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简介
羌族简介()PPT课件

件的随身饰物。”
羌语支语言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语音方面复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 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紧,韵尾大体 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 ,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前后 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 没有级的范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词汇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 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0%左右,最多达30%
传统节日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 “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 “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 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 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 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 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 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传统节日
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 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 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 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 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 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 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 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 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 景丰收
周代的羌族
周代所谓华夏之族,本以姬、姜、子三 姓为中心。姜和姬是基于羌族氏族婚配传统 发展起来的,并长期互为婚配,所以从源头 上讲,姜和姬文化上具有共同的渊源关系。 周之始祖名弃,为姜原所生。
异地安置羌民的“第一个羌历年”——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木梯村羌历年田野调查报告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史。
陕西咸阳712082有关“5·12”地震后,南宝山异地安置区羌民们庆祝羌历新年方面的记录和研究,目前已有两篇论文。
一篇是田廷广、周毓华《羌历年节日志———以“5·12”地震后直台村为例》,一篇是四川大学王俊鸿《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和生计方式转型———四川省邛崃市木梯村和直台村田野考察报告》。
前一篇主要介绍羌族相关的习俗和直台村羌历年的一些活动;后一篇重在讨论南宝山异地安置的羌民在新环境中生计方式的改变和适应,通过对安置地农业种植、安置民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改变,分析生计模式改变后对他们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意在提出现存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建议,属于典型的对策性研究。
以上的这两篇论文各有特色,但都没有涉及到羌历年的仪式过程以及过程中羌族宗教文化的解读。
本文以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木梯村历年的仪式过程为出发点,旨在叙述古老仪式的流程,解读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并折射出古老的传统节日羌历年在新的环境条件和文化空间中,除了祈福、还愿外,又赋予了新的含义。
作为灾民、难民、移民的木梯村村民,渴望通过羌历年来表达他们的民族身份、政治认同和经济诉求。
木梯村原行政规划属于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是该乡垮坡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夕格组。
海拔2100米左右,属半高山羌寨。
因2008年“5·12”特大地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2010年5月村民们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整体搬迁至四川省邛崃市南宝乡。
原来孤立、完整的居住环境和单一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搬迁至此的羌民也在努力地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环境,震后的第一个“羌历年”庆祝活动正是这种文化传承与调适的一个最佳考察对象。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意即羌族的好日子,节庆日或过年日。
它也是羌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羌族人民春季祭山会向神灵许愿,祈求保佑牲畜兴旺、五谷丰登之后,秋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羌历年的祭祀过程及宗教意蕴分析(一)祭祀准备过程1.祭祀场所准备羌历年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搭建饰神龛台选定刮师母;修建家中的神龛(祖先)和屋顶的小祭祀塔并为其“挂红”①;完成大型祭祀塔。
【51Talk-用英语介绍非遗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羌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羌年Qiang New Year festivalThe Qiang Year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Qiang people in Sichuan Province. It is celebrated on the first day of October of the lunar calendar every year to offer thanks and worship to heaven for prosperity, reaffirm their harmonious and respectful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promote social and family harmony. During the festival, the Qiang people worship the gods and pray for prosperity. Under the careful guidance of Shibi (priest), the villagers wore festival costumes and held solemn mountain worship ceremonies, killing sheep and sacrificing gods.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他们感谢和崇拜上苍带来的繁荣,重申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和尊重的关系,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
The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hibi, the villagers will dance skin drums and Salang dances. During the activity, Shibi sang the traditional epic of the Qiang nationality, while people sang, drank and enjoyed themselves. On New Year's Eve, the head of each family presides over worship ceremonies, offerings and offerings.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羌族节日:过小年(中国传统节日)

羌族节日:过小年(中国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初一小年,或称为羌年,是羌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羌族十分重视过小年。
届时,全寨停止劳动,由巫师宰牛杀羊,祭祀天神;要请4个人抬着白石神,遍游全寨,有的人家,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和小鸡等祭品,供奉天神和祖先。
有的地方神林里请巫师跳神,杀祭羊,将羊血撒在神坛前;羊肉分给各家带回食用,再邀请亲友喝咂酒跳锅庄和唱歌,表示庆贺一年劳动的收获。
羌族过小年,欢乐三五天不等。
春节。
羌族也过汉族的春节,这既体现了羌、汉文化的交融,也成为羌族文化向农业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农历十二月下旬起,就杀年猪、祭祀白石神和祖先,吃团圆饭,过春节的活动,连续不断。
除夕晚上要守岁,正月初一忌出门。
初二始拜年,先拜祖先,再拜老人,然后外出拜亲属好友。
初五到初八,全寨人聚会喝咂酒,唱歌跳舞,欢庆一堂。
此外,诸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汉族的传统节日,也为羌族所接受,并作为自己的节日文化而传承着。
成年礼。
又叫冠礼,是羌族文化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旧时,羌族男子要举行盛大的成年礼仪。
八月间即请巫师来家兴法,祛除不祥。
到十至十二月,才择日举行成年礼。
届时,受礼人穿戴新衣帽,亲友们围火塘坐。
一位巫师执挂有纸制始祖像杉杆,让受礼人向像下跪。
另一位巫师将白公羊并系五色布条,围在受礼人脖上,代表始祖所赐。
接着,巫师和受礼人都跪祝始祖保佑。
然后,由族长讲述祖先的历史,再由巫师念经,祭祀家中诸神。
当祭羊神时,有着特别的内涵,用一只鸡和活母羊;祭后,这只母羊便如同家人一样,赐给一份始祖的赠品,并将此羊养老至老,不得宰杀和出卖,称之为“神羊”。
祭仓神时,则由受礼人的母亲主持。
祭屋顶上的白石神时,所用的白羊要挖心,黑羊则要宰杀。
云朵上的民族-羌族

三月三: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七月七: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十一月一: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 山王会:“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 观音会:“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会:“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祭天会:传统每年统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后来由于受汉区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合并祭天会、玉皇会、川主会,规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动,人数数百至上万不等。还有妇女敬神节与汉传娘娘会合并进行,内容与妇女节不同,以敬神和娱乐为主,皆为妇女参加。
人们十分怀念她,便于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到海子边唱歌蹯,渐渐形成了领歌节。早晨,妇女们在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大姐的率领下,带着祭品和食品,来到寨子附近的海子边,向沙朗敬献供品,祈求庇护。然后,围成一圈,手牵手跳起沙朗舞。黄昏时,妇女们踏上归程。到家后,男人们忙着向她们讨教唱歌跳舞的技艺。
*
羌族节日之其他节日
*
羌族的禁忌
羌族有许多禁忌,例如:
*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 从正式订婚到结婚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首先要办开口酒席。男方请介绍人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如女方家同意,由其家长开口,定某日办开口酒席。届时,由男方在女方家办席,未婚婿拜见岳父母。 其次办斟订酒。开口酒过后一段时间,男方又到女方家办一次席,并送去部分礼。 再次办大订酒。男方在女方家宴请女方所有家族和该寨每户一人,交清聘礼,商订和宣布婚期。 最后是择吉日成婚。婚礼举行三天,第一天由女方家办女花夜,进行送亲和庆贺,此日,男方要派出迎亲队伍若干到女方家参加庆祝活动。第二天由迎亲队伍率领,女方亲朋、邻里送亲到男方家,男方要大宴宾客做正席,是夜饮咂酒、跳沙朗舞、唱酒歌,通宵达旦。第三天做谢客酒,送新娘回娘家,叫回门。
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

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
那么你知道羌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
羌族的节日习俗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
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
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
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节日礼祭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
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
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
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
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
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以震后的羌历年实践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程中的羌族文化重构”(项目编号:09XMZ025)阶段性成果之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羌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灾后异地重建中羌族民俗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编号:11QXY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萍(1980-),女,汉族,四川彭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四川成都610041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
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①、文化生态②遭到严重破坏,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
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
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
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点,颇有代表性。
理县桃坪羌寨,是灾后原址重建重点村寨,在政府主导下举办羌年;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羌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是自主主办羌年;邛崃市直台村,则属于灾后异地重建村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羌年实践同样值得关注与研究。
羌族历史与文化风俗词条汇释

羌族历史与文化风俗词条汇释【羌】古族名。
最早见于甲骨卜辞。
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
先秦时三四次进入中原。
汉代部分羌人南迁后分为三支:越嶲、广汉、武都,另有先零、烧当等部。
魏晋至唐宋,又有宕昌、邓至、白兰、党项等部。
原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处者渐事农耕。
善于山地战。
塞内多居土屋,塞外多居庐帐。
披发左衽。
饮食以酒、乳、牛羊肉为多。
有火葬之俗。
早期信巫术,公元5世纪后半叶传入佛教。
两汉至宋,不断反抗历朝统治。
东晋时烧当羌曾建立后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
北宋时,党项羌曾建立西夏。
羌人在历史发展中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今羌族为古羌人的后裔。
发羌与藏族有渊源关系。
【羌族】我国少数民族名。
公元前2世纪羌人的冉马龙部就在今川西北一带活动。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人中留存下来的一支。
自称“尔玛”,意即土生土长的人。
分布在川西北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等县。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两种方言,多通汉语。
以农为主。
住房多为石砌平顶碉楼。
擅长刺绣、挑花、编织。
旧时崇拜万物有灵。
村寨都有禁砍伐的“神林”。
部分人信喇嘛教。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分布在四川茂县以及汶川、理、黑水、松潘等县。
分南、北两个方言。
复辅音较丰富;北部方言无声调,南部方言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时有人称、数、时间、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主要用元音,声调变化以及用前加、后加成分等方式表示。
【羌族的饮食】以大米、青稞、洋芋和荞子为主食,辅以小麦和玉米。
青稞和小麦的吃法主要是做成炒面,供旅途或放牧食用。
玉米或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
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
或掺入大米混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
或磨成面,不经发酵,而加以麦面做成馍馍,先用锅炕而后再用火烧食,称为“锅塌子”。
多食酸菜或腌菜,喜欢“咂酒”,吸“兰花烟”、吃熏干“猪膘”等。
点评:与凤县有相同着金裹银、酸菜、兰花烟、洋芋、锅塌子、熏干“猪膘”【羌族“咂酒”】羌族饮料,以青稞、大麦煮熟后拌曲放入坛内酿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年简介“十月过羌年”是羌民族的传统佳节。
羌语叫Rrmea jea(日麦吉)相传羌历(夏历)最早为平阳历。
古羌人以羊角卜推历时,计羌年,一年分为十个月,是根据羌人所居住的高纬度实际地理位置和实际气候制订的。
所以,羌历法与羌族地区的实际气候和农时相符合的,故羌族人民自夏朝起沿袭了五千多年。
十月是羌族人民的金秋时节,粮食丰收,牛羊肥壮。
为了庆祝丰收:定俗“十月过羌年”。
为了答谢天神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举行“过羌年、祭山、还愿、放生”。
为了给牛感恩,报答耕牛的辛勤劳作,让耕牛也过节。
因此羌年也是“牛王会”,人畜同乐。
九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三十曰,羌族人民以家族为单位吃团圆饭。
这一天,羌寨张灯结彩,炊烟四起,烟雾缭绕,咂酒飘香,爆竹声声,鞭炮齐鸣,充满了节日气氛。
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不出远门,不下地干活,团聚家中筹办年饭,用面粉制作半月形肉馅大蒸饺。
有的家庭还用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武装的祭品,祭祀天地、祖先。
吃团年饭是羌族人民最为隆重和讲究的场面,宴席前,先请神入席,主人手擎九品香烛,敬酒,刀头焚香。
神台灯火通明,主人面对神台答谢天地之祖先赐给家人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祛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今天家人团聚,庆贺丰年是托天神、祖先的福。
天神、祖先在上,一如既往保佑家人安康,但愿明年又是一个好兆头……”鞭炮声催促着家人入席就餐,第一轮是上糖食(用蜂蜜制作的五谷杂糖);第二轮上干盘(又名“下酒菜”,心、腰、肝、舌、凉拌猪头、耳朵、香肠、肚条等);第三轮上荤菜(花碗、肘子、咸盐烧白、甜烧白、膀);第四轮上炖菜(排骨、蹄花、炖鸡),专为老者准备。
吃完第二轮菜后,在老者们的提议下,高举酒杯,下桌围火塘一周,挪动脚步,边舞边唱“足索”(年歌),三圈后,继续回到原位连吼三声,同饮一杯酒,方才坐下继续用餐。
先有老,后有小,儿女们依次给老人敬酒,用宏亮的嗓子唱起了酒歌,表达对老人的敬意,酒敬到哪里,酒歌就唱到哪里,祝老人们健康长寿。
这种热闹的场面驱散了老人们的倦意,歌声振奋了他们的精神,老人们心情愉快,喝酒也就不在话下了。
数小时后,大家酒足饭饱,扶老携幼,各自就寝。
十月初一清晨,女性擎香背水,为感谢上天赐给寨人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四季平安,免受病痛之苦、灾害之忧。
男性祭山杀羊还愿,祭山结束,羌人有放生的习俗,把鸡放回大自然,是古羌人保护动物,禁止打猎杀生的一种方式。
通过祭山,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乱采滥伐,充分表明古羌人十分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羌人需要世事万物生生不息。
回到羌寨,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庆祝羌年,喝团圆酒,团圆饭,举行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和体育活动。
最令人赞叹的是舞草龙,舞龙是二人扛着祭山还愿的羊,走在草龙前面,草龙制作精美,舞龙手熟练自如,首尾呼应,动作优美整齐,显得栩栩如生,就像一条活龙。
在舞龙的过程中,妇女们用锅烟灰抹在舞龙小伙子的脸上,把小伙子们打进草丛,变成草丛中的虫子,虫子会糟蹋庄稼,所以,妇女们看似打击,其实在共享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羌历年简介羌历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节日一般为三天。
关于羌历年的来源。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相传玉皇大帝的幺女木姐珠。
因看上人间羌族小伙子斗安珠。
执意要下凡同斗安珠结婚。
临行前,父母陪奁了树种、粮食、牲畜等。
木姐珠来到人间,很快繁衍了人类,所带的树种很快长成了森林,粮种给人间带来了五谷丰登。
她怀念父母恩惠,把丰收的硕果、粮食、牲畜摆在原野,向天祝祈。
这一天,正好是羌历年十月初一。
以后,羌族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节日。
2起源羌历年其实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恩与崇拜,即所谓“祭天还愿”羌历年据说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天神的幺女儿木姐珠爱上了人间的羌族小伙子斗安珠后,便不顾天条律令,执意下凡和他结婚,一到人间,她就把出嫁时父母赠送的树种、粮种种植在山野田园,把牲畜放入草地,到了秋天,树种很快就长成了森林,粮种带来了五谷丰收,畜禽也生长兴旺,人类繁荣昌盛,大地一片生机,她为了感谢父母恩惠,就在一天把丰收的果实、粮食、牲畜摆在原野祭祀上天,表达心中的感恩情怀,以后又在每一年的那天都要举行相同的仪式,而那天正好是十月初一。
以后,羌族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节日。
同时,天神木比塔也觉得人间辛苦了一年,在万物归仓之时应该放松欢庆一番,就指点羌人说:“你们应该过年”。
在得到了天神的授意后,羌人就以使用的太阳历(夏历,一年按十个月计)为依据,由释比用羊角卜挂和用铁板算推算出十月初一是个好日子,就让那天作为了新年的开端。
因中国历算到了秦汉才改为使用一年十二个月的月亮历(农历),所以羌历年早在秦汉以前随着羌人从游牧文明进入农耕文明时就存在了。
直到明清时期羌族人开始过春节并把它称为“过大年”而称羌历年为“过小年”之前,羌历年一直是羌族人最隆重的节日,因为到了农历十月初一,经过了春天的耕种和秋天的收割,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已进人农闲时节,耕牛也被放上山野享受着悠闲时光,所有的都是让人高兴的事情,除了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已没有什么方式能表达心中的喜悦了,加上羌族实行多神信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风调雨顺、吉祥安康是众神保佑的结果,所以过年是欢乐而神圣的,“祭天还愿”总是贯穿始终。
3分布区域“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地。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隶属四川省绵阳市,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其中羌族9.1万,占全县总人口56.9%羌族总人口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川羌族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节日庆典方面,便鲜明地反映了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中最为盛大隆重的就是“羌历年”。
4风俗习惯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
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
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
据传,在秦汉前,羌族已有这个习俗。
羌族原始宗教巫觋上坛经典《木姐珠》的口碑传承了一个关于羌历年习俗的颇具神话色彩的解释。
说阿巴木比塔幺女木姐珠,执意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父母拗不过女儿,以粮种、树种、牲畜作为陪奁。
至此,结合的年轻人,繁衍了后代,树木成材,农牧年年丰收。
女儿感恩父母,供置丰收硕果,向天祈祷,这天正是十月初一。
还愿,祈祥,庆吉,是许多民族年节的重要内涵。
而羌历年的传统过法,是非常有特色的。
节前,家家户户清扫房屋,赶制新衣,备办年货,也有选择年节举行婚礼的。
年节这天早晨,主人要给辛勤操劳为夺取丰收立下汗马功劳的牛马以最好的饲料犒赏。
过去,从这天开始,牛马羊敞开放了,甚至到地头吃了懒人未收割的庄稼,也勿须赔偿。
祭祀是羌历年最重要的活动,寨上村民盛装参加,这期间劳动停止。
祭祀仪式也因地域支系不同而大同小异。
由许(端公)宰牛、羊祭祀天神,各家则以面做的小禽畜作为祭品供奉天神和祖先。
有的村寨要祭山神。
每家派人携面制祭品参加。
当神林中敲击的皮鼓声响起神杖彩带激烈挥动时,端公的跳神便把村民带进了庄重肃穆充满虔诚和期冀的气氛中。
宰羊时,端公用冷水淋洒羊头,羊头不停摆动,说明山神领受了,可杀;不摆动,则不敢杀。
羊血洒于神坛前,羊头躬敬山神。
敬神的肉将分给各家各户带回享用。
跳神后,各户代表,于神林中围坐吃煮熟的羊杂羊肉,豪饮咂酒。
有的村寨当年若无成人死亡,还将在墙上绘制白色吉祥符号以庆人畜兴旺,庄稼丰收。
祭祀活动结束后,全寨青壮男子汇同老人组成庆吉队伍,载歌载舞到每家每户祝贺,并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喜庆歌。
有的则汇聚寨子坝中,欢跳沙朗、锅庄,畅饮咂酒。
也有相邀家中,围着锅庄火塘跳舞唱歌,尽兴方休。
羌历年的庆吉活动,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
由于历史的原因,羌历年曾被极左的尘烟抹去。
1988年10月,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羌历年放假的通知》,这是根据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后的“自治条例”有关规定研究决定的第一个羌历年,全州放假两天。
这天,州府马尔康数千藏、羌、回、汉各族人民聚济一堂欢度佳节。
茂县、汶川、理县、北川四县,并在茂县举行了庆祝羌历年暨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会。
1989年的羌历年,五万余人欢聚汶川县,古老的传统节日,将民俗、文化、商贸、科技活动融合一起,促进了文化、经济、科技的交流发展和繁荣。
和汉族一样,羌族也过春节。
过法与汉族农村场镇大同小异。
但宰杀年猪却从十月开始至冬腊月。
一般宰杀两三头,富裕羌民要宰四、五头。
所宰年猪自家消费至来年乃至更长时间。
春节要吃团年饭,酒宴摆“九大碗”,开宴前先敬祖先放鞭炮,喝咂酒、白酒,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喜门签和春联。
大年三十团年一般不接待客人。
有的村寨初一开始跳锅庄、沙朗唱酒歌,也有的玩龙灯。
初三一早上坟祭祖,之后开始串门走亲戚接待亲朋好友。
过年期间,无论到哪家,主人都会摆上肥而不腻香滑可口的猪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并劝饮咂酒或白酒,热情备至,足可领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羌家古风。
5羌历年现状1987年农历十月初一,省民委在成都举行了庆祝羌年大会。
自次以后,羌族地区就统一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年”,开展庆祝活动。
1988年茂县、汶川、理县、北川4县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4年的“日麦节”(羌历年)活动,同年,该活动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
自此,羌族传统节日“日麦吉”(羌历年)方得到了有效保护。
十几年来北川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从未间断。
和过去不同的是,庆祝活动不仅以村寨为单位,还以乡镇组织,在县城举行的全县庆“羌年”活动尤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