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所谓社会形态,就是指导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马克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1859年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人们就依此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是指历史运动按规律行进过程中,历史主体有目的意识进行行创造、超越,体现出社全形态更替的跨越性、合目的性的一面,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中反作用一面,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定的.它使社会形态的更替符合人类的目的,表现出历史的选择性.一般规律:1.20世纪中叶在中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历史必然性和本国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把握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人们通过历史选择活动而实现的对某种社会形态超越是有限度的,而无法超越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形成的生产力.2.俄国二月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步怎么走?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布尔什维克党的多数领导人都主张继续搞民主革命.加米涅夫,甚至斯大林都曾主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不是偶然的.四月初列宁回国,在欢迎会上他喊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这真是个晴天霹雳.对此各界人士有不同的反应,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表示不理解.记得那时党内就有人反对列宁提出的主张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四月提纲”,《真理报》在发表“四月提纲”时声明:“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党内的反对意见姑且不提,那是个认识问题,包括加米涅夫在内的党内领袖不久都转变了立场.我要说的是象普列汉诺夫这样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称的人物,他把列宁的主张称之为“梦话”,宣称“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是认为俄国尚未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吧!正是这样.他在五月二十日写道:“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一、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二、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而俄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个著名的孟什维克苏汉诺夫曾去车站迎接列宁回国,还参加了接着举行的欢迎会.他后来在《革命札记》一书中记述了这整个场面,并评论了列宁发表的讲话. 3.美国内战:Civil War,U.S.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的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 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复全国的统一.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发生在该州内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蓄奴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国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州,于是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的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特殊形式:例如,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却无法超越自己落后的生产力,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否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名言论证: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历史和现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总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常规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常规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2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第十讲

第十讲唯物史观(上)——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内容提要】本讲讲述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四个问题。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其理论内容十分重要。
本讲的重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本讲的难点是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形态的区别。
本讲内容可以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问题讲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一段话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汇编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 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 级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 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做出的历史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 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 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 驱使和制约,但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 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 性 表现为: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 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 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 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 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 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 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 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 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 常出现的 。
前进性与曲折性பைடு நூலகம்统一
•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某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 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 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 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 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 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 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 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 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证的,不科学的,在理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 论上是不正确的! 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 列宁 有这回事! • ——邓小平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15版教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授课时间:4课时思考题: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形态相互替代,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本文将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指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般而言,社会形态更替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历史的渐进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发展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在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连续性和相互衔接性。
例如,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再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每一次更替都是在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上逐步演进而来。
其次,社会形态更替是由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例如,奴隶制度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不可逆转性。
一旦一个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新的社会形态就会产生,旧的社会形态很难再恢复。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它不是人为可控的结果。
除了以上的一般规律外,社会形态更替也有一些特殊的形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
革命是指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方式。
革命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社会冲突,它可以是武装革命,也可以是和平革命,但其核心是通过废除旧的制度和建立新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改革是指在旧的社会制度内部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改革通常是在旧的社会形态内部进行的渐进式变革,旨在调整和完善社会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二、主要复习内容(一)概述题:概述教材某章节的部分内容,并选取其中一个要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1、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与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与其相互转化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与其相互转化2、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3、第二章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
②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与其发现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 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 级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 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做出的历史选择。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 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 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 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 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 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 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 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 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
期落后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 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 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 点
列宁
有这回事!
•
——邓小平
Thank you for your participation !~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 性
表现为:
一是一种新社会制度 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 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 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 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 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 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二是在社会进步发展 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 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
常出现的 。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某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
社会制度 也被视为社 会形态的同 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即:原始社 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 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社会形态指的是一定的社会结构类型是由一 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社会经 济形态)同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 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结合而形成的社 会总体结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形态的性 质,是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社会形态 包括社会的 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和 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 史的、具体 的统一。
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 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
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
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
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 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
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
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证的,不科学的,在理
发不展要。认因为此马,克不思要主惊义慌就失消措失,论上是不正确的!
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