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的学习,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结合以往学过的东坡词,认识一个立体的苏轼。
【使用说明】1.同学们认真预习这一专题,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诗词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
早在欧阳修主盟文坛时,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轻的苏轼。
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奖超过自己。
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
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一、诗人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理性新法时持反对态度。
当司马光废除新郑新法政治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打击。
开始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在朝中受排挤,自动请调杭州通判,后又知密州、徐州、湖州,在任地方官时,政绩卓著。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文本研习+活动体验。
四课时苏轼简评: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传之广远,读者之多,还是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之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一样的崇高地位。
1)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
2)诗词:词题材广泛,清新豪健,汪洋恣肆,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风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3)书法:他性格豪迈,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4)绘画:喜作枯木怪石墨竹,具掀舞之势。
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5)政治: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定风波一、简单回顾苏轼当时在政治斗争中的遭遇。
二、自读小序,了解本词写作背景。
三、品读欣赏:1、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
从上片中的哪些具体词语能看出作者遇雨时的心境?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明确:“莫听、何妨、轻胜、谁怕、任”闲适、轻松、自如、旷达的心境。
“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风雨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参考: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但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表达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班级___ 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殊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关介绍:1.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在内容上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
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
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
“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
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
2.主要经历: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
他作《湖州谢上表》,在后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监察御史借机上奏弹劾说:“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
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
专题导语: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
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这叫“新天下耳目”。
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
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学习《定风波》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
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
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
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文题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一、教案名称:《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第一章:东坡词的背景与特点1.1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东坡词的基本特点,如豪放、婉约、清新、含蓄等。
(3)理解东坡词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价值。
1.2 教学内容:(1)苏轼的生平介绍:生卒年月、家庭背景、政治生涯等。
(2)东坡词的产生背景:宋代词坛的风貌、苏轼个人的心境等。
(3)东坡词的特点:豪放与婉约、抒情与议论、清新与含蓄等。
(4)东坡词的思想内涵: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
(5)东坡词的艺术价值:语言艺术、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东坡词的特点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东坡词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3)讨论法:分组讨论东坡词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价值。
1.4 教学评价:(1)平时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
二、教案名称:《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第二章: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解析2.1 教学目标:(1)熟悉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
(2)深入解析豪放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3)领会豪放东坡词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2.2 教学内容:(1)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2)豪放东坡词的艺术特色:用词豪迈、意境开阔、情感激昂等。
(3)豪放东坡词的情感与思想:咏史抒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2.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解析豪放东坡词的艺术特色、情感与思想。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豪放东坡词作品。
(3)讨论法:分组讨论豪放东坡词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2.4 教学评价:(1)平时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
三、教案名称:《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第三章:婉约东坡词的代表作品解析3.1 教学目标:(1)熟悉婉约东坡词的代表作品。
(2)深入解析婉约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徐长进-《语文教学通讯》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江苏省东台中学徐长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初步了解苏轼词以日常小事寄寓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的写作特色。
2.通过与温庭筠、柳永等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之处.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激疑、探究的方法解读文本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苏轼贬谪黄州时复杂的心境及变化.体悟苏轼乐观自信的豁达胸襟和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人格之美。
【教学设想】1.《“新天下耳目”的轼词》选自《唐诗宋词选读》,选修与必修教材有不同的学法:(1)量上的不同。
必修是学步走,选修是快步走.必修一堂课可以精讲一首词,选修可略读多首词。
(2)方法上的不同。
必修“授之以渔”,选修就应当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即将必修阶段所学知识迁移、拓展,并对归纳出来的学习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
(3)过程的不同.必修是点的研习,选修是面的拓展,必修到选修是由点到面的过程,通过选修可以进一步认识一个作家、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创作特色.不必在字词上作过多纠缠.(4)终极目标的不同。
必修只从一个方面了解作家作品,而选修可以让学生从哲学和美学的更高层面来把握作品.2.将《卜算子》和《定风波》纵向打通,体会苏轼贬谪黄州时的复杂心境,了解苏轼在黄州的思想转变过程;将苏轼词与天下词横向打通,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之处;将苏轼的豪放词与婉约词横向打通,全面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将必修和选修打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作出自己的解读,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苏轼词“新天下耳目”之处.【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2.回忆学过的苏轼作品.黄州,二月才到达.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二、探究《卜算子》运用必修阶段达成的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四维探究法",即类型把握法、意象探究法、词句探究法、背景探究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可 以 进 一 步 认 识 一 个 作 家 、一 个 “ 人 … ‘ 鸿 ” 营 造 了 残 缺 之 雨 这 一 生 活 中 的 J  ̄ 借 题 发 挥 , 幽 孤 , J x, , 时 代 的 精 神 面 貌 和 创 作 特 色 。 不 月 、 落 孤 桐 、 深 人 静 、 人 徘 表 达 了 自 己在 种 种 打 击 和 挫 折 面 疏 夜 幽 必 在字 词上作 过 多纠缠 。 徊 、孤 鸿 盘 旋 的 孤 寂 、 清 冷 的 氛 前 不 退 缩 、 丧 气 , 然 处 之 的 旷 不 泰 ( 终 极 目标 的 不 同 。 修 只 围 , 达 出 诗 人 孤 独 痛 苦 的 感 情 。 达 胸 襟 及 开 朗 的个 性 和 乐 观 的 精 4) 必 传
目' 的东坡词” 教学设计
⑩ 徐 长 进
【 学 目标 】 教
知 识和 能力 :
从 一 个 方 面 了解 作 家 作 品 , 而 选
下 片 用 “ ” 省 ”拣 ” 寂 ” 惊 “ “ “
失 所 、惊 魂 未 定 、寂 寞 寒 冷 的 形 3表 现 了 作 者 面 对 挫 折 和 苦 .
3如 果 说 前 两 首 词 表 现 了 苏 文 本 。 . 轼 高 洁 的 品 格 、 豁 达 的态 度 和 乐
板 书 : 性 之美 。 人
美。
6 .体 会 苏 轼 诗 词 的 哲 学 之 观 的 精 神 ,那 么 这 首 词 表 现 了 苏 验 ) 中指 出 : ( 师 ) ( 修 ) 》 “教 在 选 教
2. 话钗通 01 文学讯0 1/ 1A 0
远 、 之 憔 悴 来 写 思 念 之 苦 。 片 人 下
凄清。 神。
一
种 唤 醒 , 我 们 听 到 了 学 生 的 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文本研习+活动体验。
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hú)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
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
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
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提示①:此词因何事而感?--------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书写怎样的情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提示②:上片主要写什么?--------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提示③:下片主要写什么?-------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讨论、小结:写法上: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
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江城子》教学过程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
(课件)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1.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
这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
”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
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世人是茫然无知了,而生者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凄哀至极的主调。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而是历时愈久思念之情就愈深、愈浓。
“两茫茫”传达出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板书:梦前(现实)5.下阕首五句记梦。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6.太残忍了。
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
为什么?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
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
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
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
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中(梦境)7.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8.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