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Young

鲁迅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1881-1936),中国现
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 基人。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
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徒手请愿
游行群众与段祺瑞政府卫队对峙
逮捕 血衣
屠 杀
殴打
遗骸
写作背景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 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 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 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 钊等人) 盲目地引入“死地” 。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 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 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 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 的开头。墨写的谎话,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 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
叙述为主 议论为主
全文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 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 有机地融成一体。
思考: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 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 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

概 要
作者一再 突出了这位 “真的猛士” 的何种样的 举止形容?
始终微笑着, 态度很温和。
设 想
假如为刘和 汉白玉 珍烈士塑像, 你会选择哪种 黄泥 材料?为什么?
大理石
石膏
青铜
总结中国女性的风格
• 善良而单纯 • 坚忍而上进 • 淡定而从容 • 敢于奉献、敢于牺牲
这些可爱的、可叹的、可敬 的、伟大的女性没有消亡,民族 就会生存,就会斗争,就会发展, 就会强盛。中国有刘和珍以及所 有的伟大的女性,中国就有希望! 国人将踩着猛士的足迹,在 淡红的血色中,迎着希望,奋然 而前行!
她她她她 含含含含 学我 用 着着着着 笑笑笑笑 会们 最 用切提洗 崇感 最 手着着着 敬受 琐 掏冰菜我 与人 碎 着屑篮们 心间 而 猪悉到的 疼亲 朴 吃索村衣 情实 的的边服 ,的 麦萝的 糟卜结 使方 冰 我式 的 们让 池 塘 去
……
还有这样一种女性
敢 于 正 视 淋 漓 的 鲜 血 !
刘和珍烈士,遇害时年仅22岁.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乱如麻!
民贼大试毒辣手,
半天黄尘翻血花!
地流赤血成血洼! ——刘半农
“三· 一八”惨案 中 牺牲的魏士毅,快 满23岁.
“三· 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杨德群,终年 24岁.
据上海《商报》电讯,执 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 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 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 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 队旅官兵,(杀了人)我 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 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 生……”
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 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
由自身的体验理 以自身的醒悟 解了国人的艰难 呼唤国人抗争 在“说”与“不说”之间体会先生的悲哀与 愤怒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表达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表达
"记念刘和珍君"可能是指对刘和珍的追思、怀念之情。
以下是一些表达这种情感的语言:
"对刘和珍君的逝去,我心感慨万分,时常在心底默默地祈祷。
"
"怀念刘和珍君,她的微笑、善良和温暖的言行,仍在我心中永存。
"
"每当想起刘和珍君,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敬意。
她将永远在我的回忆中活着。
"
"刘和珍君的离世让我深感无法弥补的失落,我会用心记住她,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
"
"虽然刘和珍君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影响和价值在我们心中会一直传承下去,永不磨灭。
"
这些语言表达表现了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敬意以及对她精神传承的承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完美版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善意批评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 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思考
“其中”指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句话的意思? 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留了大 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 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
作者的感情基调:
刘和珍 反动当局
悲
爱国青年
愤
无耻文人
“ 为 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中 国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而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死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的 中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国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的 善良与和蔼 青 欣然前往,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年 爱国热忱 ”
对非人间的控诉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 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 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 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 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 恐怖。
我还有什么 白色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话可说呢? 默无声息的缘由?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
流言
物 极 沉默:爆发,灭亡? 必 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段政府卫队开枪,不是为驱散群众,而是要大开杀戒。
士兵没向侵赂者开过一枪,愿意为军阀卖命,镇压人民。 面对这洋的虐杀,政府还振振有辞,
文人要为之辩护,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阅读+高二语文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 一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 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没写
要写 无话
要说
无话
要写 献祭
无话
无话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 一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绘制鲁迅“说”和“不说”的 矛盾情感发展图,并从矛盾语言中体会鲁迅的情感。
内在的悲愤越是感到深沉,表层的知觉越是追求解脱。
纪念“左联”五烈士,表达作者的悲哀与对反动政府的愤
怒。
学习任务二 赏析矛盾语言,读懂鲁迅
活动二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并梳理文中体现“忘却”和 “记念”矛盾语言的语段,分析其情感。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 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 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 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 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对比阅读
导入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唤醒过新青年,也召唤过新时代——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 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 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悲哀与敬重
控诉、赞美、哀痛
要写
要说
没写
悲痛难禁
无话 悲愤、无以言表
愤怒不已
无话
太黑暗、太凶残、无话
要写
无以表达
献祭 控诉、铭记
无话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课件

在文化界的地位与评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化界领袖
刘和珍在文化界具有较高的地位,被 视为当时的文化领袖之一。她的作品 和思想在当时的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
文学评论家
刘和珍的作品受到了许多文学评论家 的赞誉和推崇。她的文学作品被认为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与同时代的文化现象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
刘和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积极参与了该运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的 作品和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何传承和发扬刘和珍精神
教育传承
将刘和珍的事迹和精神编入教材,让青少年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她的伟大事迹,传承她的 精神。
社会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刘和珍的 事迹和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她的伟大贡献, 以此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家庭状况
刘和珍是家中的长女,有两个妹 妹和一个弟弟。由于家庭经济困 难,她从小就承担起了照顾家庭 的责任。
求学经历与思想转变
求学经历
刘和珍非常聪明好学,尽管家庭贫困 ,但她通过努力考上了江西省立女子 师范学校。在学校期间,她勤奋刻苦 ,成绩优异。
思想转变
在求学过程中,刘和珍接触到了进步 思想,逐渐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民族 危机。她开始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反 对封建礼教和军阀统治。
02
CATALOGUE
刘和珍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作为学生领袖的影响
领导学生运动
为后世树立榜样
刘和珍作为学生领袖,积极领导学生 运动,为争取权益和改革而斗争。
她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为后世的学生运动树立了榜样。
推动学生运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同学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思考以下问题:问1: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三、布置作业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总体思路和“线索”二、具体分析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三部分)(一)分析第一第二部分(听音频朗读)提问回答上节课作业:“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
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问1: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问2:分别提到了哪两种人?真的猛士:“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勇敢直面残酷的现实,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英勇清醒、永不回避。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不奋起反抗、斗争,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
问3:采用什么手法?明确:对比问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哀痛者:为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争,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大幸福。
问5:找出文中的三处“必要”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三处必要的含义?三个“必要”(写作缘起):1纪念死者。
2要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
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牢记教训。
问6.课文从第三部分才正式进入记念部分,那么一、二两部分可否去掉?不可去掉,因为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这样的内容:(1)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哪三种人?(2)说明两周以来三种不同的人的动态:(3)表明自己悲愤的感情。
(二)分析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1、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板书: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和”?反衬敌人的凶残,流言家的卑劣三、布置作业思考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第三课时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以此导入这节课的内容(一)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
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
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
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
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
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
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
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不一样。
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
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1. 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②断句的作用?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④微笑共提到几次?有什么作用?生答,师逐一落实。
①为何详写?——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②断句的作用?——悲愤。
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为国为民,自觉参加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2. 理解句子①“当三个女子……抹杀了”先歌颂女子的伟大。
再用反语,辛辣的讽刺,着重强调这一次暴行的残暴无耻远远超过了以前。
不管如何掩饰,“几缕血痕”使他们的暴行昭然于天下!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
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1. 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生答,师小结,出示: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