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米勒作品《晚钟》所体现的宗教情感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

中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

中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
面容。

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
的声音形象。

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
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

不同的是,西方的宗教传统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在中国,钟声的内涵却有一个逐渐演变
的过程。

1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
度外的情感。

2。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图像学和图像志的研究方法对法国19世纪田园画家杰恩•法兰西斯•米勒的代表作品《晚钟》进行分析,从而对此画家艺术风格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当时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这一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米勒图像分析现实主义秋阳刚刚沉落在远方的地平线下,落日余晖映照满天,辽阔的田野和天际,呈现一片西洋的金黄光彩,在田野忙着收获的一对辛勤的青年农民夫妇,男的还在田地里面掘马铃薯,女的则把掘出的马铃薯用篮子放在褐色的麻袋中,放在手推车上,准备步上归途。

这是在远离村里的田野上。

在这苍茫的天地中,村里的教堂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悠扬悦耳的钟声,划过宁静的田野,传到了这对农民夫妇的耳中,于是虔诚的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农活,男的脱下帽子,女的低头双手在胸前合十,在黄昏的圣钟下,默默的祈祷。

这是法国画家杰恩•法兰西斯•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的名作《晚钟》所描绘的场景,这幅画于1859年的油画给画家带来了空前的声誉,虽然在当时送交沙龙展览时倍遭奚落,但是绘画本身的魅力仍让画家得到了大多数评论家的支持,并取得了社会多方的关注。

1860年,困苦的画家终于逃脱了贫困的厄运,与某画商签下契约,得到了一月两千法郎的优厚待遇,相信这个转机也与这幅影响很大的油画有某种联系。

分析这幅作品,如果单单从构图或是绘画元素的处理方面,《晚钟》确实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画家在对画面中地平线的高度和农妇身旁的干草车的处理上,在当时就被人所诟病。

但是暇不掩玉,画中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都直指人心,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第一篇范文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读罢米莱的《晚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夏丐尊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人性的善恶美丑。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更是一面反映社会与人性的镜子。

《晚钟》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陈世中一生的坎坷历程。

陈世中的一生,如同晚钟般沉重而悲壮。

他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也折射出我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正如原文所述:“世中的一生,就像那晚钟,从远处传来,时断时续,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夏丐尊先生通过对陈世中一生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他们既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挣扎。

这种矛盾心理在原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爱国,却又无法忍受国内的黑暗;他追求自由,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作者以其独特的笔法,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陈世中的母亲,她既有封建家长的威严,又有对子女的深沉爱意。

她那句“你是我儿子,我怎能不为你着想?”让人感慨万千。

又如陈世中的妻子月仙,她美丽、善良、贤惠,却因时代背景而陷入悲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晚钟》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感和人文关怀。

《晚钟》在情节安排上,也颇具匠心。

夏丐尊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故事的高潮部分,陈世中在狱中与妻子的书信往来,更是让人动容。

原文中这样写道:“世中在狱中,月仙在门外,两人虽然相隔千里,心却紧紧相连。

”这种情感的交织,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坚韧。

对我而言,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懂得了珍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晚钟》带给我的启示,不断前行,追求真理。

第二篇范文《晚钟》:历史的回声与个体的抗争在米莱的《晚钟》中,夏丐尊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读米勒的《晚钟》

读米勒的《晚钟》

读米勒的《晚钟》读米勒的画作,有这样一个印象,他早期的画作比较重视脸部的细节,更像传统的西方人物画。

到了中年以后(1850后),他画上人物的脸部细节变得模糊起来,而人物的体态却更为生动。

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这其实透露出画家对人的认识:人其实是与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而体态比面容更能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

你从人物的体态上完全可以读出他们的内心。

他的传世名作《晚钟》就很有代表性。

晚钟,完成于1859年《晚钟》中一对农民夫妻伫立在田地中,这田地看起来是贫瘠的,坑洼不平,收割好的庄稼被堆成了一小捆一小捆,构成了夫妻身后的背景。

更远处,有一个尖顶的建筑,应该就是乡村的教堂,天空则被夕阳染成了金灿灿的颜色。

此时教堂响起了钟声,夫妻俩放下了手上的工作,丈夫用的叉子浅浅地插在田地中,妻子用的提篮就放在脚边,收割用的独轮车在他们的身后。

他们是听到钟声才放下手中的工作。

暮色隐去了他们脸上的表情,妻子合掌在胸前,丈夫双手拿着刚摘下的帽子,他们都低着头,妻子的身躯更前倾些。

教堂的钟声从远处传来,他们随之在祈祷,这个季节每天如此。

米勒的传记作者罗曼·罗兰写道:米勒期望着观众能在画中听到乡村傍晚的声音,那远方和谐的钟声。

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已经创作了人与大地的较量趋于歇息时刻的宁静而忧郁的诗画,表现了黄昏时刻在广袤荒野上孤独祈祷者的庄严伟大。

(《大地之子的落日挽歌——米勒传》,金城出版社2012出版,第72页)当然,这段话不难理解,但还是让我们听听米勒自己的表述,他在谈到《倚锄的男人》时说:其实我在农村发现了比单单是妩媚更多的美——我发现了永恒的壮丽。

我瞧见了耶稣谈过的那些小花。

耶稣说:“我对你们说,所罗门用他的全部荣耀装扮起来也抵不上这些小花中的任何一朵。

”(《传记》第81页)倚锄的男人,完成于1862年米勒去描写那些在大地上工作的人们,他们使用着最粗陋的工具,穿着最朴素的衣服,他们在劳动中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们还坚守着挚爱的土地,也保持着内心的信仰和善良。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清韵逸品 2019-10-29 20:30:22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晚祷(The Angelus)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年份:1857-1859画作:油彩.画布 Oil on canvas尺寸:55 x 66 cm出处: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Musee d`Orsay, Paris《晚祷》表现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正在祈祷的情景。

米勒本人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因为他画《晚祷》时,曾回想到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时,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一家人停止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

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精神的鸦片",不过在诚实劳动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们真正相信"人不单是靠面包活着",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

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违背"上帝的本意"。

他们看不到宗教在劝导人们安贫乐道的时候,实际上是维护了剥削者的利益。

但从劳动者自身的笃言信行和苛求于已方面,反映了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

《晚祷》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矛盾,因而具有长久的魅力。

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钟响,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默默祷告。

画家着力描绘出他们的虔诚,我们为他们的纯朴和诚实所感动。

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又形象地告诉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是什么--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无垠的大地的映衬下,他们是那样地孤立无援。

《晚祷》的主题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汗水以养育众生的农民。

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画,《晚祷》即是这一主题的佳作。

课改班选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课改班选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寿县一中2013级课改班选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2.B3.B4. (1)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4分)译文:有一天,吕徽之带着褚币(或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

解析: "诣""易""值"各1分,"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1分,句意通畅1分。

(2) 治中策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4分)译文:陈治中骑着一头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解析:"策""风神""高简""得非"各1分,句意通畅1分。

(3) 夫夷以..。

..之观.,常在于险远..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译文:略解析:错任何一处扣1分,最多扣完4分。

5.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6.①a描绘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钟声并祈祷的场景,渲染了安宁而祥和的氛围,b寄寓着米勒的追求和灵魂。

(这点不求答出)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晚钟》终于成为一幅被世人认可的杰作埋下了伏笔(作了铺垫)7. 前一句表现了米勒对自己画作的满意,他认为自己已“画”出了“钟声”,画出了情景的神韵,注入了米勒全部的思想情感。

(3分)后一句是对米勒灵魂的告慰:“我们”已听到了“钟声”,已理解了你画作的伟大价值;你听到了人世的“理解”的声音了吗?表达了作者对米勒的理解(关切)的真挚感情,引发读者对米勒命运的思考。

(3分)8. ①从作品的自身的角度:《晚钟》表现了劳动、信仰等高尚主题,呈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爱、纯洁等美好情感,能给人精神带来积极正面的艺术影响,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人类生活中的真善美;(2分)《晚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过去的时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瞬间,具有历史文献般的价值,好的作品总是能穿越时空,历久弥珍。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晚钟》是“农民画家”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5)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之一,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后现代艺术家森村泰昌都以此为素材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创造,它们所揭示的不同美学意蕴印证着历史的流变。

一、《晚钟》的不同面貌作于1859年的《晚钟》是米勒的名作,其画面相当简洁,从现实生活入手,摘取身边农民日常劳作中的一个小画面进行艺术描绘,将平常日子中的普通一刻停驻成永恒的经典。

骄阳即将落山,暮色临近,在远离村庄的田野上,突然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

一对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夫妇,正面对傍晚的圣钟默默地祈祷。

那个年轻的妻子两手合于胸前,十分虔诚。

而她的丈夫,摘下头上的帽子,神态敦厚,肃穆。

夕阳的余辉使天空影现在地平线上,悠扬的钟声正从那里传来,并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整个画面气氛纯朴、凝重、静谧。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非常喜欢米勒的《晚钟》,将其视为自己对艺术热爱的启蒙。

从他孩提时在教室中凝视《晚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幅画非常着迷,其后深受影响。

“看到这幅画,总使我情绪异常激动,这一点完全没法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

这幅画成了我创作的所有荒诞不经的形象的灵感来源,但激发我的并不是它的灵感或艺术价值,而是它的精神意义,它具有一连串找之即来的联想,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作品理应表现的安宁平静迥然不同。

”[1]p157达利不但为之写过一本名为《米勒<晚钟>的悲剧性神话》的书,而且还不断把这幅画画入自己的作品中,怀着极大的热情把它表现为达利式的晚钟。

达利说每当看到这幅画,首先被唤醒的回忆是有关幼年时所见过的暮色,所怀有的幽怨哀婉的思绪,于是有了这幅《黄昏的返祖现象》。

画中的女人双手抱拳作祈祷状,达利认为她象征着一个满怀期待的处女,流露出性欲的冲动与渴望,摆出一副准备接受任何侵犯行为的架势,如同一只母螳螂,在和公螳螂进行注定导致公螳螂死亡的残酷的交配之前做一番祈祷。

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

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

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面容。

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的声音形象。

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

不同的是,西方的宗教传统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在中国,钟声的内涵却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1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

2原始宗教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

3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4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

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

“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佛学修养深厚,对于佛教“空”的本质有深切领悟,古典诗学的钟声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最完美的展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回荡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深山里的钟声,秋雨之夜遥遥传来的时断时续的钟声,震响暮色笼罩的山谷的钟声……这些钟声来自远离红尘的地方,穿透灵魂,召唤着人们回首青山白云,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米勒作品《晚钟》所体现的宗教情感
【摘要】艺术与宗教在历史上从来就是相互关联的,画家米勒生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将绘画与宗教信仰完美结合从而创作出《晚钟》。

这幅画则是画家生平重要的一幅著作,作品体现出画家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种“爱”的信仰。

通过描述作者生平的宗教理念和创作《晚钟》的宗教信仰以及阐述《晚钟》中的构图,色彩,构成要素等从而体现出米勒虔诚、神圣的一面。

【关键词】米勒;晚钟;宗教情感
人类最早的艺术基本都与宗教有关,欧洲艺术在文艺复兴之前,几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为绘画和雕刻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宗教教义,为当时的教会服务。

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纪绘画或雕刻的面前,就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宗教神秘气氛和宗教情感。

时光如梭,艺术与宗教这两种复杂的艺术形式在一直被延续。

其中《晚钟》作为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体现了这两种复杂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罗曼·罗兰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近代艺术史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音乐上的贝多芬,一个就是绘画上的米勒”。

米勒作为19世纪法国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同时也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其作品充分流露出一个教徒对于他所崇拜的神的一种体现。

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显得极为动人,从而具有长久的魅力。

《晚钟》画面里并没有描绘上帝的形象,只是在画中地平线的右方,隐隐看见一个模糊难辨的教堂建筑物,但是赏画者依然可以从画中强烈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画面中,寂静的黄昏,落日余晖洒向大地,也衬托着贫瘠土地上的两个虔诚祈祷的农民夫妇形象,就像圣光一样普照在他们的身上。

他们俯首祈祷的姿态和虔诚专注的神情被天空衬托得格外清晰,给观者印象至深的正是人物的内心状态,他们的体验和期望仿佛都弥漫于黄昏的暖色调中了,形成一片极为动人的氛围。

一.从构图中分析《晚钟》的宗教情感
从构图中来看,为了增强画面宁静、庄重的宗教氛围,《晚钟》采用的是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构图,地面的位置线偏高,占据了画面的五分之三,显示出了地面的广阔。

这对农民夫妇站在空旷的田间处于画面居中的位置,突出人物的姿态,将观者的眼光集中于此,以此显现画家米勒的宗教信仰。

田间的杂物错落有致的摆放着,但它们大部分都呈现十字构图,这似乎是米勒有意的安排,也体现出了这对农民夫妇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建筑物零星地坐落于远处,米勒有意将直接表现宗教标志的建筑物放于画面的角落,是为了避免农民夫妇的祈祷不会那么刻意。

而在《晚钟》中教堂就像中药中的一个引子,就是为了引出钟声,突出表现农民夫妇顺其自然地祈祷是自然地真情流露。

作品《晚钟》里的地平线与天空呈现十字形构图,对于作者表达宗教信仰起着铺垫的作用,体现生活中作者眼中的每件事物都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意味。

十字形的构图造型成为了米勒在创作这幅画时的主流线,使整个画面都贯穿以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着重描绘这十字形构图给予这幅作品的宗教意味。

二.从色彩上分析《晚钟》的宗教情感
从色彩上来看,为了体现傍晚田间的氛围,《晚钟》运用了大面积赭石的颜色,画面的色调温暖沉重,并突出了光与影之间的强烈对比,焦点集中在逆光人物的塑造上,完全忽略人物脸部的细微刻画。

为了表现傍晚的天空,米勒在画面的右上角描绘出被夕阳染红的浮云,也是为了与画面的整体相统一,整个天空的三分之二用了大面积的黄和白,这部分位于画中这对农民夫妇的上空,米勒有意将大量的暖色调置于人物的背后,似乎形成一道光圈环绕在人物背后的上半方,这时的农民夫妇就像圣经里的天使,继而将这对农民夫妇予以神话,也体现出米勒以及这对农民夫妇的宗教信仰。

这对农民夫妇身穿着破旧的衣服,画家用了暗色调去描绘他们的着装,画家并没有仔细刻画农民夫妇的衣服,农夫背对着夕阳,农妇面对着夕阳,动作僵硬、似乎被定格在田间,两个人物用了与土地相似的色调去表现,画家极力用重色调去表现两个人物,突出人物的笨拙、朴实却又善良的形象,又与虔诚地祈祷有力的结合在一起,这对农民夫妇与天空、土地能够和谐的融合,此刻画家米勒的宗教信仰在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田间的锄头和推车同样用暗色调去表现,这些农具只是画面中的摆设,因此被虚弱,同样的与土地相融和,似乎当钟声响起,这些农具也在做着虔诚地祈祷。

人和物浑然一体,再与黄昏完美的相融,画面中的气氛与宗教中的宁静相互呼应,那些背景细节的处理则非常粗略,教堂在暮霭中朦胧从而神秘地显现出来。

三.从构成要素上分析《晚钟》的宗教情感
从作品的构成要素来看,铁铲、小车、破篮子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任何一个物体都是不完整的,这些粗糙且平凡的事物相互之间都是无意识地呈十字架行状摆放着,更能反映出农民这份质朴的宗教信仰,至于画中浓厚的宗教情感作者并没有直接的描绘出与宗教有关的事物,但是远处隐隐约约的教堂填补了画面中宗教方面的空白。

这几种构成要素,使画面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远处的教堂虽然被米勒寥寥数笔地刻画出来,但是它体现了画家极力所表现的宗教信仰,这里的教堂在画面中必不可少,因为教堂的钟声是这对农民夫妇祈祷的媒介,米勒并没有从正面去表达宗教情感,却让画面洋溢出浓烈的宗教情感,所有的物件构成了一幅米勒心中的那份宗教信仰。

正如《圣经》中耶稣曾应许:“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画中的农民夫妇虽然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但并没有怨天尤人,每当祈祷的钟声响起时,他们会静静地祷告,感激着神的恩赐,以真诚、善良的心态听从主的安排,坚贞不渝地坚守自己的信仰。

四.最后的感悟
人的生活就是因为有了信仰才变得多姿多彩,画家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信仰的标准来衡量的。

当这种信仰升华到一定境界时,信仰就转而成为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画家米勒所坚持的使命就是艺术的使命、信仰的使命。

在《晚钟》这幅作品中,米勒就是履行了他的使命,即使贫穷、疾病一直阻碍着他,但是他从未放弃他的信
仰。

在作画的过程中,他的宗教情感已溢于他的作品中,画中的这一对夫妇就犹如画家自己一样,虔诚地对上帝祈祷,似乎在与上帝沟通,也就是对生命的一种祈祷,此时远处的钟声就仿佛在耳边萦绕。

参考文献:
[1][英] 德·斯配泽尔,福斯卡著,《欧洲绘画史》,广州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
[2]李蓓蕾著,《西方美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周正,于云香著,《简明外国美术史》,陕西师范大学, 1991年.
[4][英] 贡布里希著,《艺术的故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5]杨身源著,《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6]黄鹂译,《世界名画家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法]罗曼·罗兰著,《名人传》,2003年10月版.
[8]何政广主编,《世界名画家全集-米勒》,河北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