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申论热点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申论热点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申论热点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申论热点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2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就举世瞩目。现在有几个世界经济大国的会议。什么叫世界经济大国呢?这有个标准,就是要有三个数字占到世界的5%以上。第一个数字是国家的GDP要占到世界经济生产总值的5%以上;第二个数字是外贸,一个国家的外贸总额要占到世界外贸总额的5%以上;第三个数字是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要占到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的5%以上。我们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0%,这三个数字就算达到5%也不算先进。我们现在属于什么情况呢?距离这三个5%并不很远。到2005年,我们国家的GDP已经占到全世界的4.8%,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第四位,到2010年将超过德国变成第三位,2020年会提到第二位。在外贸方面,2005年我国已占世界的6.5%,超过5%,是世界第三,2010年将变成世界第二。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是9411亿,已经是世界第一。

只看这几个数字,我们国家的情况似乎不错,但需要冷静的分析。我们这20多年来经济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靠的是基本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靠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靠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另外是靠着人为投资拉动,还有就是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使用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前20年,这些要素对于我们的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写了一本书,说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要素导向型”,即靠几个要素导致了一个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注定了它是不可持续的,是低门槛的经济,增收不增利。有人说中国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买一架飞机。这样的增长模式,一旦资源出现制约,经济可能就会遭受到重创。现在我们国家每日耗水量、污水排放量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二。大家总的来说钱多了,但是污染又导致人民生活品质、健康状况的下降,这种情况要给予足够重视。

除了“要素导向型”的模式外,还有一种增长模式,就是“创新导向型”。“创新导向型”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概括的不一定完全。第一是主流产业和企业要有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要高,专利要多。第二是产业链脱离了粗放形态,走向了集约化、专业化,竞争能力强。第三是现代化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再有就是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教育体系,并与企业密切联系、互动互强。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世界上,已经有从“要素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为“创新导向型”模式的成功例子。比如芬兰、韩国。芬兰国家小,520万人,现在它的竞争力进入了世界前列,原因是抓住了微电子发展的机遇。我们的邻国韩国人均GDP在1962年只有82美元,还不如我们现在的1/10,但是现在已达到人均1万美元。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很大,它的研发投入占经济总投入的2.96%。当然也有不成功的例子,比如阿根廷。阿根廷人均GDP曾经达到美国的2/3,但就是特别依赖外资,依赖美国的资本,依照这样的方式走下去,必然导致大量债务和通货膨胀。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力求从“要素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为“创新导向型”模式。以胡主席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这一系列思想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些思想标志着我们对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新的觉醒。那么如何科学发展呢?如何从“要素导向型”转变为“创新导向型”呢?我想,我们国家实现这种转变的途径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能源,可以说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瓶颈问题.

二、中国能源的供需现状、发展预测和存在的问题

1978年至2000年,我国靠能源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了两番,这是巨大的成就。我们国家

的能源消费不断增长,从1992年开始,消费量已经超过了我们自己的生产量。就是说,在1992年以前,我们的生产多于消费,但是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消费逐渐多于生产,我国成了能源不能完全自给的国家。目前能源自给率大约93%,有7%的对外依存度,这7%主要是石油。1985年石油净出口3540万吨,1993年开始转为净进口,2005年净进口达到1.4亿吨,这占了我们石油总需求的40%以上。

到2020年,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但绝不能靠能源也翻两番来支撑这个发展,况且中国的能源也翻不了两番,不论是自己生产还是进口,都不行,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必须降低能源消耗增长的速度。前20年我们以能源翻一番支撑了国民经济翻两番,我们在未来实现经济翻两番,仍然要尽可能把能源消耗控制在翻一番多一点。2000年全国能源消耗13.6亿吨标准煤。据专家估计,在采取各种措施以后,我们可望到2020年经济翻两番时,只用29亿吨到33亿吨来支撑。

根据这样的预测,我归纳一下,中国能源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这个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我们国家能源探明可采存储量和世界排名是这样的:煤,1145亿吨,占世界的11%,排名第3位;石油,33亿吨,经过这几年开采已经没有33亿吨了,只有25亿吨,占世界的2.3%,排名第11位;天然气3.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5%,排名第20位。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能源矿产人均储量低:煤,世界人均160吨,中国人均90吨,占世界人均的56%;石油,世界人均23吨,我们只有2.5吨,占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就更低了,世界人均天然气23200立方米,我们只有1080立方米,占世界人均的4.6%。

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消费水平并不高。以标准煤为例,中国2000年消费12.14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第一是美国,为31.24亿吨),但是我们人均才消费0.96吨,比美国(11.08)、日本(5.8)、俄罗斯(5.32)都低。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像美国那样消费能源呢?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真的达到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那是什么概念呢?全中国13亿人,就等于人均能源消费再高10倍,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所以这个路是死的,中国不能照搬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走美国道路走不通,全盘西化、什么都学美国不行。

第二,能耗强度高、效率低,浪费大。近20年,我们国家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应该说成绩很大。但是由于迅速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中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GDP占世界GDP的4.8%,可我们对煤和石油的消耗却分别占全世界的31%和7.5%,单位GDP能耗仍然偏高。比如住房,现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新建筑也仍然有95%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到3倍,每年多消耗几亿吨标准煤。我国的发电、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这几个行业是能源消耗的老虎,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的20%到30%。2000年能源系统总效率为10%,约为发达国家的1/2。资源开采回收率只有32%(比如我们开采煤矿,有专家说,我们是开一个煤矿丢两个煤矿,把开采的煤挖出来了,其他的都扔了),能源使用效率只有33.4%。这两个数据分别比国际水平低10%左右。“十五”期间大家都已经很注意这件事了,但还是没有控制住,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之比仍然高达1∶1。这样下去GDP要翻两番,能源消耗也要翻两番,长此以往无法承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结构不良,污染严重。中国能源的结构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煤炭过去在全部能耗中几乎占到100%,后来慢慢下降,现在占到68.8%;石油在能耗中的比重慢慢增加,从1952年的1.3%到了今天的20%。天然气也在增加。水电和核电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但现在合起来也只占到6.8%。这跟世界能源结构大不一样。世界能源结构是石油第一,煤占的比例相对小

一些。我们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现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世界第二和第一。

三、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战略

总的看,有四大战略:第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第二是多元发展,改善能源结构;第三是加强国内资源勘探,适当利用境外资源;第四是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

第一,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在能源形势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构筑节能产业体系是根本。现在,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降低单位GDP能耗的总体目标,这个目标就是:2020年降50%,2010年降20%,2006年要求降4%。但是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与去年同期相比不降反升,上升了0.8%,能耗增速与GDP增速接近1 ∶ 1。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那么,如何节能呢?我认为就是要靠产业结构节能,立法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就结构问题来看,先说我们的投资结构。二、三产业,也就是工业、服务业,在“十五”期间的投资增速分别是35%和28%。二产中,煤炭、油气、铁路、有色采矿等投资增速达到38%到87%。本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偏高,而我们的投资还是向第二产业投入过多。再看产业结构。我们国家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2003年能耗高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53%,而能耗低的第三产业仅占32%,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要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意味着,我们节能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如何挖潜呢?就是要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就是要实施十大节能工程:一是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二是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三是余热、余压(余能)利用工程;四是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五是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六是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工程;七是建筑节能工程;八是绿色照明工程;九是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十是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我们要通过这十大工程逐步实现“十一五”节能总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节约2.4亿吨标准煤。

第二,多元发展,改善能源结构。中国要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应改善能源结构。如何改善呢?就一次能源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煤炭在总能源中的比重要降低到60%或者还要少一点,而石油要保持在20%,天然气保持在8%—9%的样子,水电占到7%—8%,核电占到2.4%—2.8%,水电外的可再生能源超过1%。首先,要提高天然气和水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储量仅为资源量的6.5%;我国水电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容量3.78亿千瓦,占全世界16.7%,但开发利用率不到25%。水电的发展有相当潜力,但是要处理好环境问题,特别是移民问题。其次,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水电也属于可再生能源,另外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潮汐能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国际趋势,世界各国都在为“后石油时代”及早做准备。瑞典早就在为“无油世界”做准备,确立了农林业是能源生产者的“能源农业”概念;巴西提出今年年底以前完全摆脱石油进口;美国政府和企业各投资50%大力发展农林生物液体燃料,计划到2050年要替代25%的中东进口油。我们国家也要早一点抓这件事情。最后,要大力发展核能。我们国家核电发展已经由“适度发展”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的阶段。去年总的投资达到260亿,建造了两座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建设比例达到70%,核电发电量523亿千瓦时。再说长远一点,除了建核裂变电站,将来还要建热核聚变电站。现在,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要一起建一个热核聚变实验堆,本世纪后半期将有望投产,开始为人类的能源发展做贡献。核电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第三,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并适当利用国外资源。目前,我们国家资源勘探水平低,石油探明储量33亿吨,现在实际还剩余25亿吨。但是,专家们根据成油地质学原理推测,中国石油的蕴藏量应在150亿吨、甚至200亿吨以上,也就是说还有一大半以上没有被探明。我们

国家沉积盆地面积比美国大,预计石油蕴藏量比美国要大,而中国石油探井数只是美国的8%,探明储量仅为美国的23%。我们国家的其他资源,如煤炭、天然气等,探明储量都占实际蕴藏量的很小比例,所以要加强勘探。当然,我们在积极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适当利用国外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第四,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前面我已经谈到,到2010、2020年,我们的煤炭消耗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要下降,但是绝对量并不会下降,总的消耗量还是很大。因此必须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要加强超临界发电技术和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煤气化技术、分离和净化技术,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开发以发电、液体燃料合成为主要目标的多联产技术,并进一步研究气化—发电—制氢—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合成等过程的合理结合。

四、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通过实施以上四大战略特别是有效的节能措施,中国能源是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就电力结构而言,粗略地估算,到2050年,煤电所占比例将降至50%以下,而其他电力,包括水电、核电、天然气电、新能源发电,将占到50%以上。而在交通能源结构中,替代油、电动力会占相当比重。

看来,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有路可走的,但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以下4个方面的转变:(1)从“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两低一高”模式;(2)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增效的“绿色经济”;(3)从对资源掠夺式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侵略型经济”,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型经济”转变;(4)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转变。同时,中国应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形成六大体系: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用技术体系;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就不仅要增强我们国家的“硬实力”,还必须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发展是硬道理,节约也是硬道理,它要靠政府主导、法律强制和全民参与。节能要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节约立国”的观念,要把“节约立国”提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要使节约成为我们的法规、制度和习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却是一个人口密度大的大国,是人均资源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备注说明,非正文,实际使用可删除如下部分。本内容仅给予阅读编辑指点:

1、本文件由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编辑而成,同时支持WPS。

2、文件可重新编辑整理。

3、建议结合本公司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编辑。

4、因编辑原因,部分文件文字有些微错误的,请自行修正,并不影响本文阅读。

Note: it is not the text. The following parts can be deleted for actual use. This content only gives reading and editing instructions:

1. This document is edited by Microsoft office office software and supports WPS.

2. The files can be edited and reorganized.

3. It is suggested to revise and edi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and individuals.

4. Due to editing reasons, some minor errors in the text of some documents should be corrected by yourself, which does not affect the reading of this artic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