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结果复核制度

合集下载

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

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

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一、概述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是指为了确保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检验科结果报告发布前进行复核和审核的工作流程和机制。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的目的、流程和实施要点。

二、目的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的目的在于:1. 提高检验科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多次检验结果的复核和审核,减少因人为失误、设备故障或实验环境等因素引发的误差,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2. 保证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多人的复核和审核,确保检验科结果符合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可靠地反映被检测物质的真实情况。

3. 确保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通过复核和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符合要求的操作,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流程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初步结果审核:在检验科人员完成实验并得出初步结果后,由专人进行初步结果的审核。

审核人员需要熟悉相关实验方法和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判断,并记录审核意见和建议。

2. 多次复核:初步结果审核后,由多名检验科人员进行多次复核。

复核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并在不了解初步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独立的复核工作。

复核结果需与初步结果进行比对,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审核结果确认:所有复核人员完成复核后,由审核人员对复核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和确认。

审核人员需要对复核过程进行评估,并对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综合评定。

4. 结果报告编写:在审核结果确认无误后,由检验科人员根据规定格式编写结果报告。

结果报告应包含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结果数据、复核审核情况和结论等内容,并应注明复核审核制度的执行情况。

5. 结果报告发布:经过审核确认的结果报告由相关人员负责发布,并向需要的部门或个人进行传达。

四、实施要点为了确保检验科结果复核审核制度的有效实施,以下几个要点需要重视:1. 人员培训:对参与结果复核和审核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相关实验方法和要求的学习、复核和审核的技巧培养等。

医院检验科检验报告复核签发制度

医院检验科检验报告复核签发制度

医院检验科检验报告复核签发制度一、检验报告单是传送信息的一种主要形式和文书,是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的重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具有法律效力,也是检验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

因此必须重视报告单填写、签发和复核。

(一)准确真实:要实事求是填写报告单的基本内容,不能有差错,更不能出具虚假报告。

(二)简洁易辨:报告内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字体端正、阴阳清楚、凡加盖图章者要求字迹明显。

凡报告内容不得任意涂改,若出现错误必须要修正时,应贴上白纸,重新正确填写、并加盖名章。

凡热敏纸打印的结果不能当正式报告贴在报告单上,因热敏报告单上字迹会褪色不利于保存。

(三)报告规范:项目名称采用中英文及缩写对照,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并注明参考范围。

凡涉及阴阳性结果时,最好在阳性后加(+)符号以示区别。

(四))填写全面:报告单必须逐项填写,不论临床医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遵守。

注意标本采集、收到标本及签发报告的日期和时间。

急诊报告单要求记录电话报告时间和受话人的姓名以明确责任。

二、检验结果的复核签发(一)当复核检测系统正常、标本外观无异常、室内质控在控、结果与诊断和前次结果相符,报告单填写正确时可以签发,否则不能签发。

(二)在复核中对不合格标本立即告知临床科室重新采集,其中难以再次采集的标本,检测后在报告单上注明标本状况;室内质控失控时,按“每日质控步骤”找出原因并解决,再次质控后重新检测标本;异常结果(检测结果准确,但不在正常范围内;检测中误差,造成检测结果偏离真值)按照“异常结果处理制度“进行。

(三)复核中对急诊结果中某些可能危及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如血钾、血气分析等结果过高、过低都可能危及患者安全)要优先检测或报告,以最快捷的方式报告临床并记录。

(四)复核中对影响较大的检验项目(如抗 HIV 阳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发现罕见病原体等)按照相应检验项目的SOP文件的要求审核和签发;对传染病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检验科报告签发、审核制度

检验科报告签发、审核制度

检验报告单签、发审核制度
一、检验报告单发出前,除主要操作人员签字外,还应有另一有资格的检验人员核查并签字,最好由本工作室负责人或高年资有经验的检验人员核查签名;但在危急情况下或单独一人值班时(如夜班)除外,值班人员必须有资格认定。

二、诊断性的检验报告单必须有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检验人员发。

三、实习学员不得单独签发检验结果报告单。

四、核查的基本内容有:临床医师所申请的检验项目是否已全部检验,有无漏项;检验结果的填写是否清楚、正确;检验报告单上所有内容是否全部填写完整;有无非常异常的、难以解释的结果;有无书写错误;是否有需要复查的结果等.
五、特殊项目的检验结果及一些关系重大的检验结果:如抗HIV初筛阳性的检验结果;初次诊断为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检验结果;发现罕见病原体的检验结果;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等,需有科主任复核无误签名后,方可发出.
六、异常结果、危重患者、疑难患者等的检验结果复核或复查制度:此处所谓异常结果并非单纯指高于参考区间上限或低于参考区间下限的那些检验结果,而且还包括以下情况的检验结果.
1、检验结果异常偏高或偏低。

2、与临床诊断不符的检验结果.
3、与以往结果相差过大的检验结果。

4、与相关试验结果不符的检验结果。

5、有争议的结果。

遇到上述情况之一,应复查送检标本情况,并考虑是否用原送检标本复查,还是需要另行采集标本复查,或与临床医师联系;必要时查阅病历、查询患者情况。

当然还应检查当天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当检测结果有争议而不能决定时,如某些特殊细菌的鉴定、寄生虫及细胞的识别,也包括某些难以解释的结果,除上述处理方法外,尚可采用外送会诊方法处理。

47。

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

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

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检验科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一个严格的报告审核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运行方式。

一、重要性检验科报告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相关决策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例如,在医学领域,一个患者的诊断结果被直接依据于检验科报告的结果。

如果报告存在错误或误判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状况。

同样,在食品安全领域,检验科报告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产品的合格与否,关系到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因此,建立一个严格的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是必要的,以确保相关行业和群众的权益受到有效的保护。

二、报告审核制度的操作流程1. 环境准备与前期工作在建立报告审核制度之前,需要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要求。

首先,确定审核人员的资质要求和数量。

其次,为审核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相关标准和规范。

此外,建立一个严格的报告归档和管理系统,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2. 报告审核流程(1)报告初审:由专业的审核人员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核,确认报告的完整性、格式是否规范、相关信息是否准确等。

(2)技术审核:由具有高级技术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对报告中的技术细节和数据进行审核,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3)质量审核:由质量管理人员对报告进行全面的质量审核,确保报告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要求和标准。

(4)复核与审定:对已经审核通过的报告进行复核和审定,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般情况下,复核和审定环节由高级专家或管理层人员完成。

(5)报告发布:经过以上环节的审核通过后,报告将进行最终的审定并发布。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1. 人员培训和素质提高: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提高。

2. 技术保障与标准规范:建立科学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科核心制度

检验科核心制度

一、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遵循先抢救、后付费的原则,严格遵守医院急危重病绿色通道流程,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

二、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一)输血查对制度4.输血科交叉配血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进行交叉配血。

5.输血科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准确无误后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6.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输血记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上的信息,包括:受血患者姓名、年龄、性别、ID号(病案号)、科别、血型、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号、有效期、血液制品种类及剂量以及血液外观质量,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在《输血记录(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字后方可发出。

7.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标签破损,字迹不清;漏血;血液中有明显凝块;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接面上出现溶血;红细胞层呈紫红色;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11.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血袋标签、《输血记录(交叉配血报告)单》,确认受血患者姓名、年龄、性别、ID号(病案号)、科别、血型、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号、有效期、血液制品种类及剂量。

将《输血记录(交叉配血报告)单》附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保存。

(二)检验及影像检查查对制度1.临床检验,应对接受的标本进行查对: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检查目的、标本质量和数量,检验结果应该经过指定的人员审核后发报告,(急诊单人值班时,值班人员应对结果认真审核,必要时再次核实后发报告)。

检验科复检、复查制度

检验科复检、复查制度

检验科复检、复查制度1、目的是建立标本复检、复查制度,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检验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现制定检验结果复检、复查规定。

责任人为检验员,其他人员:质检员、复核人、检验负责人。

概念:复检是不同方法或相同方法不同标本再次检测,复查是相同标本相同方法再次检测2、出现如下情况均应进行复查、复检.(1)结果出现明显错误。

(2)检验结果和临床矛盾、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

(3)检验结果超出线性范围。

(4)检验结果和历史记录相差悬殊。

(5)Rh 血型阴性,HIV 抗体、TPPA, HBsAg, HCV抗体,甲肝抗体等结果阳性。

(6)检验方法学检验不同的检测项目和上次检验结果不符。

(7)检验结果出现危急值,应第一时间复检无误后方可报告,并启动危急值报告程序。

3、出现如下情况均应进行复检。

(1)检验标本信息错误。

通知临床重新采集标本复检。

(2)复查结果如果仍可疑,则必须复检,通知病人重采标本。

4、复检、复查要注意核对试剂质量、确认仪器正常状态、室内质控是否可靠、检测操作的正确性、编号是否正确、离心是否彻底等。

确认无误后进行复检、复查。

5、复检、复查结果一致或找出不一致的原因,方可报告,同时通知临床。

若未找出原因,仍出现不符合,应报告实验室负责人,重新取样复检,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联系临床后,发出报告.6、首次申请输血时,应对申请用血者的血型进行复检,显示的结果是否与申请单上所填写的信息一致,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申请用血。

7、按照操作规程HIV初次检测为无反应性作阴性报告,若为反应性标本应进一步复检,复检时需重新采集病人标本。

8、已发出的报告,若发现有问题时应及时召回,并向临床医师和患者解释;在纠正错误因素的同时记录报告改动的时间和责任人,清晰标明修改之处后将新报告与原报告一并保存。

2024年检验科查对制度范本(二篇)

2024年检验科查对制度范本(二篇)

2024年检验科查对制度范本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确保护理工作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

具体如下:一、“三查七对”、“一注意”规定1、“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进行查对。

2、“七对”:需准确核对床号、姓名、药名、药物浓度、剂量、用法和时间。

3、“一注意”: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及可能的副作用,并详细记录。

二、医嘱查对制度(一)电子医嘱查对1、适用于所有采用电子医嘱的护理单元。

2、护理人员需通过pda或计算机在执行医嘱前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和医嘱内容。

3、有执行条码的医嘱需用pda扫描并由执行者确认签字;无执行条码的医嘱在核对后应在医嘱上标记确认执行。

(二)纸质医嘱执行查对1、适用于无法使用电子医嘱、仅能使用纸质医嘱的护理单元。

2、护理人员需携带纸质医嘱单进行相应准备或在床旁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内容。

(三)模糊不清、疑问医嘱查对1、护士发现医嘱不清或有疑问时,应主动询问主管医生,必要时需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确认医嘱无误后执行。

2、处理流程:发现模糊不清或疑问医嘱→询问主管医生→必要时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核实(修正医嘱)→按医嘱执行(四)口头医嘱查对处理1、仅限于抢救患者和手术过程中执行口头医嘱。

2、执行者需复述口头医嘱,确认无误后执行,并保留空安瓿,由两人核对,医生补开医嘱后方可丢弃。

(五)电子医嘱执行后医嘱管理查对护士每班需查对医嘱执行情况,发现给药错误应立即报告并处理,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向患者做好解释。

三、服药、注射、处置查对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检查药品质量,如发现沉淀、混浊、变质等问题,或标签不清,不得使用。

3、摆药后需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对易过敏药物询问过敏史,毒、麻、限剧药需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5、患者对药物有疑问时,需查清后执行。

四、输血查对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2、查对血液有效期、质量、输血设备完整性,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

检验报告单审核制度(共9篇)

检验报告单审核制度(共9篇)

检验报告单审核制度(共9篇):审核报告单检验制度检验报告单书写制度报告单书写规范医学检验报告单的审核篇一: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检验科报告审核制度1.目的对检验报告的格式、内容、编制、审核、签发及修改等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确保向患者提供准确、可靠、有效的检验报告。

2.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出具的各科检验报告。

3.检验报告内容检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信息。

3.1医院名称与报告标题。

3.2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病室、床号、病历号。

3.3送检样品号(唯一识别号),送检日期、时间,送检医师,样品性质,对不符合要求样品的状态描述。

3.4检验项目名称(英文缩写名、中文名),检验结果、结果单位、参考值。

3.5报告日期、时间,报告人,审核人。

.3.6仅对被检样品所检项目负责的声明。

4.检验报告的格式,4.1检验科主任设计各类检验报告格式。

4.2根据各专业技术特点编制检验报告。

4.3各类检验报告需满足第3条要求。

5.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和存档5.1检测人员必须根据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确认所检项目结果受控。

5.2检测人员必须认真核对检验样品与检验报告一一对应的唯一性。

5-3检测人员必须认真核查异常结果,判断其技术误差的可接受性。

有疑问时进行复检。

复检包括:核查样品性状是否符合要求,样品与样品号是否对应,重作检测。

复检后仍有疑问需报告审核人处理。

5.4检测人员核查后在报告人栏签名。

5.5审核人必须核查整批检验结果的质控数据,判断是否在控及误差的可接受性。

5.6审核人员必须认真核查异常结果。

分析可疑结果原因,确定复检方案,督促复检。

’、。

5.7复检后仍有疑问,报告科主任。

科主任组织复检。

必要时科主任联系临床科室查寻异常原因,确认复检结果,发出报告。

5.8审核合格,审核人签名,发出报告。

5.9检验科报告的电子版由检测人员输入微机,签名贮存。

其它人员不能改动。

文字版由管理人员保管。

6.检验报告的更改已签发的检验报告需要作补充或修改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科结果复核制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检验科成为了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一环。

各类检验科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产品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安全。

然而,由于人为或技术因素的存在,偶尔会出现测试结果错误的情况。

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有效的检验科结果复核制度变得至关重要。

一、复核的目的
检验科结果复核制度的目的在于核实原始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并在有误差时及时发现和纠正,以确保客观、公正、准确的测试结果。

通过复核,可以降低误差率,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确保用户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复核的原则
1. 无侵扰性原则
结果复核应该采用无侵扰的测试方法,即不对原始样品或标本进行二次测试,以免影响原始结果的准确性。

复核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应与原始测试方法保持一致。

2. 独立性原则
复核工作应独立于原始测试工作,复核人员应该是与原始测试人员不同的人员。

这是为了避免测试结果的误差在同一人员之间延续,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3. 样本选择原则
复核样本的选择应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确保具有代表性。

应选择与原始样本相同的类型、数量和特点的样本进行复核,以确保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复核的程序
1. 复核计划
制定复核计划是复核工作的第一步。

复核计划应明确复核的时间、人员、样本选择和复核方法等,确保复核工作的有序进行。

2. 进行复核
根据复核计划,复核人员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原始测试结果进行复核,以核实结果的准确性。

复核人员应仔细、认真地进行复核,确保过程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3. 复核报告
复核完成后,复核人员应编写复核报告,详细记录复核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结果。

复核报告应包括复核的目的、方法、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进措施等,并在复核报告中注明复核人员的姓名和日期。

四、复核结果的处理
1. 发现问题
如果在复核过程中发现原始测试结果出现误差或不准确现象,复核人员应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并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并改进测试流程。

2. 改进措施
综合分析复核结果,对于频繁出现误差的情况,相关人员应及时调整测试的标准和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减少误差的发生。

3. 效果评估
复核后应进行效果评估,评估复核措施的实施效果和改进后的测试结果是否准确可靠。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今后的测试工作提供参考。

总结:
检验科结果复核制度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制定具体的复核程序和规范,保证了复核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且根据复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增强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这将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安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检验科结果复核制度,提高复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