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德彪西《大海》赏析

德彪西《大海》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但突然变得有些活泼,甚至有些激情,像是海浪在击打海岸,忽而又像海浪在海面上动荡玩耍,虽然听不出这其中有用到什么乐器组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德彪西这样的手法就像是把大海的海浪像是调皮的孩子,真的十分精彩。
德彪西《大海》第二乐章音乐简析

74
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 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 如模进) 展 开音乐,与 《大海》之前的许 多作品如《牧神午 后》等以 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这一乐章有 着清晰的旋律线,各旋律之间还有数小节的连接部分 自然地引入后面的音乐。以旋律作为划分结构的一个 标准, 也是德彪西 音乐的一个特 色。
再现部分a1只再现了主题b并在此基础上由弦乐为主将一个与主题b由对位开始引进的新材料进行了发展而且74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如模进展开音乐与大海之前的许多作品如牧神午后等以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
德 彪西 《 大海 》 第二 乐 章音 乐 简析
理 学的 基本 原理 。指 出了 利用 心理 调适 的方 法. 解决 双 排键电子琴练 习中应对“高原期”的途 径和方法。
关键词:双排 键电子琴 心理调适 技能 生成
“高原区”
心理因素属于非智力和非专业因素.但它却可以 反过来影响智力和专业水准的正常发挥。著名钢琴大
师阿劳讲过:“我要是音乐学院院长,我要把心理学列 为主课。”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因为他从自己及其 他艺术家的经验教训中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 否.单靠演奏技能和修养是不够的,往往他的心理状态 起决定作用。作为学音乐的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 理.学习也不会顺利。因此,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地把学生从学习路上遇到 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属于技能训练 的范畴.是一种时间积累的艺术,琴手的高超演奏技艺 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漫长学习过程来沉淀和积累。在 双排键电子琴的日常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老师除
从《牧神午后》《大海》《夜曲》看德彪西的管弦乐队写法特点

从《牧神午后》《大海》《夜曲》看德彪西的管弦乐队写法特点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他缔造了印象主义音乐,可以说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驱者,更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管弦乐队作品中的音色使用丰富多彩且音响效果独特、清晰。
德彪西的音乐不论是在整体音乐的布局方面、和声的使用方面、织体写作方面还是乐队配器技法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本文所选三部作品《牧神午后》《大海》《夜曲》,无论是从音乐素材的选择、对音乐形象的描写、还是写作的技法、乐曲的结构、乐队的编制等方面,与他同时代的音乐作品相比都有所突破。
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就是德彪西创作风格的完美体现。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牧神午后》《大海》及《夜曲》的分析,归纳总结德彪西管弦乐队写法的特点。
希望可以为国内的关于德彪西的作品分析成果再添一笔,为更多研究印象主义音乐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大海》的创作风格探析

19世 纪 末 期 和 20世 纪初 期 ,是 西 方 音 乐 史 中一 个 动 荡 与 多 元 化 的 历 史 时 期 。在 这 个 时 期 中很 多 具 有反 叛 色 彩 的 艺 术 潮 流如 同雨后春笋般 形成,然而 繁多跳 跃的艺术风格使音乐风格发展进入 了迷茫期。在 浪漫主义之后,音乐艺术的发展应该朝 着什么样 的方 向发展,这 是当时所 有音乐家都在思考 的问题 。而法 国作家德彪 西的印象主义成为 了当时独有 的音乐 创作风格 。 德彪 西在 音乐创作上另辟蹊径 ,德彪 西曾说过: “我越来越相信 :从 本质 上来说,音乐并非是进入严格 的、传统的形式 中流 动 的事物 。音乐是 由色彩和拥有时 间的节奏形 成的…… ”更侧重于事物对人 的瞬间印象,新颖的和声 、短小的旋律 、丰 富的 音色 、 自由的发展 ,这些音乐创作手法 ,很快的成为 了这一时期 的创作手法 。在 诸多管弦乐作品,德彪西交响素描 《大海》 是可 以充分表现创作独特 的代表作 。全 曲分为三个乐章 ,对大海 的活动进行 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
和声以及配器音色意识新颖在和声上为了追求朦胧恬静的意境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了不协和弦以及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在材料结构响色彩以及多调性的处理方面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打破了弦乐木管铜管三足鼎立和以弦乐为主的局面代之以木管占优势的地位
2018年 第 十 一 期 《音 乐创 作 》
德彪 西管弦 乐作 品 《大海》 的创作风格探析
二、德彪西管弦乐作 品 《大海 》的艺术特色 1.结 构 形 式 严 谨 根据大海的构思特 点,在 曲式 、和 声、旋律 发展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与传统的表现手法抚有 继承 关系,又有较大 的突破 。 从作品 的构成上来看 , 《大海》结构布局是十 分严 谨。全 曲结构呈现 出奏 鸣曲式的特点,在整体上对传统 曲式结构 进行 了创 新与发展 。 《大海》结 构完 整性体现在:每个 乐章都紧扣了大海这一个主题 ,虽然各个乐章有着各 自的旋律和风格 ,但是每 个乐章之 间都 能够进 行有 效衔接,不会有过于独立 的风格 出现。整部作 品基于传统 的曲式 结构却又与传 统 曲式、风格相冲 突。 这样在利用奏 鸣曲式进行 《大海》这部作 品的写作 时,便会 从结构上去与音乐 的色彩完美结合 已达 到惟妙惟 肖的效果 。在演 奏过程 中经过对 乐章的连接 ,可 以让整个作 品更加统一与和谐 ,通过对 乐章 的衔接 突出整体主题 ,呈现 了 《大海 》的艺术魅 力 , 同 时也 是 所 有 艺 术 作 品 应 该 具 备 的特 征 。 2.富有 层 次 感 的 旋 律 旋律是音乐作品 的灵魂 ,是体现 乐曲主 旨的载体 ,乐 曲想要呈现 出的感情 与艺术魅力都被赋予在音乐旋律上 。 《大海 》 准确来说是一部交响音画作 品,其对大海 的静态与动态都进行 了描绘 ,而旋律 则是对大海的动静与色彩进行呈现重 要手段 。 从第 一乐章的沉静到第二 乐章的激 昂,从第 一乐章的短句到后面的长乐句 ,都从各个方面表现 出了大海 的动 态特 征 。从黎明 开 始对 海 静 态 进 行 刻 画 ,再 到 后 来 对 海 上 狂 风 席 卷 的 动 态 加 以体 现 。这 个 过 程 不 仅 是 画 面 与 空 问上 的递 进 ,同时 也 是 音 乐 旋 律的一种层次感体现 。所 以,从 《大海》旋律上看 ,从低到 高,从 静到动,都在旋律上对大海这个主题进 行了描述 。 3.和声 以及配器 音色意识新颖 在和声上,为 了追求朦胧恬静 的意境 ,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 了不协和 弦以及 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 ,在材料 结构、响色彩 以及多调性 的处理方 面 , 《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 ,打破 了弦乐 、木管 、铜管三足鼎立和 以弦乐为主 的局 面, 代之 以木管 占优 势的地位 。造 成了意图迥异的不 同色调 。第一乐章 A主 题为黑管与长笛 的结合 ;第二乐章 A 主题先后用英 国管与双簧管独奏 ;第三乐 章 “海 ”主题用加弱音器小号独奏 。并 且乐器的混合音色横跨三组音域 ,同时经 常 出现细腻 、 柔美 的分部 处理;在演奏上往往应用特殊演奏手 法获得色彩效果,如拨奏 、颤音 、震音 、滑奏 、泛音将木管本身 的纯 净音 色 和木管组 与其它组结合 的 “合成”音色使用 的淋淋尽致 ,色彩层 次更 为细 腻 ,因此, 《大海》 在音色分配和音色 处理意识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展 示 ,体 现 了 印象 派 艺 术 的丰 富 和 细 腻 。
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弗朗索瓦·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一、简介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是一首以海洋为主题的乐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序曲、慢板、快板和收束。
曲调活泼、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乐章构成
1.序曲
序曲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
2.慢板
慢板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旋律更加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3.快板
快板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4.收束
收束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旋律更加优美,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三、音乐特点
1.旋律优美
《大海》第一乐章的旋律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2.节奏活泼
《大海》第一乐章的节奏活泼,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3.和声丰富
《大海》第一乐章的和声丰富,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四、结论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其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和声丰富,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宽广与壮阔、活力与活泼、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令人赞叹不已。
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

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德彪西《大海》有几个乐章?文章以德彪西的音乐人生为分析背景,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对《大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德彪西的音乐起航以及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在介绍《大海》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乐章进行了阐述。
一、音乐起航与创作背景德彪西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德的一个商人家庭。
年仅8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并且一直是该学院才华出众的学生之一,他创作了获得罗马奖的大合唱《浪子》,以及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代表印象派音乐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这些在当时都有很高的评价。
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和弦音以及全音阶上的天赋,创作了一套特有的音响组合,并将这套组合发挥到了极致。
他后来创作的一些曲谱,尤其是《大海》,虽然受当时经济主导思想的侵袭,他的创作或多或少需要带些商业的色彩,但他依然坚持运用自己的艺术概念,不断地突破自我。
因此,他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创作理念和激情,又往往覆盖了商业色彩。
纵观德彪西的音乐人生,其实是他将音乐艺术与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世界追求个性自由、理想解放的过程。
二、《大海》的内心独白1、浓厚的大海情结德彪西从小就对大海充满了向往,这种向往和印象在德彪西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情结。
他曾经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提到:“自由的人,你将永远歌唱大海。
”由此可见,德彪西对大海的情结以及从内心深处对大海的这种挚爱和渴望,是他后来创作素描《大海》的艺术根基和源泉。
2、整体主题分析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这部交响曲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融且具有非常完美的组成结构的艺术作品。
作品突出描绘了大海的景象,展示出大海的动态之美,并且还表现出了德彪西自身超出常人的声音处理手段和技巧。
作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美妙的海景,将一个完整的幻想“海”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仿佛一幅描绘大海变幻莫测的生动画卷。
2019年德彪西大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德彪西大海赏析篇一:德彪西《大海》赏析《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标题: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品《大海》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欣赏《大海》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和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和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海洋的感受和印象。
学习德彪西及其作品《大海》:1. 介绍德彪西的生平和音乐风格,以及他对自然和印象主义音乐的贡献。
2. 分享《大海》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
3. 听取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初步印象和了解。
音乐元素分析:1. 解释《大海》中使用的乐器和音色,如管弦乐队、钢琴等。
2. 分析乐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音乐结构等音乐元素。
3. 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并尝试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
情感表达与联想:1.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来感受海洋的壮美和浩渺。
2. 鼓励学生描述他们在听《大海》时产生的联想和情感。
3. 分享学生的感受和联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综合欣赏与创作:1. 聆听其他德彪西的作品,如《月光》、《下午的前奏曲》等,进一步了解他的音乐风格。
2.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
3. 激发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绘画作品,表达对海洋的情感和联想。
总结:1. 回顾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学习和理解。
2. 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音乐和艺术,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案评估方式:1. 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书面评估。
2. 学生对其他德彪西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报告。
3. 学生的音乐创作和艺术作品展示评估。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艺术展览,深化对德彪西及其音乐的了解。
2.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印象主义音乐家和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更多与海洋相关的音乐和艺术作品。
教案资源准备:1. 德彪西《大海》的音乐录音或视频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
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
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
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
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
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
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
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
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
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
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
在19 小节的主题部分,同样采用了在弦乐组奏出的引子中的动机变体。
而在62 小节的第二主题,则是由引子中动机的不严格倒影发展出来的。
主题材料的发展和变化,与调式调性的转换相协调,多种手法结合起来,让极富色彩的音响带给听者无止境的幻想。
最为充分地使用、发展和变化主题动机的,是作品的第三乐章。
在第三乐章中的引子部分,小号奏出了第一乐章中引子中所用的材料,在这个乐章中调
式扩展成了大调的音列,而且第二乐章中主题动机的变体也出现其中。
而在30 小节处小号呈示的材料,例7 则是由第一乐章中的材料例8 移位变化发展出来的。
所用的材料,在这个乐章中调式扩展成了大调的音列,而且第二乐章中主题动机的变体也出现其中。
而在30 小节处小号呈示的材料,例7 则是由第一乐章中的材料例8 移位变化发展出来的。
这个主题在乐章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强而突出的特点使它成为了整个乐曲的重心,三次主题的出现也使这个乐章体现出回旋性原则。
同时,半音上升式的音调也突出了海浪愈加澎湃汹涌的特点。
而在之后的发展中,织体部分还是可以看到和第一乐章引子材料相同的短小切分材料。
弦乐作为织体部分,采用了半音进行和大量的琶音使整个情绪更具有推动力且富有张力。
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是在159 小节处,在之后的发展中木管乐器之间仿佛进行着特殊对话一样,此起彼伏。
第三次出现主题的时候,则是到了全曲的最高点。
在弦乐器组丰富的织体音型背景上由管乐器奏出,十分辉煌灿烂。
在高潮区域,对于在配器上一贯节制的德彪西,几乎运用了乐队全奏,也正是这种编配使音乐情绪更加光彩夺目、辉煌壮丽。
三、作特点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整部作品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创作的中期阶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比如作品中不规律小节群和不规律的节奏,句法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对称关系;喜欢用各种复合性的节拍,如6/8 拍、5/4 拍、15/8 拍等;运用音阶中的增四度和减七度,九和弦被看成是协和和弦,即在比较不和协的和声之后出现的平静性质的解决。
这些鲜明的风格使作品的调性得到了扩展,通过调式的游离和频繁地转调使整部作品的和声线条更为流畅。
再横向观察这三个乐章之间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看到在第三乐章中,多次地出现了第一乐章中的主导动机和主题材料,因此这个作品在宏观上具有着再现三部性。
德彪西的作品不完全依赖于旋律。
他的许多旋律都是片断式、不对称、不连贯的。
他作品最富特点的是他和声手法的恰当运用,和声在他的音乐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
德彪西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来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全音音阶之上,这也成了德彪西的一大音乐创作特色。
在创作初期,德彪西还趋于传统的和声手法,之后他的和声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同时,他也不断尝试将各种音列进行组合,以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
比如非三度叠置和弦、全音阶和弦、在各种和弦上加入变化音以及不协和和弦的自由使用等。
和声的精妙运用而形成的绚丽色彩都表现出他的和声技法娴熟的程度,以至于旋律的主导位置在他的作品中被和声色彩性效果取而代之了。
德彪西扩展了和声学的含义,扩展了和声学的使用范围和表现力,对20 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他的《牧神午后》、《夜曲》的梦幻般描写的风
格相比,《大海》已更趋向于对大自然作真实的描写了。
此外,德彪西运用大胆的管弦乐手法,在《大海》中将写实与意象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交响音乐中的新空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藏。
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真正的音乐是以多方面的因素为背景,是多种艺术的结合,同时也是大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领悟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与其它作品比较,这部作品构思大胆新奇,主题更贯穿全曲而富有典型意义,管弦色彩更为鲜明精致,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细密,它标志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20 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他发展的新音乐语汇对20 世纪的每一位作曲家也几乎都有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