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是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XX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
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
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
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看法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看法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没有学会和遵守礼仪,一个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一个没有礼仪的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没有礼仪的事务往往无法顺利进行;一个没有礼仪的国家,将缺乏秩序和稳定。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每个人,每个组织,甚至每个国家所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首先,个人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礼仪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如何行动、如何表现。
学习和遵守礼仪,可以使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素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一个懂得商务礼仪的人会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而一个不懂礼仪或者没有礼貌的人,则可能被他人视为无知或者不可信赖。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
其次,没有礼仪的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礼仪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准则,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一个没有礼仪的人,可能会在行为上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吃东西不注意卫生、不尊重他人的隐私等,这些行为都会对他人造成不适和困扰。
而一个懂得礼仪的人,会在行为上更加注意他人的感受,尽量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再次,没有礼仪的事务往往无法顺利进行。
礼仪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它可以使事务的进行更加有序和高效。
在商业交易中,遵守商务礼仪可以增加交易双方的互信和合作意愿,从而促成交易的顺利进行。
而如果一方不遵守礼仪,例如不守时、不尊重合作方的意见等,很可能导致交易破裂或者产生纠纷。
同样,在公共事务中,礼仪的遵守也是事务顺利进行的基础。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是为了事务的成功完成。
最后,一个没有礼仪的国家将缺乏秩序和稳定。
礼仪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整个国家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约束。
一个国家如果缺乏礼仪,将难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不学礼无以立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密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
“礼制”由此传扬千年,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
”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需修课程”,以此强调礼制学习的重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脚步虽快,但精神文化却未曾跟上,我国正应学习“礼制”,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
不学礼,自身不立。
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网络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与他人相处,若是忽略“礼貌”,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礼貌”是你获得他人帮助的需需。
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
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代表“礼”的礼貌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
不学礼,政府不立。
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国传承多年借助仪式展现“规矩”的“礼仪”。
西汉开国,刘邦废除繁琐秦礼,但由于君臣礼节不严,由叔孙通召集儒生共订礼制,从此亲贵功臣谨守礼仪,显示出规整的景象。
这里的“礼仪”,就是指礼节仪式,其重点在于通过规整的仪式教导群臣严守规矩。
封建制度虽然在我国早已成为历史,但“守规矩”却依然是政府开展工作的底线。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我国部分地区官员存在“四风”弊病,甚至堕落腐化,正是忽视规矩的体现。
对于政府来讲,应该重新学习“礼制”中蕴含的守规矩思想,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获得长治久安。
不学礼,国家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故事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不学习礼仪,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因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也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
在古代,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相信,只有遵守礼仪,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在那个时候,人们非常注重礼仪,甚至认为礼仪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不懂礼仪而失去了机会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叫做张丰,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但是他从小就没有学习过礼仪。
当他长大后,他想去京城里的一所著名学府学习,但是因为他的礼仪不周,他被学府拒之门外。
张丰很失望,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学府之所以拒绝他,是因为他的礼仪不行。
老先生还告诉他,礼仪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它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的体现。
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张丰听了老先生的话,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
于是,他开始学习礼仪,并且非常认真地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礼仪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他再次申请进入学府时,他的礼仪得到了学府老师的认可,他终于被录取了。
在学府里,张丰学习了很多知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他的朋友们都很欣赏他的礼貌和谦逊。
当他们毕业后,张丰因为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得到了很多机会,他的朋友们都很羡慕他的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仪式,更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
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也同样重要。
在工作中、生活中、社交场合中,都需要我们懂得礼仪。
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也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因此,“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应该注重礼仪的学习和实践,让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得到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

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
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扩展资料
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孔融让梨”——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
我们学生应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培养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让我们一起记住“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
孔子说:“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夫子的确是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很是敬佩不已。
礼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古代圣贤们常常教诲后人的一句至理名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准则和处世哲学。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方式,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准则和方式。
所以,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对他人有所尊重和尊严,要懂得在社交场合中如何得体地表现和交往。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的必备技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不学礼无以立的重要性和深刻含义。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而学习和掌握礼仪,正是在向他人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长辈、师长和上级有所尊敬和尊重,这是因为他们有长辈的地位和职务的地位。
而当我们学会了对他人有所尊重之后,我们自己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对他人有所尊重。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言辞谦和,态度和蔼。
这样的交往方式会让我们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在社交场合中,学会礼仪也会让我们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和欣赏。
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自律。
学习礼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或者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化。
而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要给他人带来不适。
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自律的能力。
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律。
不学礼无以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细节做起。
在人际交往中,细节决定成败。
学会礼仪就是在学会处理好细节。
比如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在微笑间展现友善,要学会在谦和中表现出自己的谦逊,要学会在细致中体现出自己的关心。
不学礼,无以立——中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

不学礼,无以立——浅谈城镇初中生礼仪教育一、礼仪教育的现实需求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是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个人的礼仪修养,经过时间的积淀,就会形成这个团体、民族、社会的文化品质,反过来,这个文化品质又在无形中影响着约束着集体中每个人的言与行。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学校,是一个育人单位,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点。
学生在这里形成什么样的言行习惯,就会以什么样的言行作用于社会。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成长迅速、社会意识初步萌发,正是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由于受到阅历和知识储备的限制,他们言行规范又缺乏必要的识别判断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对他们加强礼仪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显得刻不容缓。
二、礼仪教育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
《孝经》上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管子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更是治国安邦的准则。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后经历代的不断传承创新,礼仪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
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理应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礼仪

三、教师的语言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 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人的语 言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 教师这一职业,更加显示了语 言表达的重要性。英国哲学家 弗朗西斯· 培根谈到教师时说: “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 文明之树的培养者,人类灵魂 的设计者。”因此,教师无论 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社 交场合,均须讲究礼仪,做文 明交往的使者,要时时刻刻注 意表达语言时的礼仪规范。
服饰被视为人的“第二肌肤”,既 可以遮风、挡雨、防暑、御寒,发 挥多重使用功能,又可以美化人体, 扬长避短,展示个性,反映精神风 貌,体现生活情况。着装具有反映 社会分工,体现地位、身份差异的 社会性功能。它是一种社会符号, 也是一种审美符号和情感符号。好 似一封无言的介绍信,时时刻刻向 自己的每一个交往对象传递着各种 信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服装 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一个人的 着装就是其自身修养的最形象说 明”。
4、男教师的着装
男士的着装分为社交 服装与职业服装。 男教师的着装主要是 西装、中山装或便装 (也称休闲服)。 要以整齐划一、简洁 美观、实用大方为标 准。
男教师着装的注意事项
(1)穿西装时,西装的袖长以达到手腕为宜,衬 衫的袖长应比西装袖口长1.5厘米左右,衬衫的领 口也应高出西装领口1.5厘米左右。 (2)一般情况下,西装口袋里不能装物。 (3)领带是与西装配套的饰物,在正式场合要系 领带,且领带下端应与腰带齐。 (4)平时外出,要检查衣物上产品的挂牌和袖口 的商标是否已去掉,裤扣是否已扣好,拉锁是否 已全部拉严。 (5)非特殊情况,不穿短裤、卷裤脚参加活动。 (6)男士所穿的鞋、袜一般以深色为主。
使我们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去我们来了解一下“仪”。
其一,指法度准则。《国语·周语下)中记载“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诡 仪也。”《管子·形 势解》中“怯度者,万民之仪表也。”《淮南子·修务训》有“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史记· 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其二,礼节、规矩。《晋书·祖逖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为此解“礼仪”必先释“礼”。“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 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古人对“礼”的解释甚多,归纳起来 大致上包括这样几点。
其一,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 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打拱是最常 见的见面礼,边打拱边寒暄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其三,仪式、仪典、议礼。《仪礼》即为“三礼”之一
其四,容貌、举止。《诗·大雅·蒸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粱史·椽承信传》:“承信 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
其五,礼物。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由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庄子·天下》 论百家短长优劣,深不以惠施善辩为能,说他“日以其知与人之以不辞而应,不虑而对,篇 (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是以与众不适”。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 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 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言行关系上却如此一致,说明这种言行观来自一个 更早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礼乐文明。
其二,认为礼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尤指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之相关的 礼仪。《左传·隐公十五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者也。”《国语·晋 语》:“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论语·先进》:“为过以礼。”《礼记·礼 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 行。礼也者,合于无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其三,“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国家的法律,诸 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物者也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 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人们把礼看成 是高于一切的,认为礼是天地人统一的规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律和秩序。对统治者 来说,只要抓住礼,也就等于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对于老百姓来说守礼合礼,就是最大的本 份。
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是礼仪
中国人自古尚礼,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因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 故美称华夏。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孔子曰:“不学礼,无以 立。”正说明了礼仪的重要性。《仪礼》《周礼》《礼记》不仅是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 是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毋庸置疑,要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礼仪概述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名播于 海外。她的几个鼎盛时期也曾是世界学习的典范。但是今天我们却无奈地看到,中国人在礼 仪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相媲美。
其六,认为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吕氏春秋·慎 大览·下贤》:“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 其七,礼物也。《礼记·表记》:“子日'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子毋相褒也。”礼 尚往来,可以说是自古相传的风俗习惯。
其八,指为了表示敬重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一般所谓的“五礼”即吉、凶、军、兵、 嘉,制的是具有一定规模规格倍程度的仪式行为规范中国古代的“礼”,涉及范围极其泛,正 如柳治征所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
其四,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来说,礼 合礼,就是最大的本份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 本。
其五,认为礼就是理。统治者以礼治理国家,当然首先要强调这个礼的合理性。《礼记·仲尼 燕居》:“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疏):“理, 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广韵》云:“礼,体也得其事体也。”指的是道理,天 经地义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