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事故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与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与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与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安全生产事故不仅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还会对员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了解和分析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加强预防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针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案例分析,以期提醒人们重视安全生产,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一、案例一:矿井透水事故在某矿山发生了一起矿井透水事故,导致多名矿工被困在井下,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过调查发现,该矿山存在以下安全管理问题:1. 缺乏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矿山未能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对矿井透水等潜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机制,导致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置事故隐患。

2. 人员培训不到位:矿工对矿井透水事故的应急处理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事故发生时,他们没有正确处理,导致逃生行动不顺利。

3. 缺乏安全设备和监测系统:矿山没有配备足够的安全装备,如安全帽、防护鞋等,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来提前发现矿井透水等异常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矿山管理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矿山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每位员工都能遵守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安全意识。

2. 加强员工培训:矿山对每位矿工进行了矿井透水事故处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3. 更新安全设备和监测系统:矿山配备了一批先进的安全设备,并建立了全面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矿井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经过这些改进措施的实施,该矿山事故率显著下降,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案例二:化工厂爆炸事故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厂区严重受损。

经过调查和分析,事故原因主要包括:1. 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工厂员工在操作过程中,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物料不当混合和操作不当引发爆炸。

2. 安全设施设备缺陷:工厂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存在严重的缺陷,如爆炸物料的储存容器泄漏,消防设备破损等。

能源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分析

能源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分析

案例|神华集团乌海能源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析1.事故单位简介骆驼山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井田面积,保有储量亿吨,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主要开采煤层为9、16煤层,9煤层厚度约3m,16煤层厚度约;矿井采用斜井—立井混合开拓方式,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事故发生时矿井处于二期建设工程阶段,事故发生地点是16煤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底板下距奥灰层的距离平均为34米;2.事故经过据承建单位陕西煤建公司掘进队杨某回忆,7时30分,在9煤工作面的杨某等16名工人下班走到停车场时,发现停车场水深约30公分,且不到一分钟时间水位就上涨到1米后来估算本次事故涌水量起初时最大达万m3/h;发现异常后,他们立即撤回作业面并向调度室汇报了情况;在调度室指挥下, 杨某等人顺着回风巷道往立井方向跑,但到了立井发现并无可供攀爬的设施;这时一个大浪袭来,8名工人顿时没了身影,剩下8名抓住木板等物漂浮,在水中坚持了四个小时后获救;事故发生时井下作业人员共有77人,其中46人升井38人紧急撤离,8人获救,31人被困井下12人在距地面189m的9煤作业面,19人在距地面289m的16煤作业面;事故发生后,经过14天、2万多人次的救援,生还45人,死亡32人;本次救援累计施工钻孔20个,进尺5874m,排水144万m3,对陷落柱进行注浆堵水共注入浆料8384m3; 3.事故原因16煤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遇煤层下方隐伏陷落柱,在承压水和采动应力作用下,承压水突破隔水带形成导水通道,导致奥灰水从煤层底板涌出,造成此次事故;4、事故教训1.煤矿企业和煤矿建设施工单位要认真贯彻煤矿防治水规定,要采用适合本矿井的物探、钻探等手段,查明矿井范围内的隐伏导水构造及地下含水层基本情况,准确掌握矿井水患情况;对受采掘影响的隐伏导水构造要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采掘工作面物探不能代替钻探,存在异常必须进行打钻探放水;发现有透水预兆时,必须立即撤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人员;2.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要根据矿井主要水害类型和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制定水害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储备足够的抢险排水设备和材料,并每年进行1次救灾演练;3.煤矿企业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让职工了解矿井存在的水害威胁类型,及发生水害水害事故时的应急处置方式;其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职工的自保和互保能力;。

某矿3·28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案例

某矿3·28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案例

煤矿水灾防治篇某矿“3·28”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案例1.案例描述2010年3月28日13时40分左右,某矿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

事故发生时,井下共有261人作业,截至事故当晚7:30统计,108人安全升井,153人被困井下。

经过八天八夜的抽水救援,4月5日透水事故153名被困人员中115人成功被救出井,38名工人遇难。

调查组初步调查分析,该矿建设施工中存在着严重的违规违章行为,该矿井下施工的20101工作面回风巷掘进工作面探放水措施不落实,掘进导通采空区积水,致使+583米标高以下的巷道被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4937万元。

该矿项目是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改能源1563号),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批准,是国家和省重点项目。

该矿井田面积约180 km2,地质储量23.42亿吨,可采储量10.36亿吨,主要开采2号煤、10号煤,其中2号煤平均厚度6.5米。

煤种为中灰、低硫、特低磷的优质瘦煤,是极好的炼焦配煤。

该矿项目是由设计生产能力600万吨/年的矿井、入洗原煤600万吨/年的选煤厂、2×5万千瓦的综合利用电厂(热电联供)和铁路专用线构成的循环经济综合建设项目。

项目投资概算总额为51.68亿元。

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多元。

矿井项目计划于2010年10月投入运营,提前5个月完成工期。

2.案例剖析2010年3月28日,该矿在基建施工中发生透水事故,造成38人死亡、1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37.29万元。

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

2.1矿井基本情况(1)煤矿概况该矿采用平硐-斜井开拓方式,设计分2个水平开采,按高瓦斯矿井设计。

设计首采工作面为20101和20102两个综采工作面。

该矿区范围内小窑开采历史悠久,事故发生前该矿井田内及相邻共有小煤矿18个。

(2)建设情况于2007年1月16日开工建设,截至2010年3月27日,矿井一期工程已完成98.3%,剩余工程量418 米;二期工程已完成55%,剩余工程量2921 米;三期工程的20101、20102采煤工作面等巷道已完成23.1%,剩余工程量9302米。

23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

23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

23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摘要:一、煤矿透水事故概述二、23 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析1.事故基本情况2.事故原因3.事故处理及救援过程4.事故结果及影响三、煤矿透水事故防范措施1.煤矿企业应采取的措施2.政府及监管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四、总结与建议正文:一、煤矿透水事故概述煤矿透水事故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或地表水突然涌入矿井,造成矿井内水位升高,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和工人安全的事故。

煤矿透水事故是煤矿生产中的一种常见事故,对其防范和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23 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析1.事故基本情况2023 年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多名矿工被困。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力量进行救援。

2.事故原因经初步调查,事故原因可能是由于矿井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下水涌入矿井。

另外,矿井自身的安全设施不完善,也可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3.事故处理及救援过程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进行井下搜救。

同时,调动周边煤矿的资源,为救援提供支持。

经过多日努力,成功救出部分被困矿工,但仍有部分矿工失踪。

4.事故结果及影响此次透水事故造成多名矿工被困,其中部分矿工成功获救,但仍有部分矿工失踪。

事故对矿井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对矿工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三、煤矿透水事故防范措施1.煤矿企业应采取的措施煤矿企业应加强矿井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同时,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使矿工掌握正确的安全操作方法。

2.政府及监管部门应采取的措施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进行整改。

同时,加大对煤矿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煤矿安全水平。

四、总结与建议煤矿透水事故对矿井生产和矿工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贵州思南县天池煤矿“12.12”特别重大透水事故分析

贵州思南县天池煤矿“12.12”特别重大透水事故分析

贵州思南县天池煤矿“12.12”特别重大透水事故分析2004年12月12日10时30分,贵州省思南县天池煤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21人死亡,1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83万元。

一、天池煤矿基本情况(一)矿井概况天池煤矿为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位于贵州省思南县风云乡龙坪村和许家坝镇潘家坨村境内,年产能力3万吨,矿长冉朝江,持有有效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该矿分老井和新井两个生产系统,两个生产系统各自独立核算,此次事故发生在新井。

新井位于许家坝镇潘家坨村赶二窝,于2001年8月经思南县煤炭局和国土资源局批准、由19个股东(其中四人是老井的股东)投资建设,作为天池煤矿,拟定在新井与老井贯通后,将老井改做风井,新井作为主井。

新井建设前未经安全论证,没有设计方案,没有安全设施设计。

2003年1月新井暗斜井井底揭穿煤层后开始布置运输大巷,之后边掘进通风巷道,边开始采煤,采用巷道式采煤方式,手稿落煤,木点柱支护。

2004年11月新井与老井贯通,发生事故时正着手扩巷工作。

由于老井在枫芸乡境内,新井在许家坝境内,为落实管理责任,县政府曾于2003年11月19日决定,老井和新井在未贯通前分别由枫芸乡政府和许家坝镇政府负责管理,贯通后,天池煤矿由许家坝镇政府全面管理。

(二)水文地质情况矿区位许家坝向斜的北东段,井田内无大河、山塘,地表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受断裂构造及可溶性岩层及可溶性岩层的化学成分、岩性结构的影响,其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地下岩溶含水系统十分复杂,含水不均一。

岩性均为石灰岩,主要含岩溶裂隙水和岩溶溶洞水。

地下水较为丰富且具有承压性。

天池煤矿井田内可采煤层一层,煤层平均厚度0.83米倾角10~20度,煤层稳定,现剩余可采储量12.2万吨。

矿井涌水量:事故发生前矿井涌水量约50立方米/天。

(三)矿井防治水情况新井制定有防治水制度,但没有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没有具体探放水措施,缺乏必要的防治水技术手段,没有专用探放水设备,平时仅用电煤钻打4米深的钻孔探水。

7.15珠海隧道透水总结

7.15珠海隧道透水总结

7.15珠海隧道透水总结1. 引言7月15日,珠海市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珠海隧道发生了透水情况,给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了解事故原因,并总结教训,本文对7.15珠海隧道透水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2. 事件回顾7月15日晚,珠海隧道突然发生了大量水涌入的情况,导致隧道瞬间被淹。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人员进行紧急施救,并封锁隧道进行抢修恢复通行。

3. 事故原因分析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导致7.15珠海隧道透水的主要原因如下:3.1 隧道设计不合理据初步分析,珠海隧道在设计初期并未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排水措施。

隧道设计选择了低洼地区施工,且未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排除和处理,从而导致了透水事故的发生。

3.2 施工质量问题隧道施工阶段存在一定的施工质量问题。

可能存在施工工艺不规范、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等情况,导致了隧道本身结构的漏水风险增加。

3.3 管理和监管不到位事故发生后,调查人员发现隧道的管理和监管存在一些问题。

监管部门未能严格要求隧道施工单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也未对隧道的使用和维护进行有效监管,导致了透水事故的发生。

4. 教训总结鉴于珠海隧道透水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类似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管。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加强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排水措施,确保隧道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施工区域,避免低洼地区进行施工。

4.2 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的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施工单位应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和验收。

4.3 健全监管机制相关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隧道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要求施工方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并定期对隧道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煤矿事故案例及心得体会

煤矿事故案例及心得体会

煤矿事故案例及心得体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煤矿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煤矿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选取几起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探讨其原因和教训,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案例一:孟家煤矿透水事故2010年,山西省临汾市孟家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透水事故,造成了矿井60余名矿工死亡。

该煤矿曾被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却在这次事故中暴露出很多安全隐患。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管理层存在严重的安全管理漏洞。

孟家煤矿在事故发生前曾多次接到水源外泄的报警电话,但管理层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忽视了这一严重隐患。

其次,缺乏应急救援措施。

一旦透水事故发生,矿工需要立即撤离矿井,但缺乏相应的紧急通道和救援装备,导致大量矿工无法及时逃生。

最后,技术水平和设备更新不及时。

作为一家获得“先进单位”称号的煤矿,其技术水平应相对先进,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滞后性。

缺乏先进的透水预防和控制技术,加剧了事故的发生。

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是安全意识不能松懈。

无论任何行业,安全都应是最重要的原则。

煤矿行业更是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煤矿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来说,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丝毫马虎。

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措施。

煤矿作为高危行业,应严格要求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安全管理应涵盖从设备维护到作业流程的各个方面。

在应急措施方面,需要为矿工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和紧急通道,确保他们在危险发生时能够及时撤离。

案例二:沙洲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2018年,河南省宝鸡市沙洲坝煤矿发生了一起瓦斯爆炸事故,导致了15名矿工死亡。

事故发生后,调查人员发现了几个引起爆炸的主要原因:首先,进风巷道温度过高。

矿井巷道内积存的瓦斯在高温下易爆炸,进风巷道温度过高加剧了矿井中瓦斯的聚集程度,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

23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

23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

23年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
(原创版)
目录
一、煤矿透水事故概述
二、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
三、煤矿透水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四、总结
正文
一、煤矿透水事故概述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因地下水涌入煤矿井下,造成煤矿井下积水,影响煤矿生产和矿工安全的事故。

煤矿透水事故在我国煤矿事故中占比较大,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生产稳定。

二、煤矿透水事故案例分享
以下是几个煤矿透水事故的案例:
1.2015 年金沙县禹谟镇偏坡寨煤矿水灾事故
2015 年 5 月,金沙县禹谟镇偏坡寨煤矿发生水灾事故,造成 6 人被困井下。

事故发生后,煤矿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经过全矿职工的共同努力,6 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2.2018 年 8 月 6 日 xx 一矿 8.6”透水事故
2018 年 8 月 6 日,xx 一矿发生 8.6”透水事故,造成 6 人被困井下。

事故发生后,矿方立即组织救援,经过多部门联合救援,6 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三、煤矿透水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为了避免煤矿透水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勘探,摸清水文地质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

2.严格执行矿井防水规定,加强矿井防水设施的检查、维修和改造,确保防水设施完好可靠。

3.加强矿井排水系统管理,确保排水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矿井抗水害能力。

4.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定期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华集团乌海能源骆驼山煤矿2010.3.1透水事故案例分析
事故经过:2010年3月1日,神华集团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骆驼山煤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32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53万元。

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

骆驼山煤矿属基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主要开采煤层为9号、16号煤层。

事故发生时矿井建设处于二期工程阶段,发生事故的地点是16号煤层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底板下距奥灰层的距离平均为34米。

3月1日7时30分,承建单位陕西煤建公司掘进队杨某等16名工人下班后从作业面返回停车场时,发现停车场有没靴深的积水,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水位就上涨到1米左右(据后来估算本次事故涌水量在起初最大时达7.2万立方米/时)。

发现异常后,他们立即撤回作业面向调度室汇报了情况,此时是7时40分。

在调度室指挥下,这几名工人顺着回风巷道往立井方向跑,但到了立井发现并无可供攀爬的设施,这时水势已经越来越大,突然一个大浪袭来,八名工人顿时没了身影,剩下的工人赶紧抓住漂浮的木板、原木等物漂浮在井筒中,在水中坚持了4个小时后获救,不幸的是其中一名工人因连续呛水最终未能保住生命。

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乌海市委市政府和神华集团的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成立了现场救援领导小组,展开救援工作。

在经过14天、2万多人次的营救后,未发现井下受困人员及生命迹象。

经国家矿山医疗中心和抢险救援指挥部医疗组专家反复研究认为,井下被困人员已无生还可能,于3月14日停止了搜救工作。

至此当班井下共有作业人员77名,事故发生后经抢险营救46人,死亡32人 (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而后开展井下水源封堵工程,截止5月10日,本次救援累计钻孔20个,进尺5874米,排水144万立方米,注浆堵水共注入浆料8384立方米。

事故原因:16号煤层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遇煤层下方隐伏陷落柱,在承压水和采动应力作用下,承压水突破隔水带形成导水通道,导致奥灰水水从煤层底板涌出,这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水害形成条件分析:由上述可知,该事故的充水水源为地下水中的岩溶水,冲水模式为直接充水水源与冲水模式,充水通道为其他通道和点状导水通道,由于本次事故涌水量在起初最大时达7.2万立方米/时,所以矿井充水程度为冲水极强的矿井。

矿井突水水源分析:水源为底板灰岩岩溶水;突水现象为底板压力增大,出现底鼓,突破底板后,涌水量大,其势迅猛,破坏性大,亦有迟到突水情况。

突水特征:突水初期,若水小时则为清水,水量逐渐增大;若初期水量很大时,则为混水,往往携带大量岩石碎块、泥沙或黄泥突水后,渐变清水。

也有一开始为清水的,水量大而水势迅猛,水压大,涌水量十分稳定。

当岩溶水径流条件较好时常为HCO3-Ca.M g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