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3集

合集下载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

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

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

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

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

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

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

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

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

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

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

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

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

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

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2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2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二集西化的私塾班主任、孩子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这个新栏目,传统私塾或者是传统文化学校现在很多,这个教学要交流,大家要开学术研讨会,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这么多年,我是没听说过,大家就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各立山头,谁也不听谁的,大家在一块交流交流这多好,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孩子教好。

现在学传统文化的孩子太多了,学成的太少了,很多都学错了,媒体都在报道,你看孩子自己都不愿意学,学不出欢喜心来,这是我们自己讲的话,原因何在?今天这个节目太重要了,这两位家长同时他们还是私塾的老师,自己的孩子现在教学上出了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把它分析分析,我们说到孩子记日记的问题。

班主任:老师,我们在看这个孩子的日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每篇的日记下面都有他的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给他做的评语,首先这个评语的称呼,这个爸爸管孩子叫学长,就“某某学长”。

陈老师:这个是误会,这日记我也看了,这是误会,那么一定要谁教的你们,你们也要去跟他讲,这是错了,为什么?违背了伦常,我们学传统文化是弘扬伦常,落实伦常,现在我看到很多传统文化学校,包括弘扬汉学的,有问题,问题在什么呢?第一个不讲伦常,其实五伦是排头一位,师父常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它有顺序的,先要分清楚自己什么身份,你跟谁说话知道吗,先分清楚身份,五伦是排头一位的,那么叫学长这个是同学之间的称呼,我是小同学,他是我的同学,但是年龄比我大,所以用个长字,长是长辈、尊长,学长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做老师和做同学,那不是同学的关系,那是师生的关系。

父亲和子女那就更不用说了,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所以说老师就是老师,不能跟老师叫学长,父亲就是父亲,也不能跟父母叫长辈,那不是,那就是父母,他是太特殊,那长辈,长辈在第二伦,就是叫长幼有序,他如果跟父母一样,那就是一伦,长幼有序。

哥哥,长辈;叔叔、伯伯这都是长辈。

父母非常的特殊,这个不可以乱。

那么跟同学、小孩子,跟他们叫学长,这是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老师不可以叫他们这个,家长也不可以,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接触过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孩子就是能说会道,嘴巴很巧,很会说,而且讲很多大道理,有的比大人讲得都明白、都清楚,但是真正当孩子干活的时候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有很多父母还觉得孩子这样很好,还经常夸赞他们,以他们为荣,就是这种有没有什么问题?陈老师:这种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呀从古到今凡是明白的家长都知道那个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可以这么讲,就是一切凶灾祸患的开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头一个叫巧言令色,嘴巴会说话,会讨巧,他看着你,你看那个笨笨的他不会巧言,孩子天生比较聪明,可惜呀走错了路,以这个说话讨巧来成为自己觉得是一个特长,是个优点,所以他就专门发展这个,家长也鼓励呀,能言善道啊,大人都说不过他,那么这个孩子能力又特别强,可不可以呢?也不行,有能力没能力嘴巴这么巧都不是好事,令色是什么呢?令色就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你看他很小,他知道这个用颜色来讨好你,来取悦别人,他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他想要的,他能驾驭自己的神色表情,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夫子讲叫鲜矣仁,很少心里边还有仁厚的,人心要是没有仁厚了,他离凶灾祸患就很近了。

古往今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明白,这个孩子能说会道要格外地警觉,为什么呢?你看夫子常讲,《论语》里边讲「纳于言而敏于行」,你看他说话好像笨笨的,这个他有拙朴的一面,好像是笨,这不是淳朴,实在讲给自己招灾惹祸的机会就少,你那个孩子好像巧嘴八哥,能说会道,他招灾惹祸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别的孩子,不但他自己的内心不仁厚,反过来还给自己招灾,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孩子的优点,你看得出来呀,我们对这些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辩才很好的这些学生孩子要格外警觉,我们从事这个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来,我对这件事情特别地警惕,男生女生我们都见了很多了,凡是在我们看起来这是毛病啊,凡是有这种毛病的能不能让这个学生在学校学下去都要打个问号,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先得改变,你这个不改不往下教,那怎么办呢?你看有的是挂止语牌,有的是说废话说闲话,自己掌嘴,那个会说巧话的那更要掌嘴,所以你看古来的大德、圣贤,在他们的家训里边都有这种非常详细的教导,他们往往都是一代、一代、一代来验证夫子所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凡是有这种特色的这种孩子,人生都不大好,那你说我孩子好像也挺能说也挺好啊,那是表面现象,那是暂时现象,真正的灾祸你看古人讲,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说话造成的,祸从口出啊,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今天的家长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学传统文化到底为什么?是不是背背古文,琴棋书画表演表演,附庸风雅?不是呀,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四个字:趋吉避凶,让你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趋向于吉祥幸福,避免凶灾祸患,你想不想要?凡是人都需要,四个字——趋吉避凶,学传统文化是为这个啊,如果说传统文化学校老师对这个都不了解、对这个都不是内行,那你趁早不要教,你趁早不要办这个学校,你非把孩子耽误不可,你还以为这个孩子“你看他多好”,你还在那儿夸他,你把他害了,以后有时间我们会详细的慢慢地给大家讲这个,说实在话这都不是好兆头。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

我们这堂课叫传统私塾教育,那么它下设很多小的课程,我们在上一次有一堂课叫作「父母的恭敬心最重要」,很多的观众反响很强烈,那么今天我们有一个新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专门来向大家介绍学生案例,也就是说海内海外,这么多年来很多的学生在学传统文化,有学成功的,有学失败的,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少。

那么我们这些年来也见识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我们体会非常深,为什么呢?现在的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五花八门,怎么教的都有,真的最后结果呀,很多的孩子被耽误了,我们看到之后,家长难过,孩子也很沮丧,边上的人看了之后呢,对传统文化误会增加了,这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从今天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私塾的教学、传统文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面呢,我们看到这些案例,那么借这些机会供养给大众,希望能够对家长、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这个启发,能够有一定的益处,希望大家不要走这些弯路,因为什么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说它这上面有一道折痕,几个皱褶,你再给它去恢复正常啊,它那个印迹还在,如果一次就正确的话这些弯路都可以避免。

我常常给同学们做这么一个比方,你看我们这个手,这个地方是原点,从这个地方出发到这儿,两年的时间,到这儿发现错了,哎呀学错了,怎么办呢?他还要再回到这个原点,归零嘛,这是什么过程呢?就是改正自己错误的知见的这个过程,你得改自己的毛病习气,你学错了嘛,你的观念、你的知见都错了嘛,方法理论错啦,回到原点至少得两年,把这个错的改了得需要两年哪,回到原点之后知道这儿是正确的,再从这儿走过去又两年,多长时间呢?六年哪!如果你的孩子,这是原点,他知道这儿是正确的,遇到好老师善知识,这一教就是正确的,到达这个地方——两年,正确的只需要两年,错误的六年哪!我常常拿这个给大家做比方,孩子都很好啊,最后学出来为什么就千奇百怪呢?方向错了,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方向非常重要,你等到他再回来重新改,晚啦,比别人晚了四年哪,所以我们今天会听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你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的,在家里边你教育孩子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有必要来听这堂课。

年绵阳市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二)

年绵阳市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二)

2021年绵阳市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题库〔二〕1.在历史开展中,科学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最重要的社会建制。

( )正确错误2.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局部。

( )正确错误3.国学经部——儒学经典,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

( )正确错误4.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正确错误5.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这一最高统一体展开为“逻辑、自然、精神〞三大阶段。

( )正确错误6.个人行为不构成民俗。

( )正确错误7.民俗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

( )正确错误8.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 )正确错误9.四合院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

( )正确错误10.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局部组成的。

( )正确错误11.蒙古族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而搭制帐篷式住房〔蒙古包〕。

( )正确错误12.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典型的特征是开片。

( )正确错误13.?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是儒家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经典。

( )正确错误14.作为公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着装方面应注意“五忌〞:忌露、忌透、忌紧、忌乱、忌异。

( )正确错误15.马克思是“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 )正确错误16.在人际交往中,对于自己看不惯的行为就应该当面指出来甚至给予严厉指责。

( ) 正确错误17.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应先介绍女士,后介绍男士。

( )正确错误18.斗拱在古代建筑中仅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 )正确错误19.我国民间艺术家阿炳的音乐作品?二泉映月?是琵琶独奏曲。

( )正确错误20.?神曲?是意大利著名诗人塞万提斯所作。

〔〕正确错误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21.〔 )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局部。

私塾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私塾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私塾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哪一位思想家?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哪一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学习态度?A. 谦虚B. 勤奋C. 好奇D. 独立答案:A4. 下列哪个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画蛇添足C. 近朱者赤D. 远亲不如近邻答案:C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什么?A. 国风B. 雅乐C. 颂歌D. 民歌答案:A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哪位文学家的名言?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7.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哪位皇帝的名言?A. 汉武帝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8. “温故而知新”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A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部经典?A. 《周易》B. 《道德经》C. 《论语》D. 《大学》答案:A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聊斋志异》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孔子的弟子中,以“忠”著称的是________。

答案:颜回1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强调了时间的________。

答案:宝贵1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________。

答案:珍视1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比喻________。

答案:不经历危险,就难以获得成功1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常用来比喻________。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4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4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四集下课就是上课班主任、家长:老师好。

陈教师: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传统私塾教育答问】,大家一起我们来研讨。

那么上次我们谈到教学气氛,很多老师都在活跃气氛,为什么会活跃气氛?我们仔细来观察我们这个心,我们是什么心?总是希望孩子不要太闷得慌,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在这长期地学,总是这么个想法。

这个心叫有求的心,谁求谁?老师求学生。

那应该(怎么样)?应该是求学。

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这个地方,老师没来,等着,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来,下午接着等,这叫求学!你说今天老师来了,很晚,迟到半个小时,学生敢不敢说什么呢?不敢。

为什么呢?无比的恭敬心。

你怎么敢说老师、家长?不敢。

父母晚来了,不敢。

不管是父母、老师是因为什么原因,他都不敢,好学生!为什么?有恭敬心。

求学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他是来求的。

我是来求教的,你看他在课堂里等着,等了一天老师也没来,实际上老师故意的,看看他。

有的人来拿着课本找老师来求教,老师且不搭理他呢。

反过来,老师像售货员一样,像三孙子一样,姑奶奶来了,少爷来了,你得伺候他。

他那个求学的心就没有了,没有了怎么样?他就学不好。

这个学要是没有求的心,没有恳切的心,没有恭敬的心,真的学不好,这就是印祖常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师父讲,六祖能大师为什么成为六祖而不是神秀大师,为什么?师父说神秀对师父的恭敬心一百分,神秀大师是一万分,你看出来了,老师就这么看学生,所以说用不着活跃气氛,那成老师求他了。

我们看看这些古书上常常记载,唐宋元明清汉都是这样,老师对学生师道尊严,你是来求学的,好,他也不说话,他这儿很忙,拿这个眼角有的时候看着他,有的时候去忙去,忙很久回来这学生还在这跪着,有诚心。

他不等着,走了,走了就走了,不会老师去追着他去。

所以说在家里边那怎么教?这是学校,在家里怎么教?家里家长要告诉给孩子,你看到了一个好老师,父母帮你选一个好老师,我们要求着人家学,你学不学人家无所谓,所以你要拿出你的诚意来。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这个教学案例的这个节目很受大家的关注和欢迎,很多家长、老师,包括社会上的各界人士都很喜欢,都很关注,因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头疼,所以不管是不是学佛学传统文化听一听啊,他们都觉得很受益。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你的案例讲出来,疑问提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交流、来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

传统文化老师:我们见过一个女孩子,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这个孩子从四岁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学习十年了,这十年下来孩子唯一的成就背过十八部经典,但是到今天我们见面的时候一问这个孩子,这十八部经典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陈老师:十八部经典?传统文化老师:对。

陈老师:全忘了?传统文化老师:基本上记不住多少了。

陈老师:你们有没有问他们为什么都忘了?传统文化老师:没说为什么。

陈老师:我们见过很多学生,背了很多的经典最后都忘了。

什么原因呢?我想原因很多,比如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可能都有,包括孩子经常换学校啊,这些都有。

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告诉给孩子为什么要背它,这个没讲清楚啊。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初发心很重要,好好背,背得字正腔圆,你看穿上衣服也是传统文化的衣服,将来回去给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争口气,他这个背书是为了表演,是为了名闻利养,如果是这种发心,师父常常告诫我们「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因哪,就种子啊,初发心他就不是那种纯正的,他里边掺杂着名闻利养,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感召,迂曲是什么意思呢?你很难得到好结果,有很多挫折,很多不如意,甚至失败,果招迂曲,所以我们看到孩子这种情况,我们要反思学了十年,应该半年、一年就检查,你怎么学的?是不是?所以父母要警惕呀,高度地警觉,把我的孩子教成什么样子了,三个标准,头一个,德行,具体来说呢,能不能把《弟子规》做到,我打个比方,「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咳嗽一声,那个孩子马上毛巾也好、纸也好就拿过来,水就端过来了,「父母呼应勿缓」,他的心在父母身上,他孝道,孝的德行他有了,你教训他,不管是对是错,他都恭恭敬敬在那听着,他这一条做到了,一百一十三件事《弟子规》,看看你的孩子落实情况,非常具体呀,考核呀,老师用这个考核学生,家长也用这个来考核,考核什么?考核孩子,同时也考察考察学校,不合适赶紧要停啊,教了十年,我总用这个手势来打比方,这个地方是原点,你讲这个孩子到这个地方,多长时间呢?十年发现错了,哎呀可了不得啦,再把这一身错误的毛病习气和观念改掉,十年,二十年啦,回到零,原点,这孩子多大了?二十四岁了,二十四岁重新出发走到这儿又花十年,三十四啊,人家从四岁开始学呢,到这个地方十年,十四岁成就了,差多远去了!所以说要常常地检点,在德行、学问,学问是在第二位,德行、学问、能力上来检点,到底你教得怎么样,作为老师要天天检省啊,你不能一边学着一边丢,那叫什么学校嘛,不可以的,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人因地不正,初发心有问题,所以说父母初发心有问题,老师初发心有问题,孩子初发心有问题,结果都不会好,你为什么让孩子学传统文化?有时候我们说话不知不觉就是错话,将来给爸爸妈妈争争脸,错了!他学这个正宗正脉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成圣成贤,圣贤的特点头一个是什么?不自私,爱别人,你看两句话就说到根本,圣贤的标准就是孩子将来的方向,你是不是想将来让你的孩子做一个不自私的人,为别人舍己为人,发扬光大正法的人,你是不是为这个?这是最纯正的,那有的人说我确实发不了那么大心,你可以退而求其次,一退再退,退到底最后怎么样呢?我为了孩子脸上给我争光,或者是如何如何名闻利养掺杂在里边,这些东西是毒啊,贪嗔痴慢疑,师父常讲五毒啊,掺杂在里边就像这杯水一样,有五毒在里边你敢喝吗?你敢给孩子喝吗?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刚才您说的是孩子背书他的存心,那比如说这孩子背书他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因为我们以前有见过孩子背书,比如说一小段古文,孩子可能五分钟、十分钟,就这种死记硬背就把它背下来,背的也快,但是没几天他就忘了,到底应该怎样去背书对孩子是最好的?陈老师: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看到孩子所背的经典忘掉了要难过,现在有几个老师、家长会难过?为什么会难过?我对不住这孩子,这么好的一块料,我怎么就不能把他教好了?他忘,那我要从这么多的经典里边、文献里边都有啊,从古至今都有,我从里边找出来最好的方法教给他,让他永远不忘,你有没有发这个心哪?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忘了,忘了我就白教你了,我对不住你呀,你把生命时间放在这里,最后结果是那样的,我还有脸当这个老师吗?你叫我老师,我还无地自容啊,为什么呢?我浪费了你的时间,而且把错误的方法还传出去了,所以我们曾经亲自向师父老人家请教,背书怎么背?师父说不要贪快,不要贪成果,贪成果那个心是个贪心嘛,你贪它干什么呢,这些经典,基础的经典,一定要让它扎得牢牢的,用什么方法呢?古人有个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读一百遍,一本书拿过来,小朋友那个手指着读,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指头呢?手拿下去他就在这儿脑子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他还真是有这个功夫他嘴上能给你说,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你一看就知道,这个手指头指可是不行,他必须得是一个字一个字,它到哪就是哪,指着东他说西那能行吗?你就可以教训他了,他不敢,看着这个字就读这个音,所以说手、眼、心、口都到,叫指读,声音很嘹亮,不要太快,太快他就不过心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就很好,过心哪,弟子规圣人训(读得很快),时间长了他就从嘴上走不过心了,他也不可能指那么快,所以动这个手的目的就是让他语速要慢一点,语速慢下来就是让他心不要太浮躁,那么小还是安定下来好,那么读多少遍呢?读一百遍,这你们都有这个经验哪,你们是班主任,读一百遍,这一段话一百个字、二百个字,师父讲读一百遍、背一百遍,我把它这一百个字,好,我背了一遍,再背一遍,划个正字,再背一遍,再划个正字,一百遍下来,读一百背一百,双百,那么这段文字应该张嘴就来了,他有的时候顺口他就说出来了,你看你们都有这个经历,那学生们张嘴就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要考考他,考不对还要打手板、打屁股,他就记得为什么挨打?你就问他:“你为什么忘?”学生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问上,你怎么能天天胡思乱想想别的呢?该打!他一听说挨打赶紧快记,隔一段时间考一次,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复习一次,读一百背一百他就能够扎根,你千万不能说我就放那儿了,那他很快他也会忘,因为越背越多经典,最重要的还有一点要在生活当中常用,教学要记得这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三集错解经典班主任、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继续这个【传统私塾教育答问】这个节目。

班主任:老师,我们班上讲的这个刚才老师说的这个扬善环节它是这样的,我们每个星期让孩子们回家去,然后落实【弟子规】,但是落实得怎么样呢?就是这一个星期以来有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家长上去说自己的孩子在哪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然后就是家长当着所有的家长和孩子的面去说孩子哪个地方做得非常好。

陈老师:说自己的孩子是吧?班主任:说自己的孩子。

陈老师:对,这个依据就是【弟子规】里边讲的「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这个是理解错了,这个人指的是谁?我们仔细地去查查【弟子规】,这句话出自『泛爱众』。

你从这个出处你就知道它这个“人”指的是谁,「道人善即是善」,那人指的是谁?大众,不是父子。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伦常的关系,五伦的关系。

说到最后我们还是发现,现在传统文化这些学校、私塾没有五伦的概念,没有,都把这个孩子就当成大众了,这是错的。

告诉给孩子,你看【弟子规】教给什么?告诉给孩子长大之后怎么跟大众相处?不要说人家不好,「扬人恶即是恶」,「道人善即是善」,这是对大众,所以伦常要懂,五伦里边这是指朋友,『泛爱众』是指朋友,「首孝悌」是指父母,五伦在里边。

但是现在大家把这个,完全没这个意识,拿来【弟子规】他就乱用,就误会了,让家长站在台上去,“我儿子如何如何好”,这是破坏了家长的羞耻心,这此话怎讲呢?孩子是自己的,我教的,我养的,我说他好那不是夸我自己吗?大家听了之后,这个人怎么这么脸皮厚,这是过去我们那个年代都知道的,人总有羞恶之心,大家在一起,“你这孩子真不错”,你说“确实真不错,我的孩子真好”。

现在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人自性里本有的羞耻之心,他就说不出来这话,犬子,过去都叫自己的孩子小子,叫犬子,就是小狗,不要当回事,所以为什么过去农村很多把那孩子起那个名字狗剩、狗蛋,为什么叫这个?从小让这个孩子谦卑、低下,是这个意思。

不要傲慢,傲慢不好养活,又是金又是玉的,那个林黛玉她早死,真的是这样。

所以说家长不可以傲慢,如果你们老师给了家长这么一个上台去抬高自己的这么一个机会,这错了,那是谁做的这个主张?校长,那他得要承担这个责任,将来还有个什么弊端呢?家长就会攀比,“你有什么了不起的,看我儿子”,他下来“看我闺女”,大家都比这个了,这就缺德了,缺德缺在哪?孩子都学,“家长都夸我,我更得夸自己了”。

夸自己的人是好人吗?【弟子规】教「闻誉恐」听到赞叹要感到害怕,他怎么好意思张嘴夸自己?「闻过欣」,听到别人批评我感到欣喜,我感恩别人,感到欢喜。

现在是调过来的,“你不夸我,我妈妈都夸我,你算老几”。

我都听到有的孩子说这话,“你们算什么,我妈妈爸爸都夸我”,一切问题都从这个夸这开始来的。

所以说「道人善」不是讲对孩子,这是误会得到所以然的程度了,这误会极深了,这不可以。

所以说它的流弊,他的做法都是错的,总是希望让孩子检省自己的毛病。

那你说孩子会不会受打击?这些话都是西方的教学理念,哪部中国的经典里写着说孩子会受打击?你给我找出来,「父母责须顺承」,括号受打击除外,有吗?告诉给他,“批评你两句你就受不了,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要敢哭”?你看这是谁教的?印祖,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打小沙弥,【印光大师文钞】里边就写两个规矩:第一个不许跑,第二个不许哭。

你这样的话那打得更重,为什么?没出息,这点教训算什么。

所以将来这孩子坚强、有毅力,男子汉大丈夫这算什么,屁股打烂了没关系,为的是我把毛病改了,都是这个,古来圣贤都是这么教出来的。

现在一批评两句流眼泪了,就要死要活的,这就说明什么?这就说明我们讲的「父母责须顺承」没有,这六个字没人教了。

现在都讲究温和的,温和吧,温和你教不出人来,你教不出真君子来。

所以我们大家要听得明白,用这种教学的方法错了,增长家长和孩子傲慢习气,就这点事情家长上去说“我的孩子什么什么优点,把这锅碗瓢盆什么的都刷好了,打扫干净了”,应不应该说?不应该说,为什么?那是你的本分,有什么好说的?上去说不怕丢人吗?你把这锅碗瓢盆刷好了,刷好了刷好了呗,父母把你养这么大那得天天怎么说?那得多么赞叹自己的功德?那装不下了呢,父母的本分。

孩子把这个,说这回我把这个放好了,这个杯子放好了,仰着小脸等着你夸,看都不看他,该干嘛干嘛去,越是在他期待你奖励,你夸奖的时候,你越别搭理他,你想干什么?这叫会教。

你想要夸奖就给你夸奖?错了。

那你说孩子那你要不夸他,不夸他怎么样?不夸他他就没信心了。

你们总说夸奖能给孩子信心,哪一天到社会上没人夸他了,他真没信心了,你不就把他毁了吗?你说这道理该有多难懂?这些教法都错了,鼓励教学法,谁告诉你的?你的师承、哪部经典?你说我没老师,私淑也行,你从这个淑,「私淑弟子」,是那个淑。

没见过面,以古书上的老师为老师也行,他没有啊,现在人都是发明创造,所以把学生毁掉了。

你这是妈妈也是老师是不是?你听到现在有什么感受?孩子妈妈:我感觉我全教错了,而且自己的知见全是错的,教给孩子们的也是错的。

自己都没明理,然后就开始去教孩子,现在心里面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觉就是对不起这些孩子和这些家长。

陈老师:所以我觉得你们作为传统文化老师,也作为父母,那孩子,你们家的孩子也受害,所以我觉得这种学术的研讨太重要了。

大家就是因为不见面不谈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做正事,要务正业,老师不研究教学研究什么?所以你们也是传统文化的老师,他们也是,大家坐在一起,我们来交流这个多好。

我们,包括他们都未必说得对,我们把自己的这些说法都放在桌面上,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我们有老师,我们有经典,放在上面,咱们一块来研讨,这个好。

我们鼓励、赞叹这种学术交流,现在就这个没有了。

我们真的不敢说自己对别人错,自赞毁他,不敢,我们是什么意思?总是看到现在教不出来孩子,而且孩子都被误导了,我们看着难过。

所以很感恩你们这些家长、老师,你们到这个地方来咱们做这个交流。

孩子妈妈:老师,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比如说我的孩子今天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今天到下午就对他进行惩罚,进行教育,这是第一天;到了第二天了以后我就想,就不是第二天,有三四个小时以后我就在想,我就记住颜回的那句「不二过」了,孩子这个事情错误犯了以后三个小时以后我就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管了。

陈老师:也就是说您这个孩子犯了一次错误之后您就教训他,教训他之后关于这个错误以后就不说了,您是这么理解这个「不二过」的是吧?孩子妈妈:是,所以说就导致了我的孩子就是错误经常犯,经常当面承认,但是事情过去以后他同样还是再会去犯。

陈老师:对,这个确实是误会了,过是指过失、过错、罪过,不对的。

那么「不二过」是什么意思?是指犯错误的人自己,他怎么样呢?他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那三次就不要说了,就是后不再做,真忏悔,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是指父母、老师,是指学生,犯错误的这个学生自己,他发誓这样的错误以后再也不犯了,这个叫不二过,同样错误就犯一次,以后再也不犯了。

孩子妈妈:后面还有一句,思想错就错在这里了,「不迁怒」,孩子这个错误他没有用心地去改,他自己没发心真正去忏悔,但是我就已经不管了。

所以说今天孩子犯错了,到明天过去了那就不管了。

陈老师:这个迁怒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事跟别人没关系,我把这个怒火撒到别人身上去了,迁怒于人,这个是不对的。

他跟这个「不二过」也没有关系。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孩子的这个毛病习气有好多是前世带过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了都知道,你说有的孩子爱偷东西,他也没怎么跟人学,他就会偷,前世不知道多少世他有这个习气,偷盗的习气,所以他这一世他缘分成熟了,他自己也长大了,也有自己行为能力,他就去偷,他前世带来这习气,阿赖耶识里有这个种子。

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多生多劫积攒起来的习气就像冰山一角,很厚啊,那现在轮到你做他父母,你做他老师了,你要不厌其烦,偷一回打一回,偷一回骂一回,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他不偷你还得告诉他呢,这个孩子经过十几年、二十多年,把这习气改了。

所以说只教一次、只教学一次不行,真的不行,尤其是这个孩子很多习气,他是养成了很长时间了,七八年了,三四年了,你指望一两次根本教不好,所以要有耐心,家长要有耐心,老师也要有耐心。

班主任:老师,刚刚这位妈妈在讲到,每周自己的家长会在台上夸自己的孩子,这个我们有一个什么体会呢?就是「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孩子做这个事情,他本分没有教给他,就没有教给他这是他应该做的孝道,而是说用外界的这些鼓励,那这些孩子他以后有人夸我我就做,没人夸我我就不做。

陈老师:跟自己的孝敬没关系。

班主任:对,没有任何关系。

陈老师:换句话说跟自己的自性、本有的德行没关系。

“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有表扬,没表扬不做。

”你说这是不是污染?这是不是盖覆他孝敬之心?越来越少,为什么?不夸了嘛,那有什么意思!班主任: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长了孩子的浮华。

陈老师:对。

班主任:我们看他写的日记,确实是这个孩子很浮华的,而且在看这个孩子的日记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是家长跟老师引导错了。

你比如说,老师,这个孩子在一篇日记中讲今天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起床赖床,第二个错误是今天跟妈妈顶嘴,但是下面的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对于跟妈妈顶嘴的这个问题没有讲,直接去讲起床的问题,这就是把孩子最根本的孝,他的根没有了,而是说在枝末上去下功夫。

陈老师:次第乱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次第乱了。

次第就是孝,就是敬,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弟子规】四句话那就是孝,就是敬,其他的不重要,这是根。

根没有,你想要有花有果不可能。

他做出来花果那都是假的,骗你的。

班主任:还有就是这个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很多也是引用的这种名言警句,而且还有很多话。

陈老师:对着说,孩子说老师也说,对着说,这个确实此风不可长。

你们大家听我们这些汇报,很少引经据典,我们讲了一大堆事最后用一个经典,是这么回事,经典说多了容易把人说乱了,一定要记住。

所以老师讲课如果以这种方法来教,孩子满嘴都是经典,最后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他脑子是乱的,第二个生活当中的事他看不懂,因为生活中这就是个茶杯,这跟经典没关系,他永远也想不起来「执虚器如执盈」是怎么回事。

「执虚器如执盈」这六个字,说实在话我们可以给它讲一年,大家不要不相信,真的,一天一堂课,我们说讲半个小时吧,讲一年没问题,就这个「执虚器如执盈」。

这里边有孝,有敬,有仁,有义,有廉耻,有信用,都在里边,你说这能讲得完吗?所以它是活的。

这个东西总用经典,一下用一堆不通,一句都没通,一句通了讲一年,什么经典他都不用,就用这一句,通了。

这叫什么呢?推十合一,这叫士,士就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所以在中国古代谁当老师?秀才,不想做官去了,在附近有这个延聘老师来的,他去教书培养人才。

所以那些秀才过去都是士,他通过世间的这些事情、万物,十在数字里是圆满,代表一切的意思,一是代表道,通过这个他能够看得出来一切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