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的症状

解读静脉血栓症状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
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
多见于产后、骨折及创伤、手术后的病人。
静脉血栓的症状具体介绍如下:1、疼痛:由于局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下肢不能得到新鲜血液供应的地方就会出现缺血性疼痛,这种疼痛是慢性的,持续的,在站立和运动后疼痛更加明显。
有些患者因此不敢下地活动,可伴有自发痛,牵拉痛及触痛。
2、水肿:由于血液流动缓慢,瘀滞,而形成局部水肿,水肿较轻者在平卧或经短暂休息后可自行消失,严重者很难消退,往往朝轻幕重,患者将患肢抬高后就会舒服很多。
3、硬块: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后,沿浅静脉就会出现一处或多处硬块,这硬块就是我们说的血栓,触之硬块疼痛剧烈。
随着患肢缺血情况的越来越重,下肢广泛发硬,皮肤失去弹性。
4、色素沉着:长期的静脉高压导致小腿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后破裂,铁红素在皮下沉积,使皮肤出现颜色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色素沉着,患肢一般由红褐色转变为棕褐色,最后由于严重缺血使皮肤呈现青黑色。
5、湿疹:湿疹也是皮肤出现营养障碍性的一种表现,皮肤瘙痒,有液体渗出。
由于患肢缺血较为严重,皮肤变薄脆弱,很容易因抓痒或轻微的划伤而出血,血流很难止住,止住后伤口也不易愈合。
6、溃疡:溃疡已是静脉血栓发展到后期出现的十分恶劣的症状,患肢每因轻微的损伤或蚊虫叮咬而形成溃疡,这种溃疡可日久不愈合,及我们平时所说的老烂腿,溃疡越来越大,愈腐蚀愈深,那些经久不愈,恶化成癌的唯恐截肢。
济南中医静脉曲张医院周围血管主任赵树英指出:静脉血栓大多出现在下肢小腿周围,当静脉血栓症状出现时,可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并沿静脉可触之索条状物。
“溶栓通脉五联疗法”采用有效的中药方剂,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治疗各种静脉血栓、难愈性下肢溃疡等多发病、疑难病。
使众多周围血管病患者幸免于残废、截肢之苦,效果显著,多年来深受广大患者信赖。
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包括下肢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等。
静脉血栓的诊断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对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影像学检查1. 下肢静脉造影: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通过在患者下肢静脉内注入造影剂,然后在X光透视下观察静脉的走形和内部有无血栓等情况。
然而,由于这种检查方法具有创伤性、一定的风险以及较高的费用,临床上很少采用。
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对于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彩超对患者的肢体血管进行扫描,可以看到血管内是否有血流以及血管内是否有异常回声的填充。
如果发现检查血管内没有血流,并且可以看到中回声或低回声的填充,则基本可以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
3. CT静脉造影(CTA):CTA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诊断肾静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通过在患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CT扫描,可以得到清晰的静脉图像,从而判断有无血栓形成。
4. 磁共振静脉造影(MRV):MRV是一种无创、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诊断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通过磁共振扫描,可以得到清晰的静脉图像,从而判断有无血栓形成。
二、实验室检查1.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凝血状态标志物,对于诊断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静脉血栓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通常升高。
然而,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静脉血栓,因此,D-二聚体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诊断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静脉血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静脉血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的是形成于静脉内的血栓。
它通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但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如上肢、盆腔或颈部的静脉。
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液凝固机制异常导致的,如果及时治疗不当,它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和静脉溃疡。
1. 静脉的重要性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动脉和静脉组成。
动脉将氧和营养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而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回输到心脏。
静脉在循环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位置。
2. 静脉血栓的成因静脉血栓的形成通常涉及Virchow三要素: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长时间的静脉淤滞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血管壁损伤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手术、创伤或化学物质作用。
而某些情况下,血液凝固机制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3. 静脉血栓的症状静脉血栓的症状通常包括局部肿胀、疼痛和局部温度升高。
症状的程度取决于血栓的位置和大小。
血栓可以堵塞血流,导致组织缺血,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4. 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检测方法诊断静脉血栓通常可以通过医生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检测方法来确定。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症状,并采取进一步的操作,如超声检查、静脉造影或血液检查等。
诊断的准确与否对于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5. 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针对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抗凝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来阻止血液凝结,以减少或阻止血栓的增长。
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正常血液流动。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特殊情况下无法改善的患者,如巨大血栓或严重血管阻塞。
6. 静脉血栓的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坐卧不动的人、手术患者或妊娠妇女等,静脉血栓的预防十分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穿着弹力袜、定期活动和使用药物预防。
此外,及时发现和治疗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也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7. 静脉血栓的长期影响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静脉血栓也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静脉 血栓防治体系

静脉血栓防治体系
静脉血栓防治体系是一套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医疗措施。
静脉血栓是在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如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这些血栓形成可以导致严重的健
康问题,包括疼痛、肿胀、并发症和死亡。
静脉血栓防治体系的目标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栓塞的发生,以及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该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确定其是否存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 预防措施: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如积极行动、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药物(如抗凝剂)。
3.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被怀疑患有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血栓进一步扩散或栓塞。
4. 设备和药物支持:使用各种设备和药物来辅助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如弹力袜、溶栓剂和抗凝剂等。
5. 定期随访:对于已经接受静脉血栓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建立和实施静脉血栓防治体系,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静脉血栓最常见原因有哪些

静脉血栓最常见原因有哪些静脉血栓是指静脉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疾病。
静脉血栓最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内继发性高凝状态: 继发性高凝状态是指由于机体内的某些疾病导致凝血系统的失衡,使血液易于凝结。
这些疾病包括遗传性或临床获得性凝血系统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等凝血蛋白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不当。
2. 静脉内皮损伤: 静脉内皮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促发因素。
损伤包括外伤、手术、导管通路、动脉硬化性斑块等。
损伤后,血液在损伤部位发生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3. 静脉血流慢速: 静脉血流慢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卧床、长时间固定坐姿、长时间旅行、肿瘤压迫静脉等。
血流慢速会使血液中形成血栓的凝血因子停留在静脉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血液高凝状态: 一些疾病或药物使用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因素包括妊娠、卵巢肿瘤、肿瘤化疗、孕激素或雌激素使用、绝经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这些因素会改变血液中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5. 年龄和性别: 年龄和性别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
年龄增长会导致血管壁逐渐衰老,更容易发生损伤。
而女性在妊娠、分娩、服用口服避孕药等生理状态下,激素变化和循环动力学的改变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6. 遗传因素: 静脉血栓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获得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等凝血蛋白缺乏或突变可能导致血液易于凝结。
总的来说,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个原因的相互作用。
继发性高凝状态、静脉内皮损伤、静脉血流慢速、血液高凝状态、年龄和性别以及遗传因素等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
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对于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血栓ppt课件

药物治疗与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溶栓药物、抗炎药物 等常用于静脉血栓的治疗。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 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用量 ;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 、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04
CATALOGUE
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控制
一般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化验和超声检查,以及时发现并监 控静脉血栓的风险。
血栓形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志物
血栓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蛋白、纤维 蛋白原、凝血因子等,它们在血栓形 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03
CATALOGUE
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症状
静脉血栓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 肿胀、皮温升高、压痛等,但这 些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
同。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辅助诊断静脉血栓,其中超声 检查具有无创、简便、快捷的特点 ,可作为首选辅助检查。
静脉血栓ppt课件
目录
• 静脉血栓概述 • 静脉血栓形成机制 • 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 • 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控制 • 静脉血栓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静脉血栓概述
定义与分类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固,形成阻塞性的血栓,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 症状。
静脉血栓主要分为深静脉血栓(DVT)和浅静脉血栓两种。
妊娠期、口服避孕 药等特殊生理状态 。
静脉血栓的症状与危害
疼痛
静脉血栓会引起局部疼痛,如DVT患 者常感到下肢疼痛,浅静脉血栓患者 常感到上肢疼痛。
01
02
肿胀
静脉血栓会引起局部肿胀,如DVT患 者常出现下肢肿胀,浅静脉血栓患者 常出现上肢肿胀。
静脉血栓概述

静脉血栓: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
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
多见于产后、骨折及创伤、手术后的病人。
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并沿静脉可触之索条状物,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超声多普勒、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可助诊断。
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脱落,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
因此,早期应选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继用肝素或香豆素类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蔓延。
病因: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较为多样,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单一因素不能独立引发静脉血栓,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孕妇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
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
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
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
较大的手术亦与血流缓慢、淤滞有密切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形成血块。
治疗静脉血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阻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同时减少新血栓的形成。
2. 内置滤器:对于一些患有出血风险或抗凝血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静脉滤器。
这种滤器可以帮助阻止血栓从下肢静脉进入肺部血管。
3. 血栓溶解治疗:对于较大的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药物溶解血栓。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医院进行监测和管理。
4.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需要立即处理的严重血栓,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手术可以通过直接取出血栓或修复受损的血管来恢复血液流动。
5. 压缩治疗:通过穿戴弹力袜或绷带来提高下肢气压,促进静脉回流。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水肿和疼痛,并预防血栓的发展。
每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血栓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疾病的存在。
治疗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治疗进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护理
◆ 抗凝疗法:低分子肝 素钙 1.不能肌肉注射。 2.用药后观察有无皮下 硬结,瘀斑、大便出 血、牙龈出血等。一 旦出血应立即停药。 3.皮下出血,禁用热敷, 理疗,用力按揉,以 免引起出血。可用冷 敷,减少活动。
饮食护理
◆ 给予低盐低脂、粗纤维素、富含维生素高 蛋白食物。
皮肤护理
◆ 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床单, 防治患肢压疮。保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 碰撞挤压,以防皮肤损伤感染。
总结
◆ 目前对于患者要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下肢 功能锻炼。 ◆ 不足之处:患者左上肢有皮下淤青。不是 每位护士都严格遵守了操作
入院时
周径 健肢 患肢 52.5 cm 32.5 cm
3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髌骨上 45.5 17cm cm 髌骨下 32.5 17cm cm
治疗
功能锻炼
◆ 鼓励患者做膝、踝关节的屈曲、背伸及舒 缩小腿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每次5分钟, 每日4~6次,促进大腿深静脉的回流。
患者效果评价
◆ 7月20日患者能适当的床上活动,自行 翻身。患肢肿胀有所减轻,足背动脉搏动 明显: 左膝上17cm周径52.5cm 左膝下17cm周径32.5cm 血凝像:D-二聚体 2.7mg/L P2、P3已部分解决 医嘱继续给予溶栓、抗凝治疗
2
护理 问题
3
4
5
护理措施
◆ 心理护理: (1)尽可能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减 少不良刺激。 (2)加强巡视病房,倾听病人的主诉。 (3)多与患者沟通,关心病人,告知患 者疾病的正确治疗手段和相同疾病病人 的康复效果。
护理措施
◆ 体位及行为护理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 (2)抬高患肢20-30cm,要求高于心脏水 平. (3)膝关节屈曲15度,使髂股静脉呈松 弛状态,并可缓解腘静脉牵拉。 (4)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静脉回 流。 (5)禁冷热敷。
患者效果评价
◆ 7月24左膝上17cm周径52.5cm 左膝下17cm周径32.5cm 血凝像:D-二聚体 1.0mg/L B超示:左侧股总静脉血栓 7月25日停用尿激酶 医嘱继续给予抗凝治疗
◆ 患者现在已是入院后的第 天,下肢水肿 明显消退,足背动脉搏动明显,皮肤无 淤血瘀斑,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情绪 乐观,p1,p4已解决,继续执行Ⅰ2, Ⅰ3, Ⅰ5。
血流缓慢 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壁损伤
长期卧床
手术 糖尿病 妊娠
静脉留置导管 或检查
分型
中央型 混合型
周围型
症状
添加标题
肿胀
疼痛
浅静脉怒张
病史介绍
◆ 15床 赵万发 男 73岁 住院号 ◆ 入院诊断: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职业:小学老师 ◆ 文化程度:中专 ◆ 住址:南坪
基本病史
患者因左下肢肿胀1天于7月18日入院。 生命体征:T:36.6 P:78次/分 R:19次/分 BP:110/72mmhg 专科检查:左下肢水肿明显,局部皮肤无红 肿、无溃疡、色素沉着,未扪及足背动脉。
◆ 遵医嘱给予外科二级护理 用药:0.9%NS250ml +尿激酶30U ivgtt 低分子肝素钙4100U IH 地奥司明片 1g 口服
检查
1 2 超声波 CT或MRI 静脉造影
3
治疗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 治疗
经股入路
经颈回收
护理诊断
1
舒适的改变—下肢肿胀有关 自理能力受限—与绝对卧床有关 焦虑—担心疾病的愈合 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潜在并发症—出血、肺栓塞
定义
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是指血液在下肢静 脉内不正常凝结, 堵塞管腔,导致静 脉回流障碍的一种 疾病。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左下肢解剖结构图
病因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查房
普外科
查房计划
◆ 查看病人,介绍病史(现场) ◆ 提出目前主要护理问题 ◆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查房目标
◆ 提高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疾病知识 ◆ 掌握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 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 ◆ 了解护理、治疗新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言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 的周围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 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 升的趋势,我国患病率达26%。
健康教育
◆ 保持良好的心态 。 ◆ 给予低盐低脂、粗纤维素、富含维生素 高蛋白食物。 ◆ 不易久走久站,加强活动。 ◆ 讲解弹力袜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过紧 的腰带、紧身衣。 ◆ 遵医嘱服药,学会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 自我观察下肢皮肤的色泽,有无瘀斑、 肿胀、出血破溃等情况及时就医,定期 随访。
既往史
于7月5日在我院行左下肢大隐静脉结扎 +点式剥脱术后,7月11日痊愈出院。
社会及心理因素
◆ 有4女1儿,家属对其关心 ◆ 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担心介入术后并 发症,要求保守治疗。 ◆ 平时饮食规律,无烟酒嗜好。 ◆ 医保
辅助检查
血凝像 :D-二聚 3.7mg/L 血管彩超示: 1.左下肢各动脉粥样硬化 斑形成, 2.左下肢各静脉内实质性 回声填充,考虑血栓 形成 3 .左下肢静脉皮下层水 肿
◆ 肺栓塞 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 ◆ 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 剧烈翻身,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积 极配合抢救。
药物护理
◆ 溶栓疗法:尿激酶 ◆ 抗凝疗法:低分子肝素钙
药物护理
◆ 溶栓疗法:尿激酶 1.监测出凝血时间。 2.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 的反应,有无出血征 象。 3.静脉给药时,要求穿 刺成功率。 4.现配现用。
治疗展望
◆ 介入手术,在患肢放置球囊,经导管直接 溶栓及下腔静脉放置滤网是治疗下肢静脉 血栓的发展趋势。
护理新进展
◆ 采用从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即把充气的 血压计袖带或止血带包扎与患肢大腿处, 压迫膝关节至腹股沟韧带之间的大腿上的 浅静脉,使从肢体远端浅静脉来的药物不 能通过浅静脉回流,进入深静脉,这样就 可以使高浓度的溶栓药经过血栓部位,达 到溶栓作用。这一方法需在临床不断推广 应用。
护理措施
◆ 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 (2)观察患肢疼痛、肿胀、皮温和脉搏 变化。 (3)观察皮肤粘膜有无淤血,瘀斑。 (4)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对比 肿胀情况。 (5)观察有无胸闷、咳嗽、呼吸困难、 口唇紫绀等不适。
◆ 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 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 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 ◆ 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 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