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发展期末测试答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初三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达标检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初三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达标检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初三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达标检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题目】青春期一般指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

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B. 青春期只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C. 青春期是我们成长的烦恼期,我们应该回避它D. 青春期生理、心理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答案】 D【解析】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A项错误,因为婴儿期到学龄前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B项错误,因为青春期不仅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C项错误,因为青春期虽然会带来一些烦恼,但也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时期,不应该回避;D项正确,它准确描述了青春期的特点。

2.【题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一网络流行语启示我们()A.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友谊B. 珍惜友谊,用心呵护友谊C. 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D.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答案】 B【解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一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友谊的脆弱性,启示我们要珍惜友谊,用心呵护友谊。

A项错误,因为它否定了友谊的存在;C项虽然描述了友谊的不稳定性,但没有指出应如何面对这种不稳定性;D项虽然描述了友谊的另一种特性,但与题目主旨不符;B项正确,它直接回应了题目中的网络流行语,并给出了应对策略。

3.【题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 小明将同学乱丢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B. 小丽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漠不关心C. 小强要求好朋友考试时给自己传答案D. 小刚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答案】 A【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完整word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完整word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2。

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可变性的表现: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

(发展速度有变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

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理论的启示: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核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核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答: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

身体意象的概念应用在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

这个词虽然经常在媒体出现,但相关的学科和媒体也没有对定义达成共识。

在心理学中,它往往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态度,这个概念是用来讨论各种疾病和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其他饮食失调、身体变形症(BDD)、身体完整认知失调(BIID)和各种中风后的状态。

身体意象问题也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虚无妄想综合征(Cotard delusion)中显现出来。

身体意象经常与身体图式(Body schema)混淆,后者涉及控制姿势和动作。

3.认知发展答: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假想观众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有①男生长胡子②有的学生脸上长青春痘③有的学生半年内增高10cm左右④有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失去控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某教育网站针对“如何应对孩子叛逆行为”的话题进行了调查,93%的家长发现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了“不听话”“不愿交流”等问题。

处理好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不可取的是A.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B.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C.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D.有主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3.小君进人青春期以后,总爱和父母“顶牛”,对着干,却又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与呵护。

这种现象反映的是青春期的A.反抗与依赖B.闭锁与开放C.勇敢与怯懦D.顺从与叛逆4.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必须的,异性之间的友谊能让彼此收获很多。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有①八年级某班的男女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学科难题和班级事务②张林和同桌王娜在课桌上圈出“分界线”,彼此保持距离,坚决不能“过界”③刘芳和赵刚放学后经常相约一起去湖边散步④李军拒绝和女生一起参加文艺演出,称“男女有别”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像女孩子一样娇气;她是女孩子,你要让着她……”这说明()A.男女生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会更加明显B.男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C.人们对性别的认识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D.无论男生女生都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6.李大钊先生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这告诉我们,青春应该①相信自己②勇敢尝试③拒绝困难④战胜自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先生带领他的团队,依靠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为我国建成了被评为世界奇迹的港珠澳大桥。

这说明A.坚强的意志有助于事业的成功B.只有科学家才需要坚强意志C.青少年不需要磨砺坚强的意志D.坚强意志就必须减少睡眠8.下列表述中,与“行己有耻”不相符的是()A.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不能做B.树立法律意识,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C.磨砺坚强意志,增强自控能力,战胜自我D.青春就应该肆意放纵,不用抵制不良诱惑9.五四青年节前夕,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120名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在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勤学上进等方面树立了青春榜样,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五四精神,也书写了向上向善的时代风貌。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题(含小论文)资料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题(含小论文)资料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考核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 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 ”,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intoadulthood 。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 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4. 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 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6. 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按照皮亚杰的划分,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 )。

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D【本题分数】:1.0分第2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A 自我意识高涨B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并存C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D 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第二反抗期形成的原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理方面是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方面是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社会因素方面是产生独立自主的人格。

第3题少年期正处于( )。

A 第二反抗期B 第一反抗期C 自我意识成熟期D 自我同一性确立期【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就是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时。

第二反抗期是在少年期。

第4题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 )。

A 关注国家大事B 关注异性C 关注自己身体形象D 关注人际关系【正确答案】:C【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相貌、体态,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

第5题某男生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只好选择了一所职业高中求学,看着自己的同学分赴市区各个重点高中,面对自己遥远渺茫的前程,他感到自卑而生出自暴自弃的念头。

他这种自我意识属于( )。

A 自我肯定型B 自我矛盾C 自我萎缩型D 自我扩张型【正确答案】:C【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自我意识有5种类型,自我萎缩型的高中生是“理想的我”没有形成,同时对“现实的我”又极度不满。

中国大学MOOC 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中国大学MOOC 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中国大学MOOC北京大学《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1、发展的生态理论(Ecological approach)的提出者是答: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2、“给我一群健康的婴儿,如果我可以操控他们的成长环境,那么就可以预言谁长大后会成为医生,而谁会成为雕塑家。

”这句话最可能基于答:早期行为主义学派对人类发展的看法3、一位研究者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很感兴趣。

她测试了一组3岁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一年以后又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了测试。

这种研究称为答: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4、怀孕的第6周处于产前期的答:胚胎期(embryonic)5、导致孩子有更高风险患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的因素是答:母亲的年龄6、宫缩(uterine contraction)这一典型反应出现在分娩的答:第一阶段7、胎儿的可存活年龄(the age of viability)为答:24周8、阿普加分数(Apgar score)的满分是答:109、以下与婴儿摄取食物有关的反射是答:定向反射(Rooting reflex)10、在下列四种感觉能力中,新生儿发育最不成熟的感觉能力是答:视觉11、婴儿身体发展遵循“近远原则”(proximodistal principle)是指答:婴儿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向四肢12、罗伯特·范兹(Robert Fantz)在实验中发现,2-3个月大的婴儿注视时间最长的刺激是答:人的面孔13、视崖实验可以测量婴儿知觉能力的发展,所基于的假设是答:婴儿不愿意冒险进入“悬崖”装置较深的一侧,这表明他们能够察觉到深度的明显增加14、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幼儿使用单个词来表达完整的句子,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答:电报语(telegraphic speech)15、如果婴儿成功克服了A非B错误,表明婴儿已经发展出了答:客体永存16、两岁大的宁宁把自己的黄色玩具卡车叫“车车”,但是却不认为其他车也都可以称为“车车”。

七年级期末题带答案和解析(2023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

七年级期末题带答案和解析(2023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

选择题习近平主席曾经勉励青少年说:“青少年要敢于有梦。

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②编织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③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④任何梦想通过努力都可以轻松地实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现理想途径的认识和理解。

①②③:人生需要有梦想,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编织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努力是实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但仅有努力也是不够的,梦想的实现需要多种因素,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选择题鲁迅年少时看到列强侵略中国,立志拿起文学武器唤醒亿万民众;周恩来12岁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屠呦呦从小热爱科学,渴望长大后能为人类带来福音……,这些名人的事迹启示我们()A. 少年时代是立志的最好时代B. 伟人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C. 个人梦想要和祖国命运相连D. 个人的梦想都是不断变化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梦想的理解。

少年梦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依据题干信息,鲁迅年少时看到列强侵略中国,立志用手中的笔唤醒民众;周恩来12岁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说明个人梦要和祖国、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

所以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B表述绝对;D与题意无关。

故选C。

选择题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乐学”的精神和“会学”的能力才永远不会过时。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 )①克服厌学情绪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坚持“题海战术”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学会学习的认识,根据所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克服厌学情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做法错误,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正确答案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一般意义上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
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

9.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学习的方法及途径。

10.同一性延缓: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与她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C)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 )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B )。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性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
2. 初二时期是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转折时期。

3.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

4. 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亲密和忠诚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 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计5分)
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对)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错)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对)
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错)
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对)
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 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象的转变,这会继而影响其行为,最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外貌,这会进而引发别人与该青少年交往方式的转变。

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而间接发生作用的。

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
~
2. 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1)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①.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②.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③.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④.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着增强(2)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①.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③.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3)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答:答:同一性强调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的是内外部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件和连续性;同一性意味着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的自己、所确立的自我形象;同一性是一种感觉。

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

同一性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其前的各种危机的良好解决,即那些没有获得“信任感”、建立“自主性”、形成“主动性”、养成“勤奋”品质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是很难形成同一性的;另一方面,这一任务的解决依赖于青少年与他人的交往。

因此,同一性的形
成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青少年形成同一性的同时社会也认同了青少年。

4. 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答:(1)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道德知识时,要注意运用具体、典型的实例,以生动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语表述,使学生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产生情绪体验。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如故事、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评价。

在道德教育中,提供有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对道德情境、人物、事件做出解释和评价,可以影响其道德情绪体验。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源泉。

如果一个教师对一名后进生的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能对该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进行切实的帮助,对他所表现出的微小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

当学生认识到老师的善良愿望后,就会产生温暖、感激、信任等积极情感体验。

(6)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针对初二和高一学生,实施移情训练,所采取的“移情训练系列法”包括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和作品评析四个方法。

结果表明该项训练能明显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移情能力;青少年移情能力与其亲社会行为呈显着的正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