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知耻作文
2024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范文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
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上升到国家是兴旺发达的有力保障。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讲述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幼时聪明好学,人称神童,可他一生潜心攻读,因在一个问题上与学友的看法不一致,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找著名的程颐老师请教。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____养神。
杨时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的在门外等候着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进屋。
后来,杨时成为“程学正宗”。
“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____、张飞一同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与____、张飞冒着大风大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1不在家,就催着要赶快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
到那里后,见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等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来谈话。
“三顾茅庐”成了恭敬的典范。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在他四岁时的一天,适逢他祖父的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他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把大的分给别人,唯独给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
小学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作文

小学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作文
哎呀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小学生也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呢!那就是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呀!
明礼,就是要懂礼貌呀。
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问好,和同学要友好相处。
就像我们每天早上到学校,看到老师,大大方方地说一声“老师好”,这多简单呀,但这就是明礼呢!在家里,对爸爸妈妈也要有礼貌,不能乱发脾气。
比如,妈妈做好了饭,我们要说声“谢谢妈妈”,这也是明礼呀!
知耻呢,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如果我们做错了事,可不能瞒着,要勇敢地承认,然后改正,这样才是好孩子呀!就好像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我一开始还很害怕,不敢告诉妈妈,但是后来我想通了,主动跟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不仅没有批评我,还夸我诚实呢!
崇德,就是崇尚品德高尚的人呀。
那些乐于助人的人,那些善良的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我们学校就有个同学,经常帮助别人,大家都可喜欢他啦!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多做好事,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向善呢,就是要一心向善呀。
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忙。
就像在街上看到老奶奶过马路,我们去扶一把,这就是向善呀!
同学们,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呀!这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在心的呀!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能做到,对吧?一定能的!。
知礼明礼守礼作文

知礼明礼守礼作文咱们老祖宗有句话叫“不学礼,无以立”,啥意思呢?就是说要是不懂礼啊,这人在社会上都站不住脚。
礼这东西啊,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没了它可不行。
咱先说说啥是知礼。
知礼就好比是知道游戏规则一样。
在咱们生活这个大游戏场里,礼的规则可不少。
比如说见了长辈得问好,这可不是啥形式主义,这是一种尊重。
就像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个小哥哥,每次见到大人就跟个小鹌鹑似的,低着头就走过去,啥话也不说。
大人们就会悄悄议论,说这孩子没礼貌。
其实啊,他可能就是害羞,但是在大人眼里,这就是不懂最基本的礼貌。
而那些嘴甜的小孩呢,见人就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地叫着,大人听了心里那叫一个舒坦,都忍不住夸这孩子懂事。
这就是知礼的好处,能给人留下个好印象。
那明礼呢?明礼就是不仅知道礼的表面,还能明白礼背后的意义。
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可不仅仅是为了让环境安静点。
这背后啊,是尊重他人的权利。
你想啊,要是在图书馆里,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看书,突然有个人跟在自己家似的,扯着嗓子打电话或者说笑,那得多招人烦啊。
这时候,那些明礼的人就知道,在这个特定的场所,安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礼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最后就是守礼了。
守礼那可就是要把礼实实在在地做到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像每天都得刷牙洗脸一样,成了一种习惯。
我有个朋友,他就是个特别守礼的人。
每次去别人家做客,他总是先敲门,等主人允许了才进去,而且进门还会主动换鞋。
吃饭的时候呢,也不会挑三拣四,主人给他夹菜他都很有礼貌地接受。
走的时候还会把自己坐过的地方收拾干净。
就因为他这么守礼,大家都特别欢迎他去家里玩。
咱们可别小瞧了这知礼明礼守礼。
要是大家都能做到,那社会就跟个和谐的大家庭似的。
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互相礼貌相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和争吵。
在社会上,大家都守礼,什么插队啊、乱扔垃圾啊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就会少很多。
不过呢,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前古代的时候,见了皇上要三跪九叩,现在可没这规矩了。
知荣明耻作文

知荣明耻作文
【篇一:知荣明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年级二班的李干,八荣八耻告诉我们,做人,从小要诚实守信,爱祖国,爱劳动,勤俭节约。
下面,我为大家讲述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
一次,我到爷爷家玩,我看见在爷爷的书桌上放着一个精致漂亮的指南针,我十分喜欢,于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指南针放进了我的口袋里。
第二天,爷爷发现指南针不见了,问我和姐姐有没有拿指南针,我俩异口同声答到“没有。
”爷爷当时就纳闷儿了,说:那就怪了,难道指南针有脚,自己跑了!”听了爷爷的话,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我很矛盾,想对爷爷讲真话,又害怕姐姐笑话我,更害怕爷爷责怪我。
怎么办?这时,我想起了课本上学的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主动承认错误的事,又想到了宋庆龄奶奶答应孩子们的要求,而冒雨去看望孩子们的事。
他们是伟人都能诚实守信,而我一个小学生,无名小卒,更应该诚实守信。
想到这,我便跑到爷爷面前勇敢的承认了错误。
爷爷听了,乐呵呵的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娃娃!”我听了乐得笑开了花。
老师们,同学们,以前,我最不爱劳动,特别瞧不起捡。
知耻明礼

知耻明礼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
孔子讲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财而富起来,更是可耻。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卖国求荣者,都被视为无耻之徒,都像宋代秦桧那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悟性、一种觉悟、一种良心。
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当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责、唾弃时,就会感到羞愧,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以至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自尊与人格。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的标准,知耻,既是个体的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
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明德、达礼,就会知耻,进而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
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
知耻,是治世之端,是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矗,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国耻累累、苦难深重。
面对祖国的危亡,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国难、雪国耻、以身殉国。
革命先烈秋瑾的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就是孔子讲的“知耻近乎勇”。
“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的民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
明礼知耻征文

明礼知耻快乐你我他思南县许家坝小学六(1)朱壹凡明礼知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从“孔融让梨”到我们身边的事无不体现明礼知耻快乐你我他。
我身边一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爷爷、奶奶的溺爱让他养成很多不良好习惯,尤其是在学习上,他逃课成性,加之爱欺负同学,没人能把他带入教室。
转眼新学期到了,本班由新来的老师当班主任,他更嚣张了,可他遇见了一位与他一样执着的老师。
他逃课,新班主任总能找到他,并把他带到教室。
他拿新班主任没办法,只好每天不耐烦地坐在教室里陪着老师上课,可他的同学遭殃了,一会儿用手打同桌的脸,一会儿又用脚踢前桌同学的屁股,……上课总是带哭的告状声。
为了课堂的安静,新班主任找来一套桌椅,让他一个人坐,还离其他同学一定的距离。
这样他又感到无聊,独自一人在自己的“地盘”活动。
一天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教室突然传出呜呜的哭声,原来是该生的脚不停的晃动被桌子的楞弄破了,鲜血直流。
班主任见状二话没说,马上送他到医院。
在包扎的过程中,他也没有停止哭泣,老师找到了他的弱点并抚慰他,哭声才慢慢减弱。
在回校的途中,班主任时不时问他:“疼吗?”,他点点头,班主任又和蔼可亲地说:“忍一忍就好了其实你就是你的同学,桌子就是你,你平时这样对待你的同学,他们会不会疼?”听了老师的话他沉默了。
从此,班上安静了,渐渐传来了他和同学们的笑声、读书声、讨论声……学期结束他居然考了全班第二,家长、老师、同学都笑了。
老师以身作则,校园处处充满快乐。
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甘落后,明礼知耻也伴随我们健康成长。
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学困生让老师头疼,老师在他们身上花很多很多时间。
我们把老师的苦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想为老师出一份微不足道的力呀。
可又不够自信,怕自己做不好,经过心里激烈斗争后,决定通过日记把心里话告诉老师:“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李随缘同学,请老师给我机会,同时请相信我。
”老师恩准了此事。
明礼知耻申论作文

明礼知耻申论作文
作文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私德败坏、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会不时出现,例如在公共场所随意吐痰、随地乱扔垃圾、插队等等。
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侵犯了公众的权益,也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形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养成明礼知耻的良好品质,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首先,明礼知耻意味着一个人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观念,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任,而不是只顾着自己的舒适和方便。
明礼知耻不仅仅是与他人相处时的举止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是在自身内心深处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存在与权益。
其次,明礼知耻也意味着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明礼知耻就应该是每个人心中的准则。
每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有限,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那么我们就能够共同营造出一个更为文明和宜居的社会环境。
最后,明礼知耻也意味着一个人懂得尊重他人的努力与成就,学会向他人学习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竞争的心态,但是明礼知耻的人懂得,不是要将别人踩在自己的身下,而是要和别人一起共同进步。
我们应该学会从他人身上找
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被淘汰。
总之,明礼知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只有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意识,才能够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作文3篇_0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作文3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你将来无论成家立业,还是安邦定国,都要先修养自己。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有一种道德,犹如一弯彩虹,铸就了中华儿女的品德。
它,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它,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是什么,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礼仪,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是知耻,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是行善,像春风一样播下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
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人。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丢弃了它,对待呕心沥血的师者,少了几分尊敬,多了几分挑剔;对身边有残疾的同学,少了几分关怀,多了几分疏远;对待他人的演讲,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评头论足。
当中国的孩子开始变得倔犟的时候,韩国的孩子们正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当中国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大声指挥父母干这干那时,美国的孩子正打扫房间、修剪草坪;当中国的孩子连上学都要坐轿车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独自背着背包去高山旅行„„当日、韩、美正学着我们的传统美德时,我们自己却在一点点地丢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盘县第六中学学生:郭红嫚指导老师:董大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你将来无论成家立业,还是安邦定国,都要先修养自己。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有一种道德,犹如一弯彩虹,铸就了中华儿女的品德。
它,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它,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
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是什么,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礼仪,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是知耻,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是行善,像春风一样播下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
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人。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丢弃了它,对待呕心沥血的师者,少了几分尊敬,多了几分挑剔;对身边有残疾的同学,少了几分关怀,多了几分疏远;对待他人的演讲,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评头论足。
当中国的孩子开始变得倔犟的时候,韩国的孩子们正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当中国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大声指挥父母干这干那时,美国的孩子正打扫房间、修剪草坪;当中国的孩子连上学都要坐轿车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独自背着背包去高山旅行……当日、韩、美正学着我们的传统美德时,我们自己却在一点点地丢弃。
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注意礼仪,尊重他人,他人自然会向你投以尊重的目光。
明礼如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个人的素质与涵养。
其实,做到明礼并不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就行:与人交往,张张口,说声:“您好!请!对不起!”;公共场所,动动手,随手拣起地上的纸屑果皮;生活中不挑不拣不攀比,做个恪守孝道的好孩子;课堂上,专心听讲,发言积极,争做尊师守礼的好学生。
只要坚持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明礼”之人,如此简单,又可双赢,何乐而不为?
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发扬荣辱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放出你的热情,放出你的爱,让我们拥抱美好明天。
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