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
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

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作者:刘晓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文学;大众化;现代性境遇;主要原因众所周知,文学是一面镜子,能够有效映射出时代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运行等诸多的内容。
自我国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以来,文学便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这种紧密相连的关系在促进文学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出现了大众化的发展问题。
一、文学“大众化”的概述所谓文学“大众化”就是指文学发展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在其发展的实际过程中面向大众、影响大众和被大众所广泛认可以及由大众广泛参与。
现代文学打破少数人的垄断而面向大众发展的的开始,就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新文学。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文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开始为工农大众进行服务。
在这个进程中,“左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推进作用。
此后,文学开始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紧密配合,同时文学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1]。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文化爆炸式的快速传播,文学发展的大众化趋势愈演愈劣,平民文学抑或说是草根文学的兴盛以及社交媒体附庸风雅等现象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于与此同时,文学发展也因其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二、造成文学“大众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一)经济社会条件下,文学功利性的发展趋势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文学发展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在经济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也越来越追求经济效益,即文学逐渐走向功利化。
文学功利化发展的趋势,使得文学发展开始与其审美性的创作初衷渐行渐远。
整个社会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分看重,使得文学变得不再是纯粹的审美。
在功利性文学的发展实际中,为了经济效益所所创作的功利性文学为了迎合大众而愈加媚俗,这是造成文学“大众化”的一大原因。
比如像《废都》、《文化苦旅》等具有明显商业运作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文学特征。
“大众”概念的流动性与大众文化语义的悖论性

内容提要
语境 的转换对“ 大众”与大 众文化 研 究具 有 时代 的 生成性和 价值 意味。
通过对“ 大众” 概念 的流动性、 复杂性与大众 文化语义悖论性 的辨析 , 在厘 清“ 大众” 概念 的当下所指 中, 洞悉 了大众文化的用 意与诉求 。面对大众 文化语义 的悖论性 , 简单 的道 德主义或精英主义批判显然是 错位 的或无效 的, 但对大众 文化 的研 究保持批判意识和现
二 、 大 众 ” 念 的 流 动 性 “ 概
活偶像 , 并对社会其 他 阶层 产生强 大吸 引力。就此 意义而言 ,大众” “ 这样一种命名事 实上有着一 种价
值判断 的意味 。
回顾 “ 大众 ” 概念 的 流动 史 , 会 发 现 “ 众 ” 就 大 的
内涵不是 自明的 , 它在一定 阈 限内的有效 性有待 阐 释 。其实 , 大众 ” “ 的涵 义从来 不是 一 成不 变 , 就像 约翰 ・ 费斯克所 理解 的 , 大众” “ 并不是 一个 固定 的
化影响力 。其实 , 这种 文化 “ 软实力 ” 凸显 的背 后逻
一
i
曛
/ 瓤. 21第 期 、又 参 0年 1 1
辑是文化领导权 的变化 , 这是一 种更 内在 的深 刻影 响。作为亚文化类型的大众 文化从昔 日被压抑 的边 缘状态 , 到成为后现代文 化的表 征融入社 会主导 文 “ 成功人 士 ” 的表 征 , 仅 具 有 经济 学 更有 着 社会 不 学、 文化学 的含义 。这 个群体 的生 活方式 已显现 于 都市空 间中的公共 生活和私人 生 活的各个 领域 , 在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主宰下 , 新 富人” “ 阶层 被奉为生
化形态 , 作为商业娱乐文化 裹挟着 消费 主义意识 形
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

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作者:蔡礼兵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第11期【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学大众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众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矛盾也逐渐浮现出来,比如精英文学与大众读者之间难以协调,文学大众化自身存在的功利问题,精英文学创作者越来越少等等,这些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提高大众的文学素养是当务之急,此外,全社会各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学大众化这些复杂的问题,给读者以卓越的文学体验。
【关键词】文学;大众化;现代性;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大众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复杂多样,但其根本原因,当属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焦虑思想,为了追求现代化,人们浮躁而焦虑,将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唯一的目标,文学大众化恰好满足了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从青年政治运动到文化思想变革,文学大众化一直是核心内容,但其发展也经历了复杂的变革过程,社会现代化进程经历从启蒙现代性,演变到革命现代性,再发展为以马克思卞义中国化为卞导的民族自身现代性,文学“大众化”的变革则从民众化,发展到阶级化,再逐渐到民族化,从这点上来看,文学大众化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除了其积极的作用外,文学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需要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慢慢解决。
一、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矛盾文学大众化最初的目的就是以文学教育大众,使大众的思想得以革新,以文学将社会性的言论传播给大众读者,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文学的现代性并不可作为指导思想。
历史赋予了文学大众化不同的意义,在晚清时期,统治阶级试图通过文学启蒙大众,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自此,文学大众化就被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象征着政治的含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武器,因此,文学大众化不再仅有文学的意义,更多的是社会意义,由社会外部因素控制,换言之,社会的政治势力、文化变革、社会动态都会对文学的形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为追求社会现代化。
浅谈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

浅谈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作者:吴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0期摘要:近些年来所开展的多次文学“大众化”活动,都没有达到从根本上获得受众群体的重视与培养,当前的大多数文学活动,由于受到商业和网络等媒体的接入,而使得受众群体的地位受到了明显的退到了次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受众群体本身在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文学大众化的问题也逐渐被表面的繁荣现象所掩盖,文学发展本身所面临的危机却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如何有效的应对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就成为了促进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下面笔者就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文学“大众化” ;现代性境遇作者简介:吴宇,男(1988.9.19-),学历:本科,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筹)鹿山学院。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1-0-01当前,文学发展由于受到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度虚假繁荣的情况,而“大众化”也成了当下文学发展中一个十分常见的词语,针对文学“大众化”,学术界的观点却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文学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可以视为文学的新生,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文学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事实上是一种表面繁荣的假象,只能够使文学向着更加庸俗和物质化方向发展,最终会造成文学的没落。
在过去多年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大众化”的出现频率较高,在现代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如何正确的处理文学“大众化”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文学功利与审美的尴尬境地文学“大众化”的提出,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想要利用文学的手段实现对人民大众的启蒙和教育,进而组织大众参与和完成社会的变革。
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境遇,促使文学自身必须要不断地追求与现代社会的一致性,才能够顺利地完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赋予文学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也无法实现其现代性的诉求。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导言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并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涵盖了影视,音乐,时尚等方方面面。
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为人们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革命,大众文化理论也不断演变和转变。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大众文化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兴起。
美国社会学家雪莱曼(Robert E. Park)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将大众文化视为社会整合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移民和流动人口的研究,雪莱曼揭示了大众文化对于形成一个多元和包容的现代社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文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扩展。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费斯蒂格(Richard Hoggart)和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开创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文化研究理论。
他们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并关注大众文化对于社会运动和阶级意识的影响。
通过对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进行全面研究,他们指出了大众文化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二、后现代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对于真理和现实的绝对性观念,认为现代主义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权利关系进行了批判,并强调知识和权力的关联。
在大众文化的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指出了大众文化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以及大众文化对于个体身份构建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和消费的表象,而是一种符号系统和社会实践。
三、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意味着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大众文化中更加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意义构建。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在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并出现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
这些问题都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有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在古典社会,也存在着民间的通俗审美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高雅审美文化之分。
但在现代社会,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分化远远超出了古典的形式,他们各自极端地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分化是现代性的产物。
现代性是一种世俗性,既包括理性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包括感性层面,体现为一种感性的解放。
审美作为超越的文化,与现代性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对立的一面。
审美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以超理性的形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就产生精英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写通俗文化相结合,以感性化的方式对现代性(理性)的消解,就产生大众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继承了古典社会贵族审美文化的传统,保持人的超世俗的精神追求。
精英审美文化以其超越性和自由的品格,反叛现代性,批判现代性,企图解决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困扰。
精英审美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超世俗性。
它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
第二,反叛性。
它自觉地批判现代性,抗议人的异化,与传统意识形态决裂,从而凸显自由的品格。
第三,精英化。
满足一部分知识阶层等少数精神贵族的精神需求,拒斥商业化、大众化、功利性,追求个体性、艺术性,趋向精致化。
第四,非理性主义。
抵制理性统治,诉诸非理性,以反抗理性来争取精神的解放。
第五,经典性。
以其高雅、超越品质,传为经典,具有永恒价值。
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这是由审美对现实的超越性决定的。
生活视域的“技术僭越”与“人文退却”

第22卷,第1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2 No.1 2005年2月 Science,T 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Feb.,2005生活视域的“技术僭越”与“人文退却”尚东涛(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洛阳471022)摘 要:在“思辨终止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作为现实生活内在构成的“技术”与“人文”,在张力关系中的“技术”先于或重于“人文”的生活“赋权”的必然现实性,以生活逻辑域、生活主体域、生活历史域、生活现实域的四重确证,消解着以“技术僭越”与“人文退却”为由的非生活或超生活的技术批判的合理性。
基于“自发的生活秩序”的“技术”与“人文”之“权重”的演化,标志着张力关系中的“技术”与“人文”的合现实生活的协调与融合趋向。
“技术无僭越”,“人文无退却”。
关键词:生活;技术;人文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5)01-0087-04 当“人文主义者所构想的理性王国在实践上表现为技术王国”时[1],相对于“人文”的“技术”,总是处于被一些人文著述“指摘”的境遇。
“理由”如海德格尔所言,“自然和世界的存在惟一地由技术交往所构造出来,因为一切其他的形而上学的、神话的、宗教的或自然主义方式的视野都已丧失”[2],即“技术僭越”的“限定”和“强求”,导致着“人文退却”。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僭越”是“技术”的“无理要求”[3]。
但是,当人们在海德格尔等的书里体会完对“技术”的批判之后,就到现实中去全力追求“技术”;人们在阅读时一般都同意一些人文著作里的技术批判的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另一回事。
[4]如果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5],那么,有必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对“技术僭越”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退却”问题,进行一些可能的进一步分析。
值得说明的是,当我们从对象化功能维度理解“技术”时,“人文”在功能维度则可以理解为使人尽可能地摆脱对象化而向绝对的意义领域敞开自己。
异化理论 物化理论 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

异化理论
异化理论起源于黑格尔哲学,核心概念是“异化”。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发展 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逐渐失去了与自然和真实的,变得越 来越陌生。在20世纪的文化批判理论中,异化理论成为揭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 的重要工具。它揭示了现代人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失去了与自然、 传统的,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思想,指的是人类创造出的 物质成果反过来控制人类自身。在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中,物化理论被广泛应 用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和资本的逻辑 如何控制人的行为、思维,使人类无法摆脱物质的控制。同时,物化理论也指 出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应以下方面:首先,深入研究这三种理论的内在和差异, 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它们在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具体历史事件 和社会现象,运用多学科方法分析现代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最后,新兴的文化 现象和思潮,及时总结和反思其背后的哲学和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批判理论在解释和改变社会现实方面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批判理论本身也经历了数次发展和转变。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批判理论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从后批判理论的角度对其 进行批判性反思。
第三期:后批判理论
后批判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批判理论,它试图超越早期和后现代批判理论 的限制。后批判理论家们认为,早期的批判理论过于单一和简化,而后现代批 判理论则过于复杂和混乱。因此,他们试图在批判理论中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 和政治行动,以推动社会的变革。
后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和后现代批判理论的不足,它更加于揭示 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和挑战,并试图通过政治行动和社会实践来解决问题。然而, 后批判理论也存在问题,例如它过于强调实用主义和政治行动的重要性而忽视 了哲学思考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傅守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浙江行政学院,北京100024)摘要: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
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
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关键词:大众文化;现代性;技术物性;日常感性;经典艺术;市场逻辑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当代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制造身体幻象、提供游戏化的心理经验、克服认同焦虑,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充实了文化生活;它也许是趋时的、媚俗的,但是它却为文化消费者欣然接受。
所以,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又称为信息时代或高科技时代)--这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①-大众文化的发达是必然的。
而消费时代技术的专制与市场逻辑的横行,使早先谦卑的人类接连宣--布"上帝之死"、"人之死"和"作者之死";从物质丰盈、思想平面化和艺术划归生活的部分现实参照及理论臆想出发’有些人又不断探讨"艺术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甚至"宗教的终结"和"哲学的终结"等问题,将高高在上的一个个精神圣像掀翻在地。
同时,消费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它不仅可以用性和暴力满足人们的欲望,而且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溶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对象;市场成为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世俗化的方式拆散了历史曾赋予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它单一的意识形态指向逐渐脱去,已不再向人们述说那曾经存在的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审美乌托邦。
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完全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
②人类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飞跃发展,使专属于人类的文化不断泛化,人类文明成果日新月异。
在新近发生的这场数码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全面渗透,促使人类文化走向彻底泛化,人类的文化重心也由思想精英型走向消费大众型,物质世界极其丰富却又极不均衡,文化影响极其广阔却又极不厚重;单一性的工业文化独霸世界,许多大众被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的流行时尚所左右,沦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奴隶,成为无思想、无主见、无个性的精神盲流,整日沉浸于替代性和虚拟性的满足之中而不能自拔。
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思想并非耸人听闻,但是一味抵制和反对也是不切实际的唐吉诃德行为,像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③那样的审美避世论更是一种虚幻的、一厢情愿的审美乌托邦;只有认真彻底的分析和解剖,加以批判性的引领,才有可能在适当的时机促成现行被资本异化了的"文化工业"转变为代表大众的"民间文化",即真正含义上的"大众"文化。
因此,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所提倡的审美主义的精神救赎理论有相当大的价值和参考意义。
毕竟审美趣味的转向已92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成事实,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转向之后思想精英们彻底边缘化了,他们不再具有掌控审美文化发展方向的权利,那么现在大众文化的掌舵人又是谁呢?---是那些完全听命于资本和市场的所谓"文化经济人"和"经济文化人",归根结底还是资本和市场。
因此,对于当代居主流地位的大众文化,人们的思想中存在一对主要矛盾---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对抗。
大众文化的崛起引出了许多全新的话题。
大众文化审美化或曰审美泛化是一场审美日常化的变革,这次美学变革实质上就是使神圣美学世俗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就是日常生活的文化化与审美化,这也是自启蒙主义思潮以来历代思想精英们渴望实现的理想。
现在,这个理想表面上实现了,但是深层里却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尤其是这次变革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市场资本和技术文明的控制,而非历代启蒙主义者所期待的自上而下的大众的文化自觉或曰审美自觉,启蒙现代性"自由解放"的理想预期与"人自身不断被物化和异化"现实结果之间出现了巨大反差。
正是缘于这种深层的现代性分歧,当代边缘化的思想精英们不顾自身地位的变化而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坚持批判市场资本和技术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全面的控制,揭露大众文化产销中的"迎合"与"媚俗"阴谋,抵制大众文化发展中潜藏的消费主义原则。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也就是说,如果人人都知道美,那么这反而成了一种恶;如果人人都了解什么是善,那么这反而成了一种不善,因为人们遗忘、忽视和掩盖了相反东西的存在。
在"为胸部和下半身"写作或制作风行的时代,在像动物一样坦诚地、赤裸裸地高歌欲望和表白功利的时候,思想精英们凭借审美主义依然坚守着人性升华和精神进化的立场,反对各种形式的人类异化,并试图打动那些习以为常的大众以改变现状、防止文化恶果的出现。
经典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即:是以生产者的情感表现为主体,还是以消费者的欲求宣泄为主体。
审美主义的文化观念建立在艺术家的自我主体性基石之上,因此它强调个体生命经验的自由出场;而大众文化的文化观念建立在消费者的趣味选择基石之上,因此它强调表现最普遍的生命经验,如性幻想等等,唯有如此它才能获得最好的市场前景。
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极权社会对大众思想实行控制的一种方法,这种控制方法以极大满足物欲的形式消除大众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合理性的怀疑;而天马行空式地超越世俗社会的经典艺术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正是在反抗消费社会中人的物化和单面化这一点上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的赞赏。
经典艺术是意义表现者在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发现,而大众文化的意义是表现者面对消费者的一种"代言"。
因此,经典艺术的意义产生于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有着极强的指涉性,而大众文化的意义产生于作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之中,倾向于一种体验性或者游戏经验。
审美主义常常带着审美救世的观念从事艺术活动,所以艺术对他们来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艺术活动就是要揭示世界的本源意义,甚至是为芸芸众生制定普遍有效的理解方式和价值原则。
这种创造经典的冲动使高雅艺术中充满了关于世界意义的言说,无论这意义是荒诞还是和谐、是虚无还是原始生命力,也无论这意义怎样让接受者感到晦涩、陌生,面对大地的言说总是支撑着经典艺术的意义生产体系。
精英艺术坚持一种纯艺术品位和与现实社会操作保持距离的文化思考,从文艺本体出发的艺术追求和从文化批判着眼的哲理追求是它的两个基石。
大众文化则不甚关心国计民生等大事,它拒绝承担言说大地的重任,它的意义不是来自于指涉而是来自于共鸣,来自于制作者替大众消费者代言。
大众文化无须探究宇宙人生的本质,而只是揣测文化市场的动向,琢磨世俗社会中人们的情感欲求;大众文化要为消费者搭建一个宣泄情感或者实现梦幻的现实舞台或者虚拟空间,所以,无论是哲理化的本质真实还是事件性的生活真实,对于大众文化都没有太大意义。
譬如,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借强者的徒劳告知人们他对世界的意义----的发现,而好莱坞巨星施瓦辛格主演的系列电影终结者》却编织一个虚假的故事替人们实现荒诞--"强者惩恶扬善"的愿望; 西西弗斯神话》的意义是加缪深刻反思世界的结果,而终结者》的意义是电影制作集体与观众"共谋"的结果。
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9 消费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文艺的创作、演播(出版)和观赏基本按经济学中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模式来运作。
以往作家和读者、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主要是启蒙和被启蒙的关系,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主宰的消费时代里,作家和读者、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已越来越实实在在地演变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这种角色转换,对文艺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前者关系里,创作什么和怎样创作一般都取决于作家和艺术家的主体追求;而在后者关系中,创作什么和怎样创作则更多地取决于读者与观众的消费需求。
由此,创作主体的独立思考和艺术探索,必需甚至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迎合读者口味和取悦观众兴趣。
因为对于消费时代的文艺创作者来说,读者拒绝购买和观众拒绝观看无异于一种生死判决,它直接决定作品生产者能否生存及生存状态的好坏。
④大众文化主要遵循的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原则,是市场化大潮在文化上的蔓延;在大众文化的任何一类事件性文本中,毫无疑问地蕴藏着丰富的市场掌控成分,无论它表面是一种纯情展示还是情欲挑逗、是一种心理抚慰还是暴力宣泄、是一种正义宣扬还是语言狂欢……正像周小仪先生在探讨"唯美主义"的当下作用时所指出的:"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无论是纯粹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象,总是以美丽诱人的方式遮蔽了资本扩张所造成的感性物化之残酷现实,并以普遍主义的姿态强化了强势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不平等结构。
……在唯美主义运动中所涌现出的主体,无论是19世纪还是当代,也一定是物化的主体,并锁定在文化的权力结构之中。
"⑤因此,有的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在社会观念转换、价值取向变得模糊、混乱之际,大众文化正气焰嚣张地扩张自己的地盘,文学则被挤压到寒碜的旮旯。
原先的荣耀已成春梦,卸除了救世匡俗重担之后的文学虽因不再受到那么多限制而显得轻松,却又深感失落和迷惘。
在社会价值观念裂变和生存压力的双重牵引下,文学意义、价值下滑已势所难免,文学成为能指游戏,成为本能的放纵,成为荒诞的戏谑,色情、粗俗、野蛮反倒成了不少人追逐的时髦,成为文学不可缺少的佐料。
文学正在自己挖掘自己的根基。
"⑥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