生意纠纷的内在裁判,所以经营过程中就经常拜关公,把关羽奉为“财神”。

而且随着时间、地域的不同,演化出文武类别来。

一、关羽读私塾和经商经历1、关羽幼时读过私塾,识文断字,特别喜欢读《春秋》,崇拜春秋大义,并作为自己的人身修养标准。

这符合儒家的标准,所以他的夜读精神被推崇和倡导。

2、关羽和刘备张飞都有为了生计做小生意的经历,刘备卖草鞋,关羽买绿豆,张飞卖肉,关羽因为人主持公道和张飞打起来,刘备拉架,三人志同道合桃园三结义。

3、《三国演义》关羽和钱打交道的经历。

曹操在徐州打败刘备,关羽和刘备的两位夫人,被围困在一座土山上,曹操派关羽故旧张辽劝降。

曹操满足关羽提出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只投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二是刘备的两位夫人要受到赡养和尊重;三是一旦知道兄长刘备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投降汉朝,后关羽因功封为汉寿亭侯,还专门铸成一枚大印送给关羽。

再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关羽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离开了,这就是挂印封金。

据说关羽将金银物资以原、收、出、存四大科目在账册上记账,临别时账册记得一清二楚,财物分毫不差交还于曹操,所有收支一目了然。

非常有商业规范,后世商人商用薄记法据说来源于此。

做生意首讲究诚信,关羽重然诺,守信义,有始有终成为商道推崇的精神。

二、民间财神的演化1、关羽是山西人,而明清时山西商人富甲天下。

晋商们在南往北去,纵横天下的时候,总是把家乡的英雄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

经商需要人脉,人脉间讲求忠诚和诚信。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各地的商人纷纷仿效晋商将关公做为保护神,关公也就慢慢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财神爷。

关公历史

关公历史

关帝信仰遍九州---关公封神\关帝庙由来一提起关公、关帝,大家都知道是关羽;然而,您可曾留意过: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关公庙、关帝庙?要知道答案,还得从关羽崇拜、关公信仰说起。

关公姓关名羽(160--219年)字云长,解州(今山西运城)常平乡人。

在他近六十年的军事生涯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了一曲令人感慨万千的人生壮歌。

作为三国蜀将的关公,在当时并无什么特殊之处,与关羽武功处于同档水平的将领还有不少,甚至还有超过他的。

他也是常人,曾被俘过两次,败走麦城是败在东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马忠手下。

关羽在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是英雄,是义士,但还不是圣人和神人。

关公从“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将军,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像,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

宋、元时期,是关公被美化、圣化和神化的开端;明、清两代,则是将关公圣化、神化到极致的时期。

关公的封号,生前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并不显赫。

以下是关公去世后受封的“简历”:☆公元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复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29年),敕建首都(今南京)关庙;☆明神宗万历十年(1528年),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敕赐解州关帝庙“英烈庙”号;☆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亲为“成忠公”。

关羽称为武圣,受世人敬仰,什么时候开始的?

关羽称为武圣,受世人敬仰,什么时候开始的?

关羽称为武圣,受世人敬仰,什么时候开始的?关羽被称为“武圣”,成为武庙祭祀的主神,与孔庙并祀,共尊为“文武二圣”,确切的时间应为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

该年明神宗朱翊钧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于成都正阳门祠,赐九旒珍珠冠、玉带、四蟠龙袍。

其亲属也得到加封,封关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关平为“竭忠王”,子关兴为“显忠王”,部署周仓为“威灵惠勇王”。

自此,关羽取代姜太公,成为“武圣人”。

关羽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封的神,虽然罗贯中在此书中极力将他塑造成一个“义绝”的光辉形象,但也将他的缺点“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无限放大,颇有一种“宿命论”的味道。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不成熟的想法,关公这种“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的性格应是古人难得的一种品德。

这颇有一点石破天惊,不合时宜的味道。

相较于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关羽能做到善待普通卒伍百姓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姑举两例。

一例是张俭,此人素有令名,是“江夏八俊”之一,又与刘表、岑晊等人并称为“八及”,成语故事“望门投止”就发生在他身上。

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

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

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钦叹息而去。

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张俭仗着自己素有令名,却为了逃命不惜“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他是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很有些政绩。

但为了自己活命,这些受过他恩惠之人的命便被丢弃不顾了。

因此显而易见,老百姓只是他擢升与获猎声誉的工具。

关帝崇拜的起源

关帝崇拜的起源

关帝崇拜的起源:一个文学史现象的历史文化考索胡小伟引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在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祗。

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清人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

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明洪武中复侯原封。

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以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

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

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

』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

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1]在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封建时代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是关公信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关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祇,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崇拜和尊敬。

而在海南,关公信仰更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关公信仰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宗教、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从历史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时期,关公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备受尊崇的神明,尤其是在军事和武力方面备受崇拜。

而在海南地区,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关公信仰也逐渐传入海南。

海南的关公信仰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关公庙宇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崇拜和祭拜的对象。

在这一时期,关公信仰在海南的影响力愈发显著,不仅在宗教场所受到崇拜,更是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宗教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也有一定的变迁。

在古代,关公被奉为武神,主要在军事和战争中受到人们的祭拜。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关公神灵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将关公视为至善至义的象征,寄托着对正义和公平的向往。

在这种情况下,海南关公信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单一的军事神明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从社会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关公信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

一方面,现代都市化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新的认知和需求,关公信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现代宗教多样化和自由化也给关公信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多元化的宗教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了关公信仰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关公信仰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代社会,海南关公信仰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关公信仰,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原创2019-12-17 08:40·小小的酸奶在我国的民间,有着众多的关帝庙,而且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种混社会的结拜一般都是拜关公像。

因此,很明显,关公信仰是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关公信仰不仅仅影响着国人,还走出了国门。

那么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呢?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自古乱世出英雄,而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关羽就是当时最为闪耀的几颗明星之一。

历史上的关羽在三国时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勇猛无敌。

这点在当时是公认的。

曹操麾下的谋士程昱和郭嘉就评价过关羽,称他与张飞都是'万人敌'。

除了勇猛外,关羽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他的忠义,有着'国士之风'。

能够放弃曹操赋予的财富和地位,千里迢迢回到刘备身边。

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时代中,关羽并没有很高的评价。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荆州战败,对刘备事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而且关羽在性格上也是有着巨大的缺失。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张二人的评价就是先褒后贬:'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同时,蜀汉对关羽的谥号为'壮缪侯'。

何为'壮缪'。

根据周朝谥号的解读,'壮'这个字含有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等意思,这是对关羽勇武和军事实力的肯定以及结局的惋惜。

而'缪'这个字含有名与实爽的意思,也就是说关羽名副其实。

这两个字一褒一贬,相比同期一起追谥的马超等人,就关羽的谥号算是比平谥稍好,其他人全是美誉,由此可见刘禅等人对于当初关羽的兵败是有责怪之意的。

而一直到宋朝,对关羽的主流评价都是如此,比如朱熹一方面称赞关羽的勇,另一方面称关羽'恃才踈卤自取其败'。

关羽的发展历程简介

关羽的发展历程简介

关羽的发展历程简介关羽(161年-219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是刘备和张飞的好兄弟,也是蜀汉五虎将之一。

关羽身材魁梧,相貌俊秀,武艺非凡,被誉为“美髯公”。

下面将介绍关羽的发展历程。

关羽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性格刚毅,勇猛无比。

在他年轻时,他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共同向志同道合的人们传道救民。

刘备曾是关羽的长官,他们经历了多次的战斗,培养了相互之间的深厚感情。

刘备任命关羽为温县县尉,让他执掌军事大权。

在这个位置上,关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指挥能力,赢得了士兵们的敬仰与景仰。

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关羽的勇武才能迅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曹操对关羽十分忌惮,多次派遣间谍刺杀关羽,但关羽都能逃过一劫。

关羽的名声渐渐传遍了中原地区,人们对他敬仰有加。

不久后,曹操向关羽发出了招揽的请求,但关羽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尽管如此,曹操对关羽的人才和威胁意识依然存在。

为了避免关羽趁机势力壮大,曹操决定离间关羽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派遣荀彧以刘备担任太守的名义诱骗关羽入京。

尽管关羽对曹操怀有戒心,但为了刘备军队的发展,他还是前往许昌。

然而,曹操见到关羽后立刻将他拘留,并要求他留在许昌任官。

关羽深知曹操对其利用的企图,决心离开许昌,回到刘备的身边。

在与曹操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关羽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员虎将的才能。

他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如赤壁之战和汉津之战。

关羽在汉津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

曹操逝世后,关羽保卫刘备一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建立蜀汉后,任命关羽为车骑将军,总领四郡兵马。

关羽与张飞、黄忠、赵云并称蜀汉五虎将,成为刘备重要的得力助手。

然而,关羽的最后一程却是一片失败与悲剧。

在攻打襄樊的战役中,关羽被敌人乌将军庞德所败,投降曹操的刘封也在关羽耻辱之际将其杀害。

关羽英勇无比,他的死使刘备感叹不已,认为自己年少时对关羽太少重用。

关羽在历史上被赞誉为君子忠义、武艺卓越的英雄。

他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展现出了勇猛的战斗能力、高尚的人品和对兄弟的忠诚。

关羽崇拜逐渐扩大的历史原因

关羽崇拜逐渐扩大的历史原因
关羽崇拜逐渐扩大的历史原因
序号
原因
详细说明
1
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
关羽以其忠诚于刘备、勇猛无敌的战绩(如白马斩颜良、水淹七军等)以及高尚的品格(如信义、大义、爱民如子等)赢得了后世的敬仰。这些品质成为了关羽崇拜的基石。
2
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与利用
自北宋末期开始,历代朝廷多次加封关羽,最终在清雍正时期被封为“武圣”,与孔子并列。统治者通过推崇关羽,以期树立道德楷模,稳定民心,加强统治。
5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ຫໍສະໝຸດ 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来保佑自己的商业活动。关羽因其忠诚、信义等品质,被商人们视为财神和保护神,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崇拜。
6
地域文化的融合与推动
关羽的出生地山西解州及其周边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盐池等经济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关羽崇拜文化。这种文化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地域的扩展,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相融合,推动了关羽崇拜的普及。
3
佛教、道教的神化
佛教和道教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纷纷将关羽纳入其信仰体系,赋予其更多的神性。如佛教称关羽为护法神,道教则将其视为驱邪的神将。这种神化进一步推动了关羽崇拜的普及。
4
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的广泛传播
尤其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将关羽塑造成了一个忠义勇武的典范。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使得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间崇拜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

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

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

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

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

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

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

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

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

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

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

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这说明在中国民间对关公的信仰非常普遍。

关公崇拜最初属于民间信仰,是对三国人物关羽的人神崇拜。

随着中国古代文化地理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使关羽崇拜逐步上升、扩大,但该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偶然,而与该文化的核心人物关羽本身所具有的特质直接相关。

关公是人们对关羽的尊称。

关羽,字云长,出生于约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

关羽在世近六十年,有关他的史书记载中很简单。

在关羽逝世后14年出生的史学家陈寿在48岁时所著的《三国志》中也不过1146字。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追谥羽曰壮缪侯。

子兴嗣。

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

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

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以上史书中大致概括了了关羽自25岁在家中打抱不平杀死郡豪,出逃后遇到刘备和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后,关羽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等的大致过程。

在当时和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心目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将。

与他生活时间相距不长的陈寿甚至都没有在意,也没有考证一下关羽的生辰,只把他当作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列入“关张马黄赵传”之中已矣。

否则,也不至于几百年后关公成神时后人对其生辰无从考证、至今仍无定论。

后来,特别是隋朝以降,由于大的文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文艺作品对关羽的生平大加粉饰,如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浓笔重彩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关羽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以“武圣”的至高荣誉与“文圣”孔子齐名。

在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有不计其数的、浩如烟海的、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缔造者,然而在如此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被后人尊为“圣人”者有且仅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二人。

说起来还有点戏剧性,他们一个是山东夫子作《春秋》,是中华传统儒学的说教者,而一个是山西夫子读《春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忠、义、信、勇”的实践者。

由此看来,关公崇拜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形成的特定文化地理环境的关公文化如果从源头人物关羽诞生算起,至少已有1850年了。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我国特定时期的产物,受到来自历史、政治和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

可以这么说,关羽的“忠义”特征是形成关羽崇拜的内因,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对民间信仰的影射和封建统治者的顺应民意的推崇是形成关羽崇拜的外在因素,而佛、道、儒三教竞相将关羽拉入自家大门对关羽崇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关羽崇拜的根本原因孔子是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说教者,关羽是生活在东汉后期的一名战将,而此时经过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之士的著书立说、口诛笔伐、大力宣扬后,特别是西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忠义”思想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观。

关羽对此也不例外,不仅一生喜读《春秋》,并以春秋大义时时刻刻自觉践行儒家的这一行为准则。

如,对刘姓汉室的绝对的忠,对以曹操、孙权为代表的“大逆不道”之徒的鄙视,被俘曹操后“约三事”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决绝,乃至到后来华容道冒违抗军令掉脑袋之风险义释曹贼等等。

孔孟等大儒著书立说,大力宣传儒家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是在言教。

关羽却在不折不扣、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儒家思想,为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信、修身以智、立身以勇,用具体行为诠释了孔孟之道(《全像关公》59)。

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平民百姓文化水平普遍并不很高,许多人甚至目不识丁,对深奥的儒家著作只能高山仰止。

但关羽是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他的传奇经历,“忠”、“义”、“信”、“勇”的事迹很容易在民间广泛流传,他的身教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儒家经典,更有效更直接地教化人们,也就是说关羽更有群众基础。

关羽本身的忠义神勇是关羽崇拜和信仰起源的最根本原因。

在民间自古就有崇拜英雄的情结,关羽是英雄又非一般的英雄,而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近乎囊括了封建社会所崇尚的最高品德于一体的,堪称人之楷模的集大成者。

下自平民百姓、凡人孺子,上至帝王将相,都能够也都希望自己或更多的人成为关羽式的人物。

不仅如此,就连儒、道、释三教也都想尽一切办法把关羽作为自己神祗谱系内的一员,以扩大各自的影响力。

所以,关羽由人到神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品德和感人至深的忠义之举,是其走向神坛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动力。

当然,与民间信仰的基础、佛道的推波助澜、儒生的美化、文艺文学的宣扬等密不可分。

(二)民间信仰初始阶段为关公崇拜奠定了基础人类早期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中。

古时的民间信仰大致有:由自然物崇拜而衍生的自然神崇拜、因灵魂不死观念由祖灵崇拜而演化成的人神或人鬼崇拜、由社会力量崇拜而转化成的社会神信仰。

关羽崇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环境存在、形成和发展,以至如今超越了民间信仰的层次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古代民间信仰习俗的初始阶段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终结,而其灵魂依然以另外一种形式即鬼魂存在,并且鬼魂有善恶之分,生前得善终者成善鬼,生前冤屈不得善终者则化成厉鬼。

百姓对待善鬼和厉鬼的态度是不同的,对善鬼采取亲近、依赖的态度,并在遇事时征求“指示”再行动。

而对恶鬼则尽可能地讨好、敬畏之,以防恶鬼作恶于己。

关羽在百姓心中是英雄,最后却令人惋惜的悲剧性地惨死敌手,且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所以在民众心理形成巨大的反差,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所以,为了寻找些许心灵的慰藉,人们根据自己的臆想附会出很多关羽死后变厉鬼、四处申诉自己的冤屈、不断伺机显灵的传说。

就连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有因关羽显灵导致吕蒙和曹操莫名死亡的记载。

在上述情况下,民众自觉不自觉地在关羽惨死的当阳临沮、最早显圣处玉泉山、荆州等地建祠或墓供奉他。

如,《当阳县志》记载,孙吴杀害关羽父子并用诸侯之礼埋葬了尸体,“帮人墓祭,岁以为常”。

另据明代湖广按察使《义勇武安王墓记》载:“距当阳治西五里许,旧有汉义勇武安王祠,王之墓亦在焉,王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以侯礼葬之,邑人祠而祀之,创而随废者,不知凡几。

”当然那时乡民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小心翼翼地供奉,不是为了祈福求安康,只是希望关羽的冤魂不要将生前的怨恨迁怒到自己头上。

当时关羽还没有进入神坛,祠庙大多较为简陋,关羽的形象也比较阴森可怕,“面怒而多髯,容状可畏”的厉鬼神像。

但早期的民间信仰的存在延续了关羽在鬼世界的存在,为后代关羽崇拜奠定了基础,其实质就是关羽崇拜的发端之所在。

(三)佛道二教的推波助澜作用在形成对于关羽“全民崇拜”的过程中,佛、道、儒三家都先后参与其事,终使关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神祗之一,对于近代凝聚中华民族精神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羽从人鬼步入神坛首先借助了佛教的帮助。

具体说来与智顗和尚“智者大师”有关。

《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智顗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州(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称:“天台佛圣”,自幼信佛,一生酷爱佛法。

智顗在研究师祖慧文、老师慧思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的独立学派,创立中国佛教第一大宗天台宗。

该教派在当时深受朝野支持与信奉,隋炀帝为晋王时,曾请他到扬州为之受戒,授“智者大师”称号。

隋开皇十三年受命到荆州传播佛法,建造玉泉寺。

荆州地区很久以来巫风淫祠盛行,出生于该地的智顗十分了解当地的民俗,于是他把民众对关羽的敬畏心理以及普遍信奉的习俗巧妙地加以运用,编造出关羽显灵帮助建寺庙、受五戒,并担任护法神的神话,也就是关羽显圣说。

对于这样的说法,正好迎合了当地民众的心理,很容易被接受。

从此,在民间信仰中备受民众敬畏的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关羽被请进了佛教大门,步入了神坛。

在智顗看来佛门中有了一位百姓熟知且深受爱戴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佛教被民众认可的程度便可大大提高,佛教在荆州地区便能更好地打开局面,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也是舶来的佛教进行中国化和本土化的成功范例。

智顗最初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利用当地民众对关羽的迷信思想,将其纳入佛门,使中国百姓能在佛教寺庙中看到以中国人为化身的偶像,从而拉近佛教与中国民众的距离,增强佛教的认可度,促进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从此,玉泉寺一家寺院一个宗派接受关公成为护法神后,引起整个佛教界的效仿,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十有八九奉关公为护法伽蓝。

但是令智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关公的加盟反而提高了关公自身的地位,使关公信仰由人鬼步入神坛,由世俗转入神界,其影响也由局部逐渐向更广泛的范围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