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悖论及其现代性解读
对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形象的现代思考

对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形象的现代思考
首先,哈姆雷特所提倡的自由与个性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的。
他反对一切压制人性的力量,如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反感的一样。
哈姆雷特认为人类应该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并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因此,他也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代表,推崇人类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现代社会也在追求自由和个性,尤其是在思考、文化和信仰方面。
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自由选择越来越重视,这也是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形象的现代价值所在。
其次,哈姆雷特所追求的真理和正义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延续。
哈姆雷特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中存在的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强调道德秩序和正义,反对昏庸的统治者和险恶的社会结构。
现代社会同样需要一个秩序和正义、公正和公平的社会,这也是人们在制定政策和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理念。
哈姆雷特将真理和正义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现代社会中对于这个理念的需要和追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哈姆雷特所提倡的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人生的体验也有现代的启示意义。
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情感挣扎反映了人类存在中的矛盾和问题,如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性别、阶级和文化的矛盾。
哈姆雷特提出的问题与现代社会面临的难题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生命的意义、心理的性质、人与自然、道德悖论、道德和自由的关系等。
这些问题既有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直接影响人类未来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形象的思想还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艺术与现实:《哈姆雷特》的文学反思

艺术与现实:《哈姆雷特》的文学反思《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它不仅展现了复仇、爱情和权力等主题,还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戏剧性的对白,提供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来反映和探讨现实问题。
首先,莎士比亚通过角色的独白和对白,彻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与矛盾。
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所在。
他对父亲的死和母亲与克劳狄斯的婚姻感到不满和愤怒,使得他陷入了对现实的深思。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对白,揭示了人们在社会压力下的虚伪表象和内心真实的冲突。
例如,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话中,他对她的婚姻选择表示不满,并指责她背离了父亲的嘱托。
这种对话带有讽刺意味,暗示了社会伦理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
其次,莎士比亚利用戏剧性的对白,将权力与隐喻贯穿整个剧本。
丹麦国王克劳狄斯通过欺骗和暴力夺取权力,而哈姆雷特则试图通过思考和行动来恢复正义。
这一对比不仅体现了现实社会中权力的复杂性,也暗示了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莎士比亚通过各种权力斗争的描写,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腐败和不公,并提醒人们要保持警惕。
再次,莎士比亚通过剧中的舞台表演,将艺术与现实相互交融。
剧中的插曲性舞台表演,如玛丽姐妹的“悲歌”,以及哈姆雷特的假装疯癫,既是为了推进剧情发展,同时也是对现实进行隐喻和讽刺。
这些舞台表演给予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对现实社会做出深入思考。
最后,莎士比亚运用戏剧性的冲突和悲剧结局,强调了艺术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解释。
《哈姆雷特》以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告诫人们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艺术则提供了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之道。
通过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通过艺术手法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莎士比亚通过角色的独白和对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与矛盾;通过戏剧性的对白,暗示了权力与隐喻贯穿着现实社会;通过舞台表演,将艺术与现实相互交融;通过戏剧性的冲突和悲剧结局,强调了艺术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解释。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莎士比亚悲剧三部曲”之一,也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戏剧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深受观众和评论家的喜爱。
在这部戏剧中,通过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描写和情感的深入刻画,展现了戏剧的深厚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特色,并且在这一深沉的情感表达中,蕴藏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哈姆雷特》中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戏剧性的冲突和对立。
《哈姆雷特》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立。
从哈姆雷特和克劳迪乌斯的权力斗争,到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纠葛,再到哈姆雷特内心矛盾的挣扎以及他对现实的质疑和反抗,这些戏剧性的冲突和对立使得整部戏剧充满了张力和悬念,增加了观众的观赏乐趣,同时也使得整部戏剧的主题更加深邃和丰富。
精湛的语言艺术。
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文学的巨匠,他的语言艺术在《哈姆雷特》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灭亡”到他与奥菲莉亚的对话,到他与克劳迪乌斯和波洛尼厄斯的争论,这些对话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展现了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的精湛之处。
《哈姆雷特》中的诗歌和歌唱也为整部戏剧增添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通过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整部戏剧传达了对于权力、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哈姆雷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于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反思,也引发了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的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戏剧展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哈姆雷特和克劳迪乌斯的权力斗争中,展现了权力和欲望的腐蚀和毒害。
克劳迪乌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兄长,而哈姆雷特在寻求复仇的过程中也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之中,这种对于权力的描写揭示了权力的黑暗面,也对现实中的权力斗争提出了一种深刻的质疑。
通过哈姆雷特的内心挣扎和对现实的质疑,戏剧传递了对于人生、存在和生存的深刻思考。
哈姆莱特悖谬化人格生成论

哈姆莱特悖谬化人格生成论
哈姆莱特悖谬化人格生成论是一种把人体内的情感、思想以及行为解释为一种遵守条件及理论的结果的一种观点。
它主张,每个人都有一种潜意识的倾向,就是要把背离真实存在的虚构的角色赋予给自己,并以此为基础来决策和交互。
例如,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多既定的礼仪,人们会以不同的角色出现,比如,为了表示尊重,人们会装扮成一种礼貌的形象,或者为了获得自信,表现得更加自信,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外在的表现而非内在的情感。
进一步讲,哈姆莱特悖谬化人格生成论指出,人往往会隐藏自己本性上的不完整与失落,并以此来掩饰,用别的角色去掩盖自己的绝望,这也是一种避免真实自我的方式,把自我不完整的部分忽略掉,从而达到应付焦虑的作用。
哈姆莱特悖谬化人格生成论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机制,它的实质在于人们会以不同的角色去捕捉到更丰富的外部环境,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自我实现,这也是一种获取社会群体认可的手段之一。
然而,结果却是,越是趋于虚构的这种角色认知,会越是娇养自我角色,就会越是娇养自我,从而让自我蒙蔽了原本的社会背景。
由此来看,哈姆莱特悖谬化人格生成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省自我的契机,让我们能够端正自身的认知印象,把自己视为一个体面的人,有责任的还原自己的社会背景,而不是做一个虚构的角色,把自己与现实误导开。
最后,哈姆莱特悖谬化人格生成论也使我们可以把平静、理性的心态附着在自己身上,以客观的态度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失败和背叛,为自己走出一条活路,同时也发现到自己辉煌与抨击,从而激励自己重振旗鼓。
现代视野下的《哈姆雷特》

现代视野下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问世以来,这部戏剧作品就备受世人瞩目,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在现代社会的视野下,《哈姆雷特》也展现出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现代视角出发,探讨《哈姆雷特》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哈姆雷特》中所涉及的人性问题。
在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深陷于自己的内心挣扎之中,不断地探讨着人类性格的复杂和矛盾。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类的内心世界也同样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矛盾。
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激烈让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迷茫,而《哈姆雷特》所探讨的自责、怀疑、欺骗和悲剧等问题都与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
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中所体现的人性问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和情感。
从权力和政治角度来看,《哈姆雷特》同样具有现代意义。
在这部戏剧中,权谋和政治斗争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关键因素。
而在当今社会,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依然是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个人命运的重要问题。
通过观察《哈姆雷特》中的权谋斗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中的政治现象和风云变幻。
《哈姆雷特》中所反映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这部戏剧中,人物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常常受到挑战和考验,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伦理观念的多样性和道德选择的艰难等问题都是《哈姆雷特》中所涉及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
《哈姆雷特》所反映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同样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当代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戏剧作品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权力和政治、道德与伦理等重要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现代社会的视角。
《哈姆雷特》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的力作。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探讨《哈姆雷特》中所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和启示。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它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刻画了一个充满阴谋算计、欺骗和权力斗争的世界,其中面临种种历练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成为了该剧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在该剧中,莎士比亚以深刻的视角和精湛的语言把人性的各个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深刻性质赋予了该剧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同时也使该剧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苦恼的思想家、一个悲痛的爱人、一个复仇心切的英雄,还是一个因为自己的母亲叛变而感到矛盾不安的儿子。
哈姆雷特的复杂性在于他的心理状态时时刻刻在变化,他对待现实的态度游移不定,特别是对于死亡的思考更是让人难以捉摸。
因此,哈姆雷特的性格和内心渴求的探讨成为该剧的主要内容之一,莎士比亚以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哈姆雷特在各种情境下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体验和人性矛盾,使人们从中触摸到了人性的深度。
此外,《哈姆雷特》还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本质。
莎士比亚利用各种情节、语言和形式,展示了世俗权利的荒诞、道德的混乱和权力的暴虐,表现了人们对于死亡、命运、道德、信仰等问题的思考和追问。
例如,从剧中对统治阶层的揭示和对法律无能的展现,人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体系的怀疑和不满。
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中,莎士比亚揭示了复仇带来的恶果和暴力所带来的拖累,从而警示社会中的人们,要客观明智地分析现实状况,不要只为了一时的愤怒而采取不恰当的行动。
因此,《哈姆雷特》在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上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多面性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让人们深刻地思考人生和命运的意义。
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的矛盾和社会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与反省,达到审美和思想的双重收获。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分析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分析引言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他最受欢迎和广为传诵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一系列复杂的主题,包括权力、背叛、疯狂、死亡等。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的几个主要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1. 失去与重获权力在《哈姆雷特》中,权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王国的领导地位对于不同角色而言具有巨大的意义和影响力。
通过哈姆雷特遭遇父亲之死和兄弟克劳迪斯篡位,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动态变化以及失去与重获权力所带来的后果和挑战。
•哈姆雷特陷入内心矛盾:他既想复仇父亲被谋杀之仇,又为了保持自己对王位继承权保留尊严而不敢行动。
•克劳迪斯篡夺王位:他通过谋杀自己的兄弟,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成功夺取了王位。
•艾尔西诺与福申斯坦:这两个角色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并最终通过背叛和谋杀来获取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2. 背叛与欺骗背叛和欺骗是《哈姆雷特》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克劳迪斯背叛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位。
•哈姆雷特发现他最亲近的朋友奥菲利娅属于父亲与克劳迪斯之间精心策划出来的阴谋,感到非常被背叛。
•哈姆雷特模拟疯癫,试图探测潜藏在周围人物之间的虚假性格和动机。
3. 疯狂与真相在该戏剧中,疯狂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角色实际上是真正发疯了,而其他一些人则通过扮演疯子来隐藏真相或达到自己目的。
•哈姆雷特装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对克劳迪斯的怀疑。
•奥菲利娅由于父亲的死亡和哈姆雷特的变态行为而失去理智。
4. 死亡与复仇死亡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主题,不论是在锦上添花、开篇结局或者创造悬念方面都被广泛呈现。
•哈姆雷特试图复仇他父亲谋杀之仇,并与克劳迪斯最终决斗。
•多个角色在戏剧的进程中相继遭受死亡,包括波洛尼厄斯、奥菲利娅以及王后格特鲁德.结论《哈姆雷特》涉及了许多深刻而复杂的主题,这些主题在整个剧中交织在一起,以神秘、悲伤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如权力欲望、背叛、疯狂和复仇。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对父亲的死宣千以及他母后的复婚感到愤怒和痛苦。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哈姆雷特》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我们来谈谈《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这部戏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深刻的人物刻画。
哈姆雷特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痛苦和疑惑。
他反复地思考着生与死、善与恶的问题,同时又在行动上犹豫不决。
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也使得他成为了文艺作品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哈姆雷特》还展现了戏剧的紧张性和冲突性。
在整个剧情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与其叔父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纠葛、哈姆雷特与拉耶提斯之间的暴力冲突等等,这些冲突都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哈姆雷特》还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莎士比亚的文学天才在《哈姆雷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将古老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并用独特的戏剧语言赋予了剧中人物以生动的个性。
由于莎士比亚的深刻思考和丰富想象,他的语言在剧中流露出了深远的哲理和精致的情感,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在探讨完《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之后,我们来谈谈该剧的现实意义。
《哈姆雷特》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哈姆雷特身上的矛盾心理和犹豫不决的行为,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理状态的深刻剖析。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也会经历各种矛盾和犹豫,这种心理状态在《哈姆雷特》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思。
《哈姆雷特》也反映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
在剧中,克劳狄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而不择手段,道德败坏。
与此哈姆雷特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各种考验和磨折。
这种权力与道德的冲突不仅在戏剧中有所体现,而且也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中的悖论及其现代性解读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在《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中,屠格涅夫把这两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堂吉诃德富有激情敢于行动,而哈姆雷特则“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也不做”。
然而,尽管他一再延宕,哈姆雷特却不是一个缺乏行动能力的人。
他把行动的“价值”置于“手段”之上。
只要行动合乎他的价值追求,他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比如杀死波洛涅斯。
哈姆雷特在努力为复仇寻找一个合适的情境,以使复仇能够满足他的价值追求。
在克劳狄斯祈祷时,他之所以放弃复仇,是因为随意更换复仇的情境会背离复仇的固有价值。
当克劳狄斯在洗涤自己的灵魂时,行刺就等于是把恶人送上天堂。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复仇在哈姆雷特眼中充满了神圣意义。
他不愿意把复仇降格为报复,因为这样反使得丑恶的敌人占据了道德高地。
由此看来,哈姆雷特所追求的是行动与价值的统一。
韦伯把这定义为“行为的价值合乎理性”,也就是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的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作为哈姆雷特的对立面,克劳狄斯的行为却明显具有目的合乎理性的特征,也就是工具理性:“谁若根据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来作为他的行为的取向,而且同时既把手段与目的,也把目的与附带后果,以及最后把各种目的相比较,作为合乎理性的权衡,这就是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
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对工具理性的计算性作了进一步说明:“工具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借的合理性。
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例,是工具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
剧中的克劳狄斯虽只是9世纪的封建君王,但他的行为却明显具有现代的工具理性特征。
在资本主义的时代,工具理性以非道德的方式颠覆了传统信仰,窃取了对人类行为的统辖权。
克劳狄斯的弑兄行为因而也就具有了现代性特征。
尽管他的行为从一开始就缺乏正当性,但是却包含着工具理性的合理性。
他将世界当作是理性计算的对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而不理会目标是否正当。
在弑兄篡位以后,他以为,只要在新秩序中允诺哈姆雷特的地位,便可换取哈姆雷特的臣服,化解他们之间的对立。
当他意识到与哈姆雷特之间的鸿沟不可弥合时,他再次表现出来高超的计算性。
他先是计划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而后又精心设计了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之间的决斗,企图再次借刀杀人。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两难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就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冲突,哈姆雷特的复仇因而就获得了现代性意味。
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一个表现就是价值领域的分化与冲突,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具理性主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过程。
泰勒则更加悲观:“工具主义理性不仅已经扩展了它的范围,而且也有控制我们的生活的威胁。
令人害怕的是,应该由其他标准来确定的事情,却要按照效率和‘利益—代价分析’来决定”。
这和哈姆雷特的感叹是一致的:“时代整个脱了节。
”工具理性摆脱了神学的统辖,并取而代之,夺取了对俗世秩序的主导权。
哈姆雷特复仇的目的是颠覆工具理性,恢复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他就此背负起“重整乾坤”的使命。
然而,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着两难。
捷克作家克里玛曾把人类对于信仰的需要形象地比喻为海上的一艘船,被一只铁锚深深地锁定在基因的海底。
这个比喻清楚地表明,信仰是人的一种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信仰的需要,也就是价值理性的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5个层次。
其中,“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
由此,价值理性便自然获得了神圣性。
但是,马斯洛同时又指出:“当所有的需要都在等待满足时,生物就会被生理需要所主宰,而其他需要要么变得不再存在,要么被推到了幕后。
”这说明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成为追求的目标。
工具理性由于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生理、安全等低级需要,而获得了对价值理性的优先权。
马斯洛几乎前后矛盾的论述表明,在人的各种需要中暗含着神圣性和优先权之间的两难:具有神圣性的需要没有优先权,而具有优先权的需要又缺乏神圣性。
与优先权对应的是工具理性的合理性,与神圣性对应的则是价值理性的正当性。
当两方发生激烈冲突时,人们便陷入两难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能兼得。
单纯追求自我实现必然会漠视人的基本需要,而一味满足基本需要又时时面临着正当性的拷问。
也就是说,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同为人的追求,却走向了两个相反方向,人处于左右不能的尴尬境地之中。
在这样的两难之中,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方的质疑和责难之中。
于是,《哈姆雷特》中的诸多人物便纷纷陷入悖论。
这些悖论因人物的价值追求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着重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娅和雷欧提斯身上所体现出的悖论。
三、两难之下的哈姆雷特马斯洛相信,“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一定就是最爱人类的人”。
然而,事实并非绝然如此。
高级需要尽管有着天然的正当性,但这并不足以自动取消低级需要的优先权。
由于陈义过高,价值理性容易把本应律己的追求转换为律他的标准;由于执论过严,价值理性又多被换算为对俗世的道德批判。
高尚的道德追求常常演化为绝无宽容的观念暴力。
在神圣性的重压之下,生命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却被以高尚之名剥夺了优先权。
正如韦伯所指出:“从目的合乎理性的立场出发,价值合乎理性总是非理性的。
而且他越是把行为以之为取向的价值上升为绝对的价值,他就越是非理性的。
因为对他来说,越是无条件的仅仅考虑行为的固有价值,它就越不顾行为的后果”。
这类后果中往往呈现出恐怖和暴力的一面。
这正是哈姆雷特遭遇到的一个悖论:本意引人向善最终却至人于死地,本意是灵魂救赎最终却转向肉体消灭。
(更多电影尽在 )这样的悖论是如何发生的呢?哈姆雷特的信仰追求是价值理性的。
但在克劳狄斯的统治下,他的信仰遭遇到了挑战。
在这样的挑战中,哈姆雷特“发了疯”。
在别人看来,他的“疯癫”是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但对哈姆雷特自己来说,这是因价值信念的危机所带来的精神痛苦。
“天上刮着西北风,我才发疯;风从南方吹来的时候,我不会把一只鹰当作一只鹭鸶。
”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混乱,意识到了人们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这种精神痛苦一方面表现为对价值信念的缅怀,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俗世的厌恶和对人的道德批判。
这虽然具有超验的诱人光环,却显现出对俗世的否定,和干涉经验世界的急迫性。
对此,我国学者王彬彬有过精辟论述:“人文精神如果理解为批判性和否定性,那么人文学者、知识分子必然站在现实的对立面上,而若站在现实的对立面上,则必然要有一个价值立脚点。
立脚点不能是世俗的、经验的,它必须具有神圣和超验的性质,而这已经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东西。
所以,人文精神要重建,要昂扬,与其说回到岗位,不如说回到天国。
你要否定和批判尘世的东西,就必须有一种源自天国的尺度”。
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代条件下天国与尘世的对立:“源自天国的尺度”难以容忍尘世的多样性。
在神圣的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优先权的漠视中,在正当性对合理性的否定中,在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驱逐中,暗含了由向善转为行恶的通道。
四、两难之下的克劳狄斯剧中,哈姆雷特和老国王是各种美好价值的象征。
“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
”但是,老国王的地位被克劳狄斯以非道德的手段窃取,价值理性的神圣地位被工具理性所颠覆。
不过,事物总是辩证地发展。
在工具理性驱逐价值理性的同时,它也正制造着自己的合法性危机。
“在工具理性之下,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我们只能判断实现其特定目标的手段是否合理,却无法判断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当目标是更高一层目的的手段时,我们却无法判断那终极目标的合理性”。
工具理性作为实然世界的认知手段,无力解决应然世界的信仰问题。
工具理性越多地入侵价值理性的领地,它受到的正当性质疑就越强。
而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又无法超越自身界限,把自己提升为形而上的信仰。
因此,它急需一个为自己辩护的根据。
此时,它反而越依赖价值理性的支持。
颠覆者向被颠覆者寻求庇护。
克劳狄斯正是陷入这一悖论之中。
他之所以向上帝祈祷,就是因为他颠覆了正当性,却又不得不向正当性寻求庇护。
“要是这一只可咒诅的手上染满了一层比它本身还厚的兄弟的血,难道天上的甘霖,都不能把它洗涤得像雪一样的洁白吗?”克劳狄斯虽已明了工具理性的罪恶,但他无法放弃非分攫取的利益。
在正当性和合理性之间,他陷入两难。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不可能完全握手言和。
所以,正当性的终极审判不可回避:“在这贪污的人世,罪恶的镀金的手也还可以把公道推开不顾,暴徒的赃物往往可以成为枉法的贿赂;可是天上却不是这样的,在那一边一切都无可遁避,任何行动都要显现它的真相,我们必须当面为我们自己的罪恶作证。
”克劳狄斯在两难之中挣扎哀叹:“啊,越是挣扎,越是不能脱身的胶住了的灵魂!”由于克劳狄斯彻底背弃了正当性,天地之间的脱节便永不能弥合,他因而也必须面对正当性的最终审判。
五、结语《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年。
此时的英国正站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门槛之上,既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有天主教和新教间的宗教冲突。
不同的价值体系激烈地争夺对世俗秩序的指导权,现代性冲突的雏形业已显现。
查尔斯·泰勒指出了对于现代性的两种态度:一方面,“把现代性看作理性发展的结果,并以多种方式来规范它。
例如,科学意识的增强、世俗观念的发展,或者工具理性的兴起,或者事实与评判间日益彰显的差别”;而另一方面,“现代性被描述成视阈的消失,根基的丧失,人类傲慢地否认自身极限、否认人类依存历史和上帝,而对脆弱的人的推理能力寄予无限厚望,缺乏对生命的英雄纬度的兴致而陷于无足轻重的自我放纵”。
这两种态度分别体现在克劳狄斯和哈姆雷特身上。
剧中,他们分别代表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他们相互敌视,各执一端,力图取消对方的合法性,但驱逐对方却也令自己陷入悖论。
最后他们在难以回避的两难中同归于尽。
从这个角度看,《哈姆雷特》的意义也就超越了审美的边界, 它还编织了一个关于现代性悖论的寓言。
剧中,冲突双方代表人物身上的悖论和最终的毁灭似乎在表明:人类在推动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预备下了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与悖论的现代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