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

合集下载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墨子曾经学习过儒家思想,但是后来他认为儒家思想提倡礼术,礼多而繁琐让人觉得太过约束以至心情不悦,而且提倡厚葬,太奢侈让老百姓不富裕,长久下去会伤及民生而误事。

因此墨子才会自立一派。

墨子主张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破旧立新,因而这种实用主义也贯穿了墨家思想的始终。

它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其学派的总的宗旨。

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之下,引申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

一、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

兼爱,就是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很多人。

墨子认为爱是没有差别,没有等级的,即爱有无差等,这和儒家思想所谓的亲亲尊尊是根本对立的,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僵化和过于理想化。

但是墨子在解释兼爱的时候又会让人觉得很舒服,从现实主义来看,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把爱看作有差别,有等级的话,结果只会是交相恶,以仇人相对待。

另外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意味的角度来说,类似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

把天看作人,是具有自己的意志的,上帝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天一直在爱着人们,老天不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因此一心想让人们相爱相利。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和非攻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墨子急切的想用非攻的思想来劝说各国的君主们停止战争,拯救百姓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墨子本身始终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为了自己的主张能够为君主所采纳,除了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战争的爆发是有违天命,还列举了历史上滥争滥伐最后导致的失败的例子来说明侵略战争是伤人伤己的这种实质。

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为百姓说话,即便墨子知道热衷于战争讨伐的君主们是不会采纳他的观点,即便他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明知不可为但仍然为之的事情,但他还是做了。

在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治国方面,墨子主张尚同、尚贤。

尚贤尚同的主张是墨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有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反对世袭制度。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墨子的主要思想(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

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

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

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

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

为此,墨子常“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

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

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

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

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

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

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

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

论墨子思想中的_利_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墨子思想中的_利_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利益。为了得到利 , 并保证 得利 的公 平性、 合理 性 , 需要 兼 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 节用 、 节葬 、 明鬼 、 天 志 等的支撑。其思想暗合 了现 代和谐 社会 的本质 , 即 在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 的基础 上 , 妥善 处理 好各方 面的 利益关 系 ,
4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容 , 后人称之为 十事 。这 十事 , 正 是墨子 为使黎 民百姓 得到各自的 利 益 , 达到 饥 者得 食、 寒者 得 衣、 劳者 得 息 的状 态 , 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思考的结果。 兼爱 , 在墨子这里指 无差别、 无等 级、 无亲 疏的博 爱。 这一思想旨在保 障利益 获得 , 尤 其是 社会下 层的 利益获 得。 因为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 强必执弱 , 富必侮贫 , 贵必傲 贱 , 诈 必欺愚 ( 兼 爱中 ! ) 。其 结果 必然是 弱势 群体的 利益 受到 侵犯 , 社会不得安 宁。而若遵从墨子的兼 爱思想 , 人 人相爱 , 就会实现 夫爱人者 , 人亦从而爱之 ; 利人者 , 人亦从 而利之 ( 兼爱下 ! ) 。墨子谈到天下之乱 , 认为 是起自 不相爱 ; 而不 相爱的结果 , 是人人 自利 , 引发 利益之争。爱是表面形 式 , 利 是实质内 容 , 爱之 后必有利 , 爱是利的途径。依据这 一逻辑 , 墨子才提出 天下兼相 爱则治 , 交相 恶则乱 。在 墨子看 来 , 爱不是空洞 抽 象的 , 不 是 口头 的、 虚伪 的 , 而 是有 实 质 内容 的 , 那便是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墨子称兼 爱为 此圣王之 道 , 而万民之大利也 ( 兼爱下 ! ) 。 非攻 中的 攻 即 攻伐 , 或 战争。墨 子把 利 当 做反 对战争的理由 , 作为区分战争正义与 否的标准。一 般意义上 讲 , 墨子认为战争是凶事。无论是从春 夏秋冬的四 个季节条 件 , 从怠误 农时、 影响 耕种收 割 , 还 是从战 争所用 的武器、 牛 马、 粮草及百 姓的 生命 安 全来 看 , 战 争都 是残 酷 而不 义 的。 因此说 , 非 攻 的根 本原 因 在于 它 夺 民之 用 , 废 民 之利 ( 非攻中 ! ) 。当然 , 两 利相 交取 其大 , 两 害相 交取 其小 , 以 承受小害来消除大害 , 以得到大利而付 出小利的战 争是正义 的战争 , 称为 诛 。以 利 为标 准 , 墨 子支 持 诛 , 而 反对 攻 。 尚贤 之 所以 是政 之本 , 因 为贤 者执 政 , 能使 国 家治 则刑法正 , 官府 实则万 民富 ( 尚贤 中 ! ), 能使天 下皆 得其 利。 尚贤 就是要 虽在农与 工肆 之人 , 有能 则举 之。高予 之爵 , 重予之禄 , 任之以事 , 断予 之令 ( 尚贤 上 ! ) 。利益是 尚贤原因 , 又是尚贤的具体方式。 尚同 就是要全国上下尚 同一义 , 明辨是非善恶 , 中圣王 之道 , 国家百姓之利。 节用 中谈到 用 财不费 , 民德不劳 , 其兴利多 矣 ( 节 用上 ! ), 意 思是只有用财不浪费 , 百姓不劳苦 , 兴起的利益才 会多。因此 , 要 去无用 之费 , 奉行节 俭实用。 针对厚 葬久 丧的习俗 , 墨子提出 了 节 葬 的 思想。他 深 刻指 出 : 细计 厚葬 , 为多埋赋 之财 者也 ; 计 久丧 , 为 久禁 从 事者 也。 ( 节 葬下 ! ) 他认为 , 厚葬埋下的是社会财富 , 久丧耽误耕种 工作 , 都是要反对的。 非乐 是指为乐虽 然能使 身安、 口甘、 目 美、 耳乐 , 但它 的危害更大 , 既耽误耕作 , 亏 夺民衣食 之财 , 不中 万民之 利 , 又不能满足百姓利益 , 浪费社会财富 , 应当禁止 。 非命 要求人们不要相信 有命 说 , 而要 强力行 事 , 争 取自己的利益。 天志 和 明鬼 是把 天 和 鬼 作为超阶级的力量和 一切是非善 恶的 评判标 准 , 其目的 是借 助 天 和 鬼 的力 量 , 为统治者立规矩、 明法度 , 要求和监 督统治者为 天下百姓 兴利除害。 总之 , 墨子的思 想都 是 利 在 社会 生 活不 同 领域 的投 射 , 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利益的公平 实现。墨子充 分肯定了 利 的重要性 , 把 是否有 利 作 为对 社会事 物进 行取 舍评 判的标准。他 鼓励人们去创造财 富 , 节约资 源 , 争取 利益 , 并 提出了自己的 主张和建议 , 来促使利益 分配变得更 加公正合 理。 二、 利益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利益关系 问题是人 类社 会的 永恒主 题。利益 是人 类社 会生存发展的 前提和 基础。社 会主 体只有 在一 定的 生产基 础上获得对社会产品的 占有和享用 , 才 能实现自身 的生存和 发展。社会就是由生产 关系及政治、 文 化等社会关 系组成的 一个巨大的关 系系统 ; 而在 这一 切关系 之中 , 利 益关 系是核 心 , 其他社会关系是利益关系在不同 领域的投 射。每一个社 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 为利益表现出来 , 政治关系 尤其体现 了这一点。它首先是为 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 政治 权力不过 是用来实现经 济利益的手段。在当今社会 , 利益已 经开始分 化 , 利益主 体开始 多元化 的时候 , 社 会、 政 府的各 种决策 , 在 很大程度上已 经是不 同社 会利益 主体 博弈的 过程。 对利益 的追求是社会 前进的不竭动力 , 利益关 系的失调是 一切社会 矛盾和社会问 题的源头。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 人们 奋斗所争 取的一切都与 他们的利益有关 , 利益总 是或隐或显 地驱动或 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正是因为社 会个体对 利益的不懈 追求 , 人们才保持昂 扬的斗志、 奋斗的热情 , 进而 使社会充满 活力 , 并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 面 , 在 人们围绕 利益展开的角 逐之中 , 如果 得不 到有效 的调 节和 规范 , 必然 引发经济社会 矛盾 , 从而破坏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 是针对 利益关 系不协 调的社会 现实 提出来 的。如今我国利益关系 不协调问题比 较突出。首先 , 城乡发 展不协调。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 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 全国 13 亿人口 , 近 60% 生活在农 村。城乡差 距持续 扩大 , 已 经成为 当前社会经济 发展中 的突 出矛盾。 城乡差 距的 本质 内涵是 农村居民的利 益得不 到有 效保障。 中国社 会科 学院 最近发 布的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 2008) !指出 , 过去的 17 年 , 我国城 乡居民人均年 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 了近 12 倍 ; 数据 显示 , 1978 年 ~ 2007 年 , 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 收入增加 了 7 . 5 倍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 3 倍 ; 2007 年 , 城 镇居民家 庭恩格尔系数 已降为 36. 3 % , 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 1% , 后者比前 者高 了近 7 个百分 点 ; 同期 城乡 居民 人均 收入相差高达 近万元。城乡差距的拉大 , 势必影响 农村经济 社会的发展 , 进而影 响和制 约整 个国民 经济 的发 展 , 影响整 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 , 区域发展不 均衡。由于市场 经济体制 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 因 , 我国东、 中、 西部地区发 展存在着 较 大差 距。东部 已经 率先 发 展起 来 , 如东 部五 个省 的 GDP 占全国 GDP 总量的 50 % , 西部 12 个 省 GDP 仅 占全 国 GDP 总量的 18 % , 上海和贵州的人均 GD P 相差 13 倍。国家统计 局科研所发布 的 2008 中 国地 区经 济监 测报 告 ! 显 示 , 2007 年 , 中国区域经济明显地呈现中部崛 起特征。但从 总体水平 上看 , 由高到低的东 、 中、 西阶梯经济结 构依然存在。西部地

墨子读后感和平主义和爱的理念

墨子读后感和平主义和爱的理念

墨子读后感和平主义和爱的理念在《墨子》一书中,墨翟主张尚同而制异,推崇“非攻”、“兼爱”等和平主义和爱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但为中国古代文化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和哲学,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

本文将从和平主义和爱的理念两个方面,分析墨翟的思想,探究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一、和平主义在《墨子》一书中,墨翟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即坚持不主动攻打别人,不使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

他认为,通过和平的方式去处理矛盾和纷争,才能够得到长久的和平与安宁。

可以说,“非攻”思想是和平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强调的是不以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去解决矛盾。

这样的思想不但符合人类道德伦理,也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利益。

同时,“非攻”思想也在今天的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国际关系中,也需要各国尝试探索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而不是通过战争、武力解决问题。

同时,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也应该坚持“以和为贵”,在处理纷争和矛盾时不轻易采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兼爱墨子的另一个思想是“兼爱”,即坚持不分种族、地域、国家、阶层等差别,将爱心扩展到所有人身上。

墨子认为,只有兼爱所才能够实现和平,消除差别和冲突,使社会进入一个更为美好的境界。

可以说,“兼爱”思想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它强调的是所有人具有平等的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爱。

这样的思想不但符合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要求,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福利。

同时,“兼爱”思想也在今天的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更需要我们用“兼爱”和“友好”去促进交流,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应该坚持“兼爱”,尊重一切人的人权和自由,不轻易将人们区分开来。

结语墨子的和平主义和爱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启示和应用。

坚持和平、尊重人权,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进的方向。

墨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墨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东省滕州墨⼦纪念馆前墨⼦的雕塑。

墨⼦(约公元前468-前376),中国先秦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

据《韩⾮⼦》、《庄⼦》等中的著述,墨学在先秦时代与儒学并称“显学”。

墨⼦虽然曾经向儒家学习过,但是后来他认为儒家学说繁琐不容易实⾏,儒家所主张的厚葬会浪费钱财从⽽使得⽼百姓贫穷,儒家所主张的长时间为死去的⼈服丧容易伤害到活着的⼈的⾝体,也会妨碍⼈们做事,于是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周代的礼制⽂化,⽽推崇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的主张,提出节⽤、节葬、⾮乐等观点来治理社会。

与孔⼦的理想在于构建贵族精英政治不同,出⽣平民的墨⼦是⼩⼿⼯业者的代表,基于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提出了与今天时代精神更相契合的思想学说。

兼爱:⼈际、国际关系中的互利互惠 墨⼦思想的核⼼主张是兼爱互利。

所谓兼爱就是提倡⽆差别的爱,即君⾂之间、⽗⼦之间、兄弟之间、国与国之间都不能互相损害,⽽应该互爱互利。

墨⼦认为,天下的盗贼、战争等社会乱象,都是因为相互之间不兼爱所导致的。

因此,要实现天下⼤治,必须提倡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亲若其亲,视⼈之⾝若其⾝。

尤其要强调的是,处理社会关系必须按照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原则来进⾏。

⽽且,在墨家看来,兼爱不能只停留在⼝头上,必须体现在实际的⽣活中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即做对对⽅有好处的事。

《墨⼦·经上》说:“义,利也。

”义可以通过利来体现。

墨家强调义,但这种义⼜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利来实现。

墨⼦的兼爱与孔⼦的仁爱是有区别的。

孔⼦谈爱时不谈利,仁爱作为⼀种理想,其君⼦所能达到的⾼点与兼爱所强调的内涵并⽆⼆致。

但问题是,在现实中,修成君⼦的⼈鲜少。

此外,仁爱从⾎缘出发,建⽴在亲情之上,尽管在以⼩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在以商业活动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与启蒙思想所倡导的博爱精神总是隔着⼀层捅不破的纸。

墨⼦提出的兼爱,其核⼼内涵是平等精神,旨在打破⾎亲伦理的局限,坚持贵族与平民、⼤国与⼩国之间都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精神,折射出了墨⼦思想中的整体观念。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较为接近当今社会价值观。

相对于儒家的君臣父子、道家的修仙问道之流,墨家提倡的"兼爱"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不受血缘宗法制度束缚,使"爱"兼及一切人。

近两百年西方一直压倒东方。

作为东方的主体,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一个体系来抵抗西方,但是当时的传统儒家思想无法适应科技时代,那么中国古代最讲逻辑思维,最讲科学理论的墨家就顺理成章的有了登场机会。

这就有了梁启超先生提倡的"墨学救国",让墨家自历史长河走出来,重现人间。

一、墨子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强本节用等观点,比较全面地体现和阐释了人与人、国与国、国家与人民、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
二、儒学、墨学相通互补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墨学和儒学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希望建立起没有战争,没有争夺,不尔虞我诈而是互助友爱的社会;
三、墨子的思想有其正确性和可能性,只要力行实践,可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四、研究墨子思想,借鉴其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第一篇: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

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

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

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

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

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

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

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

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

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摘要:墨子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墨子;和谐思想;研究墨于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墨子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

重新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寻找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墨子的和谐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规范,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一、人与人的和谐思想(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

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孔子讲“仁义”的基础在于道德本心,即先义后利,而墨子讲“兼爱”的基础在于义利合一,这是墨子“兼爱”比孔子“仁爱”高明的地方。

墨子阐述“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不相爱”现象进行剖析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相爱”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作祟。

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诱因,然而他并不排斥“不相爱”(利己)的存在。

他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墨子·大取》)这是说,爱他人不排除爱自己,在爱人(利他)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爱己(利己),这种双向“互爱”的本质就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复合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
摘要:墨子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和谐思想;研究
墨于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墨子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

重新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寻找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墨子的和谐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规范,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一、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

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孔子讲“仁义”的基础在于道德本心,即先义后利,而墨子讲“兼爱”的基础在于义利合一,这是墨子“兼爱”比孔子“仁爱”高明的地方。

墨子用“视人若已”的换位思考准则来阐释“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准则。

“‘视人若已’,就是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

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枧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之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家,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群臣相爱,则惠患。

父子相爱,则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墨子·兼爱下》)墨子在此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谐调的群体组织的蓝图,在那个时代显示出了可贵的进步意义。

社会是一个隐含着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肯定和理解。

出于对人性、社会的考虑,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而唯有经常地“兼相爱,交相利”,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方营造出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墨子阐述“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不相爱”现象进行剖析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相爱”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作祟。

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诱因,然而他并不排斥“不相爱”(利己)的存在。

他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墨子·大取》)这是说,爱他人不排除爱自己,在爱人(利他)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爱己(利己),这种双向“互爱”的本质就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复合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

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二)“义利合一”的功利观,有利于人们利益分配上的和谐
墨子认为仁义必须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

他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人也。

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

今用人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所以义是天下之良宝。

他还认为,义作为一种道德,必须“有力以劳人。

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墨
子·尚贤下》)也就是说,讲义利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否则只是空谈。

谈到兼爱,墨子同样认为要给人以实际的利益。

他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厌,殁世而不倦。

”(《墨子·节用中》)“示之以利”就是说,要爱民就必须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

不仅如此,他认为发明创造某种机械是否有价值,也应该以是否利人为尺度。

可见,墨子的价值观是把百姓的实际利益置于第一位,不是宣扬个人利己主义。

墨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两点重要的启示:首先,是义利孰轻孰重的问题。

那种认为“君子不言利”“重义轻利”甚至“义而忘利”的道德信条是片面的,它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同样,面对利益诱惑,那些认为“利”就是一切,因而“重利轻义”乃至“见利忘义”更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提倡墨子的义利统一观,保障个人正当利益,鼓励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不能把个人利益狭隘化。

其次,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坚持利人的原则,从“利人”中“自利”,坚持“利人”就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把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在经济活动中不谋非义之财,不求非义之富,坚决反对侵吞国家、集体财产和侵犯他人利益的损人利己行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节用”的可持续消费观
墨子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消费观。

针对当时的侈靡风俗,墨子发出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呐喊,同时也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的建议,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合理地利用资源,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墨子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墨子·节用中》)这里是说凡是天下的百工,各自从事所擅长的技能,只要能够供给民用就可以了。

墨子在此强调了人在自然面前要有所节制,生产要有限度,开采资源要适度,不要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

墨子说:“爱尚(上)世与后世,一若今之世”(《墨子·大取》)这里是说,爱后世就要为后世子孙设想,在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消费需求的同时,必须要兼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能利于今世,但害于后世。

同时墨子还在《墨子·七患》中分析了统治者如何做到“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他提出的对策为“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他认为统治者不要为满足一时需要而过度地索取自然,而应建立长效机制,居安思危,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道。

墨子强调说:“古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续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

’不极五昧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墨子·节用中》)人们没有必要在饮食上过分讲究色香味的调和,追求珍贵罕见的食物,只要能够强身健体就足够了。

墨子在此提出了一种十分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一环就是要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科学消费,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节用”思想恰恰体现了这种要求。

但墨子的前瞻性还在于他对一般民众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养成一种崇尚简朴,反对奢靡的消费习惯。

这种全民动员式的可持续消费观无疑为当前我国资源紧缺的现状开了一剂良药,对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很大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