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古诗词赏析常用术语

古诗词赏析常用术语古诗词赏析常用术语一、分析关键字词在古诗词中的作用①动词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②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生活形象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二、看语句表达1、颠倒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2、省略成分——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三、古诗划定类型基本提问方式: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诗歌类型表现手法不借助外物诗直抒胸臆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怀诗叙议结合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四、古典诗歌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①忧国伤时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②人生志向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③人生感受A伤春悲秋之情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D告慰平生的喜悦④思乡怀人A羁旅愁思B思亲念友C边关思乡D闺中怀人⑤长亭送别A依依不舍的留恋B情深意长的勉励C坦陈心志的告白六、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①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爱恨情长的形象概括诗歌的公式: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形象。
七、语言特色类——主要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主要问法: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常见语言特色方面术语集释1、语言风格类①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用抽象手法写作文

用抽象手法写作文绘声四境界(文/雷元周)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
我们的耳朵,每天无时不在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作文,也要经常写到声音。
这里所说的绘声,就是要把写进作文中的声音描绘得逼真生动,收到以声传神的效果。
绘声一般可以分以下四层境界。
第一境界是直接绘声。
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
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海滩。
”这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绘声方法,平实质朴,真切自然。
当然也可以运用象声词使句子更生动一些,如朱自清在《春》中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象声词“嗡嗡”,就形象的摹拟了出了蜜蜂的声音,令读者如闻其声,仿佛看到了成群的蜜蜂闹哄哄的热闹情景。
第二境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绘声。
如简桢在《夏之绝句》中写蝉声:“突然四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
”将突然爆发的蝉鸣比作是“四面楚歌、鸣金击鼓”,形象的写出了蝉声的骤发之突兀与音响之宏亮,给人感觉深刻。
比喻绘声,一般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可想的各种声音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象声词摹拟的声音,并能较具体的描绘出其中的区别。
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也有的人像闷砂罐,这样就细致分明的再现了声音形象。
第三境界是通感绘声。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这样描摹歌声:“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约有两三公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歌声本来是可闻而不可见的,作者在这里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突发歌声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来形容歌声的转折回环,用“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来摹写歌声曲声的缭乱众多,将无形的音乐有形化,把白妞精湛绝伦的说唱艺术深入浅出的表现了出来。
修炼“化功大法”,创建高效政治课堂

修炼“化功大法”,创建高效政治课堂创建高效政治课堂,切实的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出色的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教育教学任务,政治教师在政治课中应修炼“化功大法”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抒管见:一、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那政治教师面对枯燥、抽象的理论应怎么办呢,这就要先修炼“化功大法”的第一重——“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修炼方法为:第一式:“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政治教师应把理论与生活实际多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
例如,经济理论中“价值规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是学生感觉非常抽象与难以理解的,它一方面说要等价交换,即“价格与价值相符”;可另一方面又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价格与价值不相符”,还说这就是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表现形式!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当然是回归生活。
可以举学生自己的例子(还可以用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的例子):某天,甲同学请乙同学帮打扫教室,乙同学以一句“我和你只有一点点熟”婉然拒绝——说的是“熟”,可真正表达出来的信息是“不熟”;学生听后会心一笑,问题迎刃而解。
第二式:“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一个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地津津有味地听课,完全地融入到了无痕迹的课堂双边互动之中,以至于浑然不知当时已是何时自己身在何方;待铃声响处,惊回首,才猛然发现一节课竟已过去!——这,也是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以及高效政治课堂的应有表征。
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那么容易的,政治教师除了要注意自身形象(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设置悬念或“留白”等之外,还要特别重视提炼教学语言;而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中最突出、也是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那就是幽默的语言。
幽默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更加生动和具体。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作为学生,当然希望老师在课堂把气氛活跃起来,也就是说老师讲课要生动有趣,让我们感到轻松、愉快。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转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浅谈转换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2013-03方法交流虽然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中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所以教材中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现象的直接得出对学生的理解有极大挑战,这是教材应用转换法的初衷。
所谓物理实验中的转换法,就是当某些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而另外一些物理量易测量,且两者之间可以用物理原理联系起来时,采用“嫁接”的方法,通过转移实验手段,达到化不易为易,化不能为能。
间接测量某些物理量,一般都用转换法。
物理实验中利用转换法不仅使学生的转换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还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帮助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由表及里,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很快地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
另外还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实验测量工具的原理、结构,并按使用规则和程序进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简单说来初中物理实验中运用转换法有几点好处,下面就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中应用转换法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放大实验现象,复杂问题简单化理解物理概念不一定直接从概念入手,可以从引起的物理效应入手,利用效应的宏观性体现概念的抽象性和微观性,从而使问题简化。
在学习“声现象”时就多处用到了转换法。
例如:在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时,通常物体发声振动时的振幅较小,用肉眼不易观察得到,所以教材为了突出物体发出声音在振动这一现象,特意通过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其他效果如激起水花、使悬挂着的乒乓球被反复弹开等明显的视觉效果来转换其不易觉察到的振动,放大了实验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如(图1),鼓面振动的振幅不易察觉,我们给上面撒一些小纸屑或者撒一些小石子,这运用的就是转换法。
用这些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过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纸屑发声喇叭图1图2电压是电子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图2)的原因,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概念,如果此时将瀑布的高度差转换为电压大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瀑布形成的原因了。
从具象到抽象:赋予儿童思维自然生长的力量

从具象到抽象:赋予儿童思维自然生长的力量作者:张明华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7年第11期摘要:具象思维是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具象思维,包括实物具象、替代物具象、图形具象以及符号具象等。
借助于具象,能够将隐性的数学知识变成显性,将无形的数学思想变得有形,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
从具象到抽象,能够赋予儿童思维自然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具象思维;抽象思维;自然生长儿童数学思维是感性、具体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具象材料,引导儿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抽象,进而形成儿童思维自然生长的力量。
所谓“具象”,是指“具体的形象”(参见《现代汉语词典》2015年第6版),所谓“具象思维”,是指借助具体的物象、具体的形象而展开的思维。
具象给了儿童数学思维有力的支撑,能够让儿童的数学思维软着陆。
一、借助“实物具象”,化隐性为显性所谓“实物具象”,是指借助实物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实物材料包括一切实物形态的学具、教具和其他用具。
由于实物具象具有可观可感的特性,因此能够将问题中隐性的数学特征彰显出来。
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实物教具、学具,或者进行直观演示,或者引导学生主动操作、构建、运演、判别,进而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思维根基。
实物具象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媒介,它既不是表象,也不是言语符号,而是一种感知本身。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实物具象资源。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学生对于“等底等高”或者“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难以理解。
为此,笔者让学生拿出钉子板学具,用橡皮筋围成了一个底是7,高是4的三角形,学生计算出三角形面积为14。
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拉着三角形的顶点不断向右移动1格、2格、3格……学生刚开始仍然动笔计算。
当算了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后,学生不再计算而是直接报出了答案。
这时,有学生说,只要三角形的顶点在一条直线上移动,三角形的面积就相等;有学生说,不仅三角形的顶点要在同一条直线上移动,而且三角形的底边要保持不变等。
小学语文小升初阅读题专项精讲《8.词语句子表达效果》

学校姓名班级___________ 座位号……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词语句子表达效果赏析理解汇总词语的考点考点一:说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考点二:说出该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含义+表达效果)综合答题流程: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从词语的表现手法分析(一)贬词褒用(二)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例: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三)运用修辞,通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例:海水舔着你的脚丫(四)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如何分析答题流程: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化静为动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例子: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六)词性转化,比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例子: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词性;2、联系本义;3、联系语境。
真题演练留守乡村的爷爷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
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
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
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发布时间:2023-06-20T05:10:08.679Z 来源:《教育学》2023年4月总第317期作者:李淑丽[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的发展还不成熟,对纯粹的数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在理解数量关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教学,就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而且数形结合既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光明小学122000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对纯粹的数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在理解数量关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果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而且数形结合既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即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收到“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的发展还不成熟,对纯粹的数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在理解数量关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教学,就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而且数形结合既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数(抽象)与形(形象)之间的对应与转化,把抽象(无形)的数学语言和直观(具体)的图形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完成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的理解算理过程中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仅仅重视算法的多样化,却往往忽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数学算理的理解中,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摘要: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往往贯穿一些抽象深奥的物理概念、规律或现象,如电流、磁场、内能等。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再加上心理和思维的特殊性,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存在较大困惑。
为使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教材通常应用转换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抽象;转换法;物理实验;知识迁移
虽然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中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所以教材中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现象的直接得出对学生的理解有极大挑战,这是教材应用转换法的初衷。
所谓物理实验中的转换法,就是当某些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而另外一些物理量易测量,且两者之间可以用物理原理联系起来时,采用“嫁接”的方法,通过转移实验手段,达到化不易为易,化不能为能。
间接测量某些物理量,一般都用转换法。
物理实验中利用转换法不仅使学生的转换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还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帮助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由表及里,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很快地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
另外还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实验测量工具的原理、结构,并按使用规则和程序进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简单说来初中物理实验中运用转换法有几点好处,下面就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中应用转换法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放大实验现象,复杂问题简单化
理解物理概念不一定直接从概念入手,可以从引起的物理效应入手,利用效应的宏观性体现概念的抽象性和微观性,从而使问题简化。
在学习“声现象”时就多处用到了转换法。
例如:在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时,通常物体发声振动时的振幅较小,用肉眼不易观察得到,所以教材为了突出物体发出声音在振动这一现象,特意通过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其他效果如激起水花、使悬挂着的乒乓球被反复弹开等明显的视觉效果来转换其不易觉察到的振动,放大了实验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如(图1),鼓面振动的振幅不易察觉,我们给上面撒一些小纸屑或者撒一些小石子,这运用的就是转换法。
用这些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过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电压是电子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图2)的原因,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概念,如果此时将瀑布的高度差转换为电压大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瀑布形成的原因了。
另外,电流的热效应中,通电导体为什么会发热,如果用陨石受空气阻碍摩擦发热转化为电流受导体电阻阻碍发热,学生自然容易理解。
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教材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将小于100ml。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
我们可以通过很难压缩注射器内的水来说明水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也可以在注射器内封闭一定量的空气,通过先容易压缩后难压缩来分别说明分子间存
在间隙及斥力。
当然也可以通过把两块铅紧压在一起松开手而不会掉下来的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可以通过扩散现象来说明。
比如将墨水滴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黑了。
或通过让学生闻酒精的气味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二、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现象
在学习磁场知识时,将不可见的磁场转换为铁屑的分布,通过受磁场作用力影响后的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磁场的分布情形。
从而建立磁场的理想模型——磁感线。
还有,对很抽象的电流的磁场,通过通电导线旁小磁针的偏转来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在“探究灯泡的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当电压和电流发生改变时,灯泡的电功率发生改变,但是无法具体计算电功率,这时我们可以根据灯泡的亮度来定性反应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即把实际电功率转换为灯泡的亮度。
以上的转换法中将抽象不可见的物理量用具体的现象表现出来,在提示两者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让学生先观察现象,然后进行知识迁移,由浅入深,梯度介入,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也促成了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难测物理量转换为可测物理量
转换法在测量工具中的应用。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就隐含了一个间接测量原则,即用可直接度量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观察、
不便直接测量的量。
在这里,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而力的大小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力的大小却和弹簧长度的变化有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弹簧的伸长量来量度力的大小。
不仅测力计是这样的,温度计、压强计、电流表、电压表、时钟、速度表都是如此,看见的是长度、角度的变化,反映的是温度、液体压强、大气压强(高度)、电流、电压、时间、速度的变化。
在热学里,也多处用到了转换法。
例如:在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时将水吸热的多少转换为对加热时间的判定,加热时间越长,说明水吸热越多。
类似的还有“探究水和砂石的吸、放热性能”。
这里将加热时间的长短转换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焦耳定律实验中,电热丝通电产生的热量不宜直接测量,通过煤油吸收热量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液面升高,通过比较煤油液面高度来转换电热丝产生电热的多少。
在机械能中,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将动能的大小转换为纸盒滑动距离的大小。
纸盒滑动距离s越大,说明小球对纸盒做的功越多,小球的动能就越大。
同理,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将重力势能转换为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越深,表明重物下落对木桩做的功越多,重物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这里就可以将纸盒滑动距离和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测量出来,分别转换为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具有可测性。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转换为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数目,数目越大,说明磁性越强。
正是由于两者存在内在定量关系,所以可将难测物理量用可见可测可比较的物理量(如长度,角度,时间)进行转化,进而我们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测量仪器。
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转换意识,只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只顾及表面想象,忽视了内在实质而已。
可见,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存在极大的优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知识迁移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潘荔萍.转换法在初中物理实验应用之例谈[j].2012(3).
[2]磨雪英.浅谈转换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2012(07).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秋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