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
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
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
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
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
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
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
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
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
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
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
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
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
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
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2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二集西化的私塾班主任、孩子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这个新栏目,传统私塾或者是传统文化学校现在很多,这个教学要交流,大家要开学术研讨会,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这么多年,我是没听说过,大家就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各立山头,谁也不听谁的,大家在一块交流交流这多好,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孩子教好。
现在学传统文化的孩子太多了,学成的太少了,很多都学错了,媒体都在报道,你看孩子自己都不愿意学,学不出欢喜心来,这是我们自己讲的话,原因何在?今天这个节目太重要了,这两位家长同时他们还是私塾的老师,自己的孩子现在教学上出了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把它分析分析,我们说到孩子记日记的问题。
班主任:老师,我们在看这个孩子的日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每篇的日记下面都有他的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给他做的评语,首先这个评语的称呼,这个爸爸管孩子叫学长,就“某某学长”。
陈老师:这个是误会,这日记我也看了,这是误会,那么一定要谁教的你们,你们也要去跟他讲,这是错了,为什么?违背了伦常,我们学传统文化是弘扬伦常,落实伦常,现在我看到很多传统文化学校,包括弘扬汉学的,有问题,问题在什么呢?第一个不讲伦常,其实五伦是排头一位,师父常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它有顺序的,先要分清楚自己什么身份,你跟谁说话知道吗,先分清楚身份,五伦是排头一位的,那么叫学长这个是同学之间的称呼,我是小同学,他是我的同学,但是年龄比我大,所以用个长字,长是长辈、尊长,学长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做老师和做同学,那不是同学的关系,那是师生的关系。
父亲和子女那就更不用说了,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所以说老师就是老师,不能跟老师叫学长,父亲就是父亲,也不能跟父母叫长辈,那不是,那就是父母,他是太特殊,那长辈,长辈在第二伦,就是叫长幼有序,他如果跟父母一样,那就是一伦,长幼有序。
哥哥,长辈;叔叔、伯伯这都是长辈。
父母非常的特殊,这个不可以乱。
那么跟同学、小孩子,跟他们叫学长,这是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老师不可以叫他们这个,家长也不可以,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接触过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孩子就是能说会道,嘴巴很巧,很会说,而且讲很多大道理,有的比大人讲得都明白、都清楚,但是真正当孩子干活的时候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有很多父母还觉得孩子这样很好,还经常夸赞他们,以他们为荣,就是这种有没有什么问题?陈老师:这种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呀从古到今凡是明白的家长都知道那个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可以这么讲,就是一切凶灾祸患的开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头一个叫巧言令色,嘴巴会说话,会讨巧,他看着你,你看那个笨笨的他不会巧言,孩子天生比较聪明,可惜呀走错了路,以这个说话讨巧来成为自己觉得是一个特长,是个优点,所以他就专门发展这个,家长也鼓励呀,能言善道啊,大人都说不过他,那么这个孩子能力又特别强,可不可以呢?也不行,有能力没能力嘴巴这么巧都不是好事,令色是什么呢?令色就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你看他很小,他知道这个用颜色来讨好你,来取悦别人,他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他想要的,他能驾驭自己的神色表情,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夫子讲叫鲜矣仁,很少心里边还有仁厚的,人心要是没有仁厚了,他离凶灾祸患就很近了。
古往今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明白,这个孩子能说会道要格外地警觉,为什么呢?你看夫子常讲,《论语》里边讲「纳于言而敏于行」,你看他说话好像笨笨的,这个他有拙朴的一面,好像是笨,这不是淳朴,实在讲给自己招灾惹祸的机会就少,你那个孩子好像巧嘴八哥,能说会道,他招灾惹祸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别的孩子,不但他自己的内心不仁厚,反过来还给自己招灾,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孩子的优点,你看得出来呀,我们对这些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辩才很好的这些学生孩子要格外警觉,我们从事这个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来,我对这件事情特别地警惕,男生女生我们都见了很多了,凡是在我们看起来这是毛病啊,凡是有这种毛病的能不能让这个学生在学校学下去都要打个问号,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先得改变,你这个不改不往下教,那怎么办呢?你看有的是挂止语牌,有的是说废话说闲话,自己掌嘴,那个会说巧话的那更要掌嘴,所以你看古来的大德、圣贤,在他们的家训里边都有这种非常详细的教导,他们往往都是一代、一代、一代来验证夫子所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凡是有这种特色的这种孩子,人生都不大好,那你说我孩子好像也挺能说也挺好啊,那是表面现象,那是暂时现象,真正的灾祸你看古人讲,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说话造成的,祸从口出啊,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今天的家长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学传统文化到底为什么?是不是背背古文,琴棋书画表演表演,附庸风雅?不是呀,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四个字:趋吉避凶,让你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趋向于吉祥幸福,避免凶灾祸患,你想不想要?凡是人都需要,四个字——趋吉避凶,学传统文化是为这个啊,如果说传统文化学校老师对这个都不了解、对这个都不是内行,那你趁早不要教,你趁早不要办这个学校,你非把孩子耽误不可,你还以为这个孩子“你看他多好”,你还在那儿夸他,你把他害了,以后有时间我们会详细的慢慢地给大家讲这个,说实在话这都不是好兆头。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
我们这堂课叫传统私塾教育,那么它下设很多小的课程,我们在上一次有一堂课叫作「父母的恭敬心最重要」,很多的观众反响很强烈,那么今天我们有一个新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专门来向大家介绍学生案例,也就是说海内海外,这么多年来很多的学生在学传统文化,有学成功的,有学失败的,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少。
那么我们这些年来也见识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我们体会非常深,为什么呢?现在的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五花八门,怎么教的都有,真的最后结果呀,很多的孩子被耽误了,我们看到之后,家长难过,孩子也很沮丧,边上的人看了之后呢,对传统文化误会增加了,这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从今天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私塾的教学、传统文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面呢,我们看到这些案例,那么借这些机会供养给大众,希望能够对家长、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这个启发,能够有一定的益处,希望大家不要走这些弯路,因为什么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说它这上面有一道折痕,几个皱褶,你再给它去恢复正常啊,它那个印迹还在,如果一次就正确的话这些弯路都可以避免。
我常常给同学们做这么一个比方,你看我们这个手,这个地方是原点,从这个地方出发到这儿,两年的时间,到这儿发现错了,哎呀学错了,怎么办呢?他还要再回到这个原点,归零嘛,这是什么过程呢?就是改正自己错误的知见的这个过程,你得改自己的毛病习气,你学错了嘛,你的观念、你的知见都错了嘛,方法理论错啦,回到原点至少得两年,把这个错的改了得需要两年哪,回到原点之后知道这儿是正确的,再从这儿走过去又两年,多长时间呢?六年哪!如果你的孩子,这是原点,他知道这儿是正确的,遇到好老师善知识,这一教就是正确的,到达这个地方——两年,正确的只需要两年,错误的六年哪!我常常拿这个给大家做比方,孩子都很好啊,最后学出来为什么就千奇百怪呢?方向错了,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方向非常重要,你等到他再回来重新改,晚啦,比别人晚了四年哪,所以我们今天会听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你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的,在家里边你教育孩子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有必要来听这堂课。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5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五集私塾里的娱乐班主任、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探讨怎么教育孩子。
传统文化教育说实在话非常关键,老师和家长的不明理,理念是混乱的,那就很麻烦。
我们在上一次这个妈妈提出来一个问题,参加这么多活动没什么效果,你说到那个残疾人的学校去看那么多孩子多可怜,回来之后孩子看过也就看过了,写了文章、写了这些日记也就这样了,对他没有触动。
为什么?我们的体会这些活动都很好,不要多了、不要杂了。
你比如说去看这些残疾的孩子、残障人士,这活动太难得了,能够启发他的慈悲心、启发他的善心,启发他珍惜自己身体、爱护身体、爱护这个家、感恩父母的这个心。
怎么办呢?你看这孩子是盲人,回来之后让你们这些孩子把眼睛蒙上,他看不到东西了,多长时间?一天、半天都可以,他就真得看不到了。
“你什么感受?”问他,他就有感觉了,他对盲人有感觉了,敢情看不到东西是这样地痛苦!不是撞桌子上了就是把这个东西给倒了,把那个洒了,把这砸了。
眼睛有多重要,要不要爱惜眼睛?他就不敢近视眼,他就知道这个身体健康多重要,他就知道那些盲人有多苦。
你这一会儿不行,一天你试试,他真的就有感觉,所以我们会教啊!参观完活动之后回来,活动没结束,继续呀,你就看他在那这样摸,他的慈悲心都起来了。
你就问他,眼睛谁给的?妈妈爸爸给的。
他给父母磕响头,难道不是吗?他对自己身体他有感觉了,要这么教。
你反过来再想想,你这一天就难受了,他们是一辈子都看不到,你想想多苦,你一天苦不苦?苦!写一篇文章【无目之苦】、【盲聋之苦】,可以。
没眼睛的苦,他真的能写出来特别深刻的体会,盲人就这么苦,你这是一天,他那是终生。
他对什么是苦、人间滋味他就有体会,他将来看到盲人,他一下那个慈悲心他就起来了,他知道是什么感觉。
你把他的耳朵堵上,听不到;嘴巴粘上拿那胶布,不说话,体会「盲聋喑哑」,这是佛家讲“八难”,八种灾难,人生痛苦你体会,残疾人士,他见到了他就有爱心,他就想帮他们,因为他上过这个课。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曾经请教过您,就是小孩子他为学他的根基基础是什么,您当时给我们讲到,小孩子应该首先教他「明伦」,就是明白伦常,我们在跟很多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生活常识一点点都没有。
我们最近,就是昨天新来了一个小孩子,三岁的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到这边之后他会发烧,那很多同学就会以为他是感冒,结果过了能有第二天,我们去看这个孩子,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脸上开始起那种痘痘,这种痘痘呢,因为跟平常的痘痘,就满脸都是痘痘,后来我们又考虑到因为现在是春季,春季一般很多小孩子很容易起这个叫水痘,也叫疱疹,很容易起这样的东西,后来我就开始看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就发现孩子的胳膊上还有腿上就起这种水泡泡,这痘痘它里面是亮的,是水痘,这种水痘因为它是传染性的病毒,它会传染。
陈老师:传染。
传统文化老师:对,另外就是小孩子起这个水痘的话一定不可以吃退烧药,因为他这个热发不出来,毒憋到体内的话会危及生命。
还有呢,你比如说起这个水痘,小孩子是再热都不可以吹凉风的,如果吹凉风的话他这个病会越来越重。
比如说还有,小孩子起水痘绝对不可以给他擦脸,用凉水去洗脸这会很麻烦。
比如说还有起水痘,小孩子因为他会痒,绝对不可以去挠,否则的话那个坑留下的那个疤,它掉不了。
陈老师:那个脸上抠这个东西最后成麻脸,都是麻子嘛,那就麻烦了,一定要告诉给孩子。
传统文化老师:对。
等等的我们就发现很多这种生活的常识,孩子现在是普遍都不懂的。
陈老师:普遍不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录过一期节目【今天的年青人为什么不能】,什么原因呢?师父常讲四种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那家长就问了,我们怎么教啊?从生活教开始,【朱子治家格言】开宗明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是个代表,实际上呢,生活当中的一切都得让孩子去做,【朱子治家格言】可不是说给姥姥看的,给外婆看的,不是啊,是给孩子看让他做的,「黎明即起」早早的你就得开始整理这个家,安顿这个家,所以这些教育必须要有大人教,我们把这话说在这儿,难在哪里呀?难在大人不在家,现在大人都出去赚钱去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这个教学案例的这个节目很受大家的关注和欢迎,很多家长、老师,包括社会上的各界人士都很喜欢,都很关注,因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头疼,所以不管是不是学佛学传统文化听一听啊,他们都觉得很受益。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你的案例讲出来,疑问提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交流、来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
传统文化老师:我们见过一个女孩子,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这个孩子从四岁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学习十年了,这十年下来孩子唯一的成就背过十八部经典,但是到今天我们见面的时候一问这个孩子,这十八部经典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陈老师:十八部经典?传统文化老师:对。
陈老师:全忘了?传统文化老师:基本上记不住多少了。
陈老师:你们有没有问他们为什么都忘了?传统文化老师:没说为什么。
陈老师:我们见过很多学生,背了很多的经典最后都忘了。
什么原因呢?我想原因很多,比如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可能都有,包括孩子经常换学校啊,这些都有。
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告诉给孩子为什么要背它,这个没讲清楚啊。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初发心很重要,好好背,背得字正腔圆,你看穿上衣服也是传统文化的衣服,将来回去给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争口气,他这个背书是为了表演,是为了名闻利养,如果是这种发心,师父常常告诫我们「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因哪,就种子啊,初发心他就不是那种纯正的,他里边掺杂着名闻利养,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感召,迂曲是什么意思呢?你很难得到好结果,有很多挫折,很多不如意,甚至失败,果招迂曲,所以我们看到孩子这种情况,我们要反思学了十年,应该半年、一年就检查,你怎么学的?是不是?所以父母要警惕呀,高度地警觉,把我的孩子教成什么样子了,三个标准,头一个,德行,具体来说呢,能不能把《弟子规》做到,我打个比方,「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咳嗽一声,那个孩子马上毛巾也好、纸也好就拿过来,水就端过来了,「父母呼应勿缓」,他的心在父母身上,他孝道,孝的德行他有了,你教训他,不管是对是错,他都恭恭敬敬在那听着,他这一条做到了,一百一十三件事《弟子规》,看看你的孩子落实情况,非常具体呀,考核呀,老师用这个考核学生,家长也用这个来考核,考核什么?考核孩子,同时也考察考察学校,不合适赶紧要停啊,教了十年,我总用这个手势来打比方,这个地方是原点,你讲这个孩子到这个地方,多长时间呢?十年发现错了,哎呀可了不得啦,再把这一身错误的毛病习气和观念改掉,十年,二十年啦,回到零,原点,这孩子多大了?二十四岁了,二十四岁重新出发走到这儿又花十年,三十四啊,人家从四岁开始学呢,到这个地方十年,十四岁成就了,差多远去了!所以说要常常地检点,在德行、学问,学问是在第二位,德行、学问、能力上来检点,到底你教得怎么样,作为老师要天天检省啊,你不能一边学着一边丢,那叫什么学校嘛,不可以的,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人因地不正,初发心有问题,所以说父母初发心有问题,老师初发心有问题,孩子初发心有问题,结果都不会好,你为什么让孩子学传统文化?有时候我们说话不知不觉就是错话,将来给爸爸妈妈争争脸,错了!他学这个正宗正脉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成圣成贤,圣贤的特点头一个是什么?不自私,爱别人,你看两句话就说到根本,圣贤的标准就是孩子将来的方向,你是不是想将来让你的孩子做一个不自私的人,为别人舍己为人,发扬光大正法的人,你是不是为这个?这是最纯正的,那有的人说我确实发不了那么大心,你可以退而求其次,一退再退,退到底最后怎么样呢?我为了孩子脸上给我争光,或者是如何如何名闻利养掺杂在里边,这些东西是毒啊,贪嗔痴慢疑,师父常讲五毒啊,掺杂在里边就像这杯水一样,有五毒在里边你敢喝吗?你敢给孩子喝吗?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刚才您说的是孩子背书他的存心,那比如说这孩子背书他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因为我们以前有见过孩子背书,比如说一小段古文,孩子可能五分钟、十分钟,就这种死记硬背就把它背下来,背的也快,但是没几天他就忘了,到底应该怎样去背书对孩子是最好的?陈老师: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看到孩子所背的经典忘掉了要难过,现在有几个老师、家长会难过?为什么会难过?我对不住这孩子,这么好的一块料,我怎么就不能把他教好了?他忘,那我要从这么多的经典里边、文献里边都有啊,从古至今都有,我从里边找出来最好的方法教给他,让他永远不忘,你有没有发这个心哪?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忘了,忘了我就白教你了,我对不住你呀,你把生命时间放在这里,最后结果是那样的,我还有脸当这个老师吗?你叫我老师,我还无地自容啊,为什么呢?我浪费了你的时间,而且把错误的方法还传出去了,所以我们曾经亲自向师父老人家请教,背书怎么背?师父说不要贪快,不要贪成果,贪成果那个心是个贪心嘛,你贪它干什么呢,这些经典,基础的经典,一定要让它扎得牢牢的,用什么方法呢?古人有个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读一百遍,一本书拿过来,小朋友那个手指着读,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指头呢?手拿下去他就在这儿脑子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他还真是有这个功夫他嘴上能给你说,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你一看就知道,这个手指头指可是不行,他必须得是一个字一个字,它到哪就是哪,指着东他说西那能行吗?你就可以教训他了,他不敢,看着这个字就读这个音,所以说手、眼、心、口都到,叫指读,声音很嘹亮,不要太快,太快他就不过心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就很好,过心哪,弟子规圣人训(读得很快),时间长了他就从嘴上走不过心了,他也不可能指那么快,所以动这个手的目的就是让他语速要慢一点,语速慢下来就是让他心不要太浮躁,那么小还是安定下来好,那么读多少遍呢?读一百遍,这你们都有这个经验哪,你们是班主任,读一百遍,这一段话一百个字、二百个字,师父讲读一百遍、背一百遍,我把它这一百个字,好,我背了一遍,再背一遍,划个正字,再背一遍,再划个正字,一百遍下来,读一百背一百,双百,那么这段文字应该张嘴就来了,他有的时候顺口他就说出来了,你看你们都有这个经历,那学生们张嘴就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要考考他,考不对还要打手板、打屁股,他就记得为什么挨打?你就问他:“你为什么忘?”学生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问上,你怎么能天天胡思乱想想别的呢?该打!他一听说挨打赶紧快记,隔一段时间考一次,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复习一次,读一百背一百他就能够扎根,你千万不能说我就放那儿了,那他很快他也会忘,因为越背越多经典,最重要的还有一点要在生活当中常用,教学要记得这个。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二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二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今天我们这边又被家长接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小姑娘,今年已经十四岁了,她是从山东那边过来,死活不在这边学习,她就觉得这个地方太苦了,而且这个地方都是培养老师每天读书,她不喜欢读书,也不想做老师,另外这边要求很严,她觉得不如在家里舒服,在家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第三呢,在这边不能经常见到妈妈,觉得家里那个氛围好,跟父母在一起,然后一个大家族有兄弟姐妹,其乐融融,觉得这个环境好,在学校里吧她觉得不好,而且她这种状态她就很难跟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后来就是每天哭想家,觉得自己志不在此,后来我们就把她父母请过来了。
陈老师:她父母是什么意愿呢?传统文化老师:她父母很希望孩子在传统文化学校学习,将来以后有学问、有德行,这是她父母对她的期望,但这个孩子自己又讲了,说我没什么兴趣爱好,我也不喜欢读书,我就想将来以后相夫教子,天天在家里照顾照顾丈夫,然后看看孩子,这就是她的生活了。
那我们说,那你想学点什么呀?只要跟读书没关系就可以,哪怕学个手工啊,那个女工方面的,在家里做做就可以。
陈老师:她有什么爱好?传统文化老师:她说回家要去学画画,写毛笔字,这是她的想法。
陈老师:那么这种情况下她父母什么态度?传统文化老师:她父母就只能随着她了,这妈妈后来跟我们讲,她说我劝了她七天哪,在房间里单独劝她女儿做她思想工作,做不通,她心思还是不想在这儿,她说那我就没办法,随着她,要不然总哭哭啼啼的对身体也不好。
陈老师:最后呢?领回去了,领回家里去了?传统文化老师:走了,今天早上就带走了,家里派专车来接的。
陈老师:像碰到这种情况,我想不是个别的,很普遍,光我听到看到的就太多了,家长开口讲第一句话,我要征求征求孩子的意见,是吧,你们当班主任也常听嘛。
传统文化老师:是。
陈老师:或者就是父母很高兴,老师我告诉你,这个事情孩子也愿意,他也愿意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有提到,孩子背书的方法,可以用这个读一百遍背一百遍。
陈老师:四门功课,读一百遍背一百遍,自己要能正体字默写,还能够把它讲解出来大意。
传统文化老师:有家长来信呢就讲到,说有一个学校,他们这个学习的方法叫做“一三七”学习计划,这“一”呢,是一天读十分钟,“三”呢,是读三种经典,“七”呢,是读七天,也就是说每一天读三种经典,每一种经典读十分钟,然后读七天,用这种方法。
陈老师:这个时间不够,如果说三种经典,每天都读十分钟的话,才半个小时啊,二十四小时其它时间做什么呢?这个时间远远不够啊;第二,三种经典在同一天来背诵,这个也不好,师父常常教给我们,这个经典哪,他还没记住,下一部又来了,下一部没记住,再下一部又来了,他脑子是糊的。
传统文化老师:那这个家长就问,像我们这种,一种经典读一百遍背一百遍,孩子会不会枯燥啊?陈老师:孩子会不会枯燥,你通过实验就够看得出来,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我想是应该站在这个成年人这个角度,孩子会不会枯燥啊?其实啊孩子的心呢,他很接近纯净纯善,当然现在的孩子那就另讲了,就像你们说的三岁都管不了,他那心里边脑子里都是糊的啊,那是另当别论,总的来说呀,孩子应该是心比较安定的,那么读一百遍背一百遍目的何在呢?让他保持他现在这种清净心,是这个意思,他小时候心清净啊,受污染少啊,让他保持住,你说他会不会觉得枯燥啊?不会!什么人会觉得枯燥呢?心里边杂念欲望很多的人会觉得这个枯燥,他本身就比较清净,本身比较清净哪里来的枯燥啊,古人一直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以污染的心、大人的心去揣度他,你那个教不好,你说这一天背三部经典,好像是不枯燥的,其实你把他的定力破坏了,背书为什么?这是最原始的问题呀,不是为了不枯燥啊,不枯燥是为什么?这讲不通嘛,所以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现代人的这些非常错误的观念,你去问很多老师,他一张嘴,这样不枯燥,你问他不枯燥为什么,他说不出来,不枯燥孩子能背下去,能背下去为什么?他净在那儿瞎教,那我们读一百遍背一百遍,为什么?师父常常告诉我们,修他的定,他持戒嘛,十分钟那不叫戒,那叫什么?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除了睡觉以外,他大量的时间在破戒呀,是不是?读一百遍那得多长时间啊,那很长时间啦,再背一百遍,那又很长时间啦,说明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在干吗?在持戒,上次我们讲的很清楚,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给他戒住了,是不是,他在持戒,持戒得定,得定开慧,这就是背书、默写、大声朗读,一百遍就这一部,原因何在?所以说有理论、有方法、有目的、有方向,让他开智慧,得定最重要,从小他就有相当的定功,心不乱,那将来就了不得呀,至于说会背那些经典,师父讲那是附带的,那不重要,「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什么意思呀?他背的再多,他里边知识说的再多,没智慧,不管用啊,夫子就讲,不足以为人师,什么原因呢?记问,什么叫记问呢?知识啊,这种所学的不能当老师,换句话说不能教给别人,他没智慧嘛,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啊,我们求的是智慧不是知识啊,所以说我们定任何一个学习计划,你依据的理论是什么?有没有古大德经过试验,证明出来能成圣成贤,能成就,有吗?我们这个有啊,所以师承很重要,所以为什么你看我们有一个小栏目,叫继承的承,【承治学正脉】有这么一个小栏目,所以他讲的是这个,你得是正根正脉,正统啊,你自己发明创造瞎搞的那不行啊,要合理,要如法,然后呢,还要符合当代人的社会人情和现在人的根性,这就可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传统文化老师:老师那有些家长他就会提出来,他说那我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我就只给他选一部经典,就是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就读这部经典,就背这部经典,可不可以?陈老师:我们说从道理上来讲好像是可以,好像是可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能开慧,真的可以,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个孩子,人道的基础他要不要有啊?你的孩子极特殊极特殊,人道什么洒扫应对,沏茶倒水,做饭家务活,打扫卫生,通通不用学,你就一门深入让他背这个经典,二十年最后他成就了,有没有这可能?那你要看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啊,这种方法那要非常慎重,我们要想一想,在这几十年当中,这个孩子是长期处在被人伺候的状态,因为他不要让他学嘛,就让他背这一部经典嘛,就学这一样嘛,所以你就知道,师父常讲,五年学戒有多重要啊,那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要学传统文化,热情很高,张嘴说我要做师父老人家的接班人,我们随喜赞叹,真好,接班人越多越好啊,师父常讲,六祖能大师在他老人家会下成就的四十六个,过去没听说过,之后也没有,那还了得,所以师父多一个接班人那真的是了不得啊,越多越好啊,但是你再仔细观察观察他,待人接物说话不会,做事不会,什么都不会,还得找人伺候他,我就给他讲,我说你这个学不出来,为什么呢,师父常讲五年学戒,师父老人家讲经讲的好吧,好,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好吗,那不知道,还不是这么讲的嘛,不是,师父亲口跟我们讲过多次啊,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刚开始学佛,一个人伺候三四个人,做饭收拾屋子,是吧,那真是端屎端尿,老居士啊,在山上住茅棚,师父说年轻的时候他老人家,一桌子饭菜,给十个人做一桌子饭菜没问题,烧的一手好菜,你行吗?这是伺候人当义工啊,师父当年受那个苦,扫地,干苦力,我听老人家好像讲过,寺庙有那个钟鼓楼啊,师父好像睡在那里边,受那个苦,你行不行啊,所以这个东西没有的话,五年学戒基础没有的话,这不是师父发明的,古来都是这样啊,先到后厨伺候人家,掏厕所掏马桶,是吧,做饭伺候大众,五年,不是五个月不是五天哪,然后再学,修福嘛,吃苦扎根嘛,要不然他那身习气怎么能下去啊。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位义工,今年已经二十多岁了,从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干,学习,就一到干活的时候,这妈妈就说你放下,你去学习,这她妈妈亲自跟我们讲的,说我闺女今年二十多岁了,面条怎么进碗里面的不知道,二十多岁到来这边做义工,拿什么掉什么,她现在是特别的痛苦。
陈老师:你不要说现在二十多岁的,三十多岁已经做妈妈的又怎么样。
传统文化老师:吃不了苦。
陈老师:你们见到过吧?传统文化老师:我们见到过,我们这个接触过这样一个妈妈陈老师:来做义工的是吧?传统文化老师:对,八零后,三十多岁来做义工,女儿呢也在传统文化学校学习,进厨房干了几天就走了。
陈老师:你说是这妈妈是吗?三十多岁?传统文化老师:三十多岁,然后去了厨房几天不去了,这么多人还等着吃饭呢,她不去了,后来一问什么原因呢,说我想听老法师讲经,这是我最大的爱好,然后再一问呢,她说实话了,厨房太苦了,厨房太累了,我受不了委屈,我就随便撒个谎我就走了,就这样的,后来她说那我怎么安排,干点别的,后来就说那你服务大众修福报嘛,你帮这个道场洗衣服,洗了不到一个星期提出来,老师我实在受不了,我就是经常冒出来一些念头,出去大吃一顿,然后出去玩一玩,满足一下自己,说总有这样的念头,最后找我们说我不行,我还是走吧,这个地方确实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可能我这样的培养不出来了已经。
陈老师:多大年岁?传统文化老师:三十三、四岁吧,大概这样。
陈老师:我们常常听师父讲经,师父说我们这个民族再不拯救来不及了,什么原因呢?我们亲眼看到,三十多岁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啊?你算吧,八零后是不是?传统文化老师:八零后。
陈老师:八零后的话那就是惯大的,她们现在长大啦,当妈妈啦。
传统文化老师:而且这个妈妈不管她的女儿,说走就走,然后在她认为就是这叫没有情执,其实是不负责任,她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不会考虑这些。
陈老师:换句话说,这个妈妈的心智不成熟,但是你们可以去调查,这个妈妈一定也是被惯大的。
传统文化老师:是。
三十多岁了给她妈妈打电话,我要高领毛衣,我缺这个缺那个,你给我买来寄来,就是妈妈惯着,她不止给她妈妈打电话,给她的姑姑打电话,给她爸爸打电话,打一圈电话就要一件高领毛衣。
陈老师:她在厨房还在做义工的时候是不是?传统文化老师:对,真的是这样的,而且这个妈妈婚姻也不幸,离异家庭。
陈老师:我就想问一句,哪个丈夫敢要这样的媳妇?这姑奶奶嘛这不就是,哪儿是娶个媳妇啊,娶个祖宗这就是,你就知道,现在家家溺爱,为什么离婚率那么高啊,这丈夫是个大少爷,这媳妇是个姑奶奶,你说这俩能过一块去吗?那肯定打呀,你让我刷碗,姑奶奶怎么可能伺候你呢,那个说了本少爷怎么能伺候你,那你说他们能不离婚吗,那孩子就可怜了,所以说师父常常讲,家教没了,家教没了的结果呢,就是人坏了,人坏了就是一代一代的衰落下去,到最后这个民族就会灭亡,没人了嘛,书放在这个地方,这不是死的嘛,人能弘道啊,人能弘家呀,人能立国呀,没人了,你这个家这个国这个民族靠什么来立呀?你们看这就是一代一代的长大啦,那将来九零后的当妈妈爸爸了,怎么办,九零后比八零后更恶劣,那到两千后的时候那怎办呢,这种征兆我们看到是普遍性的,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啊,所以师父常常讲,现在我们看到了,你说多可怕啊,一个人能堕落到这个地步,你为你的子女好,你做个好榜样行不行啊,你们就差求她了吧,为你闺女好还不行吗?那也不行,我受不了苦,我也得走,她在这儿学吧,本来我心里就没这闺女,是不是这想法啊?传统文化老师:是,这妈妈讲,我有的时候不记得我还有女儿呢,这么跟我们讲。
陈老师:对呀,所以她这个心里都是布娃娃心里,她还没长大呢,她就当妈了,生理上够了,做妈妈的资格还不够,没受过教育嘛,真正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源,师父讲家庭教育,就是父不父、子不子,就这么回事。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看到那个《小学集解》里面,它有一段话就讲的。
陈老师:张伯行老先生的。
传统文化老师:对,张伯行老先生的注解,但是原文是小学的原文。
陈老师:朱熹的,朱老夫子的。
传统文化老师:对,朱老夫子的,就讲到这个古人呢,最注重这个择母,就是母亲,要想生育一个孩子,他们要先选这个适合当妈妈的人,或者说可以做孩子老师的人,先选,她要具备几个德行,这几个德行具备足了,全了,这个妈妈才能让她这个。
陈老师:才能娶这样的。
传统文化老师:对。
陈老师:哎,娶这样的女子做妈妈。
传统文化老师:对,是的。
陈老师:我们现在常常听说啊,我们都受这个教育长大的,中华民族是个什么样的?专门欺压妇女过来的民族,这个我们都是受这个教育长大的,所以这个妇女要革命,她们要解放,妇女运动嘛,女权运动嘛,男女平等的,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想法,我们的老祖宗专门欺压妇女,这是他们讲的,女子在过去没有地位,没有地位,有机会大家看看,不要太古老,三四十年代,娶媳妇怎么个娶法,那个隆重啊,为什么那么隆重啊?就像你说的,要找一个好女子过门啊,才有资格做妈妈,将来子孙后代都好啊,将来就靠她了嘛,你能找一个看上去不着调不正经的吗?谁能这么干呢!现在人就这么干,明明看到这个女孩子看上去就有问题,但她有钱、她有权势、家里有背景,甚至就长得好看他也要,他就不知道那是把灾祸给招引来了,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上万年,我们负责任讲一句话,靠什么?靠妈妈,一代一代的伟人,哪儿来的?妈妈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