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

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
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
《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
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
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古代私塾教育法

古代的学校教育前面说,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
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
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
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
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
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
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
下文再详细说。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
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
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
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
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
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
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
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
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
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
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
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
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你。
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
果真如此吗?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
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接触过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孩子就是能说会道,嘴巴很巧,很会说,而且讲很多大道理,有的比大人讲得都明白、都清楚,但是真正当孩子干活的时候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有很多父母还觉得孩子这样很好,还经常夸赞他们,以他们为荣,就是这种有没有什么问题?陈老师:这种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呀从古到今凡是明白的家长都知道那个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可以这么讲,就是一切凶灾祸患的开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头一个叫巧言令色,嘴巴会说话,会讨巧,他看着你,你看那个笨笨的他不会巧言,孩子天生比较聪明,可惜呀走错了路,以这个说话讨巧来成为自己觉得是一个特长,是个优点,所以他就专门发展这个,家长也鼓励呀,能言善道啊,大人都说不过他,那么这个孩子能力又特别强,可不可以呢?也不行,有能力没能力嘴巴这么巧都不是好事,令色是什么呢?令色就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你看他很小,他知道这个用颜色来讨好你,来取悦别人,他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他想要的,他能驾驭自己的神色表情,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夫子讲叫鲜矣仁,很少心里边还有仁厚的,人心要是没有仁厚了,他离凶灾祸患就很近了。
古往今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明白,这个孩子能说会道要格外地警觉,为什么呢?你看夫子常讲,《论语》里边讲「纳于言而敏于行」,你看他说话好像笨笨的,这个他有拙朴的一面,好像是笨,这不是淳朴,实在讲给自己招灾惹祸的机会就少,你那个孩子好像巧嘴八哥,能说会道,他招灾惹祸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别的孩子,不但他自己的内心不仁厚,反过来还给自己招灾,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孩子的优点,你看得出来呀,我们对这些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辩才很好的这些学生孩子要格外警觉,我们从事这个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来,我对这件事情特别地警惕,男生女生我们都见了很多了,凡是在我们看起来这是毛病啊,凡是有这种毛病的能不能让这个学生在学校学下去都要打个问号,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先得改变,你这个不改不往下教,那怎么办呢?你看有的是挂止语牌,有的是说废话说闲话,自己掌嘴,那个会说巧话的那更要掌嘴,所以你看古来的大德、圣贤,在他们的家训里边都有这种非常详细的教导,他们往往都是一代、一代、一代来验证夫子所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凡是有这种特色的这种孩子,人生都不大好,那你说我孩子好像也挺能说也挺好啊,那是表面现象,那是暂时现象,真正的灾祸你看古人讲,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说话造成的,祸从口出啊,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今天的家长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学传统文化到底为什么?是不是背背古文,琴棋书画表演表演,附庸风雅?不是呀,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四个字:趋吉避凶,让你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趋向于吉祥幸福,避免凶灾祸患,你想不想要?凡是人都需要,四个字——趋吉避凶,学传统文化是为这个啊,如果说传统文化学校老师对这个都不了解、对这个都不是内行,那你趁早不要教,你趁早不要办这个学校,你非把孩子耽误不可,你还以为这个孩子“你看他多好”,你还在那儿夸他,你把他害了,以后有时间我们会详细的慢慢地给大家讲这个,说实在话这都不是好兆头。
古代的私塾教育第一段的作用

古代的私塾教育第一段的作用古代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私塾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形式,由私人或家庭经营,是为了培养子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次,私塾教育在维护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强调家族传统和家族的延续,私塾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得以传承。
在私塾中,教师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还传递了家族的传统意识和家族价值观念,以培养子弟具备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私塾教育强调家族的血脉传承和文化传承,使得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流传至今。
再次,私塾教育在培养学问和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私塾教育注重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笔墨天文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才华和学问素养。
私塾教育重视学术研究,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典和哲学思想,使得学生们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
私塾教育不仅让学生们获取了广博的文化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私塾教育通过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了学生们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最后,私塾教育在社会教育的完善和普及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私塾教育形式简单灵活,教学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为主,因而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欢迎。
私塾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教育途径,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过私塾教育的普及,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社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总之,古代的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社会精英,传承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还在学问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教育完善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私塾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得以普及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私塾教育的思想传承和演变

明清时期私塾教育的思想传承和演变明清时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
它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深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在历史长河中,私塾教育的思想传承和演变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影响深远、久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私塾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在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私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私塾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更加丰富、广泛的教育形式。
明清时期,私塾教育经历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私塾教师有专业的技能,其中许多是在官府或富商家中学习教育的,因此他们教授的内容十分丰富。
这些教师为人师表,以处事公正、秉持正义为荣,绝不接受不诚信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教育。
这一时期的私塾教育较为完善,也因此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二、私塾教育的思想传承在明清时期,私塾教育的思想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私塾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私塾教师主张“读书治世”,认为要通过读书来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注重传授儒家经典、礼仪和博学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
2、文化传承的重视私塾教育认为文化传承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私塾教育的教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多个方面,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私塾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性的尊重和保护。
私塾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品格,教育方式更强调个性的尊重和发展。
私塾教育的课堂是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增强个性的独立意识。
三、私塾教育的演变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迁,私塾教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学的

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学的作者:徐健顺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8年第04期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
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
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画线分桌。
有时桌子也各个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
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
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
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学生们在大声读书。
但是,玉旁的“琅”,美玉的意思。
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
“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个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
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
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
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学习。
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
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处,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
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曾经请教过您,就是小孩子他为学他的根基基础是什么,您当时给我们讲到,小孩子应该首先教他「明伦」,就是明白伦常,我们在跟很多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生活常识一点点都没有。
我们最近,就是昨天新来了一个小孩子,三岁的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到这边之后他会发烧,那很多同学就会以为他是感冒,结果过了能有第二天,我们去看这个孩子,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脸上开始起那种痘痘,这种痘痘呢,因为跟平常的痘痘,就满脸都是痘痘,后来我们又考虑到因为现在是春季,春季一般很多小孩子很容易起这个叫水痘,也叫疱疹,很容易起这样的东西,后来我就开始看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就发现孩子的胳膊上还有腿上就起这种水泡泡,这痘痘它里面是亮的,是水痘,这种水痘因为它是传染性的病毒,它会传染。
陈老师:传染。
传统文化老师:对,另外就是小孩子起这个水痘的话一定不可以吃退烧药,因为他这个热发不出来,毒憋到体内的话会危及生命。
还有呢,你比如说起这个水痘,小孩子是再热都不可以吹凉风的,如果吹凉风的话他这个病会越来越重。
比如说还有,小孩子起水痘绝对不可以给他擦脸,用凉水去洗脸这会很麻烦。
比如说还有起水痘,小孩子因为他会痒,绝对不可以去挠,否则的话那个坑留下的那个疤,它掉不了。
陈老师:那个脸上抠这个东西最后成麻脸,都是麻子嘛,那就麻烦了,一定要告诉给孩子。
传统文化老师:对。
等等的我们就发现很多这种生活的常识,孩子现在是普遍都不懂的。
陈老师:普遍不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录过一期节目【今天的年青人为什么不能】,什么原因呢?师父常讲四种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那家长就问了,我们怎么教啊?从生活教开始,【朱子治家格言】开宗明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是个代表,实际上呢,生活当中的一切都得让孩子去做,【朱子治家格言】可不是说给姥姥看的,给外婆看的,不是啊,是给孩子看让他做的,「黎明即起」早早的你就得开始整理这个家,安顿这个家,所以这些教育必须要有大人教,我们把这话说在这儿,难在哪里呀?难在大人不在家,现在大人都出去赚钱去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这个教学案例的这个节目很受大家的关注和欢迎,很多家长、老师,包括社会上的各界人士都很喜欢,都很关注,因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头疼,所以不管是不是学佛学传统文化听一听啊,他们都觉得很受益。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你的案例讲出来,疑问提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交流、来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
传统文化老师:我们见过一个女孩子,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这个孩子从四岁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学习十年了,这十年下来孩子唯一的成就背过十八部经典,但是到今天我们见面的时候一问这个孩子,这十八部经典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陈老师:十八部经典?传统文化老师:对。
陈老师:全忘了?传统文化老师:基本上记不住多少了。
陈老师:你们有没有问他们为什么都忘了?传统文化老师:没说为什么。
陈老师:我们见过很多学生,背了很多的经典最后都忘了。
什么原因呢?我想原因很多,比如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可能都有,包括孩子经常换学校啊,这些都有。
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告诉给孩子为什么要背它,这个没讲清楚啊。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初发心很重要,好好背,背得字正腔圆,你看穿上衣服也是传统文化的衣服,将来回去给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争口气,他这个背书是为了表演,是为了名闻利养,如果是这种发心,师父常常告诫我们「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因哪,就种子啊,初发心他就不是那种纯正的,他里边掺杂着名闻利养,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感召,迂曲是什么意思呢?你很难得到好结果,有很多挫折,很多不如意,甚至失败,果招迂曲,所以我们看到孩子这种情况,我们要反思学了十年,应该半年、一年就检查,你怎么学的?是不是?所以父母要警惕呀,高度地警觉,把我的孩子教成什么样子了,三个标准,头一个,德行,具体来说呢,能不能把《弟子规》做到,我打个比方,「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咳嗽一声,那个孩子马上毛巾也好、纸也好就拿过来,水就端过来了,「父母呼应勿缓」,他的心在父母身上,他孝道,孝的德行他有了,你教训他,不管是对是错,他都恭恭敬敬在那听着,他这一条做到了,一百一十三件事《弟子规》,看看你的孩子落实情况,非常具体呀,考核呀,老师用这个考核学生,家长也用这个来考核,考核什么?考核孩子,同时也考察考察学校,不合适赶紧要停啊,教了十年,我总用这个手势来打比方,这个地方是原点,你讲这个孩子到这个地方,多长时间呢?十年发现错了,哎呀可了不得啦,再把这一身错误的毛病习气和观念改掉,十年,二十年啦,回到零,原点,这孩子多大了?二十四岁了,二十四岁重新出发走到这儿又花十年,三十四啊,人家从四岁开始学呢,到这个地方十年,十四岁成就了,差多远去了!所以说要常常地检点,在德行、学问,学问是在第二位,德行、学问、能力上来检点,到底你教得怎么样,作为老师要天天检省啊,你不能一边学着一边丢,那叫什么学校嘛,不可以的,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人因地不正,初发心有问题,所以说父母初发心有问题,老师初发心有问题,孩子初发心有问题,结果都不会好,你为什么让孩子学传统文化?有时候我们说话不知不觉就是错话,将来给爸爸妈妈争争脸,错了!他学这个正宗正脉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成圣成贤,圣贤的特点头一个是什么?不自私,爱别人,你看两句话就说到根本,圣贤的标准就是孩子将来的方向,你是不是想将来让你的孩子做一个不自私的人,为别人舍己为人,发扬光大正法的人,你是不是为这个?这是最纯正的,那有的人说我确实发不了那么大心,你可以退而求其次,一退再退,退到底最后怎么样呢?我为了孩子脸上给我争光,或者是如何如何名闻利养掺杂在里边,这些东西是毒啊,贪嗔痴慢疑,师父常讲五毒啊,掺杂在里边就像这杯水一样,有五毒在里边你敢喝吗?你敢给孩子喝吗?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刚才您说的是孩子背书他的存心,那比如说这孩子背书他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因为我们以前有见过孩子背书,比如说一小段古文,孩子可能五分钟、十分钟,就这种死记硬背就把它背下来,背的也快,但是没几天他就忘了,到底应该怎样去背书对孩子是最好的?陈老师: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看到孩子所背的经典忘掉了要难过,现在有几个老师、家长会难过?为什么会难过?我对不住这孩子,这么好的一块料,我怎么就不能把他教好了?他忘,那我要从这么多的经典里边、文献里边都有啊,从古至今都有,我从里边找出来最好的方法教给他,让他永远不忘,你有没有发这个心哪?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忘了,忘了我就白教你了,我对不住你呀,你把生命时间放在这里,最后结果是那样的,我还有脸当这个老师吗?你叫我老师,我还无地自容啊,为什么呢?我浪费了你的时间,而且把错误的方法还传出去了,所以我们曾经亲自向师父老人家请教,背书怎么背?师父说不要贪快,不要贪成果,贪成果那个心是个贪心嘛,你贪它干什么呢,这些经典,基础的经典,一定要让它扎得牢牢的,用什么方法呢?古人有个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读一百遍,一本书拿过来,小朋友那个手指着读,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指头呢?手拿下去他就在这儿脑子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他还真是有这个功夫他嘴上能给你说,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你一看就知道,这个手指头指可是不行,他必须得是一个字一个字,它到哪就是哪,指着东他说西那能行吗?你就可以教训他了,他不敢,看着这个字就读这个音,所以说手、眼、心、口都到,叫指读,声音很嘹亮,不要太快,太快他就不过心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就很好,过心哪,弟子规圣人训(读得很快),时间长了他就从嘴上走不过心了,他也不可能指那么快,所以动这个手的目的就是让他语速要慢一点,语速慢下来就是让他心不要太浮躁,那么小还是安定下来好,那么读多少遍呢?读一百遍,这你们都有这个经验哪,你们是班主任,读一百遍,这一段话一百个字、二百个字,师父讲读一百遍、背一百遍,我把它这一百个字,好,我背了一遍,再背一遍,划个正字,再背一遍,再划个正字,一百遍下来,读一百背一百,双百,那么这段文字应该张嘴就来了,他有的时候顺口他就说出来了,你看你们都有这个经历,那学生们张嘴就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要考考他,考不对还要打手板、打屁股,他就记得为什么挨打?你就问他:“你为什么忘?”学生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问上,你怎么能天天胡思乱想想别的呢?该打!他一听说挨打赶紧快记,隔一段时间考一次,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复习一次,读一百背一百他就能够扎根,你千万不能说我就放那儿了,那他很快他也会忘,因为越背越多经典,最重要的还有一点要在生活当中常用,教学要记得这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
我们这堂课叫传统私塾教育,那么它下设很多小的课程,我们在上一次有一堂课叫作「父母的恭敬心最重要」,很多的观众反响很强烈,那么今天我们有一个新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专门来向大家介绍学生案例,也就是说海内海外,这么多年来很多的学生在学传统文化,有学成功的,有学失败的,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少。
那么我们这些年来也见识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我们体会非常深,为什么呢?现在的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五花八门,怎么教的都有,真的最后结果呀,很多的孩子被耽误了,我们看到之后,家长难过,孩子也很沮丧,边上的人看了之后呢,对传统文化误会增加了,这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从今天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私塾的教学、传统文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面呢,我们看到这些案例,那么借这些机会供养给大众,希望能够对家长、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这个启发,能够有一定的益处,希望大家不要走这些弯路,因为什么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说它这上面有一道折痕,几个皱褶,你再给它去恢复正常啊,它那个印迹还在,如果一次就正确的话这些弯路都可以避免。
我常常给同学们做这么一个比方,你看我们这个手,这个地方是原点,从这个地方出发到这儿,两年的时间,到这儿发现错了,哎呀学错了,怎么办呢?他还要再回到这个原点,归零嘛,这是什么过程呢?就是改正自己错误的知见的这个过程,你得改自己的毛病习气,你学错了嘛,你的观念、你的知见都错了嘛,方法理论错啦,回到原点至少得两年,把这个错的改了得需要两年哪,回到原点之后知道这儿是正确的,再从这儿走过去又两年,多长时间呢?六年哪!如果你的孩子,这是原点,他知道这儿是正确的,遇到好老师善知识,这一教就是正确的,到达这个地方——两年,正确的只需要两年,错误的六年哪!我常常拿这个给大家做比方,孩子都很好啊,最后学出来为什么就千奇百怪呢?方向错了,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方向非常重要,你等到他再回来重新改,晚啦,比别人晚了四年哪,所以我们今天会听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你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的,在家里边你教育孩子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有必要来听这堂课。
传统文化老师:最近我们接触到一个孩子,他才四岁半,这个孩子我们跟他相处了有五、六天的时间,发现孩子有几个特点:第一呢,他总是低着头不讲话,然后眼睛偷偷地看人;第二呢,就是这个孩子,一就是心神总是不能安定下来,心神不宁的,总想妈妈,总是哭,还有呢,这个孩子就是精力很难集中,尤其是在读书的时候东张西望,包括在走路的时候,还有我们都在上课静坐的时候呢,别的孩子一般都能够安定,目视前方,他会挤挤鼻子,抠抠手,然后动动嘴巴,咬咬舌头,这样的小动作很多,有这些特点。
后来呢,我们就跟这个家长交流,就发现是这个孩子以前经历过有几所传统文化的学校。
第一就是说有的老师(就是其他传统文化学校老师)经历过的,就教这个孩子说:“老师跟你讲话你必须先把头低下来,然后手要拱起来,要把头低下,不能看着老师。
”所以我们就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总是低着头。
陈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给教出来的?传统文化老师:是,他就要求孩子这样。
陈老师:你看我们听了这个话,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现在很多老师是胡教啊,我们其实有很多感受,这么多年来也不方便讲,现在有这么一个机缘,我们跟大众都汇报出来,我们在这里我们不敢批评任何人,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高见,但是呢,做老师的应该明白,如果误人子弟的话,师父老人家常常讲啊,庸医杀人,他是个糊涂的医生,他把病人治坏了,堕十八层地狱;误人子弟的那些老师啊,庸师啊,误人子弟堕十九层地狱呀,那有恶报的,你不能胡教啊!你比如说,孩子跟你说话,为什么不让孩子看着你?有没有什么道理呀?他们有没有讲啊?传统文化老师:没有,就是是说这样是手拱起来呢,是孔老夫子手这么拱着,把头低下呢,表示恭敬。
陈老师:孔老夫子,手我们常常看到夫子像是这个样子的,那么孔老夫子见到三岁孩子、见到他的儿子也这样吗?礼节有很多呀,有握手礼,现在我们都知道,点个头也是啊,注目礼,这都是礼节啊,有跪拜,礼节很多呀,这只是其中之一呀,那个孩子见到老师、见到父母,长时间不见要磕头啊,这个不行啊,对不对?所以我们不能说看到夫子像是这样的就发明创造就想象出来这个。
另外《弟子规》里讲「问起对视勿移」,长辈跟你讲话不要眼睛乱看,更不能不看,你要看着老师啊,那怎么能不看呢?什么道理呢?所以我们教学生你要有理论依据,你不能自己想象,你是想象了,那孩子毁了。
你看你教给他几次,一张白纸,他教给他这样,他就这样。
你们见到他这孩子还是不敢抬头是不是?传统文化老师:是!他已经离开那个学校有四个多月的时间了。
陈老师:你说这个孩子走到社会上头都不敢抬,跟人说话不敢看人家,你说这个孩子对他一生有多大的不好的影响!多坏的影响!传统文化老师:他现在是从早上到晚上习惯性地低着头,做什么事情都是低着头不抬头。
陈老师:你看这一句话对这个孩子的影响!而且很多家长不知道这是错的,老师说的嘛,听老师的,是不是?他哪里知道现在这些老师们真正叫千奇百怪,因为他脑子是千奇百怪的,什么想法都有啊,他就愿意这么教,你说怎么办?那孩子四岁是不是?传统文化老师:四岁半。
陈老师:多可怜!传统文化老师:这个妈妈就讲呢,老师在教这个孩子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你不许跑,就不可以跑,要安静,走路的时候手必须放在这个裤缝,手放在裤缝上,手不能自然摆动。
”陈老师:走路都不可以呀?传统文化老师:不可以。
陈老师:不能摆动?传统文化老师:对!走路不能摆动。
陈老师:他还有这些教法?要给家长一个交代呀!现在老师们不能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你不能自己发明创造,你听谁说的这么教?你听谁说走路这么走,你得拿出来依据呀。
所谓佛法常讲「依法不依人」,你否则传统文化学校这些老师们都是你教这么走、他教横着走、那个教竖着走、这个教爬着走,那能行吗?你得说出道理来呀,为什么呢?经典、依据在哪里?所以这个非常重要!现在就是什么呢?大家普遍都没有老师,看了些古书,也不知道是我们是真的理解了还是说一知半解,甚至有些他字他都解错了,上来就敢教,你说那还了得!谁教给你孩子这么走路的?你能不能这么走路啊?你上街上走走这样行不行啊?走路手都不能摆,什么道理?传统文化老师:另外,这个妈妈见到我们第一件事询问——你们这儿让跑吗?让有这个体育活动吗?我说我们这儿有啊,然后我就问妈妈怎么回事,这妈妈就讲以前那个老师呢,就让这孩子们不要跑,不可以跑,要安静,然后尤其是忌讳就是晨练跑步,不可以跑步,不用锻炼身体,要安静,从早上起床,四点多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一直是背书,除了吃饭就是背书,也不让嬉闹,另外就是说问我们不让孩子打太极拳,这妈妈就讲老师说了,太极拳不要学,时间长了会走火入魔,就不让孩子学太极拳。
陈老师:我们现在发现这个社会上的孩子们身体素质普遍都差,为什么原因呢?锻炼太少,一个人要想心清净,最好的方法师父告诉我们是心里念佛,心要静,身体要想健康一定要动,那最好的动的方法是拜佛,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跑步,最好是早上起来,不要晚上跑,早上起来,我见有的那个学校,那个孩子很少生病,六岁以下的每天跑一千米、二千米,身体很健康,我们看了都很惊讶,大一点的同学每天也要大量跑步,很少有生病的,这不好吗?所以师父常讲“心要静要定,身要动”身不动时间长了那就生病了。
传统文化老师:还有就是我们发现这个他虽然是个四岁半的小男孩,但感觉他的头脑非常的晕晕乎乎的,他不像这个孩子应该有的那种天真,就是应该小孩子比大人心要清净嘛,受的污染少,但这个孩子总是晕晕乎乎的,后来我们就是跟妈妈了解,说这个孩子之前呢,就是这个老师大错小错都是一样严厉地批评,导致这个孩子觉得犯大错也是这么批评,小错也这么批评,孩子这个是非对错的标准就混乱了,所以他头脑就是乱的,有的时候该做的事情他也放不开,不该做的事情他也是非常拘谨这个状态。
陈老师:对!我们说实在话,无论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啊,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用心的去学、用心的去教。
你比如我打个比方,这个孩子,他把这个茶杯放在这个地方,该不该放呢?该放,但是位臵放的不对,放偏了一点,放在这儿,你要怎么样呢?尤其那个小孩子摸着他的头,胖乎乎的嘛,很可爱,你告诉他,你说放在这个地方容易掉下去,你要给它放到中间来,它不会掉下去。
他下次又忘了,又放到边上来,你还是跟他说,你记不记得,这次口气可以稍微重一点,茶杯应该放在哪里呢?比第一次要稍微重一点;第三次他又忘了,你要给他“过来,站好了”。
你就指着这个茶杯,“想,错在哪里?”让他想,你表情是这个样子的,很严肃的,他想起来了。
你们看我这三次的态度不一样,孩子他是活的,你的教育也是活的,如果说他第一次犯错了,你上去就打他没道理,你凭什么呢?他是个孩子嘛,你做一件事情一次就能做对吗?大人也很难哪,所以你有分寸,将来你的孩子也有分寸,妈妈爸爸老师没分寸上来就打,将来这个孩子他脑子是糊涂的,他也没分寸,所以人有分寸是教出来的。
分寸从哪里来呢?爸爸妈妈和老师心要非常的安定,要非常仔细,要很周到,要有耐心,你那么浮躁,那你可不看着他你就想揍他,那不行啊!你什么事情都严厉地骂他打他,孩子没有分寸感。
你说他茶杯放到这儿来,你打他一顿;他偷别人东西你还打他一顿,偷东西这种错误和茶杯放错位臵的错误他认为是一样的,你说这孩子他是非善恶这个标准从何建立呀?我们通过这一个例子就明白了,不能那么教啊,那怎么能胡教呢,是不是?看到孩子他的种种的表现你一定要用心哪,所以说真的是一个学校人很多,老师很费心血,知道这孩子什么毛病,你看同样打个比方,这个杯子放错位臵,有的那个孩子他很用心,有的那个孩子吊儿郎当,那个这个父母老师啊,对这两个孩子同样的错误方法也不一样,吊儿郎当的那你就得有的时候照他屁股啪来一巴掌,或者罚跪,让他长记性啊,那个孩子已经很认真了,他确实不如别人,这个时候你还要照顾他,他已经很用心了嘛,所以说一定要在教育当中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况,它是活的,你怎么能用死的方法呢?这个东西写成规章制度不能用啊,说放错了杯子就打三下不对呀,所以说什么东西它都是活的,因为情况在变、人在变,孩子每一天也在变,老师怎么能、家长怎么能一成不变呢,对吧?这个不讲理嘛。
所以说教一个孩子很不容易,它是根据不同的机缘施不同的教育,应机说法,所以就要求这个老师要全心全意的来教他,家长也是这样啊,你不能托付给学校你就不管了,不可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传统文化老师:另外呢,这个妈妈就讲,说这个孩子在传统文化学校学习是一个星期接回去一次,然后接过去之后这孩子就,妈妈让孩子干活擦地嘛,这个孩子擦完地之后抬头撅着屁股就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不夸我呀?”妈妈说我为什么要夸你呀?孩子就讲:“我们在学校里,我如果干完活老师会说,你真棒,你真好,就会夸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