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教学总结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优秀3篇)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优秀3篇)《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篇一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材中给我们展示“饮料加工厂”情境,但孩子并没有到过饮料加工厂亲身体验过,对有些工具压根就不知道,不好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卷帘门、推拉窗、摩天轮、电梯、时钟、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区别平移旋转,学生碰到困难,如观察“饮料加工厂”,当孩子们觉得安装灯泡、拉杆的运动是什么时学生有较大分歧,及时的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为让学生主动学习,我创设“喜羊羊搬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
我想这样上也许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一看:引导观察喜羊羊平移,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反思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理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问题分析在讲解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理解不深入:学生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的原因和影响没有全面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知识上,无法灵活应用。
2. 判断错误:学生在应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无法正确分析物体运动的方向。
3. 缺乏实践应用:学生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缺乏实际的应用和体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相结合。
二、改进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改进方法:1. 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化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力的作用和运动方向。
2. 强化实践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我增加了实践应用的环节。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运动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物体在地表水平运动时的方向变化,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3. 多样化教学手段:为了增加学生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兴趣和参与度,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效果通过采取上述改进方法,我观察到学生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的原理,并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变化。
同时,他们在实践应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一些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1. 教学方法:虽然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出发,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
公转,其他运动形式没有涉及,这体现了新课标“培养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本节则侧重介
绍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利用“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教学目标
等。这里教师不要匆忙下结论,可以告诉学生必要的背
景知识,如“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等,引导学生
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同
学的探讨,独立地得出结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产生昼夜交替”部分,教师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
组(每组 4 人),共同完成本部分的学习。首先观察地
球仪,找到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上面立一根牙签,用橡
2.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创造 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 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称
在第一节讲述了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从
这节开始,教材将眼光从宇宙转移到了地球,并且用两
节的篇幅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
地球的运动。其实,地球的运动非常复杂,除了自转和
教材分析 公转外,还有许多运动形式。教材主要从与类的关系
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我们理应积极投身于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中。例如,选取课程 资源成功利用的案例,进而找出其一般规律,形成特定 的利用风格。再如,积极参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形成 具有学校特色和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校课程资源库,进而 实现校内共享、校际共享乃至城际共享。
第8课时做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 中砂金含量较多,许多人 在砂中淘金,这些人一部 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 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 为什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原因: 地球的自转。
2、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地球上所有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 偏向力的影响,对吗?
2、从赤道上向南北沿180°经线发射炮弹,它们的运
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A、都偏向东
B、都偏向西
C、北半球向东偏,南半球向西偏 D、都不偏离180°经线
3、南北半球分别有一个物体自西向东运动,
下列有关其偏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都向高纬偏转
B、都向低纬偏转
C、都向南偏转
D、都向北偏转
4、东经20度,南纬30度的地方,沿东经20度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对吗?如果不对,具体是怎么偏的?
3、偏转规律:
(1)、在北半球 向右偏,在南半 球向左偏;赤道 上,物体水平运 动不偏向; (2)、随速度和
纬度增大而加大
偏转。
判断方法——左右手定则
特征: 只改变水平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
动的大小。
请判断偏转方向
② ①
经线向赤道方向发射炮弹,炮弹将落在(B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5、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一般面对
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
2021/1/8
A 岸。据此判断该河流位于( )
A、北半球
B、赤道上
C、南半球
《地球运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教学设计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学设计一、说课标课标要求:2017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地转偏向力部分是这样表述的“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应是结合同学们生活相联系的实际案例,可操作可直接感知的最好。
“说明地球运动的意义”应有逻辑地把地转偏向力和地球运动的关系阐述清楚,首先从整体上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运动之一---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其次地转偏向力的成因、规律、影响随地球自转的各地不同产生差异,最后应说明具体差异与实际迁移运用。
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案例,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采用地转偏向力实验和长江三角洲地形图,讲述地转偏向力相关知识,并且运用于乡土地理案例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与思考的方法。
二、说教材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初次涉及,随后大气运动、洋流部分都运用到,尤其是在大气运动部分确定风向时尤为关键。
从教材位置看:本节内容被编者放置于第一章中,也就是开启学习整本书的“大门”,就能很充分的证明其发挥着基础作用。
从内容体系看:它是其他章节内容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把握了本节的内容,才能顺利的学习随后的章节。
分析:结合图例、具体案例分析阐述其影响,凸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生已有的前备知识基础是通过前二节的学习,已对地球的运动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和现象等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认知。
对于动手做试验,学生活跃积极,也有对未知原理的好奇的心理特点。
认知特点:高一学生的逻辑性较高年级的较差,正在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后进行总结归纳来说明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和方法的判断,也利于学生形成逻辑性思维。
分析:重视典型实例的提供,已拉近学生与教材、教学之间的心里距离,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四、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景观图,能够说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
(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 地转偏向力专题复习资料

地转偏向力专题复习讲解一、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引起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
我们把这一由于地球自转引起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假想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实际上,地转偏向力不是真实的力,而是假想的力。
如果以宇宙空间为参照物,由于地球自转,引起地表不同纬度地点的东西南北方向,在宇宙空间以不同的角度,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变化,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向左)、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向右)旋转,而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保持惯性(方向不变),但是,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视当地东西南北方向固定不变,这样,日月星辰和宇宙空间自东向西绕地球旋转,地面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二、方向大小: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两极最大,赤道为零。
其大小随地理纬度(φ)、运动物体大小(M)和速度(V)、地球自转角速度(ω)的增加而增加,即F=2MVωsinφ。
由于它的作用,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
北右南左,向极偏东,向赤偏西,向东偏赤,向西偏极。
三、影响:1.大气运动:①风向:在气压图上,高空风(地转风),忽略了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等压线愈密,其值愈大,它是风的原动力)和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北右南左,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二力平衡,风向平行等压线,北半球风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南半球风的左侧为高压、右侧为低压。
地面风(摩擦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为阻力,地面愈是粗糙不平,其值愈大)三力平衡,风向斜交等压线指向低压,北半球风的右后侧为高压、左前侧为低压,南半球风的左后侧为高压、右前侧为低压。
②气旋(包括台风,锋面气旋):中心低压,四周高压,在以上三力作用下,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地面空气从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
赤道低压,没有地转偏向力,不会形成气旋和台风,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形成对流雨。
地理实验《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教学反思2

1、办法总比困难那多。
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我们所用的红色液体是稀释后的红色墨水,但其流速过快,观察困难,实验几次,效果都不理想,不适合课堂演示。
而且,红色墨水是化学合成剂,污染伞面后难于清洗。
实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实验过程中有同学发牢骚、打退堂鼓,产生放弃实验的想法。
但经过老师鼓励、动员,我们又重整旗鼓,认真研讨,决定另辟蹊径,到学校食堂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
我们分别用面粉、生粉、辣椒酱、胶水稀释液、食用油等替代红色墨水稀释液做试验,经过不断比对,终于确定食用油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液体。
在液体下注时,我们开始用茶杯,发现很难控制液体倾注量,于是改用小口饮料瓶替代,取得较好效果。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实验,不论是实验器材,还是实验步骤看上去都非常简单,几分钟就能完成。
但实验小组实际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实验。
同学们感叹道,事非经过不知难呀。
2、地理实验能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实验操作中,转伞把的同学、滴注液体的同学、实验观察与记录的同学,要通力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遇到挫败需要大家互相鼓励、加油以增强信心,在合作解决困难过程中我们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
实验过程中,我们互相讨论、争论、辩驳,激发了灵感,找出了解决问题新路。
原始实验设计方案中我们只设计了从高纬向低纬物体运动时偏转现象的演示,奚彩华同学还突发奇想把伞把倒过来做从低纬向高纬物体运动时偏转现象的演示,大家为他拍手祝贺。
我们觉得实践过程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3、科研独具魅力。
大部分同学眼中的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是神圣的,但他们也是“科学怪物”。
原来想象中的科学家们生活单调乏味、少有乐趣,科学家的境界离我们太遥远了,他们值得称颂,但难于学习。
在实验过程中,当多次失败后终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当某位同学产生了一个创意,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实验方向时,大家欢呼雀跃、互相击掌庆贺,感觉爽极了;当我们教室内成功做好演示实验时,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内心感到相当骄傲与自豪,我们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魅力,感悟到科学研究不总是枯燥乏味,辛苦过后必有甘甜。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时1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案(含解析)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时1 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一、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
2.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4.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判断1.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存在昼夜现象。
( × )2.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 √ )3.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相同。
( ×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产生原因: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这种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被称为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思考 在下面示意图中用实线箭头标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后的方向。
答案探究点一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上图是利用Google Earth对北京时间12月22日同一天上午8:00和晚上20:00太阳照射地球的截图,对比观察两幅图,思考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中的昼夜分界线分别是什么线?判断理由是什么?答案图甲中的昼夜分界线是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该线上的各点都将进入昼半球,所以该线是晨线。
图乙中的昼夜分界线是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该线上的各点都将进入夜半球,所以该线是昏线。
2.在以下两幅图上画出图甲、图乙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标出自转方向、太阳光线、晨(昏)线、回归线、极圈并用表示夜半球。
答案示意图如下:3.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晨昏线什么时间与经线圈重合?答案始终垂直。
春分日、秋分日。
4.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怎样移动?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和太阳直射纬线度数有什么关系?答案自东向西。
互余。
5.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若有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多长时间?答案有。
昼夜交替周期为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课标解读
利用实验法理解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并掌握发生偏转的规律。
解释地转偏向力造成的一些地理现象。
学法指导
“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这部分内容也是本章一个重点,对于“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可以利用地球做一个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理解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教材总结发生偏转的规律,最后利用“问题生成”来我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重难点: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的规律。
导学材料: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过程中产生地转偏向力,这种力这使得除赤道外地球表面上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其偏转规律是: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转。
见下图:
赤道
地转偏向力
知识记忆与理解(第一学习时间)
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系统化,系统形象化)
基础知识交流(知识系统化,问题层次化)
1、在一战期间,德军用他们引以为豪的射程为113千米的大炮瞄准目标轰击巴
黎时,懊恼地发现总是向右偏离目标。
你能帮助他们解释下原因吗?
2、下图中,实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虚线表示运动物体的实际方向,正确的是()
0°
30°N 0° 30°S
技能应用与拓展(第2学习时间)
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系统个性化)
地转偏向力
【互动探究】下图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最终将分别与河流的哪一岸相连?为什么
【互动探究】一条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基下游则北岩冲刷的厉害,南岸入海口三角洲,则北河的位置和流向与下列图示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补充阅读: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进一步说明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
河道右偏,长江口水道被河口沙坝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水道泥沙沉积较快,不断淤塞,长江北岸三角洲,沼泽地及边滩连成一片。
发育了广阔的三角洲
思维探究与创新(第三学习时间)
知识测评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