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以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闻名于世。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他的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运动的主体,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经济生活所束缚,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积累不均导致社会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

马克思强调了对“现实的人”的关注,试图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和价值。

他认为,人是有思想、有创造力和有社会关系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机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往往被经济利益所取代。

马克思呼吁人们重新关注自己的人性,并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但生产关系仍然是私有制与雇佣关系。

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稳定,也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还对阶级斗争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获取利益,并维持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无产阶级之间的团结和抗争可以推翻这种统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些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使得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思考变得更加重要。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人性,只关注经济利益。

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的思想,重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仍然存在。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愈发凸显的背景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维普资讯
j2 c 8
马思义其国 克主及中化
马 克 思 现 代 性 批 判 理 论 及 其 当 代 意义
刘 建 新
( 江汉大学 , 湖北 武汉 405 ) 30 6
[ 摘
要] 马克思以辩证的态度 来审视作为现代性 面相 的资本主义。对于现代 性导致 的社 会裂 变和 异化现 象,
“ 活动的社会性 , 正如产 品 的社 会形式 以及个 人对 生产的参
与 , 这 里 表 现 为 对 于 个人 是 异 己 的 东 西 , 现 为 物 的东 西 。 在 表
下来就陈 旧了 , 一切 等级的 和固定 的东 西都烟 消云散 了, 一 切 神圣 的东 西 都 被 亵 渎 了。 … ”
[ 关键词 ]马克思 ; 现代性 : 现代性批 判 ; 当代 意义 [ 中图分类号 ]A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7—88 ( 06 0 00 0 4 7 2 0 ) 8— 0 7— 3 是 围绕现代社会问题展开的 , 因而 可以看作是对现代 性矛盾
不 同角 度 、 同 层 面 的 揭 示 。 马克 思 早 期 的 意 识 形 态 批 判 , 不 主要 是 围绕 着 国家 、 以 及 社 会 意 识 等 问 题 进 行 的 。《 法 法 德
依附 , 获得 自由解 放 。但 是 , 近代 以 来 的 发 展 历 史 证 明 , 种 这
年鉴》 以前 的马克思 , 有一种 明显 的启蒙 主义定向 , 以现代 是
的 自由 、主 、 等 立场 批 判 落 后 的德 国 现 实 , 代 性 的 自 由 民 平 现
理性主义文化精 神并没有带来人 们梦寐 以求 的福音和进 步 , 呈 现 在 人 们 面 前 的 却是 一 幅 巨大 的 “ 刺 画 ” 虚 无 主 义 的盛 讽 ,

马克思的现代性哲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现代性哲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4 6
第1 2 0 4 1

南昌 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RN FNAN HAN O ALO C G HAN ONGUNIER IY( O I LS INC S GK V ST S C A CE E )
du O1 p2 2 VO 1 NO 2 I 4
马 克 思 的 现 代 性 哲 学 批 判 及 其 当代 价 值
黄 明娣
( 南师范学院 , 西 赣 江 赣州 3 10 ) 4 0 0
[ 关键词] 马克思 ; 现代性 ; 哲学批判 ; 理性主义哲学 ; 当代价值 [ 摘 要] 在马克思唯物史 观的哲学 视野下 , 现代性无论是 在社会存在 还是在 社会意识 层面 , 都呈现 出尖锐 的矛盾 。就现 代
d r i ,whc s o o t n t o oo i a v l e t e mo e o sr ci n C i a fc sa rs n .I e p o e so o sr c ig a e nt y i h i f mp ra t i me h d lg c l au o t d r c n tu t h n e t e e t n t r c s f n t t h n o a p h c u n s caitmo e i wemu t v r o h tp y ia y o ik n a d ut t l aied ae t a u i f h e e a n i h o il d r t s n y, s o e c met e mea h s l c wa f h n ig, n l maey r l i lci l nt o e g n r a d h g t i e z c y t l
统一 。
[ 中图分类 号] 0— B 0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义运动的发展。
启示危机应对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和批判, 为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 供了重要启示。
对发展中国家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指导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发展中国家实现 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有助 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点二
揭示全球化陷阱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全球化进程中的 资本主义扩张和剥削进行了深刻批判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陷阱提供 了重要启示。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现代性的进步性
马克思肯定了现代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 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揭示 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共产主义与现代性超越
扬弃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扬弃私有 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下的现 代性困境,即资本追求无限增 殖的本性导致了对自然、社会 和人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 的阶级斗争是现代性的主要矛 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 能实现现代性的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现代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所决定的。
形成过程与发展阶段
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本质,为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02 0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为 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下才能成为奴隶。 纺纱机就是纺棉花 的机器。 只
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 它才成为资本 。脱离了这种
关系 ,它就不是资本 了 。就像黄金本身不是货
币, 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 1 [’ 2 此外 , 在 资本 内在逻辑的规定 中 ,也包含 着对资本家的
规定。马克思说 :“ 在资本 的概念 中包含着这样
淮 北煤炭师范学院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第3 1卷 第 2期 2 1 年 4月 00
J u n lo ab iC a n uty T a h r C U g o r a fHu ie o Id s e c es o e e l r (hl oh n oi cecs P i spya dSc l ine) o aS
本主义的现代性批 判也 正是 紧紧围绕资本逻辑 的分析 来展 开的。资本 的竞争与增值成 为推动人 类社会发展 的
重要动力 。 同时还带来 了一 系列负面效应 。 如何在 实施资本原则 与构 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之 间保持 一种合理 的
张力 , 是摆在 中国人 民面前的一 大现 实难题 。 破解 这一难题 , 对于完善 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体 制, 构建社会 主义和
谐 社会 具 有 重要 借 鉴 意 义 。 关 键 词 : 克 思 : 本 ; 代 性 ; 代 性 批 判 马 资 现 现 中 图分 类 号 : 2 文 献 标 识 码 : B7 A 文 章 编 号 :0 3—2 3 (0 0 0 10 14 2 1 )2—0 3 0 0 1— 4

家。 资本家 的权力是资本 的支配权力 。 马克思说 :
“ 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 由于他的个人 的活
人 的特性 , 而是 由于他是资本 的所有者 。他 的权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思想巨擘,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将理解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中获取对当今社会的独特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现代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随后,我们将回顾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分析,包括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异化现象的揭示以及对人类解放的追求。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我们将展示马克思如何诊断现代性的病症,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在分析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之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将关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克服异化现象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社会公正与和谐。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将揭示马克思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将总结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强调马克思理论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基本诊断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是深刻而独到的。

他观察到,现代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他认为,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在于其以资本为主导的逻辑,这导致了社会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发展加剧了劳动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本身成为了获取利润的手段,而非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使劳动者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还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金钱和物质的关系,人的本质被扭曲和异化。

他强调,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人们往往被束缚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中,失去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在当前的学术界中,现代性是作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如何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当代价值引言在目前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研究课题中,现代性批判理论算是最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

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对现代性内涵和纬度1.马克思现代性内涵界定在马克思原著中,并没有现代性一词,因此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其首先问题就是对现代性一词内涵进行界定,而对现代性理论的内涵界定,也是解决马克思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相关的基础。

根据学者尤西林的研究成果,“现代性主要是指包括了现代化过程与结果的现代条件下的精神心态和性格气质,换言之就是指文化心理和结构”这个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分析在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的分析方面,学者衣俊卿的观点具有较强代表性,他认为现代性主要是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运行机理和文化模式,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以后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人为性的理性化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

他认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维度并非是所谓的多元现代性或者是多种现代性,而是马克思讲现代性所有具有本质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作为内在机理和文化精神渗透到现代个体和整个现代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总体而言,马克思的现代性主要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主要思想在对马克思现代性基本内涵进行界定以后,下面将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理论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进而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产生的内在机制——资本运作进行深度发掘,并借此佐证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具有的超越性。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思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简要地审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其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应用的。

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包括贫富差距,特权阶级的特权,以及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公正。

他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政治结构。

他认为,这种经济结构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导致不公正的根本原因,必须改变才能实现社会正义。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现代性批判理论,倡导重新评估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公正。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关键是要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改变,而不是只停留在当前的分类上。

他指出,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就必须从根本上检视当前的社会结构,并设计出一种更具有公正性的新结构。

因此,他建议将社会结构重新分类,以便准确定位我们正在处理的社会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社会环境,进而改变社会结构。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用于认识和解决一系列具体的社会问题。

例如,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出导致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实施紧缩的税收政策等。

此外,我们也可以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来理解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群体如何被不公正地待遇,并确定有助于缩小不平等差距的措施。

总之,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刘会强王文臣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摘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原则在给现代社会带来“普照的光”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病症。

于是,资本批判就成为现代性批判的焦点。

在众多的批判理论中,主要有形而上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路向。

海德格尔从技术的本质入手,剖析现代性危机的根源,探究解决危机的路径,其观点不乏深刻之处,但最终没有超出理性思辨的形而上学窠臼。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一方面明确认定资本原则才是时代病症的根源所在,而解决危机的途径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指出,基于生产关系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才是批判现代性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抽象理性。

正是在这两方面,体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资本原则;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深刻之处在于,将问题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紧紧抓住资本批判这个枢纽,不仅揭示了现代性病症的表现、成因和本质,而且提出了破解现代性难题的方案和路径。

17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所谓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还是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背后无不闪现着资本原则的身影。

这足以说明,尽管时间流逝,资本原则依然是左右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资本批判依然是理论思考绕不开的话题所在。

由此不难发现,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对此,本文从三方面进行阐述:(1)现代性批判直接关乎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2)现代性批判存在形而上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不同的路向;(3)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所采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廓清现代性批判理论迷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病症与诊断:资本原则与人的生存从本质上讲,世界历史进入现代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原则成为社会发展的控制力量。

资本原则对社会发展的控制,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机器工业战胜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方式质的改变,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的体现则是自由、人权思想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构建与发展。

发生在17、18世纪的三大运动——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宣告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样式在这三个具体领域的确立。

对此,马克思强调,自18世纪以来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原则大踏步向我们走来[1],世界历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以此表达了他关于时代发展的利与弊的总判断。

自此,以解决时代弊病为己任的思想家,都把目光投向资本原则给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诸种病症,以期能够找到关乎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作为现代社会“普照的光”[2],资本原则造就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一个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的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推向极致的时代,将物质财富的创造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代。

“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

”[3]不过,资本原则在带来普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从马克思当年批判的“异化劳动”,到当下全球瞩目的金融危机、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扩大等无一不是这种弊端的具体表现。

现代社会这种悖论式的矛盾状况被统称为所谓的“现代性”,而在马克思那里,对“现代性”的批判则集中表现为对资本原则的批判。

此种批判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到治愈时代病症的良方、消除诸多社会弊病,更为根本的是使人的生存不再受到“现代性”危机的威胁。

就此而言,现代性批判关乎人的生存与现实生活,是直面人类根本生存问题的现实批判。

之所以说现代性批判直接关切人的生存这一根本问题,其缘起可以追溯到欧洲近代的社会转型时期。

从社会形态转换、历史进步视角的观察,社会发展由古代转向现代,理应给人类的现实生活带来普遍性的质量提升。

然而,市民社会的先知们在评价财富创造、总结社会发展、言说社会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事关人类自身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社会病症。

卢梭关于技术进步带来了物质富裕却导致道德堕落的批判振聋发聩,就连亚当·斯密这位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鼻祖,在其著作中也不无感叹地指出,“大面积的荒地不仅为少数豪族所兼并,而且永无再分散的可能”[4]。

一种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贫富差距已然成为一种事实——这种事实不仅是近代社会发展初期的社会病症,而且更是当今社会的最大病症之一。

即便是黑格尔也就此指出:“怎样解决贫困,是推动现代社会并使它感到苦恼的一个重要问题。

”[5]而在新近面世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一书中,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这样写道:“当21世纪的今天依然重复着19世纪上演过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的剧情时,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平等。

”[6]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各国学界、政界的高度关注,只不过再次确认了一个严峻的现实——贫富差距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力图找到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良方。

可见,无论采取经济学还是哲学的视角,诊断时代病症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都表现为对人生存问题的关切,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批判在不同思想家那里以各自方式展开。

正是在这种语境下,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时代的地平线上。

这种批判之所以说是崭新的,是因为马克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的批判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并由此定向,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性互相支撑的两大支柱——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7],前者构成现代社会现实生活全过程的核心和枢纽,后者是扎根于现代生活并为之辩护的现代意识形态诸形式。

在这里,没有必要详述这一视域开启的全部進程,仅扼要提示从最初启动到基本成熟的大体情形即可说明问题。

在我们看来,发表在《德法年鉴》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可以说是新视域开启的最初尝试,直接动因则是马克思主办《莱茵报》时遭遇的关于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

这个问题为什么令马克思陷入思想的苦恼?因为这事实上意味着他所奉行的“理性的法”和人道原则在现实的、世俗的物质利益面前一败涂地。

对于马克思而言,这根本不是知识储备是否充足的问题,而是严重挑战了他赖以进行政治批判的理论基地和根本原则。

由此造成的思想震撼促使马克思冷静审视自己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启蒙精神和理性原则,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现代性的追随者转为现代性的批判者。

《论犹太人问题》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分,表明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了政治解放的限度,蕴含着超越政治解放的努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批判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和法的关系的颠倒,预示着马克思思想进一步前进的方向,即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秘密。

随后展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德法年鉴》时期的批判视域,其成果凝结就是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篇篇幅不大的手稿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或者哲学作品,而是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系统批判的首次重要尝试,是新的批判视域全面展开的思想实验,最突出的理论创造就是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的异化劳动学说。

这一学说深刻揭示了人类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宰治的异己化生存状况,体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人文向度,成为现代性批判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由此出发,共产主义运动被定位为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8]。

所谓的积极,不仅因为这一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根植于私有财产的运动即现代经济的运动中,而且在于这一运动是在继承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基础上完成的对现代性的超越。

同时,之前被马克思信奉的黑格尔哲学再次受到批判,思辨体系“徒有其表的批判主义”本质昭然若揭。

这些思想成果在随后发表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得以巩固和扩展。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基本确立的标志。

《宣言》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出发,以阶级关系为切入点,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逻辑进程;在高度赞扬资本开创的现代性的同时,又对现代性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对待现代性的一贯立场。

与此同时,《宣言》不仅用大量篇幅批判了现代意识形态和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而且特别注重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超越,详细阐述了承担实践批判使命的历史主体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目标、任务及行动策略,并将超越现代性的终极目标定位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可见,从《德法年鉴》到《宣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立场、价值诉求、最终目标已日渐清晰并趋于定型。

至于《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则的深入研究、对资本增值为目标的现代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的批判性分析,在此也不再赘述,只需指出下面这点即可:尽管现代性批判的课题化是后现代思潮兴起以后的思想事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批判资本原则为核心,来揭示现代性的“双刃剑”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扬弃和超越现代性的正确路径,始终是马克思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重心所在,这一批判不仅为现代性批判打开了新视域,而且为当代思想家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审视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和思想遗产。

二、批判路向:形而上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判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引发了欧美思想界对现代文明的深深忧虑和广泛反思,直面现代社会弊病和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寻求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成为众多具有人道情怀的思想家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振聋发聩,成为20世纪现代性批判的显著标杆;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和形而上学危机的哲学沉思引发了西方学界蔚为大观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卢卡奇、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其与马克思思想独特的因缘而引人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苏联公开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现代性批判增添了新的思想变数,掀起了一场范围广大、论辩激烈的重新认识马克思的高潮,成为20世纪一个重要的学术事件。

而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思潮不仅把现代性批判引入普罗大众的视野,还进一步凸显了现代性弊病的尖锐性、紧迫性。

虽然现代性批判的议题吸引了众多学派和学者,可是,彼此的学术立场和观点并非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从思想根基处观察,大体可以把现代性批判分为两个路向:形而上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分判的主要标尺是:批判是否深入到“现代性”产生之现实根源资本原则,抑或依然停留在观念论的某种形式中。

这意味着要真正完成现代性批判,就必须完成对资本原则的批判,而这一批判又直接指向人的生存问题。

因此,对现代性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理当着眼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不应沦为某些书斋式的学者喜好的形而上学思辨,因为这只会使现实问题处于无解的遮蔽状态。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他始终坚持把对资本原则的批判与解决人的现实生存,特别是劳动者陷自身于极度贫困状态结合在一起,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探究人的生存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