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肌松拮抗剂org25969的应用解读

合集下载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0演示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0演示

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免疫抑制剂:增强 茶碱类药物 :增强 激素:不确定 其他:静脉麻醉药、抗心律失常药、神经节阻断药、利尿剂
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酸碱平衡: 呼吸性酸中毒可使 肌松拮抗困难 再箭毒化 对琥珀胆碱、箭毒明显。甾类肌松药影响小
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低温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可能机制: 影响运动神经的传导; 影响乙酰胆碱的合成、储存或移动; 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和突触传递; 抑制胆碱酯酶; 影响肌肉收缩; 影响细胞的复极; 改变药物的代谢
肌松药的临床药理
分类 按阻滞性质:去极化阻滞(琥珀胆碱)和非去极化阻滞。 按化学结构(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甾类和苄异喹晽类。 按起效时间:超短时、短时、中时和长时效肌松药。
肌松药药理
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血管): 消除途径主要是通过肝脏和肾脏消除,或在体内分解(经酯酶水解或霍夫曼消除)。 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可作用于M受体和N1受体。
手术结束时改用琥珀胆碱:不提倡。 II相阻滞 时效改变 先用长时效肌松药,再用短时效肌松药: 不能取得预想效果 肌松药联合应用的必要性正在日益减少
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吸入全麻药:增强, 抗生素:增强(多粘菌素,氨基糖甙类药物) 抗惊厥药物 :减弱(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等 ) 钙通道阻断药 :增强(维拉帕米 ) 蛋白酶抑制剂:减弱(乌斯他丁)
四次成串刺激(TOF)
意义: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 TOF比值(T4/T1)代表突触前受体的阻滞程度 TOF比值代表肌松残余程度
四次成串刺激(TOF)
临床应用: TOF比值评定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方面比单次刺激更敏感。使用TOF时,可以不设定参照值。 决定是否可以拔管 对清醒病人可以用20—30mA的电流强度测定。 TOF可以进行连续肌松监测,每两次的间隔为12—15秒。 去极化肌松药只有在演变为II相阻滞时,才出现TOF衰减。

肌松药与拮抗药

肌松药与拮抗药

Company Logo
OATP家族-Ⅲ相代谢

OTAP家族已有数十种成员 其共同作用都是转运机 体内源性化合物及清除 外源性物质 不同生物种类其类型可 能不同; 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不 同个体间的差异
罗库溴铵
Company Logo

∴在合用上述药物或有上述临床病理生理情况时 应适当增加肌松药用量
Company Logo

Aminosteroid
1
负荷剂量0.95mg/Kg 44%经尿排出,11%
2
代谢成3-OH、17-OH、 3,17-OH维库 3-OH维库有同等活性 10-25%由尿排出, 30-50%经胆汁排出 半衰期相对较短,清
药物化学结构对肝肾代谢的影响
肌松药
代谢途径
分子大小对药物在体 内代谢的影响
脂溶性和电荷基团的影响
分子量<350时主要 的排泄途径是尿液 分子量350~450 时两种途径都有 分子量450~850 时主要经胆汁排泄
胆汁途径:分子量大、 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 尿中途径:分子量低、 水溶性、蛋白结合率低
∴在合用上述药物或有上述临床病理生理情况时 应适当减少肌松药用量
Company Logo

肌松药相互作用
拮抗肌松药效应的药物:
卡马西平、苯妥因、皮质激素、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
雷尼替丁、氨茶碱,等
减弱肌松药效应的病理生理情况:
碱中毒、高血钙、高血钾、低血镁、烧伤和妊娠,等
管条件 中等时效 经肝肾排泄 无活性代谢产物
Pancuronium
Vecuronium
Rocuronium
Company Logo

Benzylisoquinolinium

肌松药残余作用

肌松药残余作用

主观和客观评估的比较
❖ 虽 然 TOFr 能 有 效 预 测 神 经 - 肌 肉 功 能 的 恢 复状况,但呼吸功能仍有可能受到损害。
残余肌松药作用与术后并发症
呼吸衰竭 肺部并发症
误吸入
呼吸衰竭是在PACU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Cooper AL et al Anaesthesia 1989; 44: 953-958)
➢ 120例,随机分为2组:客观监测组和主观判断组。术 后以肌机械图测定TOFr,TOFr<0.8为有肌松残余作用。
➢ 结果:有残余肌松,客观组为3%,而主观组为16.7%; 手术结束到拔管的时间,客观组(12.5min)明显长于主 观组(10min)。
➢ 结论:主观判断不能排除中效肌松药术后残余作用的 发生,而客观监测方法可将残余阻滞减少到最低程度。
残余阻滞与吞咽困难
Sundman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0; 92: 977
Debaene:Residual paralysis in the PACU after a single intubating dose of nondepolarizing muscle relaxant with an intermediate duration of action. Anesthesiology. 2019 May;98(5):1042
程中,当拇内收肌的TOFr恢复到0.7时,受试 者的用力肺活量可恢复到90%以上,最大吸气 力恢复接近正常,呼吸功能基本恢复。 ✓ 临床医师普遍接受拇内收肌TOFr>0.7作为肌松 作用基本消退的标准。
Ali HH et al: BJA 1975; 47: 570-574
➢质 疑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 不同肌群对肌松药的敏感性不同 ▪ 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 ▪ 药物的相互作用 拇内收肌的TOFr达0.7以上,仍有部分病人

新肌松药拮抗剂Org25969的临床研究进展

新肌松药拮抗剂Org25969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
刘 斌
审校
短 。Sid 等[ hl es s 】 的临床试验显示 , 进行 接 299 56 结合并迅速从效应室( 神经肌肉接 受 O g 2 99 05 1 、.、.、. m k 头 处 ) r 56 .、. 2 4 6 s g 0 0 0 0 / 转移 到 中央 室 ( 浆 )致 N B 快 血 , M 的 I F . 复时间分别为 6rn4 . 速恢复 。 I r 9恢 1 0 0 i 9s a 2 ri 3 s 1ri 6 8 1mi 2 s 2 mi n4 、 n4 、 n2 , n a a A t 等【 研究在猫 深麻 醉下 。 成 nn “ o ] 分 3 。I n 7s b 等[ e ] 的临床研究发现对照 两组全部结扎双侧肾动脉 。对照组静注 进行 组平 均恢复时间为 2 . mn4 sk 罗库溴铵 2 E 自然恢复 ;试验组静 1 i.. m g 0 0 / xD 后 组 为 11 mn 20~ . m / g组 都 在 3 注 罗 库 溴 铵 2 E 91rn后 静 注 Og . i。. 40 g k 酶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所有胆碱能神经 x D0 i a r 突触 的乙酰胆碱 水平 ,导致 其他组 织的 r n以内 。 a i 2 9 9予拮抗 。结果表 明 : 56 肾动 脉阻断 与 M、 N受体 激动的副作用 。而且不 能逆转 2 拮抗作用具有选 择性 动物活体及 否不影响罗库溴铵的起效 、作用和 N B . 2 M 深度 神经肌 肉阻滞 。最 新研究 的肌 松拈 离体 实 验显示 Og2 9 9能 快 速拮抗 瑞 的恢复时间 。 r 56 肾血流阻断 Og 56 r 299仍然 抗剂 Og299是通 过 化学 螯合 机制 起 库溴铵、 r 56 罗库溴铵、 潘库溴铵、 维库溴铵 能使罗库溴铵产生 N B快速恢复 . M 这种 作用 , 克服了以上缺点, 现对其临床研究 等 甾类 非去极 化 肌松 药 的肌 松作 用 , 而 恢复不依赖肾小球对 Og 56 一 r 299 罗库溴 进展作如下综述 。 对 D一筒箭毒碱、阿曲库铵和米库氯铵 铵复合物 的快速滤过 。 1 作用机制 等非 甾类非去极 化肌松 药和琥 珀胆 碱几 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 的临床试验显 Og2 9 9是 一 种 以合 成 性 环糊 腈 乎没有拮抗作用 。 中拮抗瑞库溴铵 、 r 5 6 其 罗 示 Og 56 给予 的剂 量越 大 . 库溴铵 r 299 罗 为基质 的宿 主分子 , 呈水溶性 。它能与肌 库溴铵 比拈抗潘库溴铵、维库溴铵更有 在血浆中的浓度就下降得越快 ,但尿中 松药以 1 形成化学螯合, : 1 阻碍肌松药在 效 [ 1 12 0] -。 罗库溴铵的量并不随给予 Og299剂 r 56 量 的增 大而增 大 [。 这 说 明 O g2 9 9 ” r 5 6 神经 肌接头处 的功能 影响肌 松药 再分 23 能逆 转 深度 神 经 肌 肉阻滞 作 用 .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张家港市广和医院麻醉科业务学习纪录
题目:肌松药的临床应用主讲人:刘振明
参加人员:
肌松药(skeletal muscular relaxants)
骨骼肌松弛药的简称
选择性作用于骨骼肌-神经接头,与N2胆碱受体结合,暂时阻断神经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产生肌肉松弛作用。
肌松药的发展历程
1942,6,23箭毒第一次用于临床麻醉
二、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相互作用
1.前后复合作用
前者影响后者的时效,阻滞特点以前者的特性为主。3-5个半衰期之后才会体现后者的特点。
2.同时复合作用
协同:化学结构不同类
相加:化学结构同类
第二节
肌松药的不良反应
肌松药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组胺释放以及去极化肌松药引起的高钾血症是肌松药引起心血管副反应的常见原因。组胺释放还可引起支气管痉挛等类过敏反应。
吡啶斯的明,0.28mg/kg;依酚氯胺:1mg/kg
2.酸碱和电解质失衡
呼吸性酸中毒
PaCO2>6.67Kpa(50mmHg)拮抗无效
代谢性碱中毒,低钾和高镁血症
3.低温
拮抗药使用注意事项
合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和格隆溴铵
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主张合用格隆溴铵
依酚氯胺与阿托品合用较好
老年人慎用抗胆碱酯酶药
2.用Succinylcholine诱导插管,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维持,后者肌松作用被增强,可能是琥珀胆碱发生Ⅱ相阻滞所致。
3.诱导和手术维持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手术后期如为了关闭腹膜加用Succinylcholine,此时琥珀胆碱既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又产生去极化阻滞,还有Ⅱ相阻滞,常可导致异常的肌松延长。
第三节
影响肌松药的因素
凡影响肌松药在体内分布和清除均可影响肌松药作用,如肝脏和肾脏功能障碍,肌松药在体内清除迟缓,其作用时效延长。

肌肉松弛剂

肌肉松弛剂

室温下?
罗库溴铵 Rocuronium
1989年 起效快 心血管副作用小 水溶液稳定
中效非去极化甾类肌肉松弛药 1990年 美国
1997年 我国
罗库溴铵 Rocuronium
非去极化氨基甾类肌肉松弛药
起效快
45 60秒
作用时间 30 40分
作用强度 1/6维库溴铵
副作用

三、神经肌肉传导生理
神经肌肉传导
运动神经 ----- 乙酰胆碱 ----- 肌纤维
突触裂隙
去极化阻滞
Nrep受体兴奋 脱敏感 乙酰胆碱储备 突触后烟碱受体 部分持续去极化
非去极化阻滞
拮抗药 α亚单位 Nmob
乙酰胆碱 质量作用定律
受体安全限理论
Paton 抽搐反应
Ward 抑制 消失
乙酰胆碱
N 受体
M 受体
神经肌肉传导
M受体阻断药
( 阿托品 )
拮抗残留肌松作用
新斯的明 阿托品 时机
0.05mg/Kg 0.02mg/Kg 剂量
25mg 12.5mg 效果
新型肌松拮抗药
胆碱酯酶抑制剂 不能拮抗深度阻滞 毒蕈碱样作用 作用时间过长
Org25969 环糊精(cyclodextrin)衍生物
1 – 1.5
1
4
1
3– 5
1
0.08 – 0.1mg/Kg 0.08 – 0.1mg/Kg
0.02 – 0.03mg/Kg 0.02–0.03mg/Kg
2 – 3分
3 – 5分
30分
100 分
10分
30 分

心动过速 高血压
63
3.4
卡肌宁(Atracurium)

肌松拮抗剂是什么意思

肌松拮抗剂是什么意思

肌松拮抗剂是什么意思肌松拮抗剂是一类药物,用于抵抗肌肉松弛药的作用,以恢复和增强肌肉功能。

肌松拮抗剂主要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中枢神经系统,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以逆转肌肉松弛。

本文将介绍肌松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常见类型以及应用领域。

作用机制肌松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神经肌肉接头的生理过程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到肌肉,引发肌肉收缩。

当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诊疗操作时,为方便操作和提供更好的可视性,需要松弛患者的肌肉。

肌松药物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抑制或中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导致肌肉松弛。

肌松拮抗剂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两个不同部位:非去极化型和去极化型。

非去极化型肌松拮抗剂非去极化型肌松拮抗剂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肌肉接头板全身,阻断或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些药物与乙酰胆碱结合位点竞争结合,阻塞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去极化型肌松拮抗剂去极化型肌松拮抗剂通过与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肌肉接头板内的乙酰胆碱结合位点结合,模拟乙酰胆碱的作用。

这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过度,肌肉过度兴奋,最终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去极化型肌松拮抗剂最初会引起肌肉抽搐或震颤,然后使肌肉完全松弛。

常见类型肌松拮抗剂可根据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肌松拮抗剂:1. 非去极化型肌松拮抗剂•总结其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板全身的抑制作用,包括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

2. 去极化型肌松拮抗剂•总结能够模拟乙酰胆碱作用的药物,用于肌肉松弛。

如琥珀胆碱、美金刚。

应用领域肌松拮抗剂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方面:1. 麻醉操作肌松拮抗剂常常用于麻醉手术操作中。

在一些手术中,需要使患者的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操作。

肌松拮抗剂用于此类手术,可以有效地松弛患者的肌肉,提供更好的可视性及操作空间。

2. 插管和机械通气肌松拮抗剂在插管和机械通气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

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一些试验显示: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 快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 快不明显 0.08mg/kg的剂量对病人是安全的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主张一次给予0.02-0.04mg/kg,最大剂量 5mg

同时给予半量阿托品,可抵消副作用 自T1=25%恢复到TOF=0.9,<10min


正确的使用肌松拮抗药
抬头5s,握力测试:TOFR=0.7 “压舌板试验”: TOFR=0.9


小 结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 (1)单次静注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至病人到达 PACU的时间,即使超过2小时,也不能保证不 发生残余肌松药作用。
(2)判断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标准是TOFr≥0.9; 而临床试验(如抬头、抬腿或舌抵抗试验)和 定性测定(如对TOF和DBS的触觉)对于评价 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是不敏感的。
四、肌松残余的发病率
肌松残余的发病率在不同的研究中有很大区别, 大部分报道结果为2%-64%。可能与运用不同 的检测仪有关。Debaene等报道,526例术中 给予一次性插管剂量(2倍的ED95)维库溴铵、 罗库溴铵、阿曲库铵,患者术后TOF比率<0.7 为16%及TOF比率<0.9为45%。另外一项对 239名患者的分组研究,给予肌肉松弛药2小时 后运用主观测量TOF比率<0.7及TOF比率<0.9 分别是10%及37%。Naguib等进行mata分析, 推测在最佳条件下,即给予中时效肌肉松弛药, 并进行监测,根据TOF比率0.9这个标准,肌松 药残余作用比率为34.8%。

目前,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拮抗使用胆碱酯酶抑制 剂-新斯的明,但存在以下缺点: (1)不是直接拮抗,因而不能完全拮抗肌松作用; (2)对胆碱酯酶的抑制时间过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肌松拮抗剂org25969的应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450052)刘新生张卫1942年肌松药由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首次应用于临床,从此使浅麻醉深肌松成为现实,为麻醉开阔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例如高危病人、高龄病人、复杂心脏手术病人及器官移植病人。

但是由于肌松药残余所引起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肌松药的残留可以造成患者缺氧、苏醒延迟、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肺部并发症、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心跳停止、缺氧性通气反应等等一系列后果,所以术后必须对残留的肌松药进行有效拮抗。

传统的肌松药拮抗剂为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但由于新斯的明起效慢、仅部分阻滞有效、对深阻滞无效、毒蕈样效应等副作用,并不是理想的肌松药拮抗剂。

新型肌松拮抗剂org25969的出现为人们有效及时安全的拮抗肌松药的作用提供了可能。

1 神经肌肉传导生理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信息通过轴突到达身体的其他部位,每一个神经细胞在发出神经末梢分支后支配许多肌细胞,轴突的末梢部分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即突触,可以产生和释放乙酰胆碱,突触通过一个狭窄裂隙与肌纤维终板分离开来。

这一裂隙称为突触间隙,宽约50nm[1]。

终板是肌纤维细胞膜的特殊部分,集中有许多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随着神经末梢膨大及皱襞形成,乙酰胆碱受体密度在终板处明显增加,而在结合部位以外则几乎降低到零 [2]。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是通过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来完成的,神经合成乙酰胆碱并储存于微小而均一的囊泡内,神经兴奋时囊泡迁移至接头前膜,接着膜破裂释放乙酰胆碱至神经下间隙,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打开离子通道,进而触发了一系列兴奋—收缩偶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2 肌松药的作用机制神经肌肉阻滞药通过使终板去极化或与乙酰胆碱竞争结合位点两种作用机制与乙酰胆碱受体相互作用。

前一种机制是去极化肌松药的特点,后一种是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特点。

去极化肌松药有类似乙酰胆碱作用,与受体结合后能引起膜的去极化,但是,乙酰胆碱极易被胆碱酯酶分解,使终板膜很快恢复静息状态,而去极化肌松药不为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胆碱酯酶分解,所以,其去极化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其持续时间取决于机体对这些药的清除速度。

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上的乙酰胆碱结合部结合后,阻滞了乙酰胆碱进一步与受体结合,且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不能改变受体构型,因此离子通道不开放。

乙酰胆碱和肌松剂与受体的结合均是可逆性的,乙酰胆碱极易被胆碱酯酶所分解,与受体结合后的乙酰胆碱只能保证与受体结合一次,当其结合分离后,立即被胆碱酯酶分解。

而肌松药的消除不在神经肌肉接头,它们在该部位的存留时间较长,因此结合分离后的肌松药又可反复与受体结合,其最终消除有赖于肌松药进入循环而被清除。

3 肌松药的分类肌松药根据分子结构分类可分为氨基甾类和苄异喹啉类,氨基甾类特点为肌松作用可靠、无组胺释放、无明显心血管作用、代谢排除依赖肝肾功能,其主要药物为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和哌库溴铵,苄异奎琳类作用特点为应用时有组胺释放、肌松作用不易拮抗、代谢独立于器官功能,其主要药物有右旋筒箭毒碱、顺式阿曲库铵、阿曲库铵、咪伐库铵、杜什库铵。

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5—10min):琥珀胆碱、咪伐库铵;中效(20—30min):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长效(45—100min):右旋筒箭毒碱、泮库溴铵、哌库溴铵、杜什溴铵。

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去极化和非去极化两类。

4 肌松拮抗药临床上肌松药拮抗剂均是抗胆碱酯酶药。

当用抗乙酰胆碱酯酶药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乙酰胆碱存在时间延长,可反复参加与肌松药竞争受体,从而逆转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阻滞作用[3]。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所有胆碱能神经突触乙酰胆碱水平,导致其他组织的M、N 受体激动副作用。

如:心率下降,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

运用阿托品、胃长宁等M受体拮抗剂能减少不希望产生M胆碱受体激动效应。

但是胆碱酯酶制剂也会产生其它不利影响,对某些患者胆碱酯酶被长时间抑制,不能翻转NMB[4,5]。

肌松药的肌松作用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后5min或T1达10%或TOF出现1个反应时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不仅不能够拮抗肌松药的作用,而且能够使泮库溴铵、阿曲库铵以及维库溴铵的作用时间延长。

因此,应该在TOF出现三个以上反应、TOF为0.7或T1大于25%时给予拮抗药,才能够有效拮抗残留肌松作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另一个缺点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过长,多在60min以上。

另外,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浓度增加对毒蕈碱样受体的兴奋作用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临床麻醉中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拮抗残留肌松作用时,必须同时使用毒蕈碱样受体阻断剂。

5新型肌松药拮抗剂Org25969Org25969是欧家农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肌松药拮抗药,它是环糊精(cyclodextrin)的衍生物,为晶状结构复合物。

这种新型肌松药的拮抗药并不作用于胆碱酯酶,对毒蕈碱样受体和烟碱样受体无作用,能够直接和氨基甾类肌松药以l:1比例形成化学螯合,使得肌松药分子离开乙酰胆碱受体,从而迅速逆转深度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不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变,是一种有希望替代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新型的肌松药拮抗药。

0rg25969的高水溶性使得其制剂静脉注射时能够很好被耐受。

Org25969能够有效地逆转氨基甾类肌松药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但对苄异喹啉类肌松药和去极化肌松药无效.5 1 org25969肌松拮抗特点5 1 1 Org 25969 拮抗作用具有选择性由于org25969的作用机制不涉及烟碱样胆碱受体,曾有人推断它既可以由来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也可以拮抗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6],在现有离体和在体的动物实验中,org25969都表现出其拮抗作用的选择性---即只可以有效拮抗甾体类肌松药,对非甾体类肌松药包括琥珀胆碱无拮抗作用[7,8],Mason R[7]等给豚鼠滴注瑞库溴铵、罗库溴铵、潘库溴铵、维罗库溴铵、琥珀胆碱、D - 筒箭毒碱、阿曲库铵和米库氯铵,接着静脉给予1mg/ kg Org 25969 ,结果显示:Org 25969 快速拮抗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使瑞库溴铵、罗库溴铵、潘库溴铵、维罗库溴铵Th 在1min 能内恢复到90%,而对D - 筒箭毒碱、阿曲库铵和米库氯铵等非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和琥珀胆碱几乎没有作用。

Miller 等[9]通过对小鼠半膈肌- 膈神经标本的离体试验结果也显示:Org 25969 可拮抗所有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对非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拮抗作用差。

其中拮抗瑞库溴铵、罗库溴铵比拮抗潘库溴铵、维罗库溴铵效果好。

5 1 2快速拮抗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 Bom等[10]比较了罗库溴铵在豚鼠、猫和猴引起的肌松作用的自行恢复和给予Org 25969 1mg/ kg后的恢复,发现Org 25969 对罗库溴铵引起的NMB能快速逆转。

给猴用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使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肌颤搐达到基础值的10%,稳定后停止滴注,让其自行恢复或静脉给予org259691mg/kg,发现org25969可快速拮抗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引起的肌松作用:罗库溴铵的50%、75%和90%恢复时间分别从7.4min、10.2min和14.5min缩短到0.5min、0.9min和1.9min ,维库溴铵从12.7min、17.4min和23.1min恢复到1.5min、2.4min和4.4min[11].Gijsenbergh F 等[12]初步Ⅰ期临床研究:10 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给予罗库溴铵0.6 mg/ kg ,3min 后给予(0.1~8.0)mg/ kg 不同剂量Org 25969。

TOF 0.9 恢复速度随Org 25969 剂量增加明显加快,其中8.0mg/ kg 两例恢复时间在2min 之内而安慰剂对照组35~69 min。

5 1 3 能逆转深度NMB Pic LC[13]研究表明org25969可以有效逆转在给与肌松剂罗库溴铵两分钟后所产生的肌肉松弛效应。

Bom等[10]研究用Org 25969 对抗豚鼠10 ×ED90罗库溴铵产生的深度肌松。

首先单次静注罗库溴铵(0.17 ±0.02)μmol/ kg(1 ×ED90) 产生90 ±3 %, 90%恢复时间8.8 ±1.7min ,恢复指数2.3 ±0.5 min。

完全恢复后,单次静注罗库溴铵1.72 ±0.22μmol/ kg(10 ×ED90) ,1min 后NMB 发生,立即给予5 mg/kg Org 25969。

结果NMB 快速恢复,单个肌颤搐(Th) 90%恢复时间9.3 ±3.2min 恢复指数1.6 ±0.5min。

Miller 等[8]研究Org 25969与新斯的明对抗罗库溴铵产生90%阻滞(ED90) 和深度阻滞(3 ×ED90)的逆转作用不同。

Th 90%阻滞Org 25969 和新斯的明都有逆转作用,而3 ×ED90深度阻滞只有Org 25969 能拮抗,而新斯的明即使给予很高剂量效果仍不明显5 1 4 Ola Epemolu , Ph. D. 等[14]用罗库溴铵以12~19nmol ·kg- 1 ·min- 1速度使其产生Th10%稳定的NMB ,30min 后分别持续给予50nmol·kg- 1·min- 1的Org 25969 及等量速度的生理盐水,不同时间段检测血浆中罗库溴铵浓度。

结果:随着Org 25969 给予,NMB 逐渐恢复,血浆中检测到游离和结合的罗库溴铵浓度总体上升,即使不再持续静注罗库溴铵,也得到同样结果。

而对照组NMB 不变,罗库溴铵浓度恒定。

所以可以认为罗库溴铵被Org 25969 结合并迅速从效应室(神经肌肉接头处)转移到代谢室(血浆) 。

致NMB 快速恢复。

Bom等研究[10]在猫深麻醉下,单次静注806μmol/ kg 罗库溴铵(2xED90)自然恢复90min 后,分成两组全部结扎双侧肾动脉,30 分后,1 组静注罗库溴铵2 ×ED90后自然恢复;2 组静注罗库溴铵2 ×ED90 1min 后静注2300 nmol/ kg Org 25969 ,连续观察3h。

结果表明:肾动脉阻断与否不影响罗库溴铵的起效、作用和NMB 的恢复时间。

肾血流阻断Org 25969 仍然能使罗库溴铵产生NMB 快速恢复,这种恢复不依赖肾小球对Org 25969 - 罗库溴铵复合物的快速虑过。

因此Org 25969 - 罗库溴铵紧密结合的复合物阻碍了罗库溴铵在神经肌接头处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