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见习内容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亲自接诊病人,运用八纲辩证方法进行辨证 施治。
记录诊疗过程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及自己的辨 证思路和用药方案。
反思与总结
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 辨证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辩证
1 2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多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多表现为邪气亢盛 。
虚实夹杂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3
虚实转化的原因及表现
实证失治或误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外邪可 转化为实证。
03
伤寒论中八纲应用
太阳病篇
01
02
03
太阳病提纲
和自信心。
02
八纲基本内容
阴阳辩证
阴证与阳证的区别
阴证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
证。
阴阳互根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 用。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辩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01
表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证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
。
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论原文 建议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 深入地研读伤寒论原文,全面理 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鼓励学员关注中医领域的学术前 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 念。
拓展相关中医知识
鼓励学员在学习八纲辨证的同时 ,积极学习其他相关的中医知识 ,如中药学、针灸学等,以形成 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
第一节 八纲基本辨证

第一节八纲基本辨证一、表证和里证(一)表证[概念] 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而入侵入人体浅表所引起的证候。
外感病初期阶段。
[特点] 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
[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
[表证类型]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身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口微渴、舌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
表虚证----恶风、微发热、有汗或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而有力。
(二)里证[概念] 病变部位在脏腑气血的一类证候 . 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
[成因] 一、表邪不解入里。
二、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
三、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
[特点] 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附:半表半里证二、表里证鉴别要点病程:新病、病程短-------表证久病、病程长-------里证症状: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表证但发热或但畏寒--------里证舌脉: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表证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二、寒证和热证(一)寒证[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特点]冷、淡、稀、润、静(二)热证[概念] 感受热邪或阴液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特点] 热、赤、稠、燥、动寒、热证的鉴别要点(1)寒证恶寒喜热,口不渴,面色白,四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迟或紧。
(2)热证恶热喜冷,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重要考点: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三、虚证与实证(一)虚证[概念]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细数。
八纲辨证知识

病程 形体 神情 虚证 长
声 息
疼痛 喜按
二 便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 象 舌淡嫩, 少苔
脉 象 细弱
消瘦 精神 气弱懒言 萎靡 壮实 精神 声高息粗 兴奋
实证 短
拒按
舌质苍老, 实而有力 舌苔厚腻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四、阴阳 (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 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2.阴证的辨证要点: 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 虚或虚寒的舌脉。
第6章 辨证 二、寒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第1节 八 Leabharlann 辨 证渴饮情况大便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热证 红赤 温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1.血虚证 (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 ②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 ③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 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4.阳虚证 (虚寒证) (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②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一)

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一)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1. 八纲的概念和作用•八纲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之一,用于分析疾病的特点和归类病情。
•八纲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八纲的分类八纲包括:寒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虚实、外感内伤、寒热偏盛、阴阳偏盛、虚实夹杂、寒热夹杂。
3. 寒热表里的辨证要点•寒邪表现为寒冷感、恶寒、喜温、舌苔白等症状,较为明显。
•热邪表现为发热、恶温、口渴、舌苔黄等症状,较为明显。
4. 寒热虚实的辨证要点•寒证多见于阳虚体质、气血不足,症状包括畏寒、喜温、脉沉迟等。
•热证多见于阴虚体质、阳盛体质,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脉数等。
5. 阴阳虚实的辨证要点•阴虚病证表现为发热、口渴、消瘦等症状,舌红少津。
•阳虚病证表现为畏寒、乏力、肢冷等症状,舌淡苔白。
6. 外感内伤的辨证要点•外感证主要指感受外界的邪气引起的病证,如感冒、感染等。
•内伤证主要指由于体内因素引起的病证,如饮食失调、情绪不稳等。
7. 寒热偏盛的辨证要点•寒偏证表现为畏寒、舌苔白、脉沉迟等症状,疾病多以寒邪为主。
•热偏证表现为发热、口渴、舌红等症状,疾病多以热邪为主。
8. 阴阳偏盛的辨证要点•阴偏证表现为盗汗、微热、脉细弱等症状,阴气相对较盛。
•阳偏证表现为面红、脉洪大等症状,阳气相对较盛。
9. 虚实夹杂的辨证要点•虚实夹杂证指疾病中既有虚证表现,又有实证表现。
•根据虚实程度的不同,治疗应以调整虚实平衡为主。
10. 寒热夹杂的辨证要点•寒热夹杂证指疾病中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表现。
•虽然寒热相杂,但仍可根据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以上是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
通过八纲分类,可以对不同疾病的表现特点进行准确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八纲辨证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疾病诊断方法中医八纲辨证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疾病诊断方法之中医八纲辨证,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20个知识点如下:1 .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属于表证。
2. 里证的特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以脏腑证候为主,无表证特征性症状。
3. 表证和里证的区别点: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表证舌苔薄,里证舌苔多由变化。
4. 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而解,烦躁亦减,其病机是里邪出表。
5. 属于里证病位的是:脏腑,津液,气血,骨髓。
6. 关于寒热辨证主要是辨别:病邪性质的纲领。
7.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包括:经常畏寒,口淡不渴,恶心呕吐,脉象沉紧。
8. 热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小便清长。
9. 属于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的是:身热与身冷,面赤与面白,口渴与不渴,舌苔黄与白。
10. 属于寒证形成原因的是:阳气亏虚,阴寒内盛,阴邪致病,外感寒邪。
11. 虚实辨证主要可辨别邪正盛衰。
12. 属于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心烦失眠,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完谷不化。
13. 诊断阳虚证的最主要的症状是畏寒肢冷。
14. 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大便秘结,小便不通,痰涎壅盛,腹痛拒按。
15. 属于虚实辨别要点的是:脉的有力无力,舌质的娇嫩与苍老,语声的高亢与低怯,病程的长短。
16. 概括病证类别的总纲领是阴阳。
17. 疼痛喜按一般不能归属于阳证。
18. 里虚寒证最应归属于阴证。
19. 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为主要表现的是亡阳证。
20. 根据汗出辨别亡阴证和亡阳证的特点是汗之冷热。
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

八纲辨证一、简介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特征,结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八纲辨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睛、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来了解患者的体质情况;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主观感受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状态。
二、八纲分类八纲即寒热表里虚实五类:寒、热、表、里、虚、实。
根据中医学理论,每一种分类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1. 寒热寒热是指人体体内的温度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低或过高。
寒证主要表现为畏寒、喜热、肢冷、舌苔白等;热证则表现为恶寒、喜凉、口渴、舌苔黄等。
对于寒证,治疗原则是温补;对于热证,则是清热。
2. 表里表里是指疾病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表证主要表现在皮肤、筋骨和肌肉等外部组织,如感冒、风寒感染等;里证则涉及内脏器官,如胃肠道感染、心脏病等。
治疗上,对于表证应以发散解表为主,而对于里证则应以祛除内邪为主。
3. 虚实虚实是指人体的功能状态。
虚证是指机体功能不足,如气虚、阳虚等;实证则表示机体功能亢进,如气滞、血瘀等。
治疗上,对于虚证应以补益为主,而对于实证则应以疏通为主。
4. 五类五类是指五脏的不同病理变化。
肝属木,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头目眩晕、胁肋胀痛等;心属火,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等;脾属土,其病变主要表现在食欲不振、腹胀等;肺属金,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咳嗽、气促等;肾属水,其病变主要表现在腰骶酸软、遗精等。
针对不同的五脏病变,中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三、八纲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八纲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和诊断患者的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八纲辨证可以了解患者体质情况以及体内外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程度,从而判断出患者所处的阶段和状态。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八纲辨证这里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框架,八纲辩证,给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看的,也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情况有个了解,里面都是最基础的内容。
文章有点长,可以收藏了慢慢看,码字不易,多多鼓励支持哈(一)八纲辨证概说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纲即纲领。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在八纲中,阴和阳是总纲,表、热、实属阳;寒、里、虚属阴。
表和里是辨别疾病病位的浅深及病势的轻重的两个纲领。
寒和热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虚和实是辨别病体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所以,八纲辨证包括互有联系的四对辨证纲领。
疾病的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均可以八纲综合归纳。
根据疾病证侯的类别,可归纳为阴证与阳证;根据疾病证候的病位,可归纳为表证与里证;根据疾病证候的性质,可归纳为寒证与热证;根据正邪的盛衰,可归纳为虚证与实证。
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溯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以指导治疗。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时,首先辨表里,以识病位深浅及病势轻重,次辨寒热及虚实,以明病性及正邪的盛衰,最后别阴阳,以概括疾病总体上的性质和发展趋向。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总是遵循它内在的规律而进行。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发展规律,同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差异,而有所侧重。
例如:在外感病辨证中,辨清表里是首要的,若表里不明,误表为里,妄攻其里,伐无过,必致表邪内陷入里。
对久病和重病的辨证,辨明虚实尤为重要,此时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形势,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表里情减轻。
表里1、表证,指外邪经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因此,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病势轻。
[临宋表现]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常兼见头瘌、身痛,或鼻寨流涕、咳嗽等症状。
[证候分析]表证的病机是外邪犯表,卫气被遏。
张介宾说: '表证者, 邪气自外而入也。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二)里 证
1、概念: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有脏腑、气血、骨髓
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凡不是表证,半表半里证的均可属于里证 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
(二)里 证
2、病因: (1)由表入里:外邪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直接损伤 脏腑。 3、病位: 在腑,在上,在气:病位浅。 在脏,在下,在血:病位重。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知识教学目标】
一、掌握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 二、掌握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
表现及临床类型。 三、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 转化关系。 四、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和证候辨证
(鉴别)要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做出证名 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的 能力。
汗出如油,粘手,味咸——液脱则浓 身灼肢温——热邪炽盛或阴脱阳浮 唇舌干燥,口渴喜饮,皮肤弹性降低,小便短 少——液脱失润 烦躁,面赤——火热上炎或阴虚阳浮于上 舌红少津,脉细数疾
2.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阳气暴脱引起的
危重症候。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出如珠,味淡——气脱津液外泄 畏寒而四肢厥冷——温煦减退 神情淡漠,呼吸气微——阳气虚失于振奋 面色苍白——推动减弱 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一)表 证
4、临床表现 主症: 恶寒——外邪袭表,卫阳被遏 发热——卫阳郁而化热 头身疼痛——经络阻塞,经气不利 苔薄白——邪未入里 脉浮——脉气外鼓 兼症: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喉痛、咳
嗽——肺卫失宣,肺窍不利
(一)表 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纲辨证病案分析题1、某。
时值夏季,患生热病。
医初投以银翘不效,见其有烦躁,治之以栀、豉,又不效,约余往诊。
余见其高热自汗,口干舌绛,大渴欲饮,周身肤红,扪之肌肤热甚。
自汗湿手,烦躁不安,小便黄赤,六脉洪大而数。
写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2、郑某,男,70岁。
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
时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饭后,即入床睡眠,翌日不起,至晚出现神志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
三天后邀余诊,见其满口痰涎粘连,两目呆瞪直视,四肢厥冷,舌淡白,苔厚腻垢浊,脉沉迟有力。
写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3、李某,女,24岁。
患者发热、咳嗽三天,伴头痛,微恶寒,汗出,鼻流浊涕,咳吐黄痰,口渴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4、某男,38岁,农民两天前因食糖萝卜过多,食后受寒,胃痛剧烈,不思饮食,胃脘胀痛拒按,怀抱热砖,侧卧于被中,语声低微,偶有呻咛,舌苔白满,根部略显微黄,脉弦滑5、患者,男,65岁。
患者半年来每日清晨必腹泻一次,便意急迫,下利清谷,而且便后头晕乏力,肛门重坠。
伴有食欲不振,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6、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皆曰阴证。
适材诊之,六脉俱无,以手按腹,眉皱作楚,两手护之,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中燥屎也,与大承气汤,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
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危之证耶7、病因辨证病案分析题1.王某,男,28岁。
天气突然变凉,初起恶寒,头痛。
现咳嗽发热,不恶寒,气喘胸痛,口渴舌红,脉滑数。
其原始病因与辨证之病因各是什么?2.谢某,男,23岁。
于抗洪抢险中突然昏倒,发热,汗出不止,经抢救神识已清,但觉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脉虚数。
现为何证?并请分析之。
3.钱某,男,51岁。
最近到干燥之地出差,感身热,恶风,咳嗽,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并见血丝少许,口鼻干燥,舌尖红,脉浮数,请写出证名,并分析之。
1. 因初起恶寒,故原始病因为寒邪。
分析:热邪内盛,故发热。
热邪壅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胸痛。
热盛伤津,则口渴。
舌红,脉滑数均为内热炽盛的表现。
诊断:实热证2.分析:因暑性炎热升散,蒸腾津液,故见发热,汗出,尿黄,舌红。
暑邪伤津耗气,则见口渴喜饮,神疲,脉虚数。
证名:暑伤津气证3.分析:燥邪外袭,卫表失和,则身热,恶风。
燥邪犯肺,肺失清润,肺气上逆,则咳嗽,痰少而粘,不易咯出。
燥邪化火,灼伤肺络,可见咳血丝少许。
燥邪伤津,肺系失润,则口鼻干燥。
舌尖红,脉浮数为燥邪外袭之象。
证名:燥邪犯肺证气血津液辨证病案分析题1.陈某,女,27岁。
因分娩大出血,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而致晕厥,舌淡,脉浮大而散。
诊为何证?试按气血津液辨证分析之。
2.万某,女,40岁,3年前因流产失血过多而致头晕,心悸,失眠,多梦。
久服镇静剂无效,而头晕反增,入夜心增恐惧,白昼则头晕。
感神疲乏力,动则汗出,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月经2年未至,面白无华,舌淡而润,脉弱。
本案应诊为何证?试按气血辨证分析之。
3.张某,女,28岁。
平素五志过急,复因情志所伤,而致经漏,血色鲜红,身热夜甚,烦躁不寐,小腹不适,舌红苔黄,脉数。
诊为何证?试按气血辨证分析之。
4.李某,女,21岁。
咳嗽胸痛10天,午后发热,咳痰粘稠,入院后体温38~39℃,经检查及胸透诊为“渗出性胸膜炎”。
抗炎治疗一周,体温虽降但胸痛不减,故转中医治疗。
症见胸胁胀闷作痛,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舌苔白滑,脉沉弦。
诊为何证?试按津液辨证分析之。
1.证候分析:气血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量出血则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
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
神随气散则晕厥。
血失气脱,舌体失养则舌淡。
阳气浮越外亡,故见脉浮大而散。
证名:气随血脱证。
2.证候分析:因流产失血过多而致血虚。
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则失眠。
血属阴,夜间阴气为用,血虚故人入夜心惕恐惧。
白昼则因血虚,清窍失养,故头晕,久病血虚及气,元气亏虚则气短懒言,神疲乏力。
气虚卫外不固,又因劳则耗气,故动则汗出。
血虚经血乏源,故闭经。
面白,舌淡润,脉弱均属气血两虚。
证名:气血两虚证。
3.证候分析:素体肝火内炽,复因五志过急,致使内热伤及冲任,迫血妄行,故见经漏,血色鲜红,小腹不适。
卫阳之气夜行于内则有助于血热加重,故身热夜甚。
心主血而藏神,热则血沸神蒙故烦躁不寐。
苔黄舌红,脉数,均为热征。
证名:血热证。
4.证候分析: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饮停胸胁,气道受阻,络脉不利,故胸胁胀闷作痛。
饮邪内阻于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
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
脉沉弦,为水结于里之候。
证名:饮停胸胁证(悬饮)。
脏腑辨证病案分析题1.张某,男,16岁,患者于1周前出现心烦多梦,口渴,口角溃疡糜烂,便秘,小便时感灼痛,色赤。
舌尖红赤,脉数。
要求:①写出主诉;②作证候分析;③病性辨证;④确定证名。
2.李某,女,38岁,半年来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①写出主诉;②进行辨证分析;③病性辨证;④确定证名。
1.主诉――心烦多梦,口角糜烂疼痛1周余。
病性辨证――实证,热证辨证分析:患者心烦多梦,是因心火炽盛,内扰于心,身不守舍所致;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心火上炎则口角糜烂,舌尖红赤;血行加速,则脉数。
证候诊断:心火亢盛证2.主诉——失眠多梦半年病性辨证――虚证,热证辨证分析――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为阴虚内热之征;失眠多梦,心悸气短,为心之阴血不足;头晕耳鸣为阴虚清窍失濡的表现。
舌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证候诊断---心阴虚证病案分析题1.某患者身体素盛,三天前气温骤高,汗出当风,次日即见咳嗽,发热微恶风寒。
今日上症加剧而来门诊。
症见咳嗽,咯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口微渴,少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2. 某患者五天来高烧不退,咳嗽胸疼,伴头痛不食,腹部不适。
今日就诊,症见恶寒高烧,日晡尤甚,口干思饮,大便干,小溲赤。
来院体检:右肺中部有实变征及啰音,心腹正常,胸透为大叶性肺炎。
白细胞10.2×109/L。
舌质赤,苔薄黄,脉滑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1.主诉——咳嗽伴发热、微恶风寒3日病性辨证——热实分析——汗出当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犯病;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风热袭表,卫气失和,发热,微恶寒,少汗,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名——风热犯肺证2.主诉——恶寒高热,咳嗽胸疼5天病性辨证——热实分析——痰热雍阻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嗽,胸疼;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发热,热邪灼伤阴津,则见口渴,便秘,小便黄赤。
舌质赤,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征。
证名——痰热雍肺证病案分析题1.姜某,男,28岁。
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暴雨淋湿全身,当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
因忙于农作,并未在意。
1周前又添发热,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香,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稀糊不爽,遂来求医。
检查:发热(体温38.2。
C),面色黄垢,白睛及全身皮肤发黄。
心肺(—),腹软,肝肋下可触及2厘米,质软,肝区叩击痛(+),脾未及。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要求写出主诉;证候分析;确定证名。
2.江某,男,16岁。
患者今天上午踢足球回家后,自觉非常闷热,故大量进食西瓜、冰绿豆、冰激凌等冷饮食物,食后腹胀不适,继而突然胃脘部紧束冷痛,恶心呕吐,吐后胃痛有所缓解,口不渴,舌苔白,脉紧。
要求写出主诉;证候分析;确定证名。
1.主诉:发热烦渴,神倦厌食,全身发黄1周。
病性辨证:热证,实证辨证分析:患者10天前,适值劳汗之时为暴雨所淋,且淋后见有头身困重不适之病症,应断为风寒挟湿表证。
因其农忙无闲未能及时治疗,寒湿郁久化热,而导致湿热蕴脾,肝胆失于疏泄,蕴而发黄。
届由感受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胀、厌食泛恶;脾主肌肉,湿性重浊,脾为湿困,则头身困重;湿热交阻迫下,则大便稀糊不爽;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见身、目、尿发黄;湿热郁蒸于里,则烦闷、汗少而粘、面色黄垢。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内盛之象。
证候诊断:湿热蕴脾证2.主诉:胃脘部挛急冷痛、呕吐2小时。
病性辨证:寒证,实证辨证分析:患者于劳累之后,暴饮生冷,寒邪犯胃,寒凝气滞,故食后腹胀不适,继而突然胃脘紧束冷痛;寒伤胃阳,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吐后寒食有减,故胃寒也有所缓解;不渴、苔白、脉紧均为寒邪内盛之征象。
证候诊断:寒滞胃脘证病案分析题1.患者张某,男,65岁,头痛、头晕6年,近10天来症状较甚。
症见头目胀痛,眩晕,面色如醉,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痠软,步履不稳,如踩棉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2.患者杨某,男,35岁。
胁痛反复发作2年余,昨天因饮食不慎,症状有加。
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腹胀,泛恶欲呕,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1.主诉:头痛头晕6年,加重10天。
病性辨证:热证,虚实夹杂证辨证分析: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色如醉;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亢阳扰及神魂,则失眠多梦。
肝肾阴亏,筋骨失养,故腰膝痠软。
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则步履不稳,如踩棉絮。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肝阳亢盛,阴液不足之象。
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
2.主诉:胁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2天。
病性辨证:热证,实证辨证分析: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故胁肋胀痛。
胆气上溢,则口苦;肝木横逆侮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纳呆腹胀,泛恶欲呕,大便不调;湿热循经下注,则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湿热内蕴之征象。
证候诊断:肝胆湿热证病案分析题1、头晕眼花,腰膝痠软。
自幼体质较差,长大后记忆力不好,时有头晕。
因个性好强,凡事努力去做,半年来感神疲乏力,耳鸣健忘,发脱齿摇,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2.吴××,女,28岁患者曾流产2胎,经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本次停经2月,“早孕”试验为阳性。
近2天来,阴道流血,量少,色红,无血块及粘膜样物,自觉头昏,腰酸,小腹隐痛并有下坠感。
检查:面白,形瘦,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