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常考:理论解释:众多的旁观者会见死不救的现象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分别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分别是什么一、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分别指的是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
二、十大心理效应,你知道几个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
纽约市运用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旁观者心理的启示

旁观者心理的启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
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种现象违背常理,我们通常会认为在场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旁观者效应”这个概念的诞生,源于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桩谋杀案。
1964年3月13日凌晨,纽约,28岁的女子吉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自己的住所附近被一个持刀歹徒袭击,整个过程持续了35分钟,由于引起了女子的邻居的注意,凶手一度逃离,但很快又折返继续行凶,最后把她杀死。
据报道,她有38个邻居目睹此事,但无一人出手相助或报警。
社会心理学倾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这种心理效应:一、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
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二、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
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
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三、多数人忽略: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
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
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
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四: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代价会减少。
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
社会心理学 旁观者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招远惨案”——旁观者效应分析班级:社会学1301班姓名:张晏郡学号:U201316931 摘要:“招远惨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微博上到处都写满了对招远惨案中遇难孕妇的悼念,然而,从后来传出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见,在施暴者的背后有着一大群围观者,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上前施以援手。
一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对当时围观者的谴责,民众们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继“小悦悦事件”后,国人脆弱的道德神经再次被触动,更有甚者,疾呼这个社会的道德已经濒临瓦解。
虽然“招远惨案”所涉及的道德因素确实存在,但是我们更应该去深入思考隐藏在这背后的社会心理作用。
这并非是为“无德者”开脱,而是希望能从心理过程来分析救助行为的发生和不发生,让我们能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事件。
其实,那些“围观”者之所以冷漠,是因为他们都在等待别人先伸出手,而最先出手的那个人必将承担所有的责任,即大众口中“惹上麻烦”。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围观者”越多,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就越差,会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即“旁观者效应”。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旁观者效应招远惨案社会道德正文:一、招远惨案简述2014年5月28日晚9点多,在山东招远的一家麦当劳餐厅内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就餐的女子遭到6名男女的疯狂殴打,最终不治身亡。
然而,当现场视频在网上迅速流传的同时,人们也发现,就在施暴者的背后有着一大群的围观者,却无一人伸出援手。
中华大国,是礼仪之邦,自秦汉之后,就有着优秀的思想和良好的传统美德。
然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泱泱大国却失去了它原有的灵魂。
当民众们将矛头对准但是得围观者时,我们更应当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当时自己也在场,你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么?或许你会有那么一点点犹豫。
然而,就是这一点点犹豫,却变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犹豫,也就是这一点点犹豫导致一个孕妇惨死在暴徒手下,一个脆弱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就已经转身离开。
两条生命的消逝,除了带给我们巨大的道德冲击,更让我们深深疑惑,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呢?难道这仅仅是道德因素导致的吗?其实不然,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心理学将这一现象概括为“旁观者效应”,即“责任分散效应”。
旁观者效应

如果你独自在一间屋子里,似乎闻到好像 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缝里飘过 来一缕缕黑烟。你会怎么办?有人立刻会说 快跑啊,打119啊……那么,如果你在一间大 报告厅里,里面坐满了人,发生了同样的情 况,可是其他人泰然自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你又会怎么做呢?
既然知道了旁观者效应,那么就不要再继续旁观下
去了,遇到什么事儿了,要发扬马大姐的精神,那 可不叫管闲事,那叫热情!!!!!
的是1964年在纽约发生 的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己家 门口被刺死了,当时周围邻居至 少有38人目睹了这场命案的发生, 可是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连报 警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各大报 纸都评论说纽约世风日下、人心 不古。(后来发现媒体对此事的 报道失实)
难道大城市的人心真的被污染了吗?心理学 家偏偏不信这个邪,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的实验。 最后他们发现,施助行为其实与城市的大小没有 关系,而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人口的密集程 度会导致两个效应:从众和责任分散。人们常常 要以别人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通过观察别人来 判断自己是否正确,所以这就导致了多人在场时 反应会变慢。同时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做,自己 就不做了,或者抱着罚不责众的心态,所以也就 没有人报警了。看来鲁迅说喜欢看热闹是中国人 的劣根性造成的,其实不对,全世界人民都有这 个臭毛病,只不过是中国人口密度太大了而已。
你得先东张西望犹豫一下,看看 是不是自己鼻子和眼睛出了问题, 可能还得再掐自己一下,确定不是 在做梦。当看到其他人也在这么做 时,你终于放心大胆地撒腿就跑了。 至于打119嘛,“没我的事儿!”
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上面 就是John Darley and Bibb Latane在1968年 前后做的一系列实验之一。那些“泰然自 若”的都是他们的托儿。他们发现在场的 托儿越多,被试反应越慢。类似的实验他 们还做了好几个,比如让一个被试和其他 人通过电话交谈,然后电话的一端假装癫 痫病犯了。如果被试知道只有自己一个人 在跟他通电话的话,他会迅速报告。你一 定猜到了,如果他以为有很多人一起通话 的话,就可能缓报或不报。
心理学: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现场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援助的可能性就越低,形成一种“路人冷漠”的现象,又名责任分散效应。
有关旁观者效应的研究起源于一个悲惨的案例。
1964年,美国纽约一个叫Catherine Genovese的年轻女性,在工作结束回家的夜里被人杀害。
事发当晚,女孩发出了痛苦求救声,但无一人施予援手。
事后调查发现,案件发生的到晚,居然有38户人家都听到了女孩的求救声,只有一个人从窗内喊了一句“放开她”,另外一个人呼叫了警察,但是当警察赶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之所以会出现旁观者效应,一是出现责任分散,即当旁观的人较多时,面对受害者的遭遇,个人的内疚感就会减少,也不会主动做第一个上前出手相助的人。
其次,是评价恐惧。
在未确定状态的情况下,谁也不想让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负面评价,出于保护自身名誉的需要,个体评价恐惧。
另外,时间紧迫性。
危险突发时间太短,大家都未了解清楚情况,造成不敢上前伸出援手,最后酿造悲剧的产生。
所以,普及心理学很有必要的,至少希望这类事情不再出现。
旁观者效应的典型例子

旁观者效应的典型例子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有很多人在场却没有人采取行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被心理学家达西·利亚多和约翰·达西在196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并被称为“Kitty Genovese案件”。
这个案件发生在1964年,一个女性在纽约的公寓外被攻击,但是有多名目击者看到了这个事件却没有采取行动,最终导致这个女性死亡。
这个案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了旁观者效应的典型例子。
旁观者效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自己不需要采取行动,因为其他人会做出反应。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社会规范”,即人们会遵循某些行为准则,以便获得社会认可和认同感。
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其他人已经采取了行动,因此他们不需要自己采取行动。
此外,人们可能会害怕采取行动会带来风险或麻烦,所以他们选择袖手旁观。
还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采取行动不会有任何帮助,并且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无力。
旁观者效应不仅存在于紧急情况下,也存在于其他情况下,例如在工作场所或学校中。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需要采取行动,因为其他人会做出反应。
这种心理现象可能会导致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因为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或采取行动。
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让他们了解旁观者效应的存在和危害。
其次,我们需要鼓励人们采取行动,例如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培训和指导,以便人们知道如何应对紧急情况。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社会规范的影响,例如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总之,旁观者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不仅在紧急情况下存在,也存在于其他情况下。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旁观者效应,以便人们能够采取行动并承担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有序的社会。
见死不救的社会现象作文

见死不救的社会现象作文
见死不救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它代表了人们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相互关心的缺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见死不救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例子。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突然晕倒在路边,但是周围的人却不愿意上前帮助,甚至是视若无睹,让人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愤怒。
造成见死不救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日益强调的个人主义。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但是却削弱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此外,人们体面上的害怕和自私也是导致见死不救现象的原因之一。
面对危险和风险,很多人会害怕冒险帮助别人,而更倾向于自保。
针对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补充加强道德教育。
教导人们不仅仅要关心自己的安全和福利,更要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安全和福利。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通过政策的制定,建立一种激励帮助行为的机制,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加强对这种黑社会现象的打击。
总之,见死不救现象是一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我们应该借此呼吁每个人多关注他人的生命和安全,协作共同去创造一种和谐社会。
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 effect)什么是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责任分散效应的实例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综常考:理论解释:众多的旁观者会见死不救的现象众多的旁观者会见死不救的现象,是责任分散效应。
今天图图带大家详细了解下这个理论。
实验流程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
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作出了新的解释。
为了验证自己的解释和说明,他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
他们要研究的是: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
事后的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实验结论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
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经典习题
1.(单选)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如果上面定义为真,则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责任分散效应的是()。
A.事业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就三件事:喝茶、抽烟、看报纸。
上面下达任务以后,各个部门互相推脱,变成了“踢足球”的游戏
B.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C.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D.一些政府部门在投资决策环节上出现了决策失误,但是造成的责任后果却无人分担
2.(单选)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语句体现了责任分散效应的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D.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参考答案:1-2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