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没落的现代启示

合集下载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徽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商业历史中的佳话,也曾经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启示。

本文将从徽商的兴衰历史出发,探讨其在现代保险业中的启示。

一、徽商的兴起与经营特点徽商起源于明代时期,是一群居住在安徽徽州地区的商人。

他们因地理位置优越,乘河及道之便,不仅对周边地区的商品进行收购和销售,而且还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和手工业,如茶叶、盐业和丝绸等。

在清代,徽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特点,即“徽商敢做、有耐心、注重信用、勤俭节约、品质优良,且注重地产”。

这种经营特点让徽商在当时的商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二、徽商的衰落与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徽商也逐渐走向衰落。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19世纪后期,英、美、德等外国资本家开始侵入中国市场,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这些新的商人在资本、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比徽商更具有优势。

(二)传统经营形式的局限性徽商主要依赖家族和亲族的力量进行管理,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而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时市场、技术和管理的需求,使得徽商在这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三)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近代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改变了市场和商业环境。

三、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徽商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以下启示:(一)注重市场定位和创新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头,是因为他们注重对市场的定位,并在市场上创新。

这个启示对于今天的保险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不断拓展市场,才能让保险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徽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十分重视,这个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在现代保险业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立足于员工培训和管理上。

(三)注重信用徽商的经商之道中,信用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个启示对于现代保险业来说更是重要。

徽商启示

徽商启示

徽商启示录徽商活跃的时代距今已有百年之久,然而其兴衰成败之迹却从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其为鉴,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

徽人有着厚重的宗族观念,外出经商总是按血缘、地域聚居,且外出经商时,一经定居,宗族中的其他人也会随之而来,而后乡党也会随之而来。

这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团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是结成商帮的直接原因,且它在集聚财力、物力、人力及统一行动方面等都有很强优势。

然而,这种方式也会有内在缺陷,徽商却懂得趋利避害,因此他们注意用契约的方式来限定这种人情的关系,这点从徽州地区留下的很多徽州的契约文书中可以看出。

此外,徽商在处理内部或者外部的商业问题时,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即徽商会馆。

明清时期徽商会馆遍布全国,它们代表商人与官府交涉商业事务,为徽人举办公益事业,有的会馆还延师教习同乡子弟,也代为传递乡人信函和官府文告。

会馆经费由会馆所在地徽商提供。

这不仅说明徽州宗族势力与商人联系之紧密,也说明了徽商懂得利用法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徽商的兴起与兴盛从很大程度上而言与其“尚儒”的传统密切相连,这也说明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有力的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而徽商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亦是其最为人称道的“儒贾”精神。

徽商经营有其自身的信条和准则,诸如“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等,正可谓是其在各地立业的精神之所在。

而其的成功壮大,活跃时间之长,正是由徽商“左儒右贾”的特点所决定的。

由于“儒”,使他们在理解经营之道、顺应时势等方面,比其他商人境界高出许多。

以儒学为本的徽商始终把“薄利生财、甘为廉贾”原则作为经营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

此外,创业难,守成更难,徽商贵有“廉贾”之心,即在任何时候都胸怀善心和良知。

徽商的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对商人的“良心”作过高度概括,“对朝廷守法,对主顾公平,就是讲良心”。

“廉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正确看待钱财,强调人对财富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觉悟,既不视金钱为“万恶之源”,又不被金钱所累,强调钱财要“取之有道”,“仁中取利,义中求财”等等。

徽商兴衰启示探讨

徽商兴衰启示探讨

徽商兴衰启示探讨分别从敬业精神、进取精神、文化精神、诚信精神、外部环境和自身分析了徽商兴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企业的借鉴作用。

标签:徽商;精神;资本转换;产业升级徽商,俗称“徽帮”,曾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商帮,承载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商业文化。

然而,这股曾创造辉煌的商业势力却在清朝中后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那么,徽商的成功和没落给我们现代企业带来哪些启示呢?徽商能够迅速崛起必然有其成功之处,其中独特的徽商精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敬业精神和地区传承的商业传统。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这个地方可耕土地非常少,除了产茶并没有什么资源。

所以自唐朝以来商业活动就开始兴盛,到了明清时期从事商业的人口超过全地区的一大半。

而由这种商业文明所孕育出的敬业精神也贯穿于徽商发展的始终。

敬业精神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具有的一种执着的信念和深深投入的意识,古徽商是如此,作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更应以此作为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

(2)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被人们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吃苦耐劳和勤恳努力,有着敬业、执著、拼搏、坚韧、进取等优秀品质。

人格化的骆驼,更是给人以一种不畏道路艰险、忍辱负重、长途跋涉、富有进取开拓精神的深刻印象。

无怪胡适先生曾把具有骆驼般意志和品质的徽帮商人形象地比作“徽骆驼”。

古徽州人民,具有山里人的执著和坚韧,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拼搏,为了家乡的富有而攀岭越谷,走出大山,不畏艰难,而且他们勤劳朴实,这才创造了徽商数百年之辉煌。

从事企业经营必然有风险,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如果没有随时迎接失败的准备,又怎么能在商战中百战不殆,修成正果呢?“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就是徽骆驼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现代企业走向百年老店的必然选择。

(3)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徽商是很爱读书的,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

爱读书给徽商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较高的文化素质成为与士大夫们交往的“粘合剂”,同时也给徽商的商业经营带来便利。

徽商没落的思考

徽商没落的思考

徽商没落的思考
一、商?儒?亦商亦儒?商人绝色的模糊便是最大的尴尬,是徽商
失败最深层的原因。

二、畸形消费:简朴抑或奢华
徽商资本的出路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巨额捐输报效,二是文化事业建设,三是宗族活动喝封建慈善费用,四是奢侈性消费。

三、商场与官场的和谐与冲突
官吏在为徽商带来可观的垄断利润的同时带来一大隐患,既经济上的依附性以及资本实力的严重衰退。

四、徽商文化:儒家文化(短板)
阻碍徽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阻碍徽商走向新的生产方式的根源在于儒家文化里的“有限自利性”。

文化成就了徽商,同时文化又毁了徽商。

(儒家文化)“有限自利性”可以用来理解人们对徽商财富的基本态度,无论是徽商家族还是封建政府,对商人都是毫不犹豫的伸手索要,这也是中国历来缺乏私有财产保护的社会心理基础。

五、政府的打压
明清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
六、商,社会地位不高
从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仕”族文化,使商人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劣势。

同时,家族企业少,子承父业的少,造成管理经验的流失,甚至断层。

管理人才中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高”,既儒家文化的影响)
浙商从草根处生长起来的民本色彩是其特色所在。

相对与徽商的官本地位,浙商已经走出很远。

从对山东、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做的一番比较,得出结论:中国商人官商色彩是由北向南越来越淡,山东国有企业较多,有鲁商近官的气息,江苏集体企业红又专的特色与浙江的民营经济形成很大反差。

徽商的兴衰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启示

徽商的兴衰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启示
因 。儒 家 的思 想本 就 是 封建 思 想 的产 物 , 徽 商也 就 限制 在 封建 思 想
对 整 个 企 业 的 内部 进行 研 究 , 分 析企 业 内部各 个 要 素所 需 要 的管 理 里 , 导 致徽 商 难 以 向近 代商 人进 行 演变 。近 代 以来 , 徽商 抱 残 守 旧 ,
安定与统一 , 就 不 会 有 个 人 事业 的兴 旺 和 发达 。 “ 国 家兴 亡 , 匹 夫
徽商 除 了从 事 多种 商 业 和 贩运 行 业 外 , 还直 接 办 产 业 。休 宁 商
人 朱 云 沾 在 福 建开 采铁 矿 , 歙 县商 人 阮弼 在 芜 湖 开 设染 纸厂 , 他 们 边 生 产边 贩 卖 , 合 工 商 于一 身 。 徽商 经 营多 取 批 发和 长 途 贩运 。休
二 、微商 的经 营之道
1 .卫国安 民, 精忠报 国
从 早 期 徽 商 不 辞劳 苦 , 运 粮 输边 , 到 明 中后期 徽 商 积 极 参 与抵
抗 倭 寇 侵 略 的 斗争 , 乃 至 近 代徽 商 为 了 抵御 外 国入 侵 , 踊 跃 捐 资 捐
物, 处 处 时 时体 现 了他 们 的爱 国精 神 。 因为 他 们 深 知 , 没 有 国 家 的
关键 词 : 徽商; 经营; 培养; 管 理
我 国企 业 发展 与管 理 受 到组 多 因 素 的制 约 , 要 想 发展 好 和管 理 念虽 然 为 自身 的 发展 带 来 了促 进 作用 , 但是 也是 导 致徽 商 没 落 的原 好企业 , 就 要 在企 业 的成 本 控 制 和 企 业 利润 上 进 行 经 济 管理 研 究 ,
管理纵横 I S we e p i n g O V B F t h e M a n a g e m e体 系的启示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论徽商兴衰的原因标签:杂谈绪论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鈥溒浠跷匏痪逾潱揖绞蕉嘌9诠赜诨丈痰难芯康男似鹗加谏鲜兰腿氖甏⒂诎耸甏笱杆偕拢汲晌幻畔匝В两褚哑木吖婺!6捎诨丈痰男怂ス旒S朊髑迨鄙缁峋梅⒄孤雎缬凶磐恍裕虼耍曰丈绦怂ピ虻难芯浚兄谖颐歉玫牧私饷髑迨逼谥泄缁峋梅⒄骨榭觯⒍韵纸癜不丈倘说尼绕鹌鸬揭欢ǖ慕杓饔谩>咛逅道矗丈痰姆⒄咕诵似稹⒃菔毙运ヂ洹⒅行思八ヂ浣馓逅母鼋锥巍1疚慕曰丈谭⒄沟幕韭雎缥撸云渌难巍⒌洹⒛尽⒉杷拇笞冢饕茄我岛筒枰滴岷暇咛迨妨霞跋喙匮芯砍晒氐惴治銎湫似鹩胨ヂ涞脑颍贸龌丈绦怂サ钠羰尽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下面将对徽州商帮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晋时称新安郡,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其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正如其民谚所言,鈥溒呱揭凰环痔铩⒁环值缆泛妥扳潱罩荻嗌蕉嗨孛婊仙伲彝寥蓝喑仕嵝裕龆ㄆ涞刂什皇视α甘匙魑锏纳ぃ炊视诓枰丁⒅衲镜染米魑锏闹种病6罩葩準沉副匦胗删惩夤└敛锊荒懿缓土诮字换唬铰菲獒叫兴洳槐憷掳步夏痉ず托〈ㄐ形薨阋怨┥角镒试耸涞男枰[1],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据记载,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明代灾害发生频率大约是八年一遇,清代则不足六年发生一次,而徽州人口增长尤为迅速,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古徽商价值理念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古徽商价值理念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古徽商价值理念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古徽商价值理念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一、徽商及徽商文化简述“徽商”一般特指清末以前的古徽州地区(现为安徽境内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的婺源六县)的商人,俗称“徽帮”,从明代到清代,徽商持续兴盛了三百多年,更有“无徽不成商”的美誉。

徽商的成功是我国古代商业的一次崛起,是商业文化的一次革命;他不仅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更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

徽商文化是古徽州商人在秉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从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明,包括以徽商经营哲学、经营理念为内在特质的精神文化和以经营之道、商业理论等为代表的制度文化。

徽商文化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而诚实守信则是徽商文化的核心。

二、徽商文化的特征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也是近代商业学习研究的典范。

(一)成功基石——“徽商精神”徽商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在商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徽商精神”:1、徽商的创业精神徽商的创业可谓艰辛,从小背景离乡、勤劳俭朴、自强自立。

胡适曾经把徽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誉为“徽骆驼精神”。

2、徽商的创新精神徽商注重从实践中创新思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础,以制度作保证,实践中审时度势。

徽商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注重实践,终生学习,不断创新,“得地还需进一步,知天更上一层楼”。

3、徽商的团结精神徽商善于利用宗族势力展开商业竞争,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通过兴办会馆等方式联合经营,以减少内部损耗,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核心理念——诚实守信徽州是以儒学为基础的朱程理学的发源地,徽商文化也是以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观念为指导思想。

徽商经营秉承“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的信条和准则。

旧徽商兴盛及衰弱的启示

旧徽商兴盛及衰弱的启示

旧徽商兴盛及衰弱的启示所谓徽商,即指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的的徽州籍商人的总称。

在中国古代素有“徽商为十大商帮之首”和“无徽不成镇”之说法,可见徽商作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商帮群体,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诞生徽商这一群体的徽州指的是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个县,古称为新安郡,历史悠久,为何这个地区能诞生一个在八百年过程中持续兴盛的商人群体呢,而后又因何走向衰弱,在此文中我想根据自己平时读书所得略作阐述。

首先是徽商因何兴起?徽州地区地形特点“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利和庄园”,在农业社会,这样的地形决定了所在地区无法承载太多人口。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八次因为北方发生战乱而导致的北人南迁,大量北方士族及其附庸跨作为南北分界的淮河和长江,到江南地区定居,士人群体的到来给南蛮之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附庸其存在的人群特别是农民和小生产者则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手工技术,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一、世家大族群体促成的文明提升中国广大南方地区在西晋之前人口的组成为百分之九十的山越族和山苗族(此两族为今天南方各少数民族的祖先),百分之十的流官、流官家庭后裔及从北方带来上任的附庸人口及其后裔,大部分人口绳文刺青,文化及其落后,生产力也极为低下。

从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到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前后八次北人南迁、衣冠南渡,特别是庞大的世家大族群体,使得南方文化获得巨大提升,到了明清时期,南方文化明显超越北方,这从明朝洪武年间明廷为了照顾北方士子特意将科举分设南北榜可以看的出来。

我们说,所谓世家大族,都是长期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读书传家的地主士人群体,他们掌握着传统社会最先进的文化思想和道德传承,与此同时,依附每个世家大族的附庸人口则掌握着先进的耕作技术,他们的到来对于广大南方地区的文明发展而言是革命性的。

以徽州婺源江湾镇的晓起村为例,唐朝末年黄巢变乱,当时在朝廷里担任户右监的汪万武率领家人及附庸农民南迁,来到今天晓起这个地方,发展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原先的荒无人烟之地发展成为村中户口近千、茶园数百顷的经济繁盛之地,更有数人考中举人进士,晓起汪氏成为徽州大族,影响颇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没落的现代启示花开花落,草荣草枯,荣枯有数,盛衰有常。

称雄明清商界四百年的徽州商帮,似乎也难逃客观规律发展的法则,在清道光以后逐渐趋于衰落,走向消亡。

但任何事物,其盛也决非无由,其败也自必有因。

如今,我们分析徽商衰败的历史原因,自是为了现代徽州经济发展的需要。

1 徽商没落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形成和铁桶一般的封建体制的瓦解,是繁荣了三四个世纪的徽商经济走向没落的最重要背景。

要言之,清道光二十年(1840),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点燃了中国百年不熄的战火,一百多年的外患内扰,是中国整个趋于败落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中国的大门,那么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社会战乱,就是对徽州商帮加速衰落的最致命一击。

这个致命一击,指的就是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始于1851年1月(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基本结束于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历时14年。

如果将天津沦陷后,太平军与捻军的抗清斗争算在内,则一直延续到1968年8月(同治七年六月),前后计18年。

战火蔓延了18个省的600余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其主战场是西至武汉,东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

这些地方,恰恰是徽商经营活动的最主要区域。

太平军与清军在这一带长达十几年的拉锯战,实际上切断了长江船运,中止了徽商的吴楚贸易活动,使江南市镇的商业活动陷于瘫痪。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徽州商帮活动鼎盛时期,那是无徽不成镇。

是徽州商帮促进了江南市场的形成发展及其繁荣,而江南市镇又为徽州商帮提供了商业舞台。

太平天国运动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这些工商业市镇,几乎无一幸免,都遭到战争的破坏,导致所有这些市镇工商业活动完全停顿。

无奈之下,大量的徽州商人只好纷纷抽回资金,变卖资产,回到徽州本土以避战乱,保存资本。

然而,徽州这块向为中原人逃避战乱的“世外桃源”,这次却成了太平军与清军交锋的重要战场。

据《徽难哀音》中周懋泰《重有感》诗形容:“贼势乘虚来,据城仅六日。

如鹊得深巢,如蚊赴荒垤。

掳掠尽家有,不复遗余粒。

逢人便搜囊,勒索金银亟。

或以刀背敲,或以长绳絷。

嗟哉彼可幸,惊魄时战慄。

”正是在这样的反复掳掠之下,徽州的财富遭到巨大损失,尤其是相当多的徽商以锱珠必较积累起来的财富和资本被搜刮一空。

绩溪文人曹向辰的《团练难》说:“天下大患患不止,寇氛未近团练起。

官和诸绅绅和官,动云奉宪更奉旨。

富者出钱剐心肝,百计谋求犹未已。

说不尽吸髓与敲肤,苛政真真猛虎耳。

捐得白银果奚为,堆来如山用如水……耀武扬威抬厘金,可笑贼来善脱逃……噫吁哉!团练难难难!未曾驱民害,反觉添民残。

养兵千日养你抢,为勇即系为盗端……”官匪同道,徽州焉有宁日?巢将不在,安得完卵,徽商自然难逃灭顶之灾了。

清军与太平军在徽州长达十几年的拉锯作战,致使大量的徽州士民以及徽商人员死于战乱,徽州大地惨不忍睹。

绩溪无名氏作《咸丰庚申三月梁安被难纪略》8首,具体而真实地描绘了战乱时的情况。

其中一首写道:“乡村鸡犬寂无声,屠尽生灵贼队行。

少小蛾眉频受辱,许多貂尾任逃生,尸眠大地冤魂泣,怒震长天杀气愤。

岭上绝无余勇贾,练江孤掌独难鸣。

”太平军占领徽州同治三年(1864)十二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豁免皖省钱漕折》中也说:“惟安徽用兵十余年,通省沦陷,杀戮之重,焚掠之惨,殆难言喻,实为非常之奇祸,不同偶遇之偏灾。

纵有城池克服一二年者,田地荒芜,耕种无人,徒有招徕之力,殊乏来归户。

”“地方号有复名,而田亩多系不耕之土,其尤甚者,或终日不过行人,百里不见炊烟。

”并在又一奏折中说到徽州“即以民困而沦,皖南及江宁各省,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

”徽商家园遭到毁灭性破坏,徽州人口大量死亡,徽商失去了发展的基本社会环境,焉能不垮。

2 徽商没落的内部因素徽商是在封建社会的土壤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一个封建商帮,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也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在中国社会转型之际,除了殖民经济的侵略之外,徽商作为一个封建商帮,越来越显出其历史的局限性。

明清时期的徽州商帮,其商业资本增殖异常迅速,而社会商品流通量增长却十分缓慢。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尽管徽商中有人开始转变为早期的资本家,如红顶巨商胡雪岩等。

但就整个徽州商帮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走上产业革命,而是走上另一条道路,他们将大量资金用于买田置地,变成地主。

“以米致财,以本守之”成了商人普遍遵守的准则。

“生在扬州,死在徽州”,徽商具有“千年归故土”的传统乡土观念。

在“终老之计”和“为子孙计”意识的影响下,致富以后大都在家乡购买土地,治宅地田园。

并在捐修祠堂、族谱的同时,又大置祭田、祠田、义田、义冢等作为家族的公产。

这些均是受了朱熹学说的影响所致,消耗大量的再生产再发展资本。

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出贾人数的不断增加,商业资本急剧扩大,特别是称雄于东南商界以后,徽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士开始放弃前辈们那种节俭的传统,生活消费走向奢侈化。

到明后期至清乾嘉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出尽外,夜以继日,世所谓芬华盛丽之非不足也。

”这些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再生产的扩大,造成商业资本的严重匮乏,而且丧失了作为“徽骆驼”的本质和精神意志,再难适应新兴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走向衰落。

同时,山限壤隔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徽州人中那种狭隘自私、封闭保守、妒忌变态、相互挤兑的阴暗面也从某种方面促使这个商帮从精神理念上走向衰败。

我的一个朋友的上祖便是吃了这种“家鬼害家人,没有家鬼不死人”的哑巴亏。

“只许我家烧火,不许别人发烟,四围犹如一团软面,纵想发力亦无从所指,殊为厉害。

”绩溪徽商的后裔如是说。

由于社会的进步,徽商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了。

这个问题,在与国内的商帮较量中,还可以坚持一番。

但在中国不断的殖民化以后,洋商加入竞争,则徽商便力难支持了。

即便是象胡雪岩这样的大亨,也照样败下阵来。

清光绪年间,曾经中兴一时的徽州茶商,也照样被洋商挤垮。

内中既有徽州茶商自身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的不济,也有满清政府横征暴敛所致。

贝思福在《保华全书》中说:“中国加重税于出口货,是不啻自弃其土产,自绝其利源也。

比如茶叶一业,近几年来,几乎一息仅存。

其故有二:因制茶之法不甚合式;二因税厘过重。

”但除此以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徽州商帮植根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其思想上始终没有近代化生产的开拓意识。

此外,封建王朝的勒索与榨取,繁重的课税与连接不断的捐输,以及赈灾助饷等等,使得徽商经济在盐商败落以后,加速走向衰落,终至“一败涂地”。

3 徽商没落的现代启示1、国家强盛是根本。

常言道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纵观徽商由盛而衰的历史,其实就是国家由盛而衰、受人欺凌的历史。

积贫积弱,腐败无能,对内敲骨吸髓,对外妇颜婢膝,遂至泱泱华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最后竟至“华人如狗”的地步,国尚不保,何谈经济。

从鸦片战争以后直到新中国建立这段时间,我们中华民族可谓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辱。

国家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商人安得生意,尽管这其中也不乏如胡雪岩这样的巨商大贾与洋人奋起抗争,但终究缺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而惨遭灭顶之灾。

再如民国时期徽商的最后一抹辉煌――徽菜徽馆业,也曾亮丽于国中,最后也是由于日寇的侵略,成为昙花一现的徽商现象和末日徽商的历史哀歌。

大树底下好乘凉,只有国家强盛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商人才有生意可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新一代的徽商可谓占尽了天时。

他们不再受人欺压挤兑,如果有了经济上的纠纷,可以直起腰来与外人打国际官司。

加入WTO以后,这样的商业竞争和纠纷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的商人、徽州的商人不再怕了“洋人”,可以依法与之理论。

这就因为中国强大了,在国际上有地位了。

杭州汪裕泰茶庄创始人——汪自新别墅2、社会和谐是基础。

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外忧内患的纷争史,就是一部中国人饱受欺压和不断抗争求独立的可歌可泣斗争史,说穿了就是一部长达百年的中国人与外国人、中国人自己与自己打斗的历史。

社会动荡不安,江山天天易主,诸侯割据,民无宁日,连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过下去,还有什么条件去经商呢?甭说徽商,任何一个商帮也无法在这样混乱的社会秩序中生存下去。

所谓十大商帮,又有哪一家商帮能够维持呢,即以徽商胡炳衡而言,如果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这种内外夹击的灾难,以其一门五代孜孜不倦、经商沪苏的能力,到民国后期,早已是三泰沪苏的茶叶巨商了。

所以说,无论徽商还是浙商,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商人便无法立足,也就不能侈谈什么经商发展了。

3、开放开拓,不断进取是动力。

我们不能说徽州历史上的商人缺乏开放开拓的进取心,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消费和生产方式对徽商的限制,特别是中国的工业革命来的太迟,所以徽商中的大部分只能是停留在流通领域,纵有从事金融业的,那也是凤毛麟角。

虽然典当业也算徽商的一个重要经营行业,但那充其量来说,也只能是一种老土的“金融衍生品”而已。

因此,当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来临之际,生产力生产关系都处在农耕社会模式中的徽商便措手不及,被历史渐次淘汰了。

那么,作为现代徽商,当然不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了。

思想开放,创新进取,与世界潮流同步,便能与时俱进,超过我们的老祖宗。

老徽州新一代的企业家,现在遍布全国全世界,他们的成功就是证明。

4、继续发扬徽骆驼精神。

徽州不产骆驼,可胡适先生却提倡“努力做徽骆驼”。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提倡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道德,坚忍不拔,诚实守信,任劳任怨,艰苦奋斗,谦恭谨慎,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等等,这种精神理念,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提倡的,不仅是在创业艰难、人生困苦之际,而且在守成顺利、人生得意时更须提倡,就是这种徽骆驼精神,使徽商成为称雄明清两代的十大商帮之牛耳;就是这种徽骆驼精神,使徽州形之不在而神之犹存;就是这种徽骆驼精神,让徽州文化成为一种生态并得以传承。

徽骆驼精神,不仅新徽商要继承,我们每个徽州人都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5、节俭自奉、不奢不靡至关重要。

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似乎成为一种规律,什么意思呢?大凡穷则思变,经过二三代的艰苦奋斗,或读书,或若商,通过儒贾两道,总是可以“脱贫致富”的,或者说总是可以折桂蟾宫的。

而一旦富裕之后,也许创业者这一代或可守住节俭二字,不奢不靡,但保不住第二代第三代也能“守身如玉”,克勤克俭。

奢侈浪费,荒淫无度,争艳计富及至逸欲之身,这样的例子,古代徽商人家不少,如今亦不在少数。

网上、报刊上披露的那些个“富二代”如何比富,如何选美,如何发狂等等,当然不都是徽商后裔,但也足够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