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宗教感情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

爱因斯坦: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

宽容,实践真道德
俭朴的生活,使得爱因斯坦在追求人间的真、善、美境界中求得和谐的统一。不过爱因斯坦的俭朴,绝非“严格要求放弃人所要求的某些生活享受”,他尊重他人,容忍个人之间与集体之间的差别,并且把差别看作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这是真正的宽容美德的本质。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宽容,才能实践真道德,这岂不是佛家慈悲心的对映?也是一种“忍”德的自然流露与实践。
爱因斯坦的朴实无华,也表现在他生活中的居住环境上。当爱因斯坦往返柏林、荷兰莱顿大学执教时,他对莱顿大学住处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爱因斯坦异常满意地快活的喊道:“有了这些东西,人还需要什么?”他在美国普林斯敦的住家“是爱因斯坦个性的一部份”,室内的布置反映了主人的内在秩序。外观上,他的住处与周围的屋舍没有什么两样,但内部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东西,没有任何虚耗精力的装饰物品,他在内心与外境之间没有矛盾,沉浸于自我和谐之中。
相信“神”,科学只能证明存在,而不能证明不存在
伟大的科学家洞彻宇宙世界的看法发人深省,他曾感慨坦言现在科学的有限性。在一次访谈中,爱因斯坦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不存在。”他举发现“原子核”的例子说:“譬如若干年前,我们未能证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当时我们贸然断定原子核不存在,则在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吗?”
1929年应比利时国王、王后(爱因斯坦常与伊丽莎白王后合奏室内四重奏,情谊很深厚)之邀,他乘坐三等车厢到达,下榻三等旅馆。旅馆老板看着这位邋遢的中年房客,听他说是国王、王后的客人时,以为他开天大玩笑。

评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问题上的观点

评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问题上的观点

评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问题上的观点爱因斯坦对宗教和科学的理解,以下是他的原文解读:人类所思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深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

想要理解精神活动及其发展,就要时常记住这一点。

情感和渴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无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努力和创造显得有多么高贵。

那么,将人引到最广义的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情感和需求是什么呢?只要稍作思考,便不难明白,使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得以产生的乃是各种各样的情感。

在原始人那里,唤起宗教观念的主要是恐惧——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因为在人类生存的这一阶段,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通常还不够深入,人们就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些与自己多少有些相似的虚幻之物,那些令人恐惧的事情都来自它们的意志和行为。

于是人们便努力求得那些虚幻之物的恩宠,按照代代相传的传统,通过一些行动和祭献,以讨好它们,或者使之对人有好感。

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谈的是恐惧宗教。

这种宗教虽然不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由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祭司阶层,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祭司阶层把自己确立为人民和他们所惧怕的鬼神之间的中间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霸权。

在很多情况下,那些靠别的因素而获得地位的首领、统治者或特权阶层,为了巩固其世俗权力,会把这种权利同祭司的职能结合起来;或者,政治上的统治者会与祭司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合作。

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

无论是家中的父母还是更大人类共同体的领袖都不免会死和犯错。

渴望得到引导、爱和支持,促使人形成了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

这是一个天意的上帝,掌管着保护、处置、奖惩等权力;他按照信仰者目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或人类的生命,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生者在悲痛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安慰者,也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

这便是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

犹太经典极好地说明了从恐惧宗教到道德宗教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新约》中得到继续。

一切文明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宗教,主要是道德宗教。

浅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学院:测绘学院学号:2010xxxxxx 姓名:X X 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科学宗教思想:“宗教感情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原动力。

”“唯有那些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才是认真探索的人。

”这些论断无不昭示着科学与宗教的紧密而不可分开的联系。

而从过去几千年两者共存、共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宗教与科学是可以、也应当携手并进共为人类谋幸福的。

但是今天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依赖科学而忽视宗教,加之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有些人就走上了极端道路,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不共戴天的,绝不共存。

由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发展历程,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二者关系,以使科学与宗教平衡发展,以使这个世界更加的和谐。

首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哲学家和科学家都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

有的说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信仰超自然;科学是一种“探索体系”,探索真理。

也有的人认为宗教的世界观是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方法论是纯粹的信仰;科学的世界观是坚信真理的存在,方法论是怀疑直觉并实践。

当然科学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那么从这个分类中我们是否又可以把宗教看成是人文科学而列之为科学的一部分呢?这样的话岂不是科学与宗教同属一宗了,但我想我们所讨论的科学与宗教中的科学应当是属于自然科学。

克思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然意识和自我感觉”。

这是从人、自我意识层面的解释。

马克思又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是从社会压迫的角度的解释。

马克思还指出:“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这则是从世界观进行的解释。

由上面可以看出,科学与宗教的定义真是中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宗教与我们潜意识中的“封建迷信”“巫术”等还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爱因斯坦研究神学

爱因斯坦研究神学

爱因斯坦研究神学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理论为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爱因斯坦实际上也对神学有一定的研究和思考。

尽管他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对神学问题的兴趣也是人们不可忽视的一面。

爱因斯坦对宇宙的深刻思考使他开始对神学问题产生兴趣。

他认为,宇宙的存在和运行是如此的神秘和令人难以理解,以至于必须有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力量存在。

他表示,对于宇宙起源和宇宙的规律,他更倾向于相信存在某种超自然的造物主。

尽管爱因斯坦承认自己是一位不可知论者,但他仍然对神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他质疑宇宙是否有一个目的和意义,以及是否存在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科学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超越科学思维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也非常有趣。

尽管他从不信任传统的宗教教义,但他认为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心灵的必需品。

他认为,宗教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意义。

他说:“科学只是说明,宗教却是感受。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宗教,都有难以言喻的真理和美。

”爱因斯坦的神学研究并没有达到形成一个具体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他对神学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意义的思考,而不是宗教传统的从属。

作为一位科学家,他更倾向于相信科学的原则和证据,但他并没有排斥神学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爱因斯坦的神学研究展示了他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尽管他是一位科学家,他并不排斥神学的重要性,而是通过科学和思考来寻找内心的安宁与意义。

他的神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宇宙和人类意义的角度,并鼓励我们在不同领域寻找答案。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施归元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

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

……。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

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

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

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

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

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指科学)里胜利前进中 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 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 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 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 度… …从宗教这个词的最高意义来说,我认为 这种态度就是宗教的态度。因此我以为科学不 仅替宗教的冲动清洗了它的拟人论的渣滓,而且 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达到宗教的境界。”
3.科学需要自由,而信仰“人格化的上帝”
的宗教观却限制了人的自由 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客 观的,但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 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其特点却是主观的、 虚构的,“科学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 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这种虚构、自由创造的特征决定了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3.具有宗教感情的人对信仰是虔诚
的、超乎理性的 “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意思是 说,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 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 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
特点4:这种宇宙宗教感情是完全自发的 不需要清规戒律和礼拜、洗礼等繁琐的
仪式。 特点5:这种宗教起着旧宗教无法起到的 道德教化作用。 “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之后,它所留下 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这种最重要的 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了教育的 一个重要部分。”
价值、目标以及伦理准则。至于表达感 情与伦理准则、决定道德目标等方面的 问题则是宗教的职能,而这一方面在我们 的生活中既是不可缺的,又是科学所无法 取代的。
“我们所谓的科学的惟一目的是指出`是'
什么的问题。至于决定`应该是'什么的问 题,却是一个同它完全无关的独立的问 题… …至于怎样决定这些道德目标的本 身,就完全超出科学的范围了。”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赏析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赏析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赏析一.背景简介20年代末30年代初,也是世界滑向战争的动荡岁月。

法西斯专制势力正企图掀起战争暴力和其它种种暴行,爱因斯坦关注时事,对国家社会命运也进行深入的思考。

年轻时受基督教和犹太教思想的濡染,但在接触了当时的科技读物后很快开始怀疑《圣经》的讲义,转而钻研科学。

后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认为所谓上帝即自然,宇宙是自发自为的,探索自然的规律和宇宙的奥秘就是最高的宗教。

本文发表于1930年,译名或为《我的信仰》。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属议论文范畴。

二.结构内容1.、(1自然段)认识为别人而生存的(论点)对生命价值的初悟对劳动的尊重向往简朴的生活反对阶级划分2-4)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2、人生不可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要遵循客观规律“叔本华”)3、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而不是安逸和享乐猪栏的理想,(庸俗的目标)4、对社会的责任感——坚持独立思考(“孤独的旅客”)(保持科学家应有的思想,群众往往是麻木庸俗的)(5-6)政治思想是民主主义,反对暴力,厌恶战争政治思想是民主主义(注重个人价值,深感创造精神和人际真情的可贵)厌恶战争(基于对正义和人道的亲身体验)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感情”。

人生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具体体现:尊重别人的劳动;认同检朴的生活方式;对别人的足够管容。

政治思想:民主主义。

具体体现: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宗教感情:对科学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不信上帝和灵魂。

四、(其余部分)宗教感情——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的献身精神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

第一段(第1自然段),宣告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个人都只需要简单朴实的生活就足够了的观点,这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段(2—4自然段),表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即:应该尽量做想做的,不能要所想要的,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真、善、美,坚持独立思考。

浅析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

浅析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

浅析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兼谈科学与宗教的联系“上帝不是在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常用的一句口头禅。

对此很多人感到诧异,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难道也信奉上帝吗?这个问题也曾引起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认为,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决非宗教徒所信仰的拟人化的上帝。

诚然,这种理解是对的,但仅仅指出这一差别是不够的,因为它只回答了爱因斯坦“不信仰什么”,而没有进一步说明他“信仰什么”。

爱因斯坦是一个有着深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而且在科学史上,与爱因斯坦有着同样宗教感情的科学家也不乏其人,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了解科学家的思想、感情和信念是颇为有益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剖析,从科学与宗教的联系中去寻找答案。

爱因斯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宗教信仰?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1929年,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曾给爱因斯坦发了一份电报,问这位大科学家“您信仰上帝吗?”并要他用电报回答。

爱因斯坦当日就发了回电:“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⑴在另一次回答日本学者的提问时,也作了同样的答复:“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

照通常的说法,这可以叫做‘泛神论的’概念(斯宾诺莎)。

”⑵很明显,爱因斯坦所信仰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对斯宾诺莎的上帝的含义作一简略的考察。

在西方哲学史上,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有名的泛神论,即把神和整个宇宙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

泛神论者所说的神,不是指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指存在于世界之内的一切事物的内因,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和谐的秩序。

在欧洲哲学史上,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

在古代希腊,泛神论的核心观念,就是认为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上帝和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它无处不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的宗教感情――――爱因斯坦有关宗教论述文章索引吴德余编辑编者按爱因斯坦究竟有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上帝”是谁?是一个由来已久、时不时被撩起、以后还会长期延续的话题。

其实爱因斯坦本人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很多很深,在他生前很多文章、通信、演说中都有专门论说,本索引为方便这个话题的讨论,特从《爱因斯坦文集》中将有关文章名目或原句摘引出来,以方便讨论者引述。

《爱因斯坦文集》采用商务印书馆1976年1月第一版,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内部发行)的版本。

虽然编译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爱因斯坦帽以“无知”和“顽固的资产阶级偏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03),正因为如此,也许这个版本更具客观性。

摘录的方式是,整篇专题论述仅列文章标题或其中一句一段,某篇文章中有关于本题的原句作摘录。

索引按爱因斯坦的写作年代升序排列(有的写作年代难考,只是估计)。

虽然通读了这个文集的1-3卷,由于编者的浅陋,未免挂一漏万,也许会招来载驴入黔的好事者所为的非议,也顾不得了。

一、《探索的动机――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1918年4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100-P103)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莱布尼兹用语,他说一切“单子”之间,特别是心同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预先被永远确定了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指本文提到的“致力于科学中最普遍的问题”---编注)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

二、《我对美国的最初印象》(1921年7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1-P15)固然,大自然在他们儿女中间并不是平均地分配她的赐物;但是,多谢上帝,得到优厚天赋的人是很多的,而我深信,他们多数过的是淡泊的、不引人注目的生活。

三、《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1929年4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43)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现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四、《关于科学的真理》(1929年)(《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45)(二)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思考和观察事物。

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的后背,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息,这有点象宗教的感情。

(三)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现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

照通常的说法,这可以叫做“泛神论的”概念。

(四)至于宗教派别的传统,我只能从历史上和心理学上来考察,它们对于我再没有别的意义。

五、《关于实在的本性问题--同泰戈尔的谈话》(1930年7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68-P272)相信真理是离开人类而存在的,我们这种自然观是不能得到解释或证明的。

但是,这是谁也不能缺少的一种信仰--甚至原始人也不可能没有。

我们认为真理具有一种超乎人类的客观性,这种离开我们的实在,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尽管我们还讲不出它究竟还意味着什么。

六、《我的世界观》(1930年)(《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42)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感。

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我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象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

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七、《宗教和科学》(1930年11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79-P282)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只有那些作了如此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

……只有献身于同样目的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究竟是什么鼓励着这些人,并且给他们以力量,使他们不顾无尽的挫折而坚定不移地忠诚于他们的志向。

给人以这种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

……在我们这个唯物论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信宗教的人。

八、《论科学》(1931年》(《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84-P286)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

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宗教感情上的。

我的宗教感情是对我们的软弱的理性所能达到的不大一部分实在中占优势的那种秩序怀着尊敬的赞赏心情。

九、《科学的宗教精神》(写作年代不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83)他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

……这样的感情同那种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是非常相象的。

十、《道德衰败》(1937年10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49-P150)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枝。

所有这些指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的生理上的生存的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

十一、《道德和感情》(1938年6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54-P158)在人类远远还未成熟以前,也就是还没有面临这样一种普遍的道德态度以前很久,对于生活中危险的恐惧,使得人类想象出种种具有人性的鬼神来,这些鬼神在物理上人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它们有本领使出令人生畏的或者令人欢迎的各种自然力。

他们所相信的的那些到处支配着他们的想象的鬼神,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在头脑里制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却被赋有超人的本领。

这些鬼神就是上帝这一观念的原始形式。

十二、《目标》(1939年5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73-176)十三、《科学与宗教》(1940年9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81-186)……在我看来,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

十四、《客观世界的完备定律及其他--1944年9月7日给M.玻恩的信》(《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413-P415)十五、《关于哲学和科学问题的谈话(报道)--1945年1月同A.施特恩的谈话》(《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79-P384)……可是我们相信,我们需要有一个概念世界来把我们的感觉变成可以为思想所利用的东西。

认为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那是幻想。

当我们说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已经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概念的东西了。

我的感觉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只是通过一种概念的构造,才能变成一种世界观。

因此不能断言可观察世界的后面不存在一个“客观实在”世界,因为这种可观察的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并不是由于我们的感觉给予我们的。

……在我们这个讲究物质享受的时代,唯有那些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才是认真探索的人。

十六、《自述》(1946年)(《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1-P42)“尽管我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教)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终止了。

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十七、《宗教同科学不可和解吗?》(1948年6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253-P256)……这里提出的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在我们这个物欲主义占优势的时代,这种关系太容易被忽视了。

固然科学的结果是同宗教的或者道德的考虑完全无关的,但是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

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Amor Dei Lntellectualis) 的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十八、《对实在的理性本质的信赖及其他》(1951年元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525-P526)你不喜欢用“宗教”这个词来表述斯宾诺莎哲学中最清楚表示出来的一种感情和心理的态度,对此我可以理解。

但是,我没有找到一个比“宗教的”这个词更好的词来表达我们对实在的理性本质的依赖;实在的这种理性本质至少在一定程度是人的理性可以接近的。

在这种信赖的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学就退化为毫无生气的经验。

尽管牧师们会因此而发财,可我毫不在意,而且对此也无可奈何。

十九、《生命有个了结,是好事---1952年7月17日给M.贝索的信》(《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493)捏造死后还有个人生命的迷信的人该多么悲惨可怜!二十、《“不掷骰子的上帝”及其他----1953年10月12日给M.玻恩的信》(《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599)在我们的科学期望中,我们已成为对立的两极。

你信仰掷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完备定律和秩序。

而我正试图用放荡不羁的思辨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玻恩的学生海森堡,玻恩却落选了,而对量子力学贡献最大的是玻恩,他的波函数统计解释是1926年提出来的。

原因据说是因为爱因斯坦起了作用,他不相信世界不存在偶然性和非决定论,并说:“上帝是不投骰子的。

”----编注)二十一、《人生的意义》(写作年代不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4)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联系到这个问题来说,任何生物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意味着要有宗教信仰。

你问:那么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意思呢?我回答:凡是认为他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他不仅是不幸得很,而且也难适应生活。

二十二、《基督教和犹太教》(写作年代不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53)如果我们从先知者们所建立的犹太教和耶稣基督所教导出来的基督教中,把所有后来附加上去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传教士所傅会上去的那些东西统统清除掉,那就留下了能够医治人类社会一切弊病的教义。

每一个有良好愿望的人的责任,就是要尽其所能,在他自己的小天地里作坚定的努力,使纯粹人性的教义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力量。

如果他在这方面作了一番忠诚的努力而没有被他同时代人践踏在脚下,那么他可以认为他自己和他所处的社会都是幸福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