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唐时期,文学繁荣,众多才子佳人涌现。

在这群文人之中,白居易被誉为“诗鬼”,他的诗作流传千年,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大林寺桃花》被誉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您带来《大林寺桃花》的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如下:本首诗共计四十二句,以七言绝句为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桃花的开放和凋落,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流失和人生寂寞的思考。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春归的长恨,以及对桃花盛开处的一种迷惘。

作者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描绘黎明时分的景色,突出了桃花的艳丽。

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更加凸显了桃花的美丽和璀璨。

接着,作者运用“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长江奔腾之势,同时抒发了自身对岁月流逝和无法停留的悲伤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自身身体状况的感慨。

而后几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则是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忧愁的思考。

人生就像繁霜染白了鬓发,同时也使得新停浊酒杯,表达了岁月不饶人,及时抓住当下的态度。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唐诗《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江州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大林寺桃花古诗相关文章,欢迎大家浏览。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古诗词全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前言】《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

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翻译】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鉴赏】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大林寺桃花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春天的古诗之大林寺桃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带拼音、注释、译文)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带拼音、注释、译文)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带拼音、注释、译文)
《大dà 林lín 寺sì 桃táo 花huā

作zuò 者zhě:白bái 居jū 易yì
人rén 间jiān 四s ì 月yuè 芳fāng 菲fēi 尽jìn

山shān 寺s ì 桃táo 花huā 始shǐ 盛shèng 开kāi。

长cháng 恨hèn 春chūn 归guī 无wú 觅mì 处chù

不bù 知zhī 转zhuǎn 入rù 此cǐ
中zhōng 来lái 。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注释:
山寺:指大林寺。

长恨:时常抱怨。

不知:岂料,想不到。

译文:
四月里花儿都已经凋零,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时常抱怨春光逝去无处寻觅,想不到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简介: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

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

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

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

【原文】《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国三大诗人,人们尊杜甫为“诗圣〞、“诗史〞,尊李白为“诗仙〞,对白居易称“诗魔〞等,日本学界那么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而李白的“诗仙〞是清代文人给予的称呼。

因此,学者认为:中国诗坛应该是一圣二仙。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 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 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 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 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 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 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 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 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 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 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 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 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大林寺桃花全文注释赏析

大林寺桃花全文注释赏析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考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考点

》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
思 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 想 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 内 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 容 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
来罢了。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
术 特
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

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
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
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
。”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
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
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
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
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必背名句
考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 指庐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指花凋谢了。
山寺 指大林寺。

始 才,刚刚。

长恨 常常惋惜。
春归 春天回去了
觅 寻找。
不知 转
此中
岂料,想不到。 反。 这深山的寺庙里。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 译文 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

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原文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
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
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

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

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

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

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

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
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

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