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 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传播学概论06_jy0601第 六 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学习建议:本章属于《传播学概论》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围绕拉斯韦尔的五个W展开。
本章是第一个“W”,即“谁”,“谁控制”的问题。
学习这一章要把握本章的思路:传播者如何“施控”,也就是传播者对别人控制;传播者如何“受控”,也就是传播者也要受到别人的控制。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一、基本概念1.控制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二、重点识记1.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是传播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
传播学的这一扛鼎之作,是同著名的五W模式连在一起的。
拉斯韦尔指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分解成五大要素或五大环节,即:(1)谁(2)说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对谁说(5)产生什么效果。
2.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1)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
在以美国为大本营的经验学派的研究中,控制研究一向不大受重视。
究其根源,以往的传统研究实际上大都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传播,无形之中都把“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由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此出发去探求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
(2)欧洲的批判学派。
近20年来,随着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控制研究这块一向被冷落的地盘日渐热闹起来,控制研究日渐得到国际传播学界的重视。
因为,批判学派同传统的经验学派在研究取向上正好相反:它根本不问如何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这类实际问题,而是集中火力猛攻控制领域,以期弄清传播者究竟都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大是大非的问题。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课件第一章1..

希特勒与纳粹宣传
这是一张33年左右 的海报,在海报上把希 特勒神圣化。 通过全方位的宣传 战,纳粹成功地对德国 进行了全面控制。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的科学。(郭庆光)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 播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邵培仁)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二)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 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 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 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人类传播历程
依次出现 互相补充 互相叠加
第二节
电视直播登月实况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
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 当机长阿姆斯持朗从登月舱的 舷梯上一步一步地迈向月球时, 全球各地不知有多少电视观众 正屏住呼吸,凝视着这一激动 人心的时刻。阿姆斯特朗在月 球上跨出一步后,说了一句他 知道会载诸史册的话——“对 一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 步;对整个人类而言,这却是 一次伟大的飞跃。”
5、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
代)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的第一台电脑 (ENIAC)在美国诞生;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洛杉矶分校一群研究生通过 导线实现电脑对接; 1980年,美国结成互联网络; 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 公路计划”。 2000年,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 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 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 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学05-传播者

社会公器
个人私器
传播学概论
6、媒介组织关系分析
• 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
– 分离关系:独立的传播者
– 合作关系:互为利用 – 同化关系:信源对传播媒介有完全的支配权
• 媒介组织与受众的关系
– 支配关系:强行灌输
– 疏离关系:无人欣赏
– 圈层关系:相知者之间的传播 – 服务关系:以受众为服务对象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3、职业传播者的权利与责任
• 权利
– 一般性权利: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讯自由 权、集会游行的权利等公民权利。 – 专业性权利:如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 信源守密权、安全保护权等。
• 责任
– – – – 契约性责任:职业责任 社会性责任:社会责任 法规性责任:法律责任 国际性责任:人类责任
传播学概论
Communication Studies
第五讲 传播者
•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 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因此,传播者可以 分为个人层面的传播者与组织层面的传播者。 • 传播者研究,又名控制分析。在传播学中,“控制”可 分出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 的干预和影响,这层意思可概括为“施控” ;另一层意 思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 界的诸多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和吹鼓手。这层意 思可以概括为“受控” 。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2、职业传播者的特性
• 倾向性 – 不可实现的客观性与中立立场 – 可能会有的非自觉性 • 主动性 – 启动传播过程,并力图掌控传播过程 • 自我性 – 不可避免的个人视角、个人观点 • 专业性 – 具备专业身份、通晓专业知识,掌握 专业技能 • 成长性 – 没有谁不在成长与变化之中,没有谁 总对!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七章:传媒者与把关媒介专业主义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七章:传媒者与把关媒介专业主义二、传媒者与把关1、把关人和把关(1)把关人和把关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
(2)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基本包括: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
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因素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必然受其所处的政治体制及政治现状的制约。
法律是现代社会影响与制约把关人行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体系。
(2)经济因素大众媒介日益成为一个产业,把关人也不得不顾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压力。
(3)社会、文化因素传播者在进行把关的时候,也必须考虑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因素。
如果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基本文化规范,传播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遭到抵制。
(4)信息自身的因素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是把关人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5)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传播组织自身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把关时也就必然以本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6)受众因素受众是信息的终点,无论是出于实现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的目的,大众媒体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的认可。
因此,传播者需要经常性地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了解受众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使自己的传播行为更为普及和有效。
(7)技术因素每一种大众媒介都有独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传播组织所掌握的技术、设备在先进程度上也有差别,这也成为影响把关的重要方面。
(8)传播者个人因素①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②个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其性格、创造力、经验阅历、能力素质等。
③个人的传播方式,包括个人编码方式与水平、个人的传播技能等。
三、媒介专业主义1、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1)历史形成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从业者作为“专业人士”,具有如下特征:①基于理论化的、非常识性知识的专门技巧。
②这些技巧是通过全面的、往往是深入的教育而获得的。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 祝建华教授提出来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 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寻求” (Weight and calculated for New Media,简称 WCN)。这个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 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 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采纳 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可见,使用新媒体是一 个创新与扩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只有当传统媒体 已无法满足需求了,对新媒体的接近才开始。
▪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
程。”——古罗马时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
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
建立一种关系。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古罗马时 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 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
▪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彩色 电视广播的新阶段。
▪ 1962年,开始运用通讯卫星越洋转播电视节目。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转播,当时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 了这些图像。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3 秒钟时间。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传播者研究也被称为“控制分析”。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专业化的传播组织及其从业者,包括各种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也包括各种岗位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主持人、导演、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
☐大众传播媒介既包括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也包括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基于此,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作为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
•传播者的角色固定。
记者、节目主持人和编辑的角色;•具有组织成员性质,以组织行为方式进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控制者和使用者;•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一定社会集团服务的精神生产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营利目标和宣传目标都应不损害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公共阶段。
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后,大规模协作开展的公共传播活动成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形式。
被视为“社会公器”,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集体财富;使得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
✓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和网络化时代。
大众传播的范围越广,对传播活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求越高。
组织内部具有自身的传播活动系统和传播网络,各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形成本国内部分工合作的传播系统。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传播网络也已基本形成。
各个传播机构的传播活动都在这种大规模的传播网络中进行竞争,共同寻求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和专业化。
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虚拟现实、3D、H5、机器人写作、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等。
☐传播技术(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手段、保存手段、传输手段、接收手段及其知识和操作技艺等,都在媒介技术的范畴之内。
✓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会精神生产力构成要素;✓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虽产生于人的需求,但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野马,因此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
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是观念价值体系。
✓社会决定论。
技术起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价值需求。
没有人的社会需求,就没有技术,即人对技术的主体性。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最终决定作用。
✓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相互区分又紧密联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媒介即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为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热媒介”和“冷媒介”。
前者传递信息清晰度高、信息量大且受众参与度低;后者清晰度低、信息量小但参与度高。
✓1951年《机器新娘》、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9年《媒介即讯息》、1980年《地球村》。
✓开拓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的延伸”能够帮助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地球村”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将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复杂社会因素作用;忽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沦为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全部理论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会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施拉姆指出麦克卢汉的理论缺乏逻辑性,含义隐晦。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指出电视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这种封闭和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
中野收《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指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证。
☐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被称为“把关人”,行为即“把关”。
✓1947年卢因发表《群体生活的渠道》首次提出。
•二战美国为节约战争开支开展食用牛下水的大规模宣传活动•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形象地指出了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行为模式和特征。
☐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基本如下:✓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标准。
真实性、及时性和新意✓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
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九种要素影响新闻的选择加工:时间跨度、事件强度、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预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负面性或否定意义、人性化或人情味、冲突性。
✓新闻筛选作业依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一是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可能成为新闻;二是补偿性前提,一个事件在某些要素上是平淡的,但可以因其他要素比较突出而得到补充;三是排除性前提,如果一个事件所有新闻要素含量都偏低,那么这个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外。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因素。
受其所处的政治体制及政治现状的制约。
✓经济因素。
利润驱动对传播业选择信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传播者在进行把关的时候必须考虑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因素。
✓信息自身的因素。
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
传播组织自身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有所不同,在进行把关时也就必然以本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受众因素。
受众的反馈和前馈信息,心理和行为以及需要等。
✓技术因素。
不同传播组织所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在先进程度的差别✓传播者个人因素。
价值观、性格特质等等。
☐“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客观中立性”✓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和有组织的过程。
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大众传播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又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控制。
“所有的制度必然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传播控制方式。
✓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被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 studies)•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传播制度既是用来规范传播行为的规程和行动原则,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传播活动体系及其运作规程。
包括传播媒介的所有制、传播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不同社会集团和广大受众的关系、媒介传播权利与法律的关系、传播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确立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
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
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和传媒自身性质等因素。
✓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控制传播媒介的活动。
审批和登记等✓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比如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等。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政党与团体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执政党往往借助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对传播媒介进行调节和控制。
✓经济集团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直接创办大型媒介联合体;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间接地控制和影响传播媒介;通过财团控制的政治集团和其他社会力量间接控制媒介。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个人的信息反馈。
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
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诉诸法律手段。
虚假广告或报道,侵犯隐私权或名誉权等。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媒介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控制传播媒介。
媒介的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是媒介机构负责人与编辑、记者等传播者共同制定的指导传播者活动的原则。
传播者必须遵守这些原则,以保证媒介成员共同实现统一的媒介目标。
✓通过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调控实现传播者和媒介组织的自律。
传播媒介的道德控制是一种软控制,它主要通过声誉、舆论等对传播媒介产生制约和影响。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集权主义/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