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诗情画意》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诗情画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艺术中的诗意意蕴,明确诗情画意的基本概念。
2.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辨识、欣赏和评价艺术品。
4.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艺术中的诗意意蕴,明确诗情画意的基本概念。
•通过选取古代诗词,分析其诗情画意。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情画意的内涵。
•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诗情画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诗情画意”。
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诗情画意以及为什么要知道它们的基本概念。
2. 活动1:“诗情画意”概念讲解教师通过PPT、图片等方式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诗情画意,并举例说明。
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3. 活动2:“水调歌头”画意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红楼梦》中的“水调歌头”,并讲解其中的诗情画意。
同时鼓励学生书写初步的草书字。
4. 活动3:绘制“水调歌头”画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水调歌头”画意,运用所学的美术技能,自由绘制。
5. 活动4:分享画作学生互相分享各自完成的画作并交流自己参与完成画作时的感受。
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
6. 活动5:学习使用草书字教师向学生展示草书字,并讲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让学生了解草书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指导他们书写。
7. 活动6:用草书字书写自己的名字学生练习草书字的书写,并用其书写自己的名字。
8.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诗情画意”这个美术概念,并通过《水调歌头》的画意分析和自己的绘画,深刻理解了“诗情画意”的内核和文化背景,并提高了美术技能。
四、教学反思“诗情画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通过给学生讲解和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学生理解。
在上完本节课后,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用草书字书写自己的名字,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让学生多多运用画笔创造和竞争,多进行让他们自己选择的话题进行创作。
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整理的《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快快拿去用吧!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力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同学的绘画创作爱好,培育和提高同学的想象力气和形象思维力气和创作力气。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赏古典诗歌启发同学语言文字的形象思维力气。
在课堂创作练习中,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学问与技法,初步把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同学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育同学的形象思维和制造力气,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巧恰当表达古诗的意境。
让同学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力气,增加民族傲慢感。
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内容的选择、事物的组织、合理的支配构图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佳成效。
三、教学策略本课有跨学科的特点是诗与画的融合。
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
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
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亲热关系。
说明白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
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颜色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当诗画完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
本课教学不但激发同学参与背诵古诗、了解诗意,更留意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同学对古诗的观赏和想象绘画力气。
通过小组沟通,让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并以听一听,找一找,即激发同学的观看爱好,也能让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为同学的制造表现供应借鉴。
老师留意个别指导,让后进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诗歌的文字形象语言与绘画的视觉造型语言互补、融合而创作情景交融的作品,激发培育同学宠爱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
小学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小学美术《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第四章《诗情画意》。
详细内容围绕如何将古诗文中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运用绘画技巧,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学习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将古诗文中的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
重点:学习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诗《静夜思》,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讲解: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如何将古诗《静夜思》中的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讲解绘画技巧。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5. 互动: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作品,交流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古诗文,尝试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1. 《诗情画意》2. 内容:古诗文意境绘画技巧创新意识审美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古诗与绘画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课后反思如下:1. 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诗文的学习。
2. 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绘画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3. 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古诗绘画比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绘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与绘画表现2. 绘画技巧的掌握3. 课后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与绘画表现1.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文,配合音乐、图片等元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中的意境。
《第9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12五年级上册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作兴趣,提升美术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能理解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诗中情感,并尝试将诗歌意境转化为画面。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诗画融合的表现方法及基本绘画技能的训练。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意境与画面相结合,创作出既有诗意又具美感的作品。
为此,我们将通过欣赏优秀诗画作品、分析创作过程、动手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绘画技巧。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准备教学课件(包含诗歌及优秀画作),绘画工具(如彩色笔、水彩笔、颜料等),以及可供创作的画纸。
学生需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课堂上将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建议每组有绘画基础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以促进相互学习。
此外,为保障学生操作的安全性,还需准备充足的清洁用品和急救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教师可先展示几幅富有诗意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色彩、线条和构图,并谈谈自己对画作的感受。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课题《诗情画意》,并解释诗情与画意之间的关联。
2. 探索诗情画意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一同探索诗与画的融合之美。
首先,教师选择一首适合小学生理解的诗歌,例如《静夜思》等。
在解读诗歌的同时,让学生想象诗中的意境和画面。
然后,教师示范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强调色彩、线条和构图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绘制主题画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作为绘画主题。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到画作中。
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绘画技巧。
五年级美术上册《诗情画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认识诗情画意的重要性。
2.学会欣赏和分析古代诗人和画家的作品,理解其表现手法和意境。
3.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提高创作水平。
5.拓展课堂,提升素养: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美术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参加书画比赛等,拓宽艺术视野。
-建立家校联系,让家长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共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以一首古典诗词《静夜思》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2.难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创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自然、人物、情感等元素,为创作提供素材。
-通过讨论、实践、反思等环节,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困难,提升创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一首古典诗词导入,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引发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展示相关诗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互相欣赏、借鉴和帮助。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提升生活品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对美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情画意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绘画技巧和意境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诗情画意教案

诗情画意教案主题:诗情画意教案教案一:以诗歌唤醒画面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朗读,感受诗情画意的表达。
-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语言和绘画技巧,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准备:- 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诗歌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画》等。
- 一些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绘画作品,如梵高的《星夜》、莫奈的《睡莲》等。
- 绘画用具,如颜料、画笔、画板等。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诗歌,唤醒画面1)请学生欣赏一首具有诗情画意的诗歌作品,教师可以朗读或播放录音。
2)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歌中的情境和画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步骤二:观赏绘画作品,感知艺术表达1)展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其中的色彩、构图和细节。
2)让学生发表他们对绘画作品的感受和想象,引导他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绘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三: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作品1)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主题或素材,如自然景观、季节变化等,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2)通过绘画和诗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出来。
鼓励他们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词汇进行创作。
4.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展示和交流,激发彼此的创作灵感。
-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诗歌和绘画作品,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案二:画中有诗,情景共鸣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赏和分析绘画作品,捕捉其中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诗歌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情感和理解。
2. 教学准备:- 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如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毕加索的《吉尔代波》等。
- 一些诗歌作品,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北岛的《你在终点等我》等。
3. 教学过程:步骤一:观赏绘画作品,感受画中的诗情1)展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其中的色彩、线条和形态。
2)让学生描述绘画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喜悦、忧愁、痛苦等。
诗情画意教案

诗情画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诗情画意”。
2. 学习如何在绘画作品中表达出诗意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 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图片。
2. 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 诗歌或古文的选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些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 引发学生对“诗情画意”的进一步思考。
询问他们对于“诗情画意”的理解和认识。
二、讲解“诗情画意”(10分钟)1. 解释“诗情画意”的含义。
诗情即诗的美感和意境,画意即画的意义和表达。
2. 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诗情画意”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示范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示范一幅诗情画意的作品,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2.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诗歌或古文的选段,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作品。
3.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水彩、粉笔等不同的绘画方式进行创作。
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自己的创作灵感和理念。
2. 全班同学进行作品欣赏和交流,互相分享创作心得和体验。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对“诗情画意”有更深刻的理解。
2. 评价学生的创作和表达,鼓励他们保持艺术的热情和继续探索创作。
拓展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诗情画意作品进行观赏,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如绘画、摄影、诗歌创作等。
- The End -。
《诗情画意》教案(精选6篇)

《诗情画意》教案《诗情画意》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情画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情画意》教案篇1课题:第10课诗情画意课时:2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课件出现童声朗诵《咏鹅》,激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揭题:诗情画意(二)新授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三)发展阶段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引导学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提出作业要求: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
第二课时:完善构图,上色。
4、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2)引导个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1、提醒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诗情画意课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为古诗配画。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绘画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1、导入: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古诗并想象古诗的意境。
如《枫桥夜泊》(多媒体出示图片)。
揭示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板书课题)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二)古诗欣赏:杜甫《绝句》1、请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这一首《绝句》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绝句》的景色组成。
(多媒体图片)3、统一讨论结果:(结合图片)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
4、师生共同赏析《绝句》图片(多媒体展示),并从中学习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
(三)借鉴学习1、背诵《咏柳》、《清明》两首诗,欣赏图片,借鉴学习其构思以及绘画。
2、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类:写人、写景、叙事等,利用多媒体分析不同类型诗歌的不同表现方法。
3、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中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并作简单示范。
三、当堂练习(大显身手)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中应注意构图和用色。
2、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3、学生绘画,教师辅导1)提醒完成基本构图,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2)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评价交流,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3、老师对学生做适当评价、点评。
并为优秀作业粘贴优秀标志——五角星。
五、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为古诗配上不同形式的画。
如国画,剪纸等等。
教学反思: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古诗课,每学期都要组织“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每次上这节课,我都把它调节安排在“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之后。
这样无形中就增进了学生学习本课兴趣——我们不但会朗诵诗歌,还要会“绘画”诗歌。
对学生交待绘画的基本技巧是必须的,却不是最主要的。
在本课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意境想象的引导上。
示范时我把构图、取景交待清楚,对于如何绘画细节轻轻带过。
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画出来的诗歌是稚拙的,可是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也正在稚拙的画面中,表现出那一份纯真。
篇二:《诗情画意》教案区公开课教案《诗情画意》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金燮玫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目标: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故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绘画技巧表达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一到三首喜欢的、能够背诵、理解的古诗及绘画工具。
师收集了解一至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并收集绘制相关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生猜测画面内容。
2、出示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生谈想法??师: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准确表现了诗中内涵,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诗情画意。
(师板书课题)二、新授1、诗情画意是我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有很多大画家都喜欢用画来表达诗的意境,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宋代的名画,你能联想到哪首古诗呢?(出示马远《寒江独钓图》)生猜测??师: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在画面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
这幅画在平静的江面上孤舟、老翁在独钓,由于钓者坐船的一端故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在船边勾出几条淡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联想起江的空旷,意境深远。
2、连线匹配:师出示两幅不同的荷花图,请学生根据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连线匹配。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揣摩诗意)3、欣赏课本中18页学生作品,生思考:你认为哪幅画最符合诗意?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4、同一首诗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欣赏课本19页学生作品,比较同一首诗不同的画面在表现诗意上的侧重点,启发学生:如果你来画这首诗,还有哪些独特的创意?5、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试一试,先请大家在脑海中选一选:你比较喜欢哪首诗?你的脑海里会有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讨论交流)6、(1)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范画:先根据诗意确定画面主体并将之画大画详细以突出主体(师板书:主体大详细);(2)通过师示范杜牧《山行》,使学生明白,先确定近景具体刻画,再添加相关背景使画面完整,但远景等相关背景可画小些、简单些,(师板书:背景小简单)并思考画面题诗的位置。
7、师出示内容相同但色调不同的两幅《静夜思》,比较色彩在烘托诗意中的作用。
(师板书:色彩)三、学生作业:1、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熟悉并喜欢的一首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比一比:谁画的画更符合诗意?四、展示评价:1、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2、生互评,你认为哪张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3、师点评,从画面构图、色彩、是否符合诗意并有自己独到的创意这几方面展开评价。
五、总结拓展: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交融更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古诗配画,中国画和古诗都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
篇三:第六课诗情画意教案第六课《诗情画意》教案茶陵县洣江中学张忠华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中国苏州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2.通过对苏州园林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2.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综合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去看过苏州园林吗?(学生集体答)师:这节课就跟老师一起去苏州园林旅游吧。
(导入课题《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欣赏》)二、欣赏园林的美师:在旅游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苏州园林的三个美:自然美、空间美(建筑美)、人文美。
这三美早已融入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
它蕴含着园主人的情思、理想和追求。
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和我们的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是要有所准备的。
这样你才能在欣赏园林的时候获得最高境界——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要知道中国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分析各类园林的特征,重点介绍私家园林。
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苏州私家园林图片。
)一)园林的自然美问题1:建造这样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a. 叠山理水。
b.花草树木。
c.园路建筑①山是园林的骨架。
②水是园林的灵魂。
③植物是园林的生命。
有了花草的点缀山才有了生命,有了花草树木园林的一年四季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
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和色调。
问题2: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问题3: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灰瓦白墙) 问题4: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借景的造园手法)2、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三)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苏州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
它蕴含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中,也体现在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中。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梅的孤绝:如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称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元人景元启叹曰:梅花是我,我是梅花;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中“雪香”喻梅,云蔚喻茂密的树木。
菊的风霜:如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中遗世独立的情怀,秋菊则兼有烈士与高士的品格。
竹的气节: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象征坚贞高洁,洁身自好的品质。
空谷幽兰: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雪香云蔚亭)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如月到风来亭、与谁同坐轩)。
4、园林中的匾额、对联等。
课后作业1.选择园林小景,配上古诗词句,制作《诗情画意》的书签。
2.如果你是某小区的总设计师,你将如何让小区可居、可游、可赏?并将平面设计规划图画出来。
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即比拟和联想的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等四季的变化,?但是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象征手法),只有借助文学语言(园林题咏)手法,?借助文学作品创造的画面和意境,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才能因妙趣横生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特别是五代末期,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至宋代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园林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楹联题咏是语言艺术,是意觉时间-空间艺术,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诗词的精萃,?其媒介材料是词(语言)---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为的符号),其精神内容因素较大,较空间视觉艺术(象征手法)有更大的时空领域,?语言艺术的表意功能能唤起游人的形象思维,并展开联想,去自由地联想和体验园林意境的无限空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