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课外的古诗词及诗意解析

六年级课外的古诗词及诗意解析

六年级课外的古诗词及诗意解析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课外的古诗词及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魏城逢故人》唐代: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此诗是诗人游览锦江后,感慨吟诗,寄给故友。

因此诗人遇见的是故地,却不是故人,最后借诗抒发对友人的思念。

重游故地,总是能勾起往日的时光;往日的美好,才能诱发今日的思念。

就如现在的我们,看见以前年代的玩物,就想起孩时的时光,无忧无虑,概因今日长大的烦恼。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唐代:刘长卿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诗是一首五律诗,诗人遇见北归渔阳的行客,知道了当时唐朝的现状。

自安史之乱以后,那是山河破碎、百姓凋敝,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昔日的风景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发出”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之语,青山依旧在,却是满目疮痍。

此时的相逢,流露的是忧国之语,痛心江山,痛心百姓。

《清平调》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是赞誉杨贵妃的花容月貌,让人遐思万千。

看见云,就想起她华贵的衣服;看见花,就想起她的花容月貌;春风吹过,花容更甚。

如此美人,如此的不可方物,绝不是在群玉山头可见,也不是乱花丛中可见,只有在那瑶台里见过。

有一种相逢,是”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想象。

心中的美好,是不可俗物相提比较的,只愿在最美好的年华,看见最美的你。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唐代: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或许知音好友,或许泛泛之交,但都是岁月之友。

十年之前,君向潇湘我向秦;今日又是,久别重逢再离别。

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六年级

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六年级

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六年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六年级》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清平乐·美人娇小(宋代-李从周)美人娇小。

镜里容颜好。

秀色侵人春帐晓。

郎去几时重到。

叮咛记取儿家。

碧云隐映红霞。

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

2、宝鼎现(代邑士送韩君美经历)(宋代-陈著)望京门外,怕见催发,东风行马。

清到底、冰壶满了,欲借留来无计也。

祖劝酒、看依依情恋,都在眉尖眼下。

任万户、诗旗曲帐,有笔应难描写。

是则龟组随瓜卸。

好规模、分付来者。

才泛绿、依红小暇,移讲芹宫时促驾。

又指点、秀宁城来脉,疏瀹春流似画。

更巧为、溪山著句,留作千年佳话。

最念一邑酸寒,风雨暗、真几成假。

向纛牙交处,还得儒珍旧价。

便父母、又如何做,但结心香社。

愿阔步、直上云霄,犹□回头奉化。

3、奉和袭美送李明府之任南海(唐代-陆龟蒙)春尽之官直到秋,岭云深处凭泷楼。

居人爱近沈珠浦,候吏多来拾翠洲。

賨税尽应输紫贝,蛮童多学佩金钩。

之君不恋南枝久,抛却经冬白罽裘。

4、十二绝句送敬美弟闽中学政其一(明代-王世贞)一傲除书两挂冠,归云欲出洞门寒。

凝空易作千原雨,承日还高五色翰。

5、奉和袭美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唐代-陆龟蒙)风清地古带前朝,遗事纷纷未寂寥。

三泖凉波鱼蕝动,五茸春草雉媒娇。

云藏野寺分金刹,月在江楼倚玉箫。

不用怀归忘此景,吴王看即奉弓招。

6、过虎丘寻君实尔常夜归忆前月同伯美于此送客(明代-程嘉燧)吴洲四月尚春衣,日暮停舟转翠微。

又喜清辉山顶见,不妨疏雨树头飞。

黄鹂入寺浑相识,白月当门恰送归。

灌木阴阴萍沼绿,重游心念故人违。

7、立秋夜明卿元美来集二首其一(明代-宗臣)尘心不自好,岁序莽相催。

风起千门乱,秋随二客来。

絺衣云共白,纨扇月同开。

且莫悲摇落,吾惭作赋才。

8、美人折花(元代-卢琦)晓绾香云出户来,凌波微步下瑶阶。

潜身折处香凝指,正面看时影在怀。

莺蹋露珠沾翠袖,蝶随春色上金钗。

石阑干外莓苔滑,归院应须换绣鞋。

六年级古诗赏析

六年级古诗赏析

六年级古诗赏析
六年级的古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
每打开一首,都能发现惊喜!
比如说,陆游在生命的尽头还心心念念着国家的统一,“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得是多么深沉的爱国之情啊!这难道不
令人动容吗?想想咱们,要是对一件事有这么执着的念想,那得有多
大的决心!
再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夏夜,多有生活气息呀!这不就像我们在夏天的夜晚,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
玩耍,闻着花香,听着虫鸣一样惬意吗?
还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笔下的竹子,那
坚韧的劲儿,不就像咱们遇到困难时,坚决不退缩的样子吗?
六年级的这些古诗,就像是一个个智慧的长者,给咱们讲述着人生
的道理,描绘着美好的景象。

它们难道不是咱们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吗?
我的观点是,六年级的古诗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们要好好
欣赏,用心体会,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美。

六年级语文古诗课外积累

六年级语文古诗课外积累
此诗表面讽喻夏云千形万状、孤芳自赏,却始终不化雨。诗中的“云”既有自然界夏云的特征,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类人物的特征:他们往往故作姿态,而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种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2、逢入京使
(唐岑参cén 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故园:指长安。龙钟:即泷冻,湿漉漉的样子。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8、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注释1、题原作“初夏”,2、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3、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译文]黄莺在开满红花的树上乱啼叫,
水平如镜的湖边长着青青的小草,白鹭在湖面上翻飞。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游人心情舒畅。
几只画船吹着箫,打着鼓踏上了归途。
5、落花
(宋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
莫遣纷纷点翠苔。
[注释](1)连理枝:不同根的草木,其枝干连生在一起。(2)青帝:掌管春天的神。(3)谴:让,使。
②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岑参调任安西途中所作。诗中前两句,写东望故园,泪流不止,抒思乡之情。后两句写诗人路上巧遇熟人去往长安,手边没带纸笔,只能相托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作者抓住了这个细节,以自然质朴的话语,说出了令人叫绝的特定的真实情感,所以能打动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通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通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通用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鉴赏。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换成“处处”和“家家”?请谈谈你的着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中描写了____的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2]诗中的“绿”字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一水间”三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哪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全诗寓情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

你还知道哪首诗与《泊船瓜洲》的手法一样,写在下面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七八个”说明了_______,“两三点”说明了______,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2]“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积累与研究(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积累与研究(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积累
与研究(注释、译文)
1. 古诗积累
-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注释:登上鹳雀楼,欣赏美景。

- 译文:我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美景。

-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注释:在宁静的夜晚,思考万物。

- 译文:我在宁静的夜晚,思考万物。

2. 古诗研究
- 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 古诗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 古诗的修辞手法
- 古诗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句更富有表现力。

- 古诗的阅读技巧
- 阅读古诗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译文来理解古诗的含义。

- 注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多读多背古诗,培养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积累与研究》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是古代文人的心灵表达,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有幸接触到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和赏析其中的几首。

1.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名篇,写景清新而独特。

首两句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进步和接触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一。

短短四句,却表现出了李白富于诗意的感受。

通过描绘一幅夜景,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

他站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疑似地上的霜,激发起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清新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3. 《赠汪伦》——杜牧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飞曲线愿自西。

这首诗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赠汪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汪伦的送别之情。

开头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杨花凋零,小鸟鸣叫,暗示了离别的时刻。

接下来的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出走的决心,以及对友人的寄托和祝愿。

4. 《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唐代文学家李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农人的呼声。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的同情和思考。

诗中默默无闻的农人是整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在诗中唤起对他们命运的关注和呼唤社会的改变。

以上是四首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词,它们既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感受到诗人们的心灵与智慧。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雷清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张维屏(1780—1859) 清广东番禹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

道光进士。

署湖北黄梅知县,后为江西南康知州。

道光十六年(1836)退隐。

工诗文,精书法。

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里》长诗,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余保纯媚敌、乞和行径。

又作《三将军歌》,颂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壮烈殉国的事迹。

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

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

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注释】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古诗,需要熟读,也需要鉴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一)
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全不怕)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二)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
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三)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

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
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

痛快干脆,毫不藏伏。

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

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

”怕的是花谢人老。

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