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2009~2020年)

合集下载

2009全国优秀城乡规划项目

2009全国优秀城乡规划项目

33
深圳市“龙岗社区”规划 及实施计划——五联社 区试点
3
34
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 生态建设规划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 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建 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环 境研究中心、宝鸡市规划 设计院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 计研究院、广州至信交通 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蓬莱市规划设计 院
2009 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获奖项目提名名单
一等奖( 一等奖(14 项)
序号 项目名称 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暨 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单位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 研究总院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 主要编制人员 苏功洲、奚东帆、祝红娟、徐玮、奚文 沁、吴威、郑科、王曙光、岑敏、应慧 芳、周翔 徐毅松、俞斯佳、叶贵勋、黄吉铭、熊 鲁霞、骆悰、徐闻闻、王全、苏红娟、 石崧、范宇、姚凯、黄普、夏凉、林伟 明 蔡瀛、宋劲松、张少康、罗小虹、罗勇、 卢丹梅、刘洋、徐东辉、温雅、叶育成、 龚蔚霞、宋云、刘罗军、杨玲、温莉 张泉、俞斯佳、邹军、张式煜、胡海波、 韦冬、赵彬、张逸、赵毅、李强、王树 盛、蔡超、宋煜、许振敏、何剑鸣 唐子来、奚慧、冯立、栾峰、戴晓晖、 田宝江、杨贵庆、金鑫、邹玉、焦姣、 黄毅翎、刘昆轶、连兴 李晓江、朱力、杨保军、洪榕、张全、 张永波、陈腾、王明田、靳东晓、林立、 龚道孝、陈仲光、李海涛、蔡丽萍、陈 冠杰 胡滨、薛晖、曾九利、潘振、丁睿、唐 鹏、龙涌、阮晨、汪小琦、姚南 张文彤、盛洪涛、刘奇志、马文涵、吴 之凌、胡忆东、何继斌、殷毅、何梅、 汪勰、肖志中、胡跃平、明伟华、陈雄 志、何灵聪 杜震、陈乃志、杨方蓉、高菲、王静、 杨丽平、吴波、孙佳历、曾九利、沈莉 芳、胡滨、薛晖 程大林、袁锦富、朱光远、胡海波、何 世茂、刘志超、邵斌、王海勇、曾新春、 丁志刚、徐敏、吴蔚、李锁平、杨晔、 叶兴平

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获奖项目提名名单

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获奖项目提名名单

陈建华、蔡云楠、方浩、王国恩、马向 明、李鹏、陈戈、李枝坚、杨玉奎、蔡 倩瑜、陈晓青、霍舜、周永标、梁晓翔、 卓蕾 李晓江、朱力、尹海林、徐会夫、师武 军、刘成哲、潘哲、殷广涛、王纯、张 永波、周长林、魏东海、张帆、韩宇、 李潇 韦明杰、王军、胡淑彦、潘一玲、申碧 峰、贾海峰、杨东方、刘荣华、杨鸣蝉、 魏保义、马洪涛、刘素芳、王绍斌、段 昌和、唐颖 郑德高、李晓江、蔡震、朱子瑜、杨保 军、张晋庆、杜宝东、赵一新、袁海琴、 王明田、张全、王贝妮、靳东晓、朱莉 霞
4
5
6
7
8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
9
成都市中心城应急避难 场所布局规划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0
拉萨主城控制性详细规 划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南京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1
2010 年亚运会 (广州) 亚 运城规划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 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 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 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 京市海淀区水务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
22
23
24
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提 名地保护管理规划 北京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年度实施计划(2008 年 -2009 年) 陆家嘴功能区域社区公 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与 建设研究 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 划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 究院
25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
26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 计研究院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 大地天方建筑设计有限 公司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编 制中心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研究园区简介: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一—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主要措施:第一,坚持生态理念和原则选址,变废为宝,借力发展。

生态城选址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意义,特别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盐碱地,1/3为水面,1/3为荒滩, 属于缺水地带;人口稀少,原住居民约2000人)。

二是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控制恰当,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依托大城市交通、服务各方优势,节约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生态城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

这样选址的结果即是让闲置无用的盐碱地变成可供给35万人生活工作的生态新城;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资源发展为一座功能齐全的独立新城。

第二,构建多级生态社区,让生活工作便捷舒畅。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要求,结合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三级。

这一模式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的需求,也能使之触及高一级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第三,以生态型新型服务产业为主导,剥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中新生态城确定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设立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产业体系中予以剥离。

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

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

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研究报告一、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二、生态城的定义和特点2.1 生态城的概念2.2 生态城的基本特点2.3 国内外生态城发展现状三、中新生态城建设的背景和发展历程3.1 中新生态城的地理位置3.2 建设背景和目标定位3.3 中新生态城的发展历程四、中新生态城规划与设计4.1 总体规划4.2 产业规划4.3 基础设施规划4.4 宜居环境规划五、中新生态城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5.1 生态环境保护5.2 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5.3 清洁能源应用六、中新生态城的经济发展6.1 产业发展现状6.2 重点产业推进6.3 人才引进与培养七、中新生态城社会事业建设7.1 教育事业7.2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7.3 人文和社会服务设施八、中新生态城的管理与运营8.1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8.2 城市运营管理模式8.3 经济发展与城市运营的关系九、中新生态城的风险与挑战9.1 城市扩张的风险9.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9.3 社会问题的处理十、总结与展望10.1 主要研究发现10.2 研究的局限性10.3 未来发展方向附件:附件1: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图附件2:中新生态城产业规划报告附件3:中新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生态城:也称生态新城或生态型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3.循环经济:指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清洁能源:指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天津市建委关于颁布《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通知

天津市建委关于颁布《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通知

天津市建委关于颁布《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
标准》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6.11.17
•【字号】津建科〔2016〕562号
•【施行日期】2016.11.1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
正文
市建委关于颁布《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通

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

天津城建大学和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按照市建委《关于下达2014年建设系统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科〔2014〕437号)要求,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

经市建委组织专家审定,现批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T29-192-2016)为我市地方工程建设标准,自2017年3月1日起在我市实施。

原《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T29-192-2009)及《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教〔2009〕385号)同时废止。

各相关单位要认真执行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不明之处及修改意见,请及时反馈给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本标准由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

本标准由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由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负责征订和发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印和复制。

2016年11月17日。

《中新天津生态域管理规定》“绿”字上做文章

《中新天津生态域管理规定》“绿”字上做文章

《中新天 津 生态城管理 规定》
2 0 0 8 年 10
月 13
日 ,
天 津 市 政 府 法 制 办 和 中新 天 津
生 态 城 管委 会 联 合 举 办 《中新 天 津 生 态 城 管 理 规 定 》新 闻

布会



态城 如


打“
绿
色”

念进

了解读

彰彰
字上 做 文章

津市政



办主

矫捷
理 机构纳入 企业 经 营管理 体制 在节 能降耗增加企 .
业 收益 的 同时为社 会发展 的公益 事业 作 出贡献 以 .
维护消费者的长远 利益 对 于具有 规模 的企业 一


是要有稳定 的节能管理 机 制 二 是要 有 明确的职责 .
和权 限 三 是要 有具 备资质 的专职节 能人 员 四是要
袁 《规 /v ,, ,

》始
终贯
穿生
态核

价值
即节能





和谐



为本 的科 学
发展观 和 循 环 经 济理 念 。

点发 展 符合
节能环





济要
求的房地

、科技研



务外
包物 、








商贸
会展



游等产业

中新天津生态城新型环卫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中新天津生态城新型环卫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中新天津生态城新型环卫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李斌【摘要】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最直接表现.不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有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卫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其改革的目标是政企分开,管干分离,而如何积极有效地发挥管理职能,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生态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卫作业队伍也在不断的成长和壮大.建立之初的传统环卫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新生态城环境卫生管理的需求,正在阻碍着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此对传统环卫运营管理模式做出阶段性的总结,尤其是对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对创新生态城环卫运营模式,甚至对其他城市和区域的环卫模式创新,无疑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期刊名称】《资源节约与环保》【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新型环卫模式;环境卫生管理;探索和实践【作者】李斌【作者单位】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天津300480【正文语种】中文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和环卫管理方法,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

其城市面貌及环境卫生的改善与提升,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其他社会活动进程,使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受益,从而使真正的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有效的统一,实现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1 传统环卫模式的弊端传统环卫模式指过去几十年环卫行业一直沿用的管理和作业模式。

非专业化的队伍、粗放式的管理、简单的工具设备,环卫一直以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形象示人。

当一个城市以市容市貌作为“名片”的时候,这样环卫模式必然会阻碍整个城市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1 粗放式管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生态城环卫创立之初,一直沿用传统的环卫管理模式,道路、绿化、立面、果皮箱、公厕等环卫项目分别作业、独立管理。

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报告

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报告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 万人。

最近,******组织人员,专程赴天津滨海新区学习考察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滨海新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突破总体上看,目前滨海新区还处于前期开发建设阶段,典型特点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较大、增长速度较快(2009 年,天津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3810 亿元,同比增长2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2 亿元,同比增长49.2%,平均1 平方公里投资超过1 亿元)。

2008 年以来,滨海新区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在一些领域形成亮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改革创新取得较大突破。

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金融改革创新取得较大突破一是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

出台了一系列一是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的优惠政策。

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自然人合伙人(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大多为有限合伙制,并且自然合伙人比例较高),只需缴纳20%的所得税,而非最高达到45%的累进税;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自开业年度起,实行营业税“两免— 1 —三减半”,自获利年度起,实行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

推动设立了总规模各为200 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船舶产业投资基金,集聚了221 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和114 支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成为我国股权投资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

二是加快资本市场建设。

先后成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二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

其中,渤海商品交易所目前已上市原油、煤炭、热卷板等交易品种,日成交额超过30 亿元。

排放权交易目前已发展了40 多家会员单位和近10 家战略合作伙伴,先后开展了二氧化硫排放指标交易、碳中和综合服务等。

三是积极三开展金融综合经营。

成立了金融控股平台“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实行集团综合经营和二级公司法人分业经营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三、生态城新模式的导向
(一)对“公共需求”的关怀
▪ 对生态城市民“公共需求”的关怀,最根本的是要让“三 和”、“三能”转化为生态城的公共需求、公共利益,编 织生态城“三和”、“三能”“公共需求”的大网络,让 生态城全体人民在对“三和”、“三能”的追求中,满足 个人和集体的需求。
(四)对“公共管理”的关怀
▪ 一方面要强调社会的公共事务,通过公众参与、倡导“公 共”精神,寻求“公共领导”,以更好地实现对生态城公 共事业的公共管理。
▪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城“公共领域”的管治、控制。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五)对“公共安全”的关 怀
▪ 一是要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时政保障体系 ▪ 五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 六是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 (三)“和谐共生”理念
▪ 一是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强调经济、 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 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本质要求。 生态城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必须借鉴新加坡以 “公屋”建设为抓手和途径,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成功经验,把生态城的“公屋”建设当作保证生态 城社会有机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三)对“公共服务”的关怀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中心。生态 城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借鉴新加坡为 85%人口提供“公屋”的普惠型福利模式的经验,积极 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型”或者说“有选择的普惠型” 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二)对“公共道德”的关怀
▪ 市民群体在生态城“公共领域”所体现、所展示的文明素 养,构成生态城的“公共道德”。对“公共道德”的关怀,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生态城市民的“公共道德”。培育 生态城市民“公共道德”的过程,既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更是提升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新 模式的影响力、辐射力的过程,又是改善生态城发展的 “软环境”的过程。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 (二)“有机系统”理念
▪ 对上述三大有机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三连环” 空间,既是人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活动中形成的“三和” 空间结构,又是对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和谐共存、人与 环境和谐共存的需求;“三和”空间结构的平衡和张力,决定 着该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三和”空间结构的文明和谐度、 可持续支撑能力如何,是生态城有机体保持活力,“能实行、 能复制、能推广”的关键。同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 组织与自组织的过程;当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 时,社会生态系统才会和谐、稳定、持续的运行。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 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研究
(2009~2020年)
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二00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 多个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并形成不 同的生态城市评价方法。
▪ 迄今为止,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 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 。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一、生态城的涵义与发展模式
▪ (一)生态城的涵义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 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 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 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和谐程度的可持续发 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有机系统结构图
环境影 响
主要矛盾 人的活动与自 然还原能力的
矛盾
人的活 动

医 疗
教 育
业通 民

土 地
生 物



社 生态
会 细胞

生态

社区
体 育
生态 片产区品


生 态
“三和”
“三能”
智力、劳力

自然生态

景 观
矿 产 能 源
产品
主要矛盾 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废物
智力、劳 主要矛盾力 生产与生活
的矛盾
金融
商贸
物流
科技 经济生 创 意 、
研发

会展、
主要矛盾 经济发展 与环境容 资源 量的矛盾
服务
旅游
外包
城市生态有机系统
▪ (二) “有机系统”理念
三大有机系统,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三连环”空间, 既是人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活动中形成的“三和”空间结构, 又是对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 济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的需求;“三和”空间结构的平 衡和张力,决定着该城市健康可 持续的发展;“三和”空间结构 的文明和谐度、可持续支撑能力 如何,是生态城有机体保持活力, “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 关键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 (二)生态城的模式
▪ 资源型生态城市(自然型生态城市) ▪ 政治型生态城市(社会型生态城市) ▪ 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 ▪ 海滨型生态城市 ▪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二、生态城新模式的理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全球意义”理 念
▪ 要有“全球性”、“国际性”的理念和眼光 ▪ 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彪炳人类城市未来、影响中国乃至
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发展和管理格局框架的建构,既 要以中新两国政府已确立的有关生态城的定位和建设目 标为基础,又要以对生态城的空间布局、社会生态有机 系统研究为前提,确立生态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进而 构建与该新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及其社会发展政策。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生态城社会发展 与管理空间图
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全球生态城” ▪ 以建设新型的对全球生态城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全球
城市”的定位(或者说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城),推 进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会建设。
第一章 生态城的模式、理念与导向
▪ (二)“有机系统”理 念
▪ 城市社会生态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亚系统中的 一个系统,三系统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相互补 充、相互作用的复合而成的城市生态有机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