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理解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1. 哲学的定义: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2.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制。

3. 伦理学:探讨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

4.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5.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三、哲学的方法与思维方式1.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观点的能力。

2. 逻辑思维:学习逻辑原理和论证方法。

3. 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评估能力。

4. 比较性思维:学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比较。

四、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1. 科学与哲学:探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哲学基础。

2. 宗教与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哲学问题。

3. 伦理学与法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 哲学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哲学意义。

五、哲学的现实应用1. 个人生活:哲学思维对个人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2. 社会问题:哲学思维对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3. 职业发展:哲学思维对职业道德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结语: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中,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哲学导论1(书面化)

哲学导论1(书面化)

哲学导论1今天我们还是在第一讲,是我们这个课程的导言部分。

中心的话题是,哲学与民族文化生命。

我们上一堂课作了一个序论,讨论“文化生命”这个概念,并且试图说明哲学这门学问和具体的经验科学的差别。

我们说哲学是论道的学问,那么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不道之道。

就是那个道是无法言说的,但是哲学却要研究这个无法言说的道。

我上一堂课也作了一个讨论,比如在制度和国民性格之间究竟谁决定谁?我们引用了黑格尔讨论斯巴达人的制度风俗与斯巴达人的性格这两者的关系的时候的话,黑格尔说,倘若我们认识到斯巴达人之所以有如此这般的制度,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性格,或者反过来说,斯巴达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才产生了如此这般的制度。

制度决定国民性格还是国民性格决定制度?我们后来发现它们相互决定,这就是关于相互作用的思想。

这种思想,黑格尔说,还没有进入概念,而只是站在概念的门槛上。

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一般意义上的经验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其实都是形而下等的器。

中国的周易有一句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我们听到过这个词,形就是感性的、可以被经验、可以对它获得经验的那个东西,是经验的事物。

形而上者,超越经验。

一个社会的典章制度,是一种器,一个社会的物质产品也是器,比如说茶壶。

那么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呢?其实也是器。

我们倘若研究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也是一门具体的科学,比如说是民族文化学、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器,还没有进入道。

那个道与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一个课题。

道很玄妙,无法言说,但我们却要努力地去说它,我上次也努力地试着说说看。

我们说喝茶,喝茶有茶道,茶道在哪里呢?你不能说喝茶的器皿就是道,那个紫沙做的茶壶,那个茶盅,那些工具,你说它就是道吗?不是。

你说喝茶的一套规则,就是道吗?也不是。

但是这些规则和这些器皿都是为了体现道,所以中国人喝茶就与动物的喝水有区别。

我们不会喝茶的人,不进入茶道的人,喝茶那种喝法叫“牛饮”,说得很妙,就是和动物口渴了以后饮水差不多,其中无道,也就是没有文化生命。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第5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一)9.20.2002这堂课只是导论。

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

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

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

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

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史是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

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

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

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

哲学讲义(草稿).docx

哲学讲义(草稿).docx

哲学讲义第一讲哲学入门第一节游泳须在水中学哲学一向以抽象和难懂著称,但事实上哲学并不抽象,也并不难懂。

问题在于记载哲学的文献一般被不了解哲学的人阅读,因此才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诸位有喜欢游泳吗?你们觉得游泳抽象而且难学吗?但是如果游泳课不在游泳池里上,而是老师和学生都正襟危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命题,比如:“两腿交替打水,同时两手交替划水,腿部打水和手部划水的频率之比为6:1”,或者:“在水中应当闭住呼吸”,或者:“身体应保持放松,令其漂浮于水面”。

将这些命题系统化、理论化之后,关于如何游泳这个问题足可以写成堪比任何哲学著作的大部头。

那么如果让一个不会游泳,甚至都没见过别人游泳的人来阅读一下这部著作,他会有何感想哪?这就是哲学抽象和难懂的原因了,迄今为止你们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都好似是不会游泳者在岸上阅读关于游泳的书籍。

若真要学会游泳,书本上的知识至多只能做个参考,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水的勇气和不怕呛水的觉悟,还有就是自己一定能学会的信心。

第二节破相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曾经知道,现象和本质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

1而且我们也都以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个情节印象特别深。

说的是有一次曹操的手下暗示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慷慨激昂的说了一番话,明确表示要以周公为榜样,自己的志向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墓碑上若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三国演义》在此引了一首诗:“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2马克思主义说:“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哲学导论 第一讲共29页文档

哲学导论 第一讲共29页文档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哲学导论 第一讲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哲学导论 王德峰

哲学导论 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就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与原始宗教。

神话与原始宗教就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就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就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与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就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就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就是,哲学就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就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她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与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

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就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就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就是对环境的改变。

哲学导论第1讲

哲学导论第1讲
第一讲 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 4
3. 特征分析:视界、问题、方法
* 视界:“概念框架”(参见《大问题》第15--22页) 视界: 概念框架” · 概念凭借语言来表达,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规定我们经验的形式,二是把我们的经验组 织起来。根据概念与经验的关系,可将概念分为两类:经验概念和先验概念。与此相应, 也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参见《大问题》第16页)。 · 由“概念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可引出:“概念框架”就是按合理的方式把各种基本 概念建构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对各种概念起着“框定”作用,为我们理解世界、审 视生活、认识自我提供特定的视角和图景。 * “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 大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 哲学关注的是那些最终与“大概念”(如上面讨论的那些基本概念)有关的“大问题”。 或者说,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简要地说,在一个特定概念 框架内提出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对一个概念框架提出挑战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 方法:概念分析、逻辑论证、反思平衡 方法:概念分析 逻辑论证 分析、 论证、 ·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阐明式分析;先验式分析。 · 逻辑论证 逻辑论证 论证是为一个主张(论点)提供理由的说理方式,由一系列陈述组成,人们把表达 理由的陈述称为前提,把表达主张(论点)的陈述称为结论,二者由推理联系起来。论证 的真实性或可靠性来自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简要分类: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 · 反思 反思意味着从现象返回到本质(实在),从意见返回到真理,从感性返回到理性,从事 物返回到思想。一句话,就是要把思想本身作为思考对象,就是对思想的思想。为了追溯 明确的思想,必须依靠清晰的概念。普遍性的基本概念标志着反思的彻底性,系统性的概 念框架标志着反思的连贯性(隐含《大问题》第14页所说的综合方法)。因此,提出基本概念,创建 概念框架,乃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功。反思平衡:语言 思想 世界关系。 反思平衡: 思想-世界关系 反思平衡 语言-思想 世界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 (Principle)、“存在” (Being). “逻各斯”(Logos)、“努斯” (Nous)(a)“本原/始基” 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木原/始基”就是第一个哲学概念邙可那克西曼德)。

这个概念开出了理解世界统一性的两个维度:从“构成”维度看,木原是构成万物的基质;从“变化”维度看,万物既产生于本原,又复归于本原。

正是基于这两个维度,最早的哲学问题是:构成宇宙中万物的基质是什么?宇宙中万物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什么?相对而言,重要的不是各种具体回答(如对基质问题的回答依次有“水”、“无定形”、“气”、“数”、“火”、“四根”、“种子”、“原子”), 而是各种回答所共同遵循的提问方式、分析方法和论证思路。

(b)“逻各斯”(Logos) 这是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关注重点是“变化”维度。

他把宇宙比喻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它“按照一定的尺度燃烧,按照一定的尺度熄灭”。

一方面,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另一方面,万物流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Logos, “世界上的物理、伦理、逻辑诸方而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第56页)Logos的原意是“说话”、“话语”、“表述”、“语言”,引申义为“尺度”、“分寸”、“规律”、“法则”。

关键是:Logos不能由感性识得,只能靠理性来认识,而理性只能凭借语言加以把握。

(c)“存在”这是巴门尼德提出来的概念(虽然赫拉克利特己使用过“存在” 一词)。

巴门尼德是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而埃利亚派的兴起标志着从本原论向本体论的过渡。

巴门尼德依照Logos思路提出两个重要命题:“存在存在着,非存在不存在”。

“能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存在”。

以此为据,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真理”与“意见”的区分,为哲学反思奠定了“语言(话语)一思想(心灵)一实在(存在)”的平台,开创了基于Logos的概念分析和理性论证方法。

(d)“努斯”(Nous)这是阿那克萨戈拉为解答事物变化的动因问题而提出的概念。

“Nous”的原意是“灵魂”、“心灵”,引申为“理性”、“意志”、“目的性”。

注意:Logos和Nous都可以译成“理性”,但来源和含义均不同。

我们己知,Logos来源于“话语”,而Nous来源于“心灵”。

Logos 是规范性的、逻辑性的“理性”,而Nous是能动性的、超越性的“理性”。

可以说,二者共同为我们理解语言(话语)一思想(心灵)一实在(存在)的语义关系奠定了理智基础。

(2)精神哲学时期:“理念/理型”(Idea, eidos)、“实体/本体”(substance)(a)智者派:Logos的主体化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是非存在如何不存在的尺度。

”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也不能认识;即使能够认识,也无法告诉别人。

”关键问题:如何言说Logos?语言、话语怎么能够把握心灵和实在?(b)苏格拉底:Nous是Logos的根据和万物的目的根据“实在-现象”、“真理-意见”两个关键区分,通过定义澄清概念,凭借对话发现真理,开创目的论解释(拒斥机械论解释),赋予生活以意义。

苏格拉底的“四项基木原则”:(1)“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2)“认识你自己”(反思精神);(3)“我知道自己无知(4)“美德即知识”。

(c)柏拉图:理念论和“回忆说”“理念”是对希腊词“idea/eidos”的翻译(也被译成“理型”、“相”、“形相”),希腊词与动词idein (看)同根,原意为肉眼所见的“相貌“、“模样”、“形状”。

但是,按柏拉图的用法,“idea/eidos” 指称的是那些超感性的、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正的实在。

它们是知识的源泉,是可感事物看起来存在的原型(“模仿说”、“分有说”),是事物的内在“木质”。

把本来用于表达“外部相貌”的词用来指称“内部本质”,这是一种隐喻的用法:肉眼只能看见外貌,灵魂之眼才能看见木质;感官只能认识现象,理性才能认识实在;感性所得只是“意见”,理性所得才是“真理”。

“回忆说”:“洞喻”与“线喻”(想象-信念-理智-理性)。

“认识即回忆”(反思理论)。

(d)亚里士多德:实体论和形而上学希腊词"ousia”被译为"实体/本体substance),来自"einai”(“存在”)的阴性单数规范分词“ousa”,与“on”(“是”)相似。

柏拉图把“on”和“ousa”用作同义词。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概念的思路:语法结构:主语-谓语(“S是P”);哲学范畴:实体-属性;形式-质料;潜能-实现。

结论:"It follows, then , that ' substance * has two senses,(a)the ultimate substratum , which is no longer predicated of anything else, and (b)that which ,being a 'this' , is also separated一and of this nature is the shape or form of each thing. ” (Aristotle, Metaphysics, 1017b23-25)“形而上学” (meta-physics):命名故事和主要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包括实体论、宇宙论(目的论)和逻辑学。

现在,“形而上学”通常有两种密切相关的含义:(G对实在的基本成分或基木特征的研究;(b)对我们用以表述实在的基木概念及其框架的研究。

一般也称之为"本体论/存在论”(ontology)。

3.特征分析:视界、问题、方法(1)视界:“概念框架”(参见《大问题》第15-22页)概念是一种凭借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规定我们经验的形式,二是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

根据概念与经验的关系, 可将概念分为两类:经验概念和先验概念。

与此相应,也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

由“概念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可引出:“概念框架”就是按合理的方式把各种基本概念建构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对各种概念起着“框定”作用,为我们理解世界、审视生活提供特定的视角和图景。

通常人们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就是概念框架。

(2)“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哲学关注的是那些最终与“大概念”(如上面讨论的那些概念)有关的“大问题”。

或者说,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

简要地说,在一个特定概念框架内提出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对一个概念框架提岀挑战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参见《大问题》第39-41页所列16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旨在让你清楚地说出,你对这个世界相信些什么。

然而,比你所相信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理由,因为你的哲学正是从你相信某种东西的理由开始展开的”(第41页)。

(3)方法:反思、分析、综合、论证(a)“反思”(reflection)原指光的反射,光反射回去指向光源,引申为由事实(现象)返回到其根据(木质)。

黑格尔说:“整个哲学的任务在于由事物追溯到思想,而且是明确的思想”(《小逻辑》, 第230页)。

如上所示,通常人们认为柏拉图的“回忆说”确立了最初的反思理论。

据此,反思意味着从现象返回到本质(实在),从意见返回到真理,从感性返回到理性,才事物返回到思想。

一句话,就是要把思想木身作为思考对象,就是对思想的思想。

为了追溯明确的思想,必须依靠清晰的概念。

普遍性的基木概念标志着反思的彻底性,系统性的概念框架标志着反思的连贯性。

因此, 提出基木概念,创建概念框架,乃是哲学研究的基木功。

(b)分析-综合(参见《大问题》第14页)。

参Paul Ricoeur有:分析方法:阐明式的分析、先验式的分析;综合方法:范畴式的综合、诠释式的综合、辩证式的综合。

(c)论证(参见《大问题》第25-34页:“逻辑准备”)论证是为一个主张(论点)提供理由的说理方式,由一系列陈述组成,人们把表达理由的陈述称为前提,把表达主张(论点)的陈述称为结论,二者由推理联系起来。

推理的基本问题是:结论是怎么根据前提得出的?是必然地得出的,还是偶然地得岀的?回答这个问题依赖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假设(不要求断定)前提为真;二是能够列出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步骤。

论证的基木问题是:如何确立结论的真实性或可靠性?回答这个问题也需两个条件:一是要求断定(不仅仅是假设)前提为真,这就要依赖证据的力量;二是要求推理是有效的或高度可信的。

换言之,论证的真实性或可靠性来自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

参照推理的分类,可将论证大体上分为两类: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广义的)。

三.怎么学哲学?根据前面的讨论,要想学好哲学,就得搞清楚什么是“大问题” (开放性问题),学会反思据以探讨这些问题的基木概念及其框架,学会对概念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特别要有耐心学习如何进行严格的论证(参见《大问题》第22-23页提岀的6点建议)。

考虑问题,阅读文献,请注意三个要点:问题背景、立论根据、论证结构。

注意:范例对于初学者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大问题》第34-35页所列15个“篇末问题”(不必做作业)。

复习和自学:《大问题》中的“逻辑准备”(第25-34页)及书末的三个附录(附录一:“写作哲学”;附录二:“演绎逻辑有效的论证形式”;附录三:“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第二讲预告:哲学中的语言转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