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课拓展练习完整版
(完整版)小学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二)一、《学弈》弈①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
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⑩,一心以为有鸿鹄⑪将至⑫,思⑬援⑭弓缴⑮而射之⑯。
虽与之⑰俱学,弗若⑱之矣⑲。
为⑳是其_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下棋。
②秋:人名。
③通国:全国。
④之:的。
⑤善:善于,擅长。
⑥使:假如,假使。
⑦诲(huì):教导。
⑧其:其中。
⑨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⑩之:弈秋的教导。
⑪鸿鹄(hóng hú):“鸿”指大雁,“鹄”指天鹅,本文中指天鹅。
⑫将至:将要到来。
⑬思:想。
⑭援:取来。
⑮缴(zhuó):系着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⑯ 之:天鹅。
⑰之:他,指前一个人。
⑱弗若:不如,比不上。
⑲矣(yǐ):了。
⑳为:因为。
_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解释加点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援弓缴/而射之。
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5.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学弈》【参考答案】: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2.C 3.C 4.①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5.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二齐宣王使①人吹竽,必②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④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让。
(完整版)小学生小古文90课(下)整理

小学生小古文90篇(下)目录第一组神话传说 (i)51、大禹治水 (1)52、女娲补天 (1)53、精卫填海 (1)54、牛郎织女 (1)55、后羿射日 (1)第二组可笑之人,可笑之事 (1)56、性缓 (1)57、性刚 (1)58、北人不识菱 (2)59、活见鬼 (2)60、虎与刺猬 (2)第三组英雄的本色 (2)61、李广射虎 (2)62、卧薪尝胆 (2)63、祁黄羊举存 (2)64、公仪休拒收鱼 (2)65、曾参教子 (3)第四组聆听诸子的声音 (3)66、上善若水 (3)67、北冥有鱼 (3)68、仁者爱人 (3)69、国之器用 (3)70、得道者多助 (3)第五组重温儿时的故事 (3)71、狐与葡萄 (4)72、鸦狐 (4)73、豺烹羊 (4)74、鹿照水 (4)75、杉苇刚柔 (4)第六组爱上四季 (4)76、春 (4)77、夏 (5)78、秋 (5)79、冬 (5)80、雪 (5)第七组学习这件事儿 (5)81、奕秋学奕 (5)82、纪昌学射 (5)83、蜀鄙二僧 (6)84、师旷论学 (6)85、教学相长 (6)86 、歧路亡羊 (6)87、破釜沉舟 (6)88 、惊弓之鸟 (6)89、塞翁失马 (7)90、扁鹊见蔡桓公 (7)第一组神话传说51、大禹治水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52、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53、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功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 1),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一)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它是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邓林”是指:2、夸父追日象征着:(四)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五)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的读音是():“不肖”的“肖”读音():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我知道成语的的意思是: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

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 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________(2)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
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文言文课外拓展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课外拓展练习(含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为谕德()(2)微行饮其中()(3)中使()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3.文章通过两件事刻画了___简公的什么品质?4.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1)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
2)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小人易进难退是因为他们守道而无欲(B)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C)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有欲(D)小人之势常胜是因为上之人好恶的原因4.阅读本文,你觉得___讲官的话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小人虽然不可弃,但是需要时刻警惕,以防犯错。
3.“小人易进难退”是因为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位置,过度自信,难以接受批评和指导。
4.我更倾向于___的观点,即“远小人”。
虽然小人也有可能有用,但他们的负面影响往往会远远超过他们的贡献。
明天顺间,___被任命为河南布政使,他巡视县城时,县令___为了讨好他,用白银做成烛台来招待。
___起初没有发现问题,但后来烛台上的人告诉他烛台无法点燃,他便笑着说:“这样的烛台有什么用?”然后把烛台放进筐子里,第二天归还县令,告诫他不要再这样做。
县令非常害怕,解除了自己的职务。
___也从此不再提起这个银烛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 部:规定、程序。
(2) 顾谓令曰:对县令说。
2.“汝烛不燃,易可燃者”意为:“你的烛台无法点燃,应该换成易于点燃的。
”3.县令“饰白银为烛以献”的目的是为了讨好丰庆,赢得他的欢心。
4.___是一个注重纪律,不容忍贪污行为的人。
___是个御史大夫,他的车队庞大,路上的人都会向他拜倒。
但是,当他回家时,只有几个人送他。
有一次,他召回了一个不起眼的人,而其他人都没有留意到他。
___是唯一没有向___拜倒的人,___看到他时,对___说:“我相信,一百年后,我会依靠这个人的力量。
”不久,___去世了,___也在客栈中去世了。
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语段中斜体字注音。
《小古文100篇》知识拓展(上册)(答案)

第二课☞竹篱茅屋杨柳桃李飞燕第三课☞水滨:海滨江滨河滨秋日:春日夏日冬日第四课☞文章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描写了“荷”的花、梗、叶和茎。
花的特点是:或红或白;梗的特点是:直立;叶的特点是:形圆;茎的特点是:有节、有孔、有丝。
第五课☞“或”(有的)菊花的气味:(清香四溢)菊花的形态:(其瓣如丝,如瓜)菊花的颜色:(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菊花的习性:(耐寒)☞梅花盛开,清香扑鼻。
其瓣如卵,如珠。
其色或白、或粉、或红。
性耐寒,严冬腊月,傲雪凌寒,百花凋零,惟梅独盛。
第六课☞叶子(√)品性(√)树干(√)用处(√)☞(1).松,大树也。
稻谷,粮食也。
(2).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
形圆而坚,可以遮阳,可以避雨。
第七课☞ 1.D 2.常绿或深黄或淡黄浓香扑鼻3.桂开放的季节是_秋季_。
4.“人咸爱之”的意思_人们都喜欢它_。
这里“之”指的是:桂花的香气。
(√)5.桂花开了,一簇簇的,令人赏心悦目,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人们将花瓣收集起来,与糖和在一起,储存在瓶子里,封口。
这样做成的糖桂花一个月以后便可食用,可以当辅助食品,也可泡桂花茶喝,味道:虽历久而香甚烈。
6.“虽历久而香甚烈”中,“虽”的意思是即使,“历久”指经过很长时间。
香甚烈中“甚”的意思是十分,很。
这浓浓的香指的是:做成糖桂花,瓶中腌制过的桂花的浓香。
(√)7.形容味道非常好:_味甚佳。
形容花儿十分漂亮:花甚美。
形容水十分清澈:水甚清。
第八课☞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小古文中写了莲的叶、茎和果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的意思是: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第九课☞读了小古文,我知道:春初发叶,旋开(黄)花。
花中结实,细而(黑)。
质轻如棉,色(白)如雪。
☞诗与文的不同:小古文《杨柳》:写了柳树发芽后的所有变化(大概2月到4月),并且重点赞美了柳絮。
贺知章的《咏柳》:只写了长出柳叶后(二月)的景象,赞美的的是柳树的“亭亭玉立”,以及柳枝的“绿丝绦”,和柳叶的“细如剪刀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课拓展练习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古文100课》拓展练习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
一猫伏.缸上: 欲.捕食之.
: 全身皆.
湿:
2.请写出带有“皆”字的四个成语。
二、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
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
速: 眠: 及: 至: 矣:
二、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
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此小古文选自《 》。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3.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 录毕.
: 走.送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
4.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译:
5.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
(1)书:
(2)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