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共46张PPT)

使用滴管时,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于容器正上方。
将装满水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然后将水倒掉, 呼出气体中含CO2较多
5)迅速将烧杯倒转,并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再盖上玻璃片。
探究1:两种气体中CO2含量的多少?
呼出气体
浑浊
空气 不浑浊
现象 在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 空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D 澄清的石灰水
)C
D 水蒸气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CC甲甲中中熄变灭旺,,乙乙中中变熄旺灭
B 甲、乙都变旺
D 甲、乙都熄灭
二、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① 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含 量 。多
在空气中的石灰水不浑浊。
结论
呼出气体中含CO2较多
探究2:两种气体中O2含量的多少?
呼出气体
空气
很快熄灭
继续燃烧一会儿
现象 结论
在呼出气体中的木条很快熄灭, 在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一会儿。
空气中含O2较多
探究3: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有何现象? 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 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结论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多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F、铁生锈;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究
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验证 记录与结论
化学学习的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性质(共14张PPT)

新课讲解
三、运用物质的性质解决问题 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性质:氧气能供给人呼吸
决 定
用途:氧气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登山、潜水、航空等领域。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强化练习
1、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B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方法点拨】明确物质的用途依据物质哪些性质,然后根据化学性质的概念进行判断。物质在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解析】A、无水酒精可以溶解手机屏幕上的赃物,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属于物理性质; B、水垢不易溶解于水,但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的盐,故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是利用了物 质的化学性质;C、食盐易溶解于水,可用水溶解后洗净,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属于物理性质; D、植物油不易溶解于水,不能用水洗净,可用汽油洗去,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属于物理性质。
强化练习
3、下列关于氧气的“自述”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C ) A、我能让铁生锈 B、我能使食物腐烂 C、加压降温我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 D、我能供给呼吸
【方法点拨】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 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解析】A、能让铁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B、能使食物腐烂,是利 用了氧气的氧化性,是化学性质;C、加压降温我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 来,是物理性质;D、能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课件 (共33张PPT)

知识网络
走进化 学世界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实 验探究
➢ 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化学实验 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物质的加热 ➢ 实验仪器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例题解析
►类型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判断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认识。 例1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理解 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请仔细思考,完成下面的题目。 (1)现有①湿衣服晾干②铁锅生锈③轮胎爆炸④镁条燃烧⑤衣 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⑥食物变质⑦电灯发光⑧冬瓜腐烂,八种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知识点2 化学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反思与评价
解释与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设计实验
实验验证
收集、整理 实验数据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白色块状固体,__质__软__,无气味,__难___ 溶于水,密度比水__小___。 (2)燃着时: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分别为_外__焰___、 _内__焰__和_焰__心__,其中_外__焰_温度最高,焰__心__温度最低。 在蜡烛的火焰上罩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 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二__氧__化__碳___生成。 (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_蜡__烛__蒸__气__凝__成__的__小__颗__粒___。
知识回顾
知识点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理变化:_没__有_____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_形__态___的变化。 2.化学变化:_有___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_颜__色___变化、放 出__气__体__、生成_沉__淀___等; ②常伴随__能__量__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全)ppt课件

A,数学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经验积累
2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香烟烟气中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吸烟有害健康。
B食用经甲醛水溶液浸泡的水产品对人体有益。
C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天然物质都无毒无害。
1B 2A 3D
3、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
头
12、“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下列不符合 此主题的是( ) A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B发展快速公交,减少私车出行。 C积极开展和利用新能源。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1.2化学实验室之旅
.
一.常用化学仪器:
1、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 温或加热时使用。 ①加热时,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加热时, 不能用手拿,要用试管架夹持; ③加热时,不可将口朝向自己或他人; ④加热时, 外壁应干燥,并使其均匀受热; ⑤ 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1)构造:灯壶、灯芯管、灯帽。 (2)火焰: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
最高,焰心最低,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 精灯的外焰。
.
6、酒精灯使用时应注意事项
⑴查:使用酒精灯前: ①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
需剪去少许使其平整。 ②检查灯内有无酒精。保持灯内酒精量占酒精灯
容积的1/4 ~2/3。 ⑵添:①要用漏斗添加。②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 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⑶点:
炼钢(6)提出原子—分子论(7)人工合成蛋白(8)发现元素周
期律 A(2)(4)(6)(8)
B(1)(3)(5)1(0B7) 11C 12D
C(1)(3)(4)(8) D(4)(5)(7)(8)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PPT课件

二、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三、中学化学常用仪器简介 (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
除上述九种外还有以下十几种
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及注意事项
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2、割
伤:用3%的双氧水清洗,再贴上
止血贴。
3、烫
伤:在烫伤处涂上烫伤膏或万花油。
4、吸入有毒气体: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并请医生 处理。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 1、取用药品的“三” 不原则:不摸不尝不猛闻
•2、注意节约药品:
•⑴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
•⑵未指明用量取最少量:液体1mL-2mL;固体 盖满试管底部。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 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标签要朝向手心?
a
3、利用右图装置,怎样操
b
作可比较呼出气体与空气中
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低?
澄清石灰水
先从b端吸气一段时间,看到澄清石灰水无明显 变化;再从a端吹气同样长时间,看到澄清石灰 水明显变浑浊。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比空气中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规则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及区别。
2.能对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进行判断。
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共33张)

5.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 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 生能量的是( C )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利 : ______________ ;
弊 : _______________ 食物腐败等。
注意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 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现象,但 有这些现象产生的不一定是 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但它是物理变化。 爆炸是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无
有
无
有
二者常常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 化共分为几类,如何区分他们呢?
实验一:水的沸腾(仪器名称)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
上,如右图所示。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至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观察现象。
实验二:胆矾的研碎(仪器名称)
开阔视野:
熔点: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物质时的温度, 像冰熔化为水。 沸点:液态物质转化为气态物质时的温度, 像水沸腾为水蒸气。 密度: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温馨提示:怎
性质: 能(够)、可(以)、(不)易、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58张PPT)

5、下列玻璃仪器名称错误的是:
D
分液漏斗
A.普通漏斗 B.锥形瓶
C.集气瓶
D.长颈漏斗
6、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B
超过1/3
精确度为0.1g
(1)量取8 mL稀硫酸,应选用 __1_0___mL的量筒,量取时视线 水平 。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用_清_水_清_洗,再去吸 取其他药品。
·人教版
药品取用的原则
1.“三不”原则: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 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 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 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 在指定的容器里。
练习:判断下列变化
物质的变化
注意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 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 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 粒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 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 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 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①死灰复燃
化学变化
②加活性炭去掉红墨水中的色素
物理变化
③氮气通入水中 物理变化
④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判断
⑤块状氢氧化钠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粉未 化学变化
⑥干冰做人工降雨 物理变化 ⑦镁粉做照明弹 化学变化 ⑧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化学变化 ⑨工业制取氧气 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判断
生石灰做干燥剂 化学变化 固体氢氧化钠做干燥剂 物理变化 浓硫酸做干燥剂 物理变化 用柠檬酸和小苏打自制汽水化、学变化 天然气爆炸 化学变化 车胎爆炸 物理变化 石墨制金刚石 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课ppt课件

再见!!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基本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6、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 上出现一层水雾 7、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8、铜的熔点是1083℃ 9、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千万 种,就本质而言只有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我们还学习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锈 3、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4、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5、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 碳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 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节 日 焰 火
燃 烧
钢 铁 生 锈
千姿百态的物质间,存 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 变化着。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
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
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
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
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
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
(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4.[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5.[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
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
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
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
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
定律等。
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
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
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
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
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
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
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
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
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
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
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