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变革时期,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变革时期,陶行知起初所走 的是一条改良的道路,提倡教育、科学救国。 的是一条改良的道路,提倡教育、科学救国。幻 想在两大敌对势力的武装斗争的夹缝中, 想在两大敌对势力的武装斗争的夹缝中,找出一 条既不流血,又能成功改造社会的和平坦途。 条既不流血,又能成功改造社会的和平坦途。
1944年后,陶行知积极投身民主运动,被选 年后,陶行知积极投身民主运动, 年后 为民盟常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民盟常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5年提出民主教育和普及民主教育的口号, 年提出民主教育和普及民主教育的口号, 年提出民主教育和普及民主教育的口号 大力开展民主运动及民主教育运动。 大力开展民主运动及民主教育运动。 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社会大 年与李公仆、 年与李公仆 以提高在职青年现代知识文化水平, 学,以提高在职青年现代知识文化水平,作高等 教育的补充。 教育的补充。 1946年7月24日不幸逝世。 日不幸逝世。 年 月 日不幸逝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 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积极 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 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 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 适应的。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 适应的。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 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二十年代末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 二十年代末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提出了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1927年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 年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 师范学校(1929年更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的 师范学校( 年更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的 年更名为晓庄学校)。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等主张此时确立。 一”等主张此时确立。 1930年5月,“晓庄”被封闭,陶行知受通 晓庄”被封闭, 年 月 缉避居日本。 缉避居日本。1931年,陶行知回上海,从事科普 年 陶行知回上海, 教育,搞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年办“ 教育,搞教育救国、科学救国。1932年办“山海 年办 工学团” 提出并实行推广“小先生制” 工学团”。提出并实行推广“小先生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里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
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
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
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
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
1930年秋流亡日本。
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
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
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
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
1939年在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
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
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
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
其次,要打破先生关。
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
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
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
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3篇)

第1篇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出发,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他的教学思想,以提高我国教育质量。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倡“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民族教育”,主张教育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具有生活能力和生活情趣的人。
2. 社会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3. 民族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关注民族,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人。
4. 教育即社会: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服务。
二、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要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1)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
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陶行知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4. 优化课程设置(1)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2022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022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_陶行知先生作为考试中的考点,常在考试中考察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关于陶行知先生的考点汇总,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人物介绍陶行知(1891-1946),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大学期间受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影响,一生从事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值得传承发展的优秀教育思想,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教育思想1.核心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2.教育具体实践(1)1927年创建晓庄师范;同年创建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它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2)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3)1937年创办重庆育才学校。
4.教育的精神:(1)“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3)“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5.教育的主张:(1)行是知之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3)以教人者教己(教学相长);(4)即知即传(“小先生制”、随学随教);(5)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空间)。
以上是关于陶行知先生常见考点的总结,在考试中不仅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而且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以及相关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也可以作为教育写作的好素材哦!【练一练】1.以下选项哪个不是陶行知创办的学校是( )。
A.重庆育才学校B.南京晓庄师范C.燕子矶幼稚园D.钟鼓楼幼稚园1.【答案】D。
2.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杜威C.福禄贝尔D.陈鹤琴2.【答案】A。
陶行知生活教育相关思想原著原篇

陶行知生活教育相关思想原著原篇整理人:福建陶研会周志平第一节生活力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陶行知全集》卷一94页《中国师范教育建设》1.新教育的目的这目的可分两项来说明:第一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用他的能力。
例如,我们要使光线入室不需风的时候,就要用玻璃窗。
照这样把所有一切光、电、水、空气等,都要被我们操纵指挥。
现在中国和外国物质文明的高下,都从这利用天然界能力的强弱上分别出来的。
然而其中也有危险的地方,如造出许多杀人的物扰乱世界,是万万不可的。
所以第二项目的,是对于群界要讲求共和主义,使人人都能自由守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
一方面利用天然界,一方面谋共同幸福。
可说一句,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这种能力,再概括说起来,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
自主的就是要做天然界之主,又要做群界之主。
即如选举卖票一事,卖和不卖,到底由自己的主张。
果能自主的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人家有什么法子对付他呢?至于自立的人,在天然界群界之中,能够自衣自食,不求靠别人。
但是单讲自立,不讲自动,还是没有进步,还是不配做共和国民的资格。
要晓得专制国讲服从,共和国也讲服从,不过一是被动的,一是自动的,这就是他们的分别了。
(摘自《新教育》)2.新教育的方法此番我从南京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嘉兴,一直到杭州来,有种种的方法,或是走,或是坐船,或是坐火车,或是坐飞艇。
在这几种方法之中,哪几种是较好,哪一种是最好,而且哪一种是最快,这便是方法的考究。
要考究这个方法,下列的几条,应该注意的:(甲)符合目的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这就是适合的道理;教育也要对着目的设法。
现在学校里有兵操一门,是为了养成国民有保护国家的能力而设的。
但是照这样“立正”、“开步”的练习,经过几年之后,能否达到应战之目的,却须要研究的。
(乙)依据经验怎样做的事,应当怎样教。
譬如游水的事,应当到池沼里去学习,不应当在课堂上教授。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他热爱人民,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躬身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是安徽省黄山市歙〔shè〕县人,家境清贫。
陶行知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5岁那年,入歙县县城崇一学堂。
年轻的陶行知从小热爱祖国,志向高远,他曾在学堂楼的卧室墙上,题写自勉的铭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
1910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
1914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发表在《金陵光》学报上,在文章的“共和与教育”部分中,陶行知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反映了其教育兴国的主张。
1914年8月,他赴美国留学,初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攻读市政学,一年后,获得政治硕士学位。
由于坚信通过教育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创造一个民主国家,深信如果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能有共和制的存在,于1915年秋,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读教育科学,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授的学生。
1917年夏,在取得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后,毅然谢绝校方请他继续留学深造的邀请,怀着“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宏愿,回到了苦难的祖国,踏上了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征途。
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现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返回上海。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
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
它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
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
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于贫困和屈辱的境地而得不到培养的机会。
于是,1939年7月,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
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学校除设普修课之外,另外设有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组,因材施教,培育人材幼苗。
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名闻中外,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
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专程访问了育才学校,给学生留下了“一代胜似一代”的签名题词。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
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向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勇于实践,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挠“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在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遗产。
第第一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它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改造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
--------------------------------------------------------------------------------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189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2.方明编《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第4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