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化抽象为形

合集下载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比喻的多种变化形式

比喻的多种变化形式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本体)(喻词)(喻体)
隐喻〔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本体)(喻体)(本体)(喻体)
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
九种.
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答题模式】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 将思维指向句 子的内部, 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 再联系前后 文, 看看段意, 就可以得出答案。
【课堂训练】 阅读萧萧的《灯火》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
1、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 是很宝贵的 ;
2.灯下的温馨又是更值得珍惜 的人生精神财富。
答案规范用语:1、什么是什么; 2.什么又是什么。
象征和象征意义
• 1.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 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 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 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 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 真挚的感情。
答: 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 用+结合句 1. 比喻、拟人: 生动子形语象境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 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 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 性
•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 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 答题规范用语: •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要点归纳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3.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比喻和象征都是增强表达形象性的艺术手段

比喻和象征都是增强表达形象性的艺术手段

比喻和象征都是增强表达形象性的艺术手段,它们能够让深刻变得显露,隐晦变得明朗,平实变得典雅,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然而这两种艺术手段是有本质区别的。

先看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两处文字:……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药》……我和闰土已隔了一层厚厚的障壁了。

——《故乡》《药》结尾写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圈,是一种象征的表现方法,它一方面象征了革命者是杀不尽的,必将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表明革命的前景光明和充满希望。

而《故乡》写“一层厚厚的障壁”并非实实在在的东西,旨在表明“我”与中年闰土的思想感情的深深隔膜。

这里本体事物并未出现,而出现喻体“障壁”,思想感情上的深深“隔膜”与“厚厚的障壁”的相似之点就是“厚”,就是“隔膜”像“厚障壁”,用喻体代替本体。

比喻,通俗一点讲就是“打比方”,为了描写甲事物(或者说明道理),用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例如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有时“圆”,“呼作白玉盘”(李白《古郎月行》),在李白看来,又圆又亮的明月像白玉琢成的盘;有时“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一弯新月像一张弓。

通过比喻,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经过描绘和渲染,更为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另外,有些道理的比喻,也用浅显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

如鲁迅《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喻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比喻不彻底消灭敌人,反被敌人报复和伤害。

在比喻中,本体、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一种增强形象性的手段。

比喻,在本质上,属于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这一修辞范畴。

凡属于比喻这一修辞格的句子都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包括三种类型:①虚幻世界和梦境,②回忆往事、历史。

③想象、设想之境。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形成反差,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4.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5.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与物烘托人物,或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侧面描写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这样写玛格丽特的美貌的:“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7.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8.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白杨礼赞》《海燕》等。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练习及答案)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练习及答案)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练习及答案)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设问和反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

比喻是一种通过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法。

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容易深入理解,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三部分构成。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XXX《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除了通感,还有一些类似的修辞手法,如“晨钟云外湿”(XXX《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丰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这句话表达了听琴声时能够感受到志向高远、如山般巍峨和如流水般汩汩流动的情感。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是化抽象为形象
• 数学是逻辑缜密的推理, • 语文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 数学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 • 语文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点
• 数学是大海中所向披靡的鱼 • 语文是陆地中无畏不惧的狼 • 数学是身躯渺小的蚂蚁 • 语文是膀大腰圆的老虎
• 数学是蹲在旮旯处要饭 • 语文是站在大街上抢钱
思想格调
网络世界是无拘无束的梦幻仙境 现实世界是受人管制的奴隶生活 网络世界是满足人类欲望的天堂 现实世界是摧残身心的炼狱 数学是一道难以品尝的菜 语文是一口难以下咽的饭
仿写注意句பைடு நூலகம்形式
• 网络世界是飞碟在太空自由飞行 • 现实世界是汽车在路上小心行驶 • 数学是深邃的星空使人充满无尽遐思 • 语文是缤纷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