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唯美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几个悖论性问题
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的根源研究

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的根源研究作者:王柔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7期摘要: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风潮在我国兴起,从实际生活或者社会启蒙的角度来看,都没能够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进行阐述。
在对王尔德作品进行研究时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存在着许多悖论,他的作品在艺术与道德、艺术与现实还有艺术的独立性方面的解读当中存在着许多矛盾。
本文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中所存在的矛盾出发,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的根源进行解读。
关键词:唯美主义;矛盾;根源;道德作者简介:王柔化(1982-),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工作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1、王尔德唯美主义中存在的矛盾1.1想象与现实的矛盾王尔德在进行创作时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因此他在创作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幻想,他想将现实与自己的艺术完全隔开,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竭力避免现实的影响。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艺术家都应当避免形式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现代性。
为了避免现实的庸俗,唯美主义者躲进了艺术的象牙塔,追求心目中虚无的唯美世界。
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描绘了一个神秘的、超现实的世界,这正是他追求幻想中唯美世界的体现。
然而在这些作品当中,我们仍旧能体会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社会中所存在的丑恶现象的鞭笞。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王尔德的童话:很漂亮很轻松,并且非常机智,读着非常愉快,但是有苦的回味。
也就是说,王尔德的作品中所描绘的超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以现实世界为原型的,就像《夜莺与蔷薇》中所描述的,小女孩认为珠宝更加值钱的看法正是反应了王尔德对拜金者的愤懑和痛惜,对被金钱所蒙蔽的人们的厌恶和感叹。
在《星孩》中,对星孩虽貌美无双却蔑视自己的养父母与同村人以及对为寻找他而受苦受难的亲生母亲的无视的描写,体现了美貌的外表和丑陋心理的鲜明对比,最后星孩的外貌由于丑恶的心灵而变得令人厌恶,正是作者对心灵丑恶人们的鞭笞,同时也能看出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道貌岸然的人物的讽刺。
西方唯美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几个悖论性问题

西方唯美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几个悖论性问题唯美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性进程初始阶段的文化先锋,在代表西方现代性文化发展倾向的同时,也蕴含了西方现代性文化体系本身所存有的各种悖论与死结,其理论建构、价值诉求暗含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西方唯美主义诗学建构中所存在的悖论性问题主要有:文学自律与意义困境、人的解放与主体性陷阱、时间崇拜、多元崇拜及其问题、批判性与反思性偏执等。
唯美主义是现代性进程发端初期的一个批评流派、文学流派,它主张文学艺术自律,张扬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文学艺术的拯救性功能,反对任何固定的、已成的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其主张鲜明而彻底乃至极端,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发展趋向。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得出结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只有唯美主义的出现,才标志着艺术现象的全面展开成为事实,而正是唯美主义,才是历史上的先锋派运动所做出反应的对象。
”[1](P82)所以我们说,唯美主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实乃西方现代文化的先锋。
它以一种明确的、极端的方式,彰显了西方现代文化最为基本的价值倾向。
“现代性是一种典型的矛盾现象。
”[2](P245)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的一部学术著作就以《现代性与矛盾性》来加以命名。
中外许多学者也都著文分析论述了现代性的这一特征。
所以,现代性文化并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是充满了悖论与张力,存在着各种难以克服的死结。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性进程初始阶段的文化先锋,它在代表西方现代性文化发展倾向的同时,也蕴含了西方现代性文化体系本身所存有的各种悖论与死结,其理论建构、价值诉求同样也暗含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本文试对此等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一、文学自律与意义困境西方现代文化一个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变化。
上帝消失了,一切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所在都已不复存在。
人类生存于一个只有时间的一元化世界上,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的观物方式,才能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价值与意义。
1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

1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第一篇:1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争论有哪些代表性的看法,请举三种,简要评述,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答:一:从精神上探索美得根源举例: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他认为趣味判断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而趣味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
所以趣味判断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无目的性:1.无客观目的性:所谓没有目的,既没有客观的目的,支部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2.无主观目的:如果审美判断若带有主管的意图和要求,就会导致利害感,就不是审美判断。
3.合目的性:康德认为,在趣味判断中,即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功能,即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发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
因之,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我的看法:“美只能是主观”说是从主观意思的角度出发探讨美得本质,我认为这一学说是在说美的本质是人们的一种感觉,即美完全是依据人的主观意识,就如人们因为癞蛤蟆的皮肤粗糙,以及那可怕的毒腺,所以人们认为他丑,但这只是人们单纯的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角度出发,并没有客观的考虑。
由此看出“美在主观”涉及审美心理问题,并揭示美的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这一观点并没有看到主观意识是客观反映,并不能充分的反应美。
得本质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没得根源举例: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也就是说美的事物的客观关系。
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的关系称为“实在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狄德罗称为“相对美”。
悖论美学的生成及其当下意义

2008年 第10期兰 州 学 刊N o.10 2008 总第181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181 文学研究悖论美学的生成及其当下意义韩小龙(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 悖论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它可以由逻辑术语提升成为一个哲学概念,进而与美学合流成为悖论美学。
纵览中西美学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美学悖论:美的!未必是美!,形而上的美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
当下感性化的审美文化泛滥,对美的!现象执著追寻,必然导致对美本身!思考的缺失,从而失去对审美价值的终极追求,解决此悖论有效的途径是将美的!现象去功能化!,从而渡过物欲时代的审美信仰危机。
[关键词] 悖论美学;美的;美本身;去功能化[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8)10-0172-04作者简介:韩小龙,男,安徽怀宁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比较美学。
悖论,本是一个逻辑学的术语,指自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承认这个命题,就可推出它的否定。
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却又可推出这个命题。
由此,悖论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就是循环往复的转换,如悖论我从不说一句真话!,当其是假话时,我从不说一句真话!就是一句真话。
而当我从不说一句真话!是真话时,我从不说一句真话!就是一句假话。
悖论就是这样,因真而假,因假而真,因为肯定而否定,因为否定而肯定,因为成立而不成立,因为不成立而成立。
处于自相矛盾的变换中,导致自相矛盾有两个相互转化着的方面的根源,就是悖论本身的无限的绝对。
如我从不说一句真话!的自相矛盾的根源,就是因为无限的绝对,有真假两个相互转化着的方面,无限就是悖论的根源,悖论的自相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无限产生了两个相互转化着的表现或两面。
古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
!无限的就是绝对的,绝对的本身就是无限的。
自相矛盾的根源就是绝对,从而产生出两个相互转化着的方面。
矛盾的唯美主义-最新年精选文档

矛盾的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文学是19 世纪中期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
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
唯美主义者提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美才是艺术的本质,要“为艺术而艺术”。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有力继承者、鼓吹者和实践者。
王尔德历来就是众多文学批评家争论的焦点。
他的社会地位,宗教观以及两性观模棱两可,矛盾重重。
终其一生,王尔德都徘徊在这些自相矛盾中。
因此在王尔德的作品中也表达着多重矛盾的观念。
首先,王尔德认为美高于一切,艺术高于生活。
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他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但他的文艺创作并没有完全脱离生活,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他从不忘记对现实的冷嘲热讽,他的艺术创作还是来源于生活。
其次,王尔德文艺观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性,还表现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上。
王尔德一直都倡导在艺术中追求超功利、超道德的美,认为艺术不应受道德标准的制约。
然而在他自己的许多创作中又流露出了明显的道德关怀。
例如《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他通过“好女人”和“坏女人”的对比抨击维多利亚时期虚伪的道德和荒唐习气。
尽管王尔德的美学主张和理论存在自相矛盾现象,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正如王尔德所言“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
“他以独特的方式打造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王尔德的第一部喜剧,矛盾修辞充分体现了他诙谐独特的语言风格。
1. 讽刺与宽容的结合王尔德的喜剧一向是以绝妙的讽刺著称。
讽刺曾被王尔德描述为“最高阶段的智慧”。
社会上流行的虚伪矫情让王尔德深恶痛绝,上流社会的男女,无论老幼无一能逃离被讽刺的命运。
正如唯美主义的口号“为艺术而艺术”一样,王式喜剧语言也是“为讽刺而讽刺”。
王尔德的讽刺并不带着说教的本意,他更注重的是讽刺这种语言形式带来的美。
也就是说王尔德对他塑造的人物不抱有一种绝对的态度。
“不能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他对塑造的每一类角色都是喜爱的,讽刺点到为止。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

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内容摘要:尼采早期以古希腊悲剧研究而产生的悲剧美学有很多颠覆传统审美因素的存在,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比较早期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窥见尼采后期美学思想的雏形,以及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尼采悲剧美学悖论尼采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思想巨人,吸收了古希腊美学思想,且对后世的西方美学和哲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作为尼采的第一部美学著作,它里面汇集了尼采后来美学思想最初的雏形。
可以说,这部著作非常集中反映了尼采的美学认识,特别是尼采在其中对于悲剧思想的阐述,将悲剧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且用感性审美认识取代传统的理性审美认识。
这些观点对于西方传统思想界无疑是很大的颠覆,所以我们称其是一部很有批判性的作品。
安延明先生说:“尼采带着大工业造成的分裂的心灵,瞻望着一种完满的生命,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极乐”。
①在他反传统的美学思想背后,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悖论。
一.平等中主导和从属的矛盾《悲剧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学思想的理念,那就是悲剧的起源来自于两个艺术精神要素,并且以日神和酒神作为代表艺术形象。
酒神冲动在本质上是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也就是个体摆脱个体化原理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
日神冲动则是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也就是个体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著于现象包括执著于个体生命的冲动。
②尽管尼采一再的在文中强调艺术最完美的状态是两个艺术精神的相互融合,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尼采一直把酒神艺术精神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酒神精神才是一切精神的本质和源动力,而日神精神是代表了外观的现实世界,与绝对的真理和本质还是有隔阂的,不过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状态,而它是凭借着日神精神将其外化显示出来。
酒神精神显然更加的被尼采看重,如此这般的话,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整个《悲剧的诞生》围绕的是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和消亡来探讨艺术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尼采将其归为酒神艺术精神。
2O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

作者: 金惠敏[1,2]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58-63页
主题词: 西方美学;2O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体系;审美现代性;人文主义;科学主义
摘要:20世纪西方美学已是一段完整的历史。
第一,人们通常以为相互对立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实则具有哲学上的同源性,即共同来自于(启蒙)理性及其辩证法;第二,20世纪西方美学的政治就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审美现代性”因而属于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问题;第三,美学研究对象或审美对象在20世纪发生了一个重大转移,即由“美的艺术”转向作为“泛美学”的大众文化;最后,应将空洞的时间和资产阶级线性进步观从美学史中剥离出去,让美学史显露出美学自身的真实和特性来。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唯美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几个悖论性问题唯美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性进程初始阶段的文化先锋,在代表西方现代性文化发展倾向的同时,也蕴含了西方现代性文化体系本身所存有的各种悖论与死结,其理论建构、价值诉求暗含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西方唯美主义诗学建构中所存在的悖论性问题主要有:文学自律与意义困境、人的解放与主体性陷阱、时间崇拜、多元崇拜及其问题、批判性与反思性偏执等。
唯美主义是现代性进程发端初期的一个批评流派、文学流派,它主张文学艺术自律,张扬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文学艺术的拯救性功能,反对任何固定的、已成的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其主张鲜明而彻底乃至极端,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发展趋向。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得出结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只有唯美主义的出现,才标志着艺术现象的全面展开成为事实,而正是唯美主义,才是历史上的先锋派运动所做出反应的对象。
”[1](P82)所以我们说,唯美主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实乃西方现代文化的先锋。
它以一种明确的、极端的方式,彰显了西方现代文化最为基本的价值倾向。
“现代性是一种典型的矛盾现象。
”[2](P245)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的一部学术著作就以《现代性与矛盾性》来加以命名。
中外许多学者也都著文分析论述了现代性的这一特征。
所以,现代性文化并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是充满了悖论与张力,存在着各种难以克服的死结。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性进程初始阶段的文化先锋,它在代表西方现代性文化发展倾向的同时,也蕴含了西方现代性文化体系本身所存有的各种悖论与死结,其理论建构、价值诉求同样也暗含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本文试对此等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一、文学自律与意义困境西方现代文化一个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变化。
上帝消失了,一切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所在都已不复存在。
人类生存于一个只有时间的一元化世界上,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的观物方式,才能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价值与意义。
所以,在现代文化观念当中,人们反对一切桎梏人类头脑,遮蔽人类视野的已成理论、观念与习俗,以便为开拓自己的经验范围、打开自己的观物视域、在自己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由的关系扫清障碍。
而在某种程度上,文学艺术的自律观念正是人们这种功能性考虑的一种结果。
文学艺术自律不是一个自古有之的文学观念,它直接源自于传统二元文化体系的崩溃。
人们生活在现代性一元化的世界上,为了能够构筑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为了能够不断地改变人类的观物方式和思维方式以便达到不断丰富与拓展人类经验的目的,于是就赋予了文学艺术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职能,而这一职能的实现只有通过自律,亦即在现存的世界之外重新创造出另一个异在性的世界。
文学艺术只有去揭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说、尚未看见、尚未听到的东西”[3](P181),只有对现存的一切构成一种异在关系,它才能够打破把人囿蔽于其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观物模式,它才能够使人们切入到另一个生存的维度,从而构成与现存世界之间的距离,并最终导致人们与世界之间一个自由空间的出现,在这个自由的空间中,人们可以设想作出与现存的一切不同的选择。
“在艺术的自律的王国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绝对命令:‘事物必须改变。
’”[3](P200)而唯美主义批评主张文学艺术自律、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异在性,目的也正在于想以不断创新的文学艺术世界来砥砺人们的心灵,更新人们的视界,以此来实现人类知觉经验的不断开拓、不断丰富。
但是,文学艺术的自律观念与西方现代文化崇尚变化、反对停滞、反对桎梏的整体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却又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人们主张文学艺术自律,目的在于达到对人们固有观念的“革命”,促使新的意识与新的知觉的诞生,但是文学艺术自律观念本身却又造成了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一种固定看法,即文学艺术就是自律的,文学艺术也只能是自律的,从而与现代文化的整体价值取向相冲突,也与其本身的原自目的相冲突。
借用德国学者彼得·比格尔的说法,文学艺术自律已经成了一种体制化的文学观念。
那么,能否打破这一观念,放弃文学艺术的自律?比格尔在《先锋派理论》一书中,通过对先锋派放弃自律的文学实践的分析指出:放弃文学自律,文学就不再能够成为解放的工具,而成了压迫性的工具。
因为放弃了自律,也就放弃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批判性距离,从而为现实所收服,以致失却了其本自的功能设计。
可见,文学艺术自律是一个历史性的观念,只要现存的文化形态的功能性需要不发生变化,那么,对于文学艺术的自律要求以及界定也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这种文学观念与现代文化的尚变诉求却又存在着冲突,那么,在这二者之间需要作何协调?唯美主义诗学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
在文学艺术意义的生成问题上,唯美主义批评实际上也存在着自律性与体制化、自律与他律的对立问题。
唯美主义批评将文学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形式,高扬文学艺术形式的价值与作用,认为形式具有生成意义的功能。
波德莱尔主张发掘恶中之美,而丑恶之所以能够转化为美,关键就在于韵律、节奏等形式性的因素。
王尔德声言形式就是一切,认为形式可以产生情感,同时也可以消除情感。
桑克蒂斯尽管认为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又不得不承认经由文学形式处理的题材毕竟已不同于原有的题材。
总之,在唯美主义的诗学体系当中,文学艺术的意义是自我生成的,用波德莱尔的话来说,就是“诗是自足的,诗是永恒的,从不需要求助于外界”[4](P94)。
唯美主义批评的该种观念实际上与其文学自律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是其文学自律观念逻辑上的一个自然延伸。
文学艺术既然是自律的,文学艺术既然迥异于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无关,那么,其意义必然是自我生成的。
但是,将文学艺术的意义生成完全归之于形式,归之于自身,这就势必有将文学文本的意义恒定化、形而上学化的趋向,从而与西方现代文化整体性的尚变诉求相违背。
唯美主义批评在这一问题上其实意见并非一致。
许多批评家往往一面主张文学艺术意义自律,一面又主张文学艺术意义生成的他律性,存在着一种自律与他律的矛盾对立。
佩特与王尔德提倡“印象批评”,认为人的“气质”或“个性”是展开批评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将文学艺术的意义生成加以历史化,同时也加以他律化。
这样,在唯美主义的批评体系当中,在文学艺术意义的生成问题上,就不免陷入了一种矛盾性的境地。
俄国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作为唯美主义之后的形式主义流派,实际上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一方面强调文学语言符号的自我指涉性,强调文学符号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却又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存世界之间的差异,认为文学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就源自于这一差异,并随着这种差异的变化而变化,这实际上就将文学艺术意义的生成之源在某种程度上归结为了文学艺术的外在世界。
结构主义强调文学艺术整体的系统性,认为文学艺术的意义源自于文学艺术系统本身的“语法”规则。
但是,结构主义文论大师罗兰·巴特却又把结构主义界定为了一种活动,认为所谓的文学“语法”、文学结构只不过是一种客体的模拟,目的在于创造意义,这又在一定的意义上将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归结为外在于文学文本的读者或者批评家。
那么,文学艺术意义的生成到底是自律,还是他律?二者之间是何关系?这一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为唯美主义批评(连同其后继者)所解决,进而成了其体系中的一个死结。
二、人的解放与主体性陷阱将人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将今生现世从对天国彼岸的向往中解放出来,即确立人的本体性地位,确立今生现世的本体性地位,解放人类自身,维护人的主体性自由,已经构成了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
1789年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更是将其写进了法律。
西方现代性文化建立起了一个以人的自由为价值核心的思想体系,使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确认,并成为现代性文化的主要标志。
所以,在西方现代社会,人的自由、现世幸福就成为了评估一切的价值准则。
西方现代性文化这种“以人为本”、强调“人权”的价值取向与中世纪宗教文化相比,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其思想体系内部同时也暗含了许多问题,其社会实践实际上也已凸显出了许多可怕的人文图景。
人需要自由,人的主体性需要得到维护,人的今生现世需要得到尊重。
这无疑有其合理性一面,因为随着基督教文化体系的崩溃,人类的解放已是大势所趋、势所必然。
但是,如若过于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地位,过于强调人类的今生现世幸福,形成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现世主义”,那也易出现问题。
事实上,我们当下的生态危机已相当突出地彰显了这一问题。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在“以人为本”、“人类福祉”的旗帜下,将自然规划成了人类的附庸、纯粹的客体,而人则成了自然的主人、意义与价值的中心,成了自然天地间唯一的言说者。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由此而变得沉默乃至沉沦。
但是,自然界却又常常以另一种方式(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向人类发出警告:自然界的承受力毕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否则将会后患无穷!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冻土不断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沙漠化程度加剧,森林覆盖率急剧减少,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物种灭绝,沙尘暴,酸雨……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日益恶化。
我们在不断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破坏着我们的生活家园。
由此看来,以今生现世的名义来统辖人类的生命活动,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其现实结果也并非多么令人乐观。
我们如果仅仅以现世的名义来生活、来实践,而放弃对于未来的规划统筹,那么,不仅我们自身将会直接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因之而失去生存的条件。
另外,基督教文化体系的崩溃,使人类自身获得了解放,但却并没有因之而将人类置于世界的中心。
作为思维的主体,人类是意义与价值的构筑者、发出者,但是,人类又有何权利去否认自然界其他事物拥有自我价值、自我意义?又有何权利否定其他事物言说的权利、言说的可能?在这一问题上,人类似乎缺乏充分的合法性依据。
现代社会,人类追求变化,追求意义的丰富、价值的多元,但是,如果仅仅将人类视为宇宙间话语的言说者,仅仅将人类视作价值与意义的中心,那么,在一定的意义上,人类必将会堵塞了意义的源头,从而使世界变得单调、贫乏。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性进程初始阶段的一次文化思想建构,集中地体现了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以上特点,表现出了很强的“人类中心”、“现世中心”的色彩。
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赞化妆》中就强调了人为对于自然的征服,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将人类置于世界宇宙的中心、价值的中心。
于斯曼的小说《逆流》更是将自然与人为决然对立,盛赞人为的丰富与奇妙,贬斥自然的贫乏与狭小。
王尔德则一再宣扬“个人主义”的精义,否认自然的价值与意义,认为“艺术是我们的强烈抗议,是我们力图使自然取得其合适位置的勇敢尝试”[5](P597),“自然不是生育我们的伟大母亲,而是我们的创造物”[5](P613),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