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接触过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孩子就是能说会道,嘴巴很巧,很会说,而且讲很多大道理,有的比大人讲得都明白、都清楚,但是真正当孩子干活的时候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有很多父母还觉得孩子这样很好,还经常夸赞他们,以他们为荣,就是这种有没有什么问题?陈老师:这种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呀从古到今凡是明白的家长都知道那个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可以这么讲,就是一切凶灾祸患的开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头一个叫巧言令色,嘴巴会说话,会讨巧,他看着你,你看那个笨笨的他不会巧言,孩子天生比较聪明,可惜呀走错了路,以这个说话讨巧来成为自己觉得是一个特长,是个优点,所以他就专门发展这个,家长也鼓励呀,能言善道啊,大人都说不过他,那么这个孩子能力又特别强,可不可以呢?也不行,有能力没能力嘴巴这么巧都不是好事,令色是什么呢?令色就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你看他很小,他知道这个用颜色来讨好你,来取悦别人,他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他想要的,他能驾驭自己的神色表情,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夫子讲叫鲜矣仁,很少心里边还有仁厚的,人心要是没有仁厚了,他离凶灾祸患就很近了。
古往今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明白,这个孩子能说会道要格外地警觉,为什么呢?你看夫子常讲,《论语》里边讲「纳于言而敏于行」,你看他说话好像笨笨的,这个他有拙朴的一面,好像是笨,这不是淳朴,实在讲给自己招灾惹祸的机会就少,你那个孩子好像巧嘴八哥,能说会道,他招灾惹祸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别的孩子,不但他自己的内心不仁厚,反过来还给自己招灾,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孩子的优点,你看得出来呀,我们对这些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辩才很好的这些学生孩子要格外警觉,我们从事这个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来,我对这件事情特别地警惕,男生女生我们都见了很多了,凡是在我们看起来这是毛病啊,凡是有这种毛病的能不能让这个学生在学校学下去都要打个问号,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先得改变,你这个不改不往下教,那怎么办呢?你看有的是挂止语牌,有的是说废话说闲话,自己掌嘴,那个会说巧话的那更要掌嘴,所以你看古来的大德、圣贤,在他们的家训里边都有这种非常详细的教导,他们往往都是一代、一代、一代来验证夫子所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凡是有这种特色的这种孩子,人生都不大好,那你说我孩子好像也挺能说也挺好啊,那是表面现象,那是暂时现象,真正的灾祸你看古人讲,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说话造成的,祸从口出啊,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今天的家长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学传统文化到底为什么?是不是背背古文,琴棋书画表演表演,附庸风雅?不是呀,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四个字:趋吉避凶,让你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趋向于吉祥幸福,避免凶灾祸患,你想不想要?凡是人都需要,四个字——趋吉避凶,学传统文化是为这个啊,如果说传统文化学校老师对这个都不了解、对这个都不是内行,那你趁早不要教,你趁早不要办这个学校,你非把孩子耽误不可,你还以为这个孩子“你看他多好”,你还在那儿夸他,你把他害了,以后有时间我们会详细的慢慢地给大家讲这个,说实在话这都不是好兆头。
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考试3

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考试3三、多选题1、根据本课程,()的记述出自《尚书》。
A民为贵B重我民C欲先民,必以身后之D维民之承E施实德于民2、本课程认为,()才是真正的忠臣。
A溜须拍马的人B直言不讳的人C蒙昧良心的人D不屈服于权威的人E完全听话,毫无主见的人。
3、本课程提到。
真正可以改变人民风气的是()A强制管束B加强刑罚C领导以身作则的示范D领导潜移默化的影响E赏罚分明4、根据本课程,以下哪些文化机构主要依赖于文字进行文化传播?()A德国歌德学院B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C美国麻省理工学院D北京电影学院E中国孔子学院5、本课程所介绍的中唐诗人主要包括()。
A韩愈B王维C白居易D李白E杜甫6、本课程认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障碍主要包括()A“文革”的遗产B政府公信力丧失C政府导向失误的功利思维D 行业不能够自治E道德教育滞后。
7、本课程提到的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A祭祖B踏青C插柳D戴柳E蹴鞠8、本课程提到,社会教育包括()。
A精英阶层的示范作用B家教C家庭教育D私塾教育E帮派教育9、以下选项中,哪些属于孔子的言论()。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E道一道非常道10、本课程提到,后代诗歌的许多艺术慨念和范畴都跟唐诗的批评密不可分,这个方面可以通过()来了解。
A《全唐诗》B《河岳英灵集》C诗薮D沧浪诗话E唐诗品汇11..根据本课程,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是()。
A《中庸》B《国语》C《尚书》D《论语》E《诗经》12.本课程指出,()相当于“内慎”,意思是指内心世界的自我完善。
A格物B致知C诚意D正心E修身13、本课程认为,杜牧的诗歌特点与他的性格有关,而且他还是想建功立业的。
以下对杜牧诗歌特点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俊爽B轻快C借故讽今D豪横E苦呤14、本课程提到,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唐朝读书男子所追求的人生标准为()。
A富B学术成就C爱情D婚E宦15、根据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A讲仁义B重民本C守诚信D求大同E崇正义16、社会约束机制包括()A法律B自律C宗教D自律E道德17、下列哪些慨念属于富强的范畴?()A现代化B发展生产力C GDP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E霸权主义18、本课程提到了“国学”的三种慨念,以下哪些选项包括在内?()A知其养心之术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C泛指中国传统文化D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E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分章节练习题1-3章及答案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分章节习题练习(一)(第一~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属于朱熹论述幼儿教育论著的是()。
A、《童蒙须知》B、《文字蒙求》C、《幼训》D、《教童子法》2、“华容道”属于()。
A、娱乐游戏B、戏弄游戏C、生活游戏D、智力游戏3、下列属于中国古代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蒙养教材的是()。
A、《千字文》B、《三字经》C、《百家姓》D、《兔园册府》4、在小儿一岁生日时,摆上弓矢纸笔等物品供其抓取,古代称这种慈幼礼仪为()。
1A、试儿B、洗儿会C、命名D、接子5、宋代问世的经典蒙学读物是()。
A、《千字文》B、《三字经》C、《文学蒙求》D、《幼训》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出者是()。
A、勾践B、孔子C、孟子D、韩非子7、下列属于崔学古的蒙学教育著作是()。
A、《文字蒙求》B、《幼训》C、《蒙童须知》D、《小学》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幼儿游戏的基本原则。
2、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3、简述王充的“在活动中学习”的观点。
2三、名词解释1、《百家姓》2、《千字文》3、颜之推四、论述题1、试述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
2、试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3、试述清末蒙养院制度的构建具有的特点。
4、试评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王筠的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文字蒙求》《教童子法》等书。
《文字蒙求》一书则结合汉字的结构原理和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出了蒙养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
崔学古《幼训》; 朱熹《蒙童须知》和《小学》。
本题选A。
参见教材 P40。
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华容道》是世界著名的智力游戏,在国外和魔方、独立钻石棋并列,被誉为“智力游戏界三大难题”,并被编入学校的教科书。
智力游戏,是指那种将智力活动与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的游戏形式。
在我同古代智力游戏主要是通过棋艺、拼图和其他涉及数学、几何等原理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国法律史第一次·平时作业2020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答案

《中国法律史》平时作业(一)题目1.简述七弃三不去答:“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中对于du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
正式归入律法,是从唐代开始。
(1)七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口舌”“窃盗”。
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下三点:无子,是就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来说;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
妒,更多是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严重的疾病。
三不去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2)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富贵了。
“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
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
另外,若有义绝的情形,法律规定双方必须离婚,则“三不去”亦没有保障。
(3)从七出和三不去的条件可以看出,婚姻的缔结与解除和夫妻双方的感情没有任何关系,没一条是有关感情的。
因为古代婚姻是两家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所以古代社会才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的说法,因为,一是不能自己做主,二是不能在结婚前见面,只听媒人说对方情况。
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结婚、离婚都由父母说了算。
所以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陆游妻子唐氏的离婚悲剧。
2.简述折杖法与刺配答:(1)折杖法。
为笼络人心,关闭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宋颁行“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
其中加役流则脊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
折杖法对缓和社会矛盾曾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
(2)刺配是我国唐末五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刑罚方法。
其法可溯源到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凡“论犯可死,原情可降”的鞭、笞各一百,并处以髡发之刑,发配边境,以为兵卒。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一【标准答案】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一-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____。
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答案:D
2.()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首倡者?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孔子
答案:D
3.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的重点是____。
A.发展农村经济
B.帮助农民扫盲
C.恢复农村伦理
D.改造乡村政权
答案:C
4.明代在各省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为____。
A.学务处
B.儒学提举司
C.提学使司
D.劝学所
答案:B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思想家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答案:B
6.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古代私塾教育法

古代的学校教育前面说,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
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
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
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
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
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
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
下文再详细说。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
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
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
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
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
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
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
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
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
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
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
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
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你。
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
果真如此吗?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
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
私塾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私塾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哪一位思想家?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哪一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学习态度?A. 谦虚B. 勤奋C. 好奇D. 独立答案:A4. 下列哪个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画蛇添足C. 近朱者赤D. 远亲不如近邻答案:C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什么?A. 国风B. 雅乐C. 颂歌D. 民歌答案:A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哪位文学家的名言?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7.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哪位皇帝的名言?A. 汉武帝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8. “温故而知新”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A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部经典?A. 《周易》B. 《道德经》C. 《论语》D. 《大学》答案:A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聊斋志异》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孔子的弟子中,以“忠”著称的是________。
答案:颜回1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强调了时间的________。
答案:宝贵1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________。
答案:珍视1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比喻________。
答案:不经历危险,就难以获得成功1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常用来比喻________。
古代的私塾教育阅读答案

古代的私塾教育阅读答案1. 古代私塾教育的起源在古代中国,私塾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形式。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而私塾就成为了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2. 私塾教育的特点私塾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私塾通常由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家中教书,教学规模较小,授课内容也比较有限。
私塾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尤其注重于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同时,私塾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和品质。
3. 私塾教育的阅读答案在私塾教育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阅读各种经典文献,包括诗词、史书、哲学著作等,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老师会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在学习《论语》这一经典文献时,老师可能会布置以下问题:•《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是什么?•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是指什么?•“有教无类”在《论语》中是什么意思?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论语》来找到相关材料,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
这样的阅读答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献中的思想和观点。
4. 私塾教育阅读答案的重要性私塾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给出阅读答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阅读答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答问题,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私塾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阅读答案的给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另外,阅读答案的给出也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看是否理解得深入。
通过对比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5. 如何做好私塾教育阅读答案要做好私塾教育阅读答案,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仔细阅读题目:确保自己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背景。
•有针对性地阅读:根据问题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寻找相关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
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
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
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
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
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
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
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
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
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
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
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
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
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
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这个孩子在背书的时候当时能记住,其实不要等两年,也可能是一个星期之后他就全忘光了,这是为什么呢?他平时内心杂乱,现在记住了,明儿他就忘了,那为什么?心太杂乱了。
我们一定要记得是在心清净的时候背书那个效果好。
换句话说,他在背书时候的状态就不对,大家一定要记得。
你看这个孩子,七岁也好,十几岁也好,这么一个小孩子,我们讲叫,现在的话叫生命体。
大家一定要记住,他在背书的这一段时间,比如这两个小时的背书,他有二十四小时,还有二十二个小时在干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弄清楚,他这两个小时背书,他这个生命体还存活在那二十二个小时里,那二十二个小时干什么?他也在吸收。
换句话说,对于这么一个小小孩子,他有二十二个小时,除了睡眠之外,有十多个小时是在受污染,你要说受污染,花样百出,我们就说一个,不持戒他就没有定,他脑子、心里边都是混乱的。
他有十几个小时是混乱的,你让他拿两个小时来背书,不成比例。
看上去好像是会了,明白了,很快就忘掉了。
也就是说他那个内心不干净,也就是说我们老师不能够只记数量,在墙上画正字,又会一个,又会一个,一直往前走,不行啊!一定要看这孩子他二十四个小时,除了睡觉以外他是什么状态,要综合着看,你才能够保证他背这两个小时、背这四个小时、背这八个小时的质量。
因为那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到这两个小时,他心不清净,你让他背没有用处,博闻强记,努力把它记下来,很快就忘了,因为他没根,只有有清净心才有根。
你刚刚提的第二个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学传统文化挺长时间了,他为什么还做不到?这个原因也很多,其中一个,这个孩子受污染重,他比别人确实要学的时间就长,这是肯定的,这就好像是这个人洗澡时间长,那个人洗澡短,为什么?这个人污染多,脏东西多,他必然就长。
你说都是在一个澡池子洗澡,为什么这个孩子出来还是臭臭的?他在那个泥里打滚的时间太久了,污染的时间久,他当然,洗得挺干净,都是学传统文化,都洗得挺干净,味道不相同,这好懂吧?他气味不同,那个挺干净的,香香的,这个不行,这身上老有一股臭味。
为什么?他过去污染的时间太久了,所以我们要有耐心。
第二种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孩子平时学的都是假的,都是表面的,他自己的这个观念,他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改变,他还是按照自己的知见来。
他会背、他会写,你考试正体字默写、背诵都是一百分,在生活当中没落实,也就是说他所学的和他的生活两回事,两张皮,他就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说原因很多,结果是一个,你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
班主任:那是不是跟他的家长没有落实,和老师,教他的老师自己也没有落实也有关系?陈老师:都有关系。
所以说一个学校要想把孩子教好,没有在学校的家长都有关系,我们专门录过一个节目【一人作恶全家遭殃】,那里面我们说了一个成语,「铜山西崩洛钟东应」,那铜山,山崩了,你看那个大钟离它挺远,它跟着在那自己响,为什么呢?那个铜,就是它那个钟,那个铜,就是从那个铜山上挖出来的,一体的。
你要说你的子女跟你是一体的,你现在有点不懂,刚出生,跟你说,跟谁说他都相信。
你刚生出来,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他是一体的。
你说他长到十几岁,那难道就是二体了吗?他还是一体,无非他就是长大而已。
他的来源还是你,所以说跟家长有关系。
所以一个孩子要教好了,根还是在家教,当然跟老师有很大的关系。
班主任:老师,我们也有一个感受,就是跟很多学校的老师接触,包括这些私塾的老师,就是很多的私塾学校,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教学的次第是混乱的、是错误的,就是很多学校只看重孩子们背书,孩子们初到一个学校,上来就教他们背书,背书又不要求他们去落实,所以最后学来学去没有任何意义。
陈老师:你说孩子为什么经典他记不住?如果在生活当中,这杯子,「执虚器如执盈」,他只要一端,这句话就起来,你比如说这扇子,拿起来,「物虽小勿私藏」,他时时刻刻脑子里这个经典都跟生活相对应,他这辈子也忘不了,而且不用太多,一定记住就这一部【弟子规】,其深无量,以后我们会专门有一个【细讲弟子规】,把这个说得很清楚。
所以说这就需要传统的私塾要有老师把他在上课所背的和在生活中所做的给联起来,联系者就是老师。
在家里是家长,现在孩子在这背书,到了生活中吃喝拉撒睡、待人接物、洒扫应对,没人给他联,家长咱们不说了,他们没有这么好的这种学习根底,传统文化私塾老师有几个知道?我们看这么多学校,太少了,无论上年岁的,那年轻的就不要说了,他自己还糊涂着呢。
所以现在很多人开传统文化学校,我劝大家要慎重,我们在边上看着,很多是在造罪。
为什么呢?他自己还糊涂着呢,他就敢开学校,一腔热情,他不知道误人子弟,造了十九层地狱的罪,师父讲误人子弟,十九层地狱。
办传统文化学校不好玩哪,你以为很有兴趣、很好,错了!现在人胆子真大。
首先第一个你有没有师承,没有老师,你自己都没有老师,你就敢开个学堂,那个家长也敢送,双方都不懂,那孩子就受罪了,所以你刚才说的这个很重要,背书,师父常讲,为什么?并不是为了让他记住那里边的内容,而是让他修定。
这个师父不说我们哪知道,现在都以为为了记问之学,把它记住,不是,那是附带的,师父常讲,这些孩子不背书,小脑袋瓜,你别看他三岁,他会胡思乱想,他想糖块,一岁的孩子他想这个饼干,他净想着吃的玩的,他净想弄这个,一样,那都是叫胡思乱想,让他背书。
稍微懂点事了,三岁四岁的让他背书。
有相当的时间让他把这个精力集中在圣贤的经典上,目的是让他持戒,眼耳鼻舌身意,不要到处去吃喝玩乐,想那些做那些没用的。
都摄六根于经典之上,这叫持戒,你别干别的。
持戒,持戒自然得定;得定,他本有的智慧慢慢就显发出来,往外透,是这么回事。
修他的清净心。
至于说他把经典记住了,那是附带的,不是目的,是附带的。
所以说你说孩子为什么最后都忘了?他心不清净,附带的没有,心清净附带的自然就有。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东西落实。
今天我看到有个同学从那个阳台上过,其他的同学擦地的时候那个抹布放在地上了,他可能没收,你看这同学踩着抹布就从那儿过去了。
我给他叫过来,我说你刚才出了什么问题?不知道。
我说你回去看看。
他走到门口看看还想不起来。
我说你刚才就是踩着这块抹布走过去了。
他是小孩子,他还是没反应,大人就要告诉他,这个东西不能从上面踩过去。
这个应该多大年岁教?三岁,两岁,一岁就要教他。
谁教?家里教。
那时候还没上私塾呢。
一岁都是父母带,不可以踩。
这个东西是妈妈爸爸用来擦地用的,你怎么能拿脚在上面踩呢?今天这学生多大?十七了,一岁该教的东西十七岁他都不知道,说明没有家教。
所以我跟他说完之后他还有点糊里糊涂,我就告诉他,你把它看到之后把它收好,洗洗手,你这么做就对了。
我问这个跟【弟子规】有什么关系?有啊!当然有了,你看【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第一个就是谨,孝完了就是谨,谨是严谨,严谨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是一种生活习惯,从小就养成生活习惯。
什么生活习惯?不大大咧咧的,不马马虎虎的,不粗心大意,不是败家子。
这碗摔了就摔了,扔了就扔了,坏了就坏了,他不是,他非常严谨。
一个严谨的人,你们记得,他六根管用,因为他一直小心惯了,「袜与履俱紧切」、「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这全是谨慎,就在练习这个孩子的六根。
眼睛管用,耳朵灵;鼻子、嘴巴、身体、内心,六根都管用,为什么?他是受【弟子规】这个训练出来的,我们现在讲现代话大家好懂。
所以说他从一两岁家教就是这么教过来的。
所以【弟子规】跟他生活有家长在中间给他联。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些话要在生活中给他找出来,他这辈子他都不忘,你说他一脚踩到抹布上走过去他没感觉,他为什么没感觉?他六根不灵,他看着他就踩上这一脚他也过去,他没感觉。
所以说生活当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需要家长、私塾的老师来教。
现在家教都缺失了,送到私塾来的孩子小的也有四五岁了吧,大的都十几岁了,都没有好的家教,送过来需要私塾的老师重新教起,把经典和生活给它联起来,一点一点联,你说私塾老师有多难,就得这么教,这是真功夫,你在那晃荡着脑袋,穿上那些古代的衣服,你看这个孩子他的心里还是自私的,做事还是六根散乱,看什么都没反应,油瓶倒了不知道扶,还得大人伺候他,这不是假的是什么?那没用,那私塾教育有什么用,人没变,你教育的目的是把人改变了,所以说要把经典和孩子的所作所为就是他的生活要有人给联起来,谁联呢?私塾里的老师,你指着家长你指望不上,他多忙,他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教给他他也没心情听,这就是今天私塾教育不能成功的原理,什么原因呢?没有好老师,不知道这么教。
说实在话,一个孩子清净心有了,这些东西背诵很容易。
话又说回来,现在不要把背诵当成是一个标准,他背得再好他不还照样骂你吗?他不还照样忤逆吗?还是心里自私自利不是人,那还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弄清楚。
班主任:另外,老师,就是刚刚提到的这个孩子在背书的过程中确实是很多家长也好或者老师也好,就是他们把最后孩子能背下来书这个变成主要的了,结果其实很多的他们都给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