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大数据误差分析报告和大数据处理

合集下载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1. 简介数据处理是科学研究和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后,常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本报告将对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误差来源和处理。

2. 数据处理方法2.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处理的第一步,用于去除无效数据、异常数据和重复数据。

通过筛选和校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2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数据转化为适合分析的形式,通常包括数据的格式转换、单位转换和数据归一化等。

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2.3 数据归约数据归约是对数据进行压缩和简化,以便于聚类、分类和预测分析。

常见的数据归约方法包括维度约简和特征选择等。

2.4 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总结,通常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包括均值、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和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3. 误差来源和分析3.1 观测误差观测误差是由于测量和观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误差。

观测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偏差、人为因素等引起的,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机误差是由于种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引起的,通常呈现为无规律的波动。

3.2 数据采集误差数据采集误差包括采样误差和非采样误差。

采样误差是由于采样过程中的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等因素引起的误差;非采样误差是由于调查对象的选择、问卷设计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采取合理的抽样策略和数据校正方法,可以减小这些误差。

3.3 数据处理误差数据处理误差是由于处理方法和算法的选择、参数设置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算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需要进行误差分析和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3.4 模型误差如果使用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模型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模型误差主要是由于模型的简化、假设条件的不严谨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对模型进行误差分析和验证,可以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度。

误差理论与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误差理论与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标准文档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姓名:黄大洲学号:3111002350班级:11级计测1班指导老师:陈益民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1)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121...nin i l l l l x n n=++==∑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 nii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i v==∑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i v =∑为零;当1n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 为偶数时,1ni i v =∑≤2n A; 当n 为奇数时,1nii v =∑≤0.52n A ⎛⎫- ⎪⎝⎭ 式中A 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x 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2)测量的标准差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2222121...nini nnδδδδσ=+++==∑式中 n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i δ —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211nii vn σ==-∑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nσσ=三、实验内容: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在实验中,数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可能来自于多种各方面的因素,如仪器的不精确性、环境条件的影响、样本变化的随机性等等。

因此,在实验数据分析中需要对误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误差的类型。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不可避免的系统偏差引起的,它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离真实值的方向始终相同。

而随机误差是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它会导致实验结果的波动性,其方向和大小是不确定的。

对于系统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校正措施来减小或消除它们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校正仪器的零点,减少仪器本身的偏差。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验重复,然后取平均值来消除系统偏差的影响。

对于随机误差,我们可以采取统计方法来分析和处理。

最常见的方法是计算测量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平均值可以反映实验结果的中心位置,而标准差可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散布程度。

如果实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我们可以使用正态分布的性质来计算置信区间,从而确定实验结果的误差范围。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如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从实验数据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结论。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和清洗,排除异常值和明显错误的数据。

同时,应该确保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之,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是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数据误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和结论。

因此,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应该重视数据误差的分析和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引言: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数据处理则是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

在实验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误差,而正确处理误差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讨误差的来源、分类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一、误差的来源1.1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由实验操作者的技术能力、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例如,在使用仪器时,操作者的手部不稳定、读数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人为误差的产生。

1.2 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不完美而产生的误差。

每个仪器都有其精度和灵敏度限制,而这些限制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需要了解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并在数据处理时进行相应的修正。

1.3 环境误差环境误差是由实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这些因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控制环境条件,或者在数据处理时进行环境误差的修正。

二、误差的分类2.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装置、仪器或操作方法等造成的误差,其特点是在多次实验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改进操作方法等方式进行减小。

2.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其特点是在多次实验中无规律可循。

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次数、采用统计方法等方式进行减小。

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3.1 平均值处理平均值处理是最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多次实验,取得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平均值,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在计算平均值时,需要注意排除掉明显与其他数据不符的异常值,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2 不确定度分析不确定度是对实验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估的指标。

在实验数据处理中,我们需要对每个数据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以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不确定度的计算可以采用传统的“合成法”或“最大偏差法”,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验的特点和要求。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一、概述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二、实验误差的来源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1.实验装置误差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1标准器具误差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2仪器仪表误差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3附件误差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2.环境误差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3.方法误差方法误差系指由于测量方法包括计算过程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事实上,不存在不产生测量误差的尽善尽美的测量方法;由测量方法引起的测量误差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于测量人员的知识不足或研究不充分以致操作不合理,或对测量方法、测量程序进行错误的简化等引起的方法误差;第二种情况:分析处理数据时引起的方法误差;例如,轴的周长可以通过测量轴的直径d,然后由公式:L=πd计算得到;但是,在计算中只能取其近似值,因此,计算所得的L也只能是近似值,从而引起周长L的误差;4.人员误差人员误差系指测量人员由于生理机能的限制,固有习惯性偏差以及疏忽等原因造成的测量误差;由于测量人员在长时间的测量中,因疲劳或疏忽大意发生看错、读错、听错、记错等错误造成测量误差,这类误差往往相当大是测量所不容许的;为此,要求测量人员养成严格而谨慎的习惯,在测量中认真操作并集中精力,从制度上规定,对某些准确性较高而又重要的测量,由另一名测量人员进行复核测量;5.测量对象变化误差被测对象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由于测量对象自身的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称为测量对象变化误差;例如,被测温度计的温度,被测线纹尺的长度,被测量块的尺寸等,在测量过程中均处于不停地变化中,由于它们的变化,使测量不准而带来误差;三、误差的分类误差是实验测量值包括间接测量值与真值客观存在的准确值之差别,误差可以分为下面三类:1. 系统误差由某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引起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其误差的数值大小正负保持恒定,或误差随条件按一定规律变化;单纯增加实验次数是无法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因为它在反复测定的情况下常保持同一数值与同一符号,故也称为常差;系统误差有固定的偏向和确定的规律,可按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校正或用公式消除;2.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由一些不易控制的因素引起,如测量值的波动,肉眼观察误差等等;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不同,其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不确定,它不能从实验中消除,但它服从统计规律,其误差与测量次数有关;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出现的正负误差可以相互抵消,故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接近于真值;3.过失误差由实验人员粗心大意,如读数错误,记录错误或操作失误引起;这类误差与正常值相差较大,应在整理数据时加以剔除;四、实验数据的真值与平均值1.真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它通常是未知的;虽然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但对某一物理量经过无限多次的测量,出现的误差有正、有负,而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因此,若不存在系统误差,它们的平均值相当接近于这一物理量的真值;故真值等于测量次数无限多时得到的算术平均值;由于实验工作中观测的次数是有限的,由此得出的平均值只能近似于真值,故称这个平均值为最佳值;2.平均值油气储运实验中常用的平均值有:1算术平均值设x,x,.,x为各次测量值, n 为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算术平均值是最常用的一种平均值,因为测定值的误差分布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证明算术平均值即为一组等精度测量的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2均方根平均值3几何平均值五、误差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称为测量值的误差,即绝对误差;在实际工作中常以最佳值代替真值,测量值与最佳值之差称为残余误差,习惯上也称为绝对误差;设测量值用x 表示,真值用X 表示,则绝对误差D 为D=|X-x|如在实验中对物理量的测量只进行了一次,可根据测量仪器出厂鉴定书注明的误差,或取测量仪器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单次测量的误差;如某压力表精确度为级,即表明该仪表最大误差为相当档次最大量程的%,若最大量程为,该压力表的最大误差为:×%=如实验中最常用的U 形管压差计、转子流量计、秒表、量筒等仪表原则上均取其最小刻度值为最大误差,而取其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绝对误差计算值;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D 与真值的绝对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式中真值X 一般为未知,用平均值代替;3.算术平均误差算术平均误差的定义为:x——测量值,i=1,2,3, .,n ;d——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x 之差的绝对值,d= x x i . ;4.标准误差均方误差对有限测量次数,标准误差表示为:标准误差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表示精确度的方法,它不但与一系列测量值中的每个数据有关,而且对其中较大的误差或较小的误差敏感性很强,能较好地反映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实验愈精确,其标准误差愈小;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1、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被测量作多次重复测量时,各次测量值之间彼此接近或分散的程度;它是对随机误差的描述,它反映随机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程度;随机误差小,测量的精密度就高;如果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随机误差引起,则可以认为精密度为10-4;2、正确度正确度是指被测量的总体平均值与其真值接近或偏离的程度;它是对系统误差的描述,它反映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程度;系统误差小,测量的正确度就高;如果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系统误差引起,则可以认为正确度为10-4;3、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各测量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和其总体平均值对真值的接近程度;它包括了精密度和正确度两方面的含义;它反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测量的综合影响程度;只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非常小,才能说测量的准确度高;若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共同引起,则可以认为精确度为10-4;七、实验数据的有效数与记数法任何测量结果或计算的量,总是表现为数字,而这些数字就代表了欲测量的近似值;究竟对这些近似值应该取多少位数合适呢应根据测量仪表的精度来确定,一般应记录到仪表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位;例如:某液面计标尺的最小分度为1mm,则读数可以到;如在测定时液位高在刻度524mm 与525mm 的中间,则应记液面高为,其中前三位是直接读出的,是准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是欠准的,该数据为4 位有效数;如液位恰在524mm刻度上,该数据应记为,若记为524mm,则失去一位末位欠准数字;总之,有效数中应有而且只能有一位末位欠准数字;由上可见,当液位高度为时,最大误差为±,也就是说误差为末位的一半;在科学与工程中,为了清楚地表达有效数或数据的精度,通常将有效数写出并在第一位数后加小数点,而数值的数量级由10 的整数幂来确定,这种以10 的整数幂来记数的方法称科学记数法;例如:应记为×10-3,88000有效数3 位记为×104;应注意科学记数法中,在10 的整数幂之前的数字应全部为有效数;有效数字进行运算时,运算结果仍为有效数字;总的规则是:可靠数字与可靠数字运算后仍为可靠数字,可疑数字与可疑数字运算后仍为可疑数字,可靠数字与可疑数字运算后为可疑数字,进位数可视为可靠数字;对于已经给出了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在运算时应先计算出运算结果的不确定度,然后根据它决定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加减运算规则:A.如果已知参与加减运算的各有效数字的不确定度,则先算出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度,并保留1-2位,然后确定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B.如果没给出参与加减运算的各有效数字的不确定度,则先找出可疑位最高的那个有效数字,计算结果的可疑位应与该有效数字的可疑位对齐;乘除运算规则若干个有效数字相乘除时,计算结果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位数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参与运算的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分量的有效位数相同; 乘方、开方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乘方或开方时,若乘方或开方的次数不太高,其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原底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对数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取对数时,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或多取1位;第二节 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数据处理是指从获得数据开始到得出最后结论的整个加工过程,包括数据记录、整理、计算、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数据处理是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介绍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列表法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或研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借助于列表法把实验数据列成表格;其优点是,使大量数据表达清晰醒目,条理化,易于检查数据和发现问题,避免差错,同时有助于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设计一个简明醒目、合理美观的数据表格,是每一个同学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列表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所设计的表格要能充分反映上述优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栏目均应注明所记录的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2.栏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顺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3.表中的原始测量数据应正确反映有效数字,数据不应随便涂改,确实要修改数据时,应将原来数据画条杠以备随时查验;4.对于函数关系的数据表格,应按自变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以便于判断和处理; 二、图解法图线能够直观地表示实验数据间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因此图解法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图解法处理数据,首先要画出合乎规范的图线,其要点如下:1.选择图纸 作图纸有直角坐标纸即毫米方格纸、对数坐标纸和极坐标纸等,根据作图需要选择;在物理实验中比较常用的是毫米方格纸,其规格多为cm 2517⨯;2.曲线改直 由于直线最易描绘,且直线方程的两个参数斜率和截距也较易算得;所以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情形,在用图解法时应尽可能通过变量代换将非线性的函数曲线转变为线性函数的直线;下面为几种常用的变换方法;1c xy =c 为常数;令xz 1=,则cz y =,即y 与z 为线性关系; 2y c x =c 为常数;令2x z =,则z cy 21=,即y 与z 为线性关系;3b ax y =a 和b 为常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得,x b a y lg lg lg +=;于是,y lg 与x lg 为线性关系,b 为斜率,a lg 为截距;4bx ae y =a 和b 为常数;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bx a y +=ln ln ;于是,y ln 与x 为线性关系,b 为斜率,a ln 为截距;3.确定坐标比例与标度 合理选择坐标比例是作图法的关键所在;作图时通常以自变量作横坐标x 轴,因变量作纵坐标y 轴;坐标轴确定后,用粗实线在坐标纸上描出坐标轴,并注明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坐标比例是指坐标轴上单位长度通常为cm 1所代表的物理量大小;坐标比例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点:1原则上做到数据中的可靠数字在图上应是可靠的,即坐标轴上的最小分度m m 1对应于实验数据的最后一位准确数字;坐标比例选得过大会损害数据的准确度;2坐标比例的选取应以便于读数为原则,常用的比例为“1∶1”、“1∶2”、“1∶5”包括“1∶”、“1∶10”…,即每厘米代表“1、2、5”倍率单位的物理量;切勿采用复杂的比例关系,如“1∶3”、“1∶7”、“1∶9”等;这样不但不易绘图,而且读数困难;坐标比例确定后,应对坐标轴进行标度,即在坐标轴上均匀地一般每隔cm 2标出所代表物理量的整齐数值,标记所用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标度不一定从零开始,一般用小于实验数据最小值的某一数作为坐标轴的起始点,用大于实验数据最大值的某一数作为终点,这样图纸可以被充分利用;4.数据点的标出 实验数据点在图纸上用“+”符号标出,符号的交叉点正是数据点的位置;若在同一张图上作几条实验曲线,各条曲线的实验数据点应该用不同符号如×、⊙等标出,以示区别;5.曲线的描绘 由实验数据点描绘出平滑的实验曲线,连线要用透明直尺或三角板、曲线板等拟合;根据随机误差理论,实验数据应均匀分布在曲线两侧,与曲线的距离尽可能小;个别偏离曲线较远的点,应检查标点是否错误,若无误表明该点可能是错误数据,在连线时不予考虑;对于仪器仪表的校准曲线和定标曲线,连接时应将相邻的两点连成直线,整个曲线呈折线形状;6.注解与说明 在图纸上要写明图线的名称、坐标比例及必要的说明主要指实验条件,并在恰当地方注明作者姓名、日期等;7.直线图解法求待定常数 直线图解法首先是求出斜率和截距,进而得出完整的线性方程;其步骤如下:1选点;在直线上紧靠实验数据两个端点内侧取两点),(11y x A 、22,(y x B ,并用不同于实验数据的符号标明,在符号旁边注明其坐标值注意有效数字;若选取的两点距离较近,计算斜率时会减少有效数字的位数;这两点既不能在实验数据范围以外取点,因为它已无实验根据,也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测量数据点计算斜率;2求斜率;设直线方程为bx a y +=,则斜率为1212x x y y b --=1-5-13求截距;截距的计算公式为11bx y a -= 1-5-2三、逐差法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自变量为等差级数变化的情况下,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既能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又具有减小误差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测量得到的偶数组数据分成前后两组,将对应项分别相减,然后再求平均值;例如,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x 与所受的载荷拉力F 满足线性关系kx F =实验时等差地改变载荷,测得一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求每增加1Kg 砝码弹簧的平均伸长量x ∆;若不加思考进行逐项相减,很自然会采用下列公式计算[])(71)()()(7118782312x x x x x x x x x -=-++-+-=∆ 结果发现除1x 和8x 外,其它中间测量值都未用上,它与一次增加7个砝码的单次测量等价;若用多项间隔逐差,即将上述数据分成前后两组,前一组),,,(4321x x x x ,后一组),,,(8765x x x x ,然后对应项相减求平均,即[])()()()(44148372615x x x x x x x x x -+-+-+-⨯=∆ 这样全部测量数据都用上,保持了多次测量的优点,减少了随机误差,计算结果比前面的要准确些;逐差法计算简便,特别是在检查具有线性关系的数据时,可随时“逐差验证”,及时发现数据规律或错误数据; 四、最小二乘法由一组实验数据拟合出一条最佳直线,常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设物理量y 和x 之间的满足线性关系,则函数形式为bx a y +=最小二乘法就是要用实验数据来确定方程中的待定常数a 和b ,即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我们讨论最简单的情况,即每个测量值都是等精度的,且假定x 和y 值中只有y 有明显的测量随机误差;如果x 和y 均有误差,只要把误差相对较小的变量作为x 即可;由实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为),2,1;,(n i y x i i =,其中i x x =时对应的i y y =;由于测量总是有误差的,我们将这些误差归结为i y 的测量偏差,并记为1ε,2ε,…,n ε,见图1-5-2;这样,将实验数据),(i i y x 代入方程bx a y +=后,得到⎪⎪⎭⎪⎪⎬⎫=+-=+-=+-n n n bx a y bx a y bx a y εεε)()()(222111我们要利用上述的方程组来确定a 和b ,那么a 和b 要满足什么要求呢 显然,比较合理的a 和b 是使1ε,2ε,…,n ε数值上都比较小;但是,每次测量的误差不会相同,反映在1ε,2ε,…,n ε大小不一,而且符号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能要求总的偏差最小,即min 21→∑=i ni ε 令 2121)(i in i i ni bx a yS --==∑∑==ε使S 为最小的条件是0=∂∂a S ,0=∂∂bS ,022>∂∂a S ,022>∂∂b S由一阶微商为零得y⎪⎪⎭⎪⎪⎬⎫=--∑-=∂∂=--∑-=∂∂==0)(20)(211i i i n i i i n i x bx a y b Sbx a y aS 解得 212112111)(i ni i ni ini i ni i i n i i n i x n x y x y x x a ======∑-⎪⎭⎫ ⎝⎛∑∑∑-∑∑=1-5-32121111)(ini i ni i i ni i ni i ni x n x y x n y x b =====∑-⎪⎭⎫ ⎝⎛∑∑-∑∑=1-5-4令111x n x n i =∑=,i n i y n y 11=∑=,21121⎪⎭⎫⎝⎛∑==x n x n i ,2121i n i x n x =∑=,)(111i n i y x n xy =∑=,则x b y a -= 1-5-5 22xx xyy x b --⋅=1-5-6如果实验是在已知y 和x 满足线性关系下进行的,那么用上述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又称一元线性回归可解得斜率a 和截距b ,从而得出回归方程bx a y +=;如果实验是要通过对x 、y 的测量来寻找经验公式,则还应判断由上述一元线性拟合所确定的线性回归方程是否恰当;这可用下列相关系数r 来判别))((2222y y x x yx xy r --⋅-= 1-5-7其中21121⎪⎭⎫ ⎝⎛∑==y n y n i ,2121i n i y n y =∑=;可以证明,||r 值总是在0和1之间;||r 值越接近1,说明实验数据点密集地分布在所拟合的直线的近旁,用线性函数进行回归是合适的;1||=r 表示变量x 、y 完全线性相关,拟合直线通过全部实验数据点;||r 值越小线性越差,一般9.0||≥r 时可认为两个物理量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线性关系,此时用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才有实际意义;。

大数据分析中偏差与误差的分析与解决

大数据分析中偏差与误差的分析与解决

大数据分析中偏差与误差的分析与解决【引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普及,大数据分析在各行各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数据分析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差与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针对大数据分析中的偏差与误差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1. 偏差与误差的定义】在大数据分析中,偏差是指系统性的错误,是由于分析方法或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而误差是指随机性的错误,是由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中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偶然差异。

偏差和误差的存在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降低了数据分析的可信度。

【2. 偏差与误差的来源】(1)数据收集:数据的采集方法和采样样本的选择可能导致偏差和误差的存在。

例如,如果数据采样不具有代表性,或数据存在缺失或错误,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分析模型:分析模型的选择和假设可能导致偏差和误差的产生。

一个错误的假设或模型选择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失真。

(3)数据处理: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和方法也会引入偏差和误差。

例如,在数据预处理中的异常值处理、数据清洗过程中的误操作,会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3. 偏差与误差的影响】(1)决策结果不准确:偏差和误差的存在使得分析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产生偏离,从而导致决策结果的不准确。

错误的决策可能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2)信任度下降:偏差和误差的存在会降低人们对大数据分析的信任度。

如果分析结果经常出现误差,人们会对大数据分析的效果和价值产生怀疑,导致分析结果难以被接受和应用。

【4. 解决偏差与误差的策略】(1)数据质量管理: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采样方法,避免数据采样偏差。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采用恰当的异常值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2)模型选择与验证:在分析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分析模型,并进行验证和评估,确保其结果的准确性。

避免偏误的模型选择,充分理解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并进行有效的模型解释和评估。

大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大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

大数据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决策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

2. 掌握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

3. 熟悉大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

4. 能够对实际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读。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数据库:MySQL 5.73. 编程语言:Python 3.74. 大数据分析工具:Pandas、NumPy、Matplotlib、Scikit-learn5. 云计算平台:阿里云四、实验内容(一)数据采集本实验选取某电商平台的用户购买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数据包含用户ID、购买时间、商品ID、商品类别、购买金额等字段。

(二)数据预处理1. 数据清洗: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修正错误数据。

2. 数据转换:将时间戳转换为日期格式,对金额进行归一化处理。

3. 特征工程:提取用户购买行为特征,如购买频率、购买金额等。

(三)数据分析1. 用户画像:分析用户购买偏好、购买频率等特征。

2. 商品分析:分析商品销量、商品类别分布等特征。

3. 购买行为分析:分析用户购买时间分布、购买金额分布等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用户画像分析根据用户购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年轻用户购买频率较高,偏好时尚、电子产品等商品。

(2)中年用户购买金额较高,偏好家居、家电等商品。

(3)老年用户购买频率较低,偏好健康、养生等商品。

2. 商品分析根据商品购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电子产品销量最高,其次是家居、家电等商品。

(2)商品类别分布较为均匀,但电子产品、家居、家电等类别占比相对较高。

3. 购买行为分析根据购买时间、购买金额等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用户购买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6点。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数据误差分析是首要的步骤,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的离散性。

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

通过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可以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测量方法或实验条件所引起的,使得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偏离。

系统误差可能是由于仪器刻度的不准确、环境温度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通过合理校准仪器、控制环境条件等方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在数据误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合理处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1.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是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之一、通过使用统计学中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处理。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预测未知数据。

3.误差传递与不确定度评定:在实验中,不同参数之间的误差如何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误差如何传递到最终结果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可以定量评估各个参数的不确定度,并估计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

4.数据可视化和图表展示:通过绘制合适的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的分布规律、趋势以及变化情况。

例如,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等可以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准确评估和处理数据误差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提供基础。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第一节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

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

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

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

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

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

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

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nx n x x x x ni in ∑==+⋅⋅⋅++=121 (2-1)(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

即n n x x x x ⋅⋅⋅⋅=21几 (2-2)(3)均方根平均值nxn xx x x ni in∑==+⋅⋅⋅++=1222221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21212121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x -=--=对(2-4)应指出,变量的对数平均值总小于算术平均值。

当1x /2x ≤2时,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

当1x /2x =2,对x =1.443, =x 1.50, (对x -x )/对x =4.2%, 即1x /2x ≤2,引起的误差不超过4.2%。

以上介绍各平均值的目的是要从一组测定值中找出最接近真值的那个值。

在化工实验和科学研究中,数据的分布较多属于正态分布,所以通常采用算术平均值。

2.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一般分为三类:(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在测量和实验中未发觉或未确认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而这些因素影响结果永远朝一个方向偏移,其大小及符号在同一组实验测定中完全相同,当实验条件一经确定,系统误差就获得一个客观上的恒定值。

当改变实验条件时,就能发现系统误差的变化规律。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仪器不良,如刻度不准,仪表零点未校正或标准表本身存在偏差等;周围环境的改变,如温度、压力、湿度等偏离校准值;实验人员的习惯和偏向,如读数偏高或偏低等引起的误差。

针对仪器的缺点、外界条件变化影响的大小、个人的偏向,待分别加以校正后,系统误差是可以清除的。

(2)偶然误差 在已消除系统误差的一切量值的观测中,所测数据仍在末一位或末两位数字上有差别,而且它们的绝对值和符号的变化,时而大时而小,时正时负,没有确定的规律,这类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不明,因而无法控制和补偿。

但是,倘若对某一量值作足够多次的等精度测量后,就会发现偶然误差完全服从统计规律,误差的大小或正负的出现完全由概率决定。

因此,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所以多次测量结果的算数平均值将更接近于真值。

(3)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是一种显然与事实不符的误差,它往往是由于实验人员粗心大意、过度疲劳和操作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

此类误差无规则可寻,只要加强责任感、多方警惕、细心操作,过失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3、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程度的量,称为精度(亦称精确度)。

它与误差大小相对应,测量的精度越高,其测量误差就越小。

“精度”应包括精密度和准确度两层含义。

(1)精密度:测量中所测得数值重现性的程度,称为精密度。

它反映偶然误差的影响程度,精密度高就表示偶然误差小。

(2)准确度 测量值与真值的偏移程度,称为准确度。

它反映系统误差的影响精度,准确度高就表示系统误差小。

(3)精确度(精度) 它反映测量中所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

在一组测量中,精密度高的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高的精密度也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为了说明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区别,可用下述打靶子例子来说明。

如图2-1所示。

图2-1(a)中表示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好,则精确度高;图2-1(b)表示精密度很好,但准确度却不高;图2-1(c)表示精密度与准确度都不好。

在实际测量中没有像靶心那样明确的真值,而是设法去测定这个未知的真值。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满足于实验数据的重现性,而忽略了数据测量值的准确程度。

绝对真值是不可知的,人们只能订出一些国际标准作为测量仪表准确性的参考标准。

随着人类认识运动的推移和发展,可以逐步逼近绝对真值。

(a ) (b ) (c )图 2-1 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4、误差的表示方法利用任何量具或仪器进行测量时,总存在误差,测量结果总不可能准确地等于被测量的真值,而只是它的近似值。

测量的质量高低以测量精确度作指标,根据测量误差的大小来估计测量的精确度。

测量结果的误差愈小,则认为测量就愈精确。

(1)绝对误差 测量值X 和真值0A 之差为绝对误差,通常称为误差。

记为:0A X D -= (2-5) 由于真值0A 一般无法求得,因而上式只有理论意义。

常用高一级标准仪器的示值作为实际值A 以代替真值0A 。

由于高一级标准仪器存在较小的误差,因而A 不等于0A ,但总比X 更接近于0A 。

X 与A 之差称为仪器的示值绝对误差。

记为A X d -= (2-6)与d 相反的数称为修正值,记为X A d C -=-= (2-7)通过检定,可以由高一级标准仪器给出被检仪器的修正值C 。

利用修正值便可以求出该仪器的实际值A 。

即C X A += (2-8) (2)相对误差 衡量某一测量值的准确程度,一般用相对误差来表示。

示值绝对误差d 与被测量的实际值A 的百分比值称为实际相对误差。

记为%100⨯=AdA δ (2-9) 以仪器的示值X 代替实际值A 的相对误差称为示值相对误差。

记为%100⨯=XdX δ (2-10) 一般来说,除了某些理论分析外,用示值相对误差较为适宜。

(3)引用误差 为了计算和划分仪表精确度等级,提出引用误差概念。

其定义为仪表示值的绝对误差与量程范围之比。

%100%100⨯=⨯=nA X d量程范围示值绝对误差δ (2-11)d -- 示值绝对误差;n X -- 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

(4)算术平均误差 算术平均误差是各个测量点的误差的平均值。

nd i ∑=平δ n i ,,2,1 = (2-12) n —测量次数;i d —为第 i 次测量的误差。

(5)标准误差 标准误差亦称为均方根误差。

其定义为ndi∑=2σ (2-13)上式使用于无限测量的场合。

实际测量工作中,测量次数是有限的,则改用下式12-=∑n diσ (2-14)标准误差不是一个具体的误差,σ的大小只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等精度测量集合所属的每一个观测值对其算术平均值的分散程度,如果σ的值愈小则说明每一次测量值对其算术平均值分散度就小,测量的精度就高,反之精度就低。

在化工原理实验中最常用的U 形管压差计、转子流量计、秒表、量筒、电压等仪表原则上均取其最小刻度值为最大误差,而取其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绝对误差计算值。

5、测量仪表精确度测量仪表的精确等级是用最大引用误差(又称允许误差)来标明的。

它等于仪表示值中的最大绝对误差与仪表的量程范围之比的百分数。

%100%100max max ⨯=⨯=nn X d 量程范围最大示值绝对误差δ (2-15) 式中:δmax——仪表的最大测量引用误差;d max ——仪表示值的最大绝对误差; X n ——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

通常情况下是用标准仪表校验较低级的仪表。

所以,最大示值绝对误差就是被校表与标准表之间的最大绝对误差。

测量仪表的精度等级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把允许误差中的百分号去掉,剩下的数字就称为仪表的精度等级。

仪表的精度等级常以圆圈内的数字标明在仪表的面板上。

例如某台压力计的允许误差为1.5%,这台压力计电工仪表的精度等级就是1.5,通常简称1.5级仪表。

仪表的精度等级为a ,它表明仪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其最大引用误差的绝对值δmax 不能超过的界限,即%%100max maxa X dnn ≤⨯=δ (2-16)由式(2-16)可知,在应用仪表进行测量时所能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简称误差限)为n X a d ⋅≤%max (2-17) 而用仪表测量的最大值相对误差为XXa X d n n n ⋅≤=%max max δ (2-18)由上式可以看出,用只是仪表测量某一被测量所能产生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不会超过仪表允许误差a% 乘以仪表测量上限X n 与测量值X 的比。

在实际测量中为可靠起见,可用下式对仪表的测量误差进行估计,即XX a n m ⋅=%δ (2-19) [例2-1] 用量限为5A ,精度为0.5级的电流表,分别测量两个电流,I 1 =5A,I 2 =2.5A,试求测量I 1和I 2的相对误差为多少?%5.055%5.0%11=⨯=⨯=I I a n m δ%0.15.25%5.0%22=⨯=⨯=I I a n m δ 由此可见,当仪表的精度等级选定时,所选仪表的测量上限越接近被测量的值,则测量的误差的绝对值越小。

[例2-2] 欲测量约90V 的电压,实验室现有0.5级0-300V 和1.0级0-100V 的电压表。

问选用哪一种电压表进行测量为好?用0.5级0-300V 的电压表测量90V 的相对误差为%7.190300%5.0%15.0=⨯=⨯=U U a n m δ用1.0级0-100V 的电压表测量90V 的相对误差为%1.190100%0.1%2.1=⨯=⨯=U U a n m δ上例说明,如果选择得当,用量程范围适当的1.0级仪表进行测量,能得到比用量程范围大的0.5级仪表更准确的结果。

因此,在选用仪表时,应根据被测量值的大小,在满足被测量数值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量程小的仪表,并使测量值大于所选仪表满刻度的三分之二,即X >2X n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