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质量管理评审探讨
血站检验科关键环节质量管理探讨

【 Ab s t r a c t 】T h e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y r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t r o f b l o o d s t a t i o n s , w h i c h c a n g u a r a n t e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c l i n i c a l
Di s c u s s i o n o n q u a l i t y ma n a g e me n t i n b l o o d l a b o r a t o r y k e y l i n k
B A0 Li n
Cl i n i e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l o o d Ce n t e r o f Yi c h u n C i t y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 Yi c h u n 3 3 6 0 0 0 , Ch i n a
已经 成 为时 代发 展 的潮 流 . 仪 器设 备 已经 成 为血 站实验 室 的 重 要组 成部 分 。 但 是 在 实 际 的操 作 中 , 血 站 检验 科 在 对 设 备 的使用 管理上 存 在较 大 的问题 。 一 般管 理 人员都 会 比 较 重视 血 液的质 量 检测 环 节 . 从 而忽 视 了对 设备 的检 测 以
关键 环 节 出现 的问题进 行 探讨 。 从 而 找到 相应 的解 决办法 。
f 关键 词】 血 站检 验科 ; 质量 管理 ; 关键 环 节
f 中图 分 类号】 R4 4 6 . 1 1
f 文献 标识 码】 B
浅议血站“零缺陷”质量管理

浅议血站“零缺陷”质量管理“零缺陷”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斯比先生1957年率先提出的,并在美国迅速推行。
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现在,全球很多大企业都在实行,比如: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的海尔,“零”就是工作中的刚性目标。
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医疗机构,血液也可以说是其生产出的特殊的“药品”,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保证血液质量也是关系到公众健康、社会稳定的大事,一直以来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完善对血液质量的要求和规范,同时也对血站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和要求。
把“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的内涵、理念应用到血站的质量管理中,也是许多血站人的想法,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1.什么是“零缺陷”质量管理?“零缺陷”又被称为无缺点。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
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2.血站实现“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必要性传统的血站质量控制一般是质控科在质量管理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各种规范要求对成品、过程、设备、物料、等用监控抽检的方式进行质量检查、效果确认,同时对质量控制中的不合格项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它偏重于抽样质量检测、侧重于质量控制实验,是一种“死后验尸”的控制管理模式,审视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我们的领导不停地巡逻,发现”火灾“,及时扑灭并制定出相关措施,如果仔细统计分析,将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问题、差错是惊人地相似,却日复一日地重复发生着,每发生一次就会重新再解决一次。
“零缺陷”质量管理强调正确的事情第一次做对,它改变了以往就质量抓质量的质量控制机构,抛弃了“缺点难免论”,消除以工作缺点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
血站 管理评审

血站管理评审
血站管理评审是对血站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持续符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血站自身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管理评审通常由血站的管理层负责组织和实施,包括对血站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审查,对血站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持续改进的需求进行评估。
管理评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审目的和范围:明确管理评审的目的和范围,以确保评审
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收集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血站管理体系的信息,包括质
量记录、顾客反馈、内部审核结果、员工意见和建议等。
3.分析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血站管理体系的优
点和不足之处。
4.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改进
流程、提高员工能力、更新设备等。
5.跟踪和验证: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以确保改
进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6.记录和报告:将管理评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以供相
关方查阅和使用。
通过管理评审,血站可以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血站的管理水平和血液质量。
同时,管理评审也是
血站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分析并探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中国卫生产业HE A L T HI NS P E C T I O N A NDS UP E R V I S I O N 卫生监督[作者简介]曲喆(1978-),男,辽宁沈阳人,本科,输血技术专业,主要从事采供血及相关工作。
自1998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管理办法》等法规先后颁布实施了,要求血站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献血安全和血液质量,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血站进行强化[1],并通过有效的实施和监控,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从近10年的实践经验可知:血站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控与持续改进主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的,能够有效地识别和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差错[2],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完整运行的重要环节,是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1立足实际,严格开展内部审核内部审核,亦称第一方审核,是血站自己进行的管理性审核,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
内审员可以是血站内部专门培训的具备审核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或是聘请外部专家。
通过内部审核工作会会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漏洞[3]。
1.1制定年度审核方案质量管理部门每年初组织策划、制定年度审核方案,报请质量负责人批准。
审核组长、审核组成员、审核所需资源、方法、时间、范围、审核目标、频次、准则等是审核方案的主要内容,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审核可以采用滚动式审核或集中式审核。
当组织结构、质量管理体系发生变化或发生重大事件后,由质量管理部门提出追加审核的申请,报质量负责人批准。
1.2审核计划审核组长在每次审核前,依据方案策划的内容制定当次《内部审核计划》报质量管理部门审核以及质量负责人批准。
审核准则、审核范围、审核目标、内审组成员名单、审核工作分工、受审核部门资源的准备、现场审核活动的地点、日期、现场审核活动的时间安排(包括首次会议、内部沟通、末次会议等)等是审核计划的主要内容。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的运转探讨

近年 来 ,因输 血 安全 造 成 的 医疗 纠 纷 时有 发 生 ,输 』安 全 I l l
此 ,做 好I 和E A是输 血安 全 的要求 。严格 执行 《 血者健 康 QC Q 供
越 来越 受 到 临 床 和受 血 者 的重 视 。世 界 卫生 组 织 和 国家 卫 生 行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 训
人是 整个 质量体 系 中最为 关键 的因素 ,做好 的人 的培 训 ,就
业 务 工作 考核 ,与 相关 人员 的工 资奖 金挂 钩 。在 这个 过程 中所 发 现 的差错都 得 到了 比较及 时的 改正 。
把 握住 质 量管 理体 系 中的关 键 。 自20 年 以来 依 据IO 00 06 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0 标准
无偿 献 血 采 血 计划 ;街 头 采 血 或上 单 位 采 血 。献 血 者 征询 、体 检 、采血 、检验 、发放 的原 始记 录作 为 日后用 血返 还和输 血 纠纷
站专 门成立 仪器 购置 和计 量管 理小组 ,主要 负责 仪器 的购 置 。对 仪器设 备 的采购 进行 全程 质量评 价 ,验 收合格 后 才能 交付使 用 。
范化 。先 后 出台政 策鼓励 员T 参加 各种 输血 医学 学历 教育 、轮转 培训 、 自学 、参 加 国 内外 各种 进修 学 习班 、学术 会等 ,通 过这些 措施 培训输 血 医学全 面人 才 。近年来 还 加大 了人 员培 训 的投资力
度 ,先后 送2 0 7 多人 次 到外 省进 修 学 习 ,先 后 1次请 专 家教 授 到 9 站 内讲课 ,进 行 全面 系统 的培训 ,对 参与 培训 人 员进行 考核 以评 估 培训效 果 ,并作 为年度 绩效评 价标 准之 一 。
某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评价与整改研究

产生应激,引起心率加快且难以控制,呼吸运动配合不良,从而影响CTA成像效果。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了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虽然也分阶段告知了病人的配合要点,但是注重了病人的身体和生理配合,而忽视了病人的心理支持。
观察组病人采用了多阶段、无缝隙、个体化的系统心理护理干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因未知而恐惧的心理,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控和心理支持,最终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和认可,最重要的是控制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使病人保持心率平稳,呼吸配合良好,保证了CTA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了CT成像效果和病人的满意度。
3.3 心理护理在临床的开展 目前,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全国内广泛开展。
所谓整体护理最基本的就是将病人看成一个整体,关注其生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心理和社会关系。
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但是由于传统“以疾病为中心”护理理念的影响,加之国内临床护士短缺、护士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心理护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彻底地贯彻落实。
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的缺失影响了病人的康复、辅助检查的配合度和质量。
4 小结 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的逐渐上升使冠状动脉疾病成为一项公共卫生问题,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CTA技术以其无创、经济、直观的成像效果逐渐成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检查及诊断方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可替代诊断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完善而优质的护理干预是保障医疗辅助检查效果的关键,系统的心理护理则能为冠状动脉CTA检查效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1] 何敏.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配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541-542.[2] 沈文,张灵敏.护理干预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9):1227-1228.[3] 苏春香.心理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心率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25(21):154-155.[4] 张燕,娄雪梅.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护理配合[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20(8):770-771.[5] 巫志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2):92-93.[6] 高阿玫.护理干预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14(1):105-106.[7] Meng FW,Zhao JL,Hu KJ,et al.A new hypothesis of mechanismsof traumatic ankylosis of tempormandibular joint[J].Med Hypoth-eses,2009,73(1):92-93.(收稿日期:2015-11-30;修回日期:2016-06-27)(本文编辑苏琳)某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评价与整改研究霍俊梅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21.043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7C-2679-04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是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1]。
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

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摘要】献血者血液标本检验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应严格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的相关要求,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进一步保证血液检测质量。
笔者根据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对血站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如下探讨。
【关键词】血液检验质量管理【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67-011、人员管理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学历及专业技能,职称结构应合理,经过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上岗培训与考核”,并取得证书。
人员配备应充足,保证同一检测项目不得由同一人进行初检、复检,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保证检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实验室环境及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4]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5]的相关,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卫生管理程序及相关管理制度。
实验室面积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适应,布局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严格区分,防止交叉感染。
卫生整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配备生物安全柜,温湿度计,空气净化消毒设备。
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化学危险品有专门的安全可靠存放区域,并有明确标识。
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3、标本管理为确保血液标本质量,应制订标本采集、贴签、运输、登记及保存管理制度,并做到有效实施。
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仔细核对献血者姓名、血袋及标本试管上的献血码,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贴签无误。
运输过程中,标本应置于专用运输箱中,防止剧烈摇动,避免标本溶血,保持“冷链”(2-8℃)完整,并建立标本运送记录。
标本交接过程中,交接双方当面核对标本质量状况,如标本数量、标本有无溶血、乳糜血、黄疸、污染等情况。
血站质量管理评审报告

血站质量管理评审报告
一、前言
血站是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机构,其质量管理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关键。
本文对某地区XX血站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评审对象
XX血站,位于某地区,负责收集、储藏和供应血液及血液制品。
三、评审内容
1. 人员管理
•人员资质:XX血站员工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是否定期培训。
•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职责是否明确,工作流程是否畅通。
2. 设备设施
•设备更新:检查XX血站的设备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定期维护保养。
•设施完备:地方面积、环境清洁、安装空调、细菌培养灯等。
3. 质控体系
•质控制度:评估质控手册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行。
•质量监测:检查各项质量指标的监测情况,是否及时处理异常。
4. 突发事件处理
•突发事件:检查XX血站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是否进行过应急演练。
四、评审结果
根据对XX血站的评审,总体来说,XX血站在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和质控体系方面表现良好,但在突发事件处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建议XX血站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定期更新设备,并加强质量监测,确保输血安全。
五、结语
本次评审报告旨在帮助XX血站提升管理水平,保障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XX血站能够认真对待本报告提出的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以上为XX血站质量管理评审报告。
希望本报告能对XX血站质量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分析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①质量方针得到了有效贯彻? ②质量目标实现情况? ③工作任务按计划圆满完成? ④内部质量审核报告、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内部 质量审核的工作效果,证明质量体系符合文件规 定且运行有效? ⑷其他重要事项的评审
二、管理评审的组织实施
1.管理评审时机
法定代表人应按计划间隔审核质量管理体系,监督质 量管理体系改进,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间隔时间,每年至少一次 质量体系环境变化后及时评审 对新体系应在运行一定时间(如三个月) 后评审一次 第三方在质量体系认证(如血站验收)前应评审一次
充分性:血站质量体系满足献血者和临床用血医
院潜在的、未来的需求和期望的能力,以及对已确定 的采供血全过程完全的体现程度。 充分性指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充分的贯彻组织的质 量方针、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和包含组织全部质量活 动过程、体系的完善程度。
充分性要求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合理,过 程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程序完善,资源充足,具 有充分满足顾客和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的能力,因 此,组织在建立、运行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时,要 考虑体系的结构和过程的合理性,评价其是否符合 ISO 90001:2008标准的要求、组织的需要和组织的 能力,是否具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实现持续改进。
(二)评审输入的内容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贯彻实施情况(对质
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评审、站质量目标(各科室 质量目标)实现的测量结果)。 2.审核的结果,包括常规质量监控、内审、认 证机构的外审和卫生行业的督导。
3.献血者、用血医院的反馈及投诉、抱怨等,
包括年度服务满意度测评。
4.过程业绩,即过程实现增值或间接增值而达到预 期的结果的能力和效果(各科室) ①血站资源管理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②培训过程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③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④献血者招募、后续服务过程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⑤献血服务过程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⑥血液制备过程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⑦血液检测过程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⑧血液贮存与供应过程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⑨血液质量监测、监督过程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⑩安全、卫生和清洁消毒的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5.产品的符合性包括:
①符合顾客、法律法规及产品要求的程度; ②血液及成分制品的质量和报废情况; ③不合格品分析报告。 6.不合格项及其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分析报告;
7.其它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报告;
8.上一次管理评审有关改进措施实施以及其有 效性的评价;
9.重大质量改进方案。 10.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顾客 要求,法律法规变化、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变化、 组织结构变化、资源(人机料法环)的变化、产品 变化等。
⑵分析质量体系的充分性:
①各级管理、执行和验证人员均明确职责、权限和 相互关系? ②采供血过程中的各项资源均得到保障? ③采供血过程符合各项文件规定的要求 ④血液/服务质量的分析?血液质量/服务满足了规 定的要求? ⑤采供血投诉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是否减少?对采 供血投诉采取了有效纠正和预防措施? ⑥采供血过程得到了有效的监控? ⑦不合格是否得得到识别和定性 ⑧影响血液/服务的重要纠正/预防措施,措施是否 适当并得到审批。
6.评审报告内容 ⑴对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⑵对上次评审后采取的措施的效果的评价; ⑶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改进的决定和措施(对质量 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改进); ⑷对质量管理体系其它方面(如组织结构、职责、权限、 文件、产品具体实现过程【各科室、各子过程】等)有效 改进的决定和措施; ⑸产品改进的决定和措施; ⑹有关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5.评审输入 ⑴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评审; ⑵审核结果:内审、外审、督导; ⑶顾客反馈:包括顾客(献血者、医院)要求、顾客满意 程度及投诉、抱怨等; ⑷过程业绩,即过程实现增值或间接增值而达到预期的结 果的能力和效果(各科室); ⑸产品的符合性,包括符合顾客、法律法规及产品要求的 程度; 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⑺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 ⑻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顾客要求,法律法 规变化、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变化、组织结构变化、资源 (人机料法环)的变化、产品变化等。
7.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8.评审报告编写
9.报告审批
10.改进活动并形成报告
(质量部门负责评审后的相关措施跟踪和落实)
三、管理评审的关键环节
(一)卫生部对血站督导检查标准(2010版)
对管理评审的标准要求
1.管理评审相关记录:含计划、输入材料和报告。 2.管理评审时机。 3.最高管理者主持。 4.参加人员:质量负责人、业务负责人、质管部门负责 人和各主要业务科室负责人等。
3.对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适宜性:血站质量体系随着内外环境变化而持续改
进,不断满足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适应内外环境变 化的能力。 质量管理体系应体现组织的特点,与组织内外部情况 相适应。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相关法律 法规和产品标准的修订;管理体制、机制的变化;临床用 血的需求和输血服务策略及质量水平;原材料供应状况的 变化;献血者选择的多样性;环保、节能等社会要求的改 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等。
质量目标的程度。 有效性指组织对完成所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 果的程度所进行的度量,即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完成体系所需的过程或者活动而达到所设定的质量方 针和质量目标的程度,包括与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 顾客满意程度等。
为判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组织可将有关的信息 与设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判断质量管理体 系过程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些信息主要有:顾客的反馈,包括对顾客的满意、 不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和顾客抱怨;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包括不良率、差错率、质量损失、质量稳定性等等; 过程的业绩,即过程实现直接增值或间接增值而达到 预期结果的程度,包括顾客对员工服务态度满意程度的提 升、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审核的结果,包括 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产品、过程和体系的不符合等。
(四)改进活动
对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 有效性改进的决定和年度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制 定改进方案、组织实施,并进行跟踪和落实,最 终形成改进报告。
谢谢探讨 恳请指正
组织的内部环境同样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如组织机构与职能的调整;高层领导人事变动;财 务状况的变更;组织规模随人员、设施的增加不断壮大; 血液制品结构与类型的调整;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 备引起的资源与手段的更新;组织的宗旨和自身要求的变 化;生产经营、财务、职业的健康安全、环境等其他管理 体系的变化等。组织的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质量管 理体系的框架和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能导致质量 方针、质量目标的变更,内部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质量 管理体系过程调整, 调整和完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 使质量管理体系持式进行 集体汇报和讨论评审法 专题质量研讨评审法 统计分析评审法
3.评审的实施
策划 组织 准备 会议 报告 改进
4.管理评审计划
⑴评审目的 ⑵会议时间和地点 ⑶评审小组的组成 ⑷评审输入 ⑸会议议程 ⑹其它注意事项: ⑺编制人:
⑻审批人:
⑼日期:
5.评审准备:
各相关职能部门准备相关的评审输入资料 各相关职能部门主管准备业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质量部门发放会议通知、落实会场和准备评审
6.会议及议程
⑴站长主持管理评审; ⑵各部门主管分别质量工作评审小结; ⑶质量主管对血站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汇总; ⑷讨论;
⑸站长根据质量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作 出评价;
⑹站长就质量体系运行中的重大质量问题出提出解决方 案和并提出今后质量工作的要求。
二是组织在实施各种持续改进时,可能会发现质 量管理体系存在诸多考虑的活动,或者结构不合理、 删减标准条款不恰当、职责权限及接口规定不明确、 资源配臵不足、文件不能满足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与 运行和控制的需要、所需的信息不够、采用的方法不 当等,出现这些情况就是没有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充 分性。
有效性:血站质量体系运行的结果达到所设定
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组织是否识别了所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是否对已识别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表述, 是否根据控制的需要对过程予以充分的展开。如果某 一过程(特别是对质量管理体系有影响的过程)没有 被识别,或者尽管识别了某一过程,但对如何确保过 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没有给予适当的规定,或者对过 程控制和管理职责作出规定,就会因过程不能得到有 效控制而造成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充分。
⑺存在的主要问题 ⑻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顾客 要求,法律法规变化、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变化、 组织结构变化、资源(人机料法环)的变化、产 品变化等情况的分析结论。
7.站长对血站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 和有效性的评价。
8.提出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改进的决定和年度 重大质量改进项目。 ①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改进; ②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更改等, ③对质量管理体系其它方面(如组织结构、人员 的调整和补充、职责、权限、产品具体实现过程【各 科室、各子过程】等)有效改进的决定和措施; ④产品改进的决定和措施; ⑤有关资源(如人机料法环信及资金)需求的决 定和措施。
(三)评审报告
1.评审目的 2.评审输入 3.评审日期 4.出席人员 5.会议议程
6.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综述
⑴质量方针贯彻、质量目标(部门质量分目 标) 完成情况及评审结论。 ⑵常规质量监控、内审、认证机构的外审和 卫生行业的督导审核的结果。
⑶献血者、用血医院的反馈及处理结果和年度 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及评价。 ⑷产品的符合性(包括符合顾客、法律法规及 产品要求的程度)、血液及成分制品的质量、报废 情况、不合格情况的结果及评价。 ⑸质量体系常规监控(包括采供血过程和血液 抽检)结果、采供血能力和效果及评价。 ⑹对上次评审后采取的措施的效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