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羌文化

合集下载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鲜卑、羯、氐、羌


鲜卑族拓跋部拓跋珪
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7、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
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 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 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 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 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 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 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 字。”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统一 原因
迁都 措施
作用
建立
孝文帝迁都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
北 方 民 族 大 融 合
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1)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民族 的 文化更加的灿烂;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各民族 的 共同繁荣和发展; (3)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6、十六国和黄河流域的统一
政局的演变
北朝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宋、齐、梁
西东 魏魏

南朝
北北 周齐 梁、陈
1、十六国时期的战乱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38368年6年
一、民族融合
1、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2、表现(1)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规模 关中地区少数民族
占到总人口的一半

秦汉时期的氐和羌

秦汉时期的氐和羌

秦汉时期的氐和羌氐族氐和羌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两个关系密切的民族。

氐族的原始分布地在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四川西北地区,即汉武都天水、陇西、广汉等郡一带。

《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冉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自冉以东北,是西汉水、白龙江、涪水上游等地,这些地区自古就是氐族分布的所在。

《汉书·地理志》记:武都郡的武都(治今甘肃西和西南)、故道(治今陕西宝鸡南)、河池(治今甘肃徽县北)、平乐道(治今甘肃武都东北)、沮(治今陕西略阳东)、嘉陵道(治今陕西略阳东北)、循成道(治今陕西略阳西北)、陇西郡的氐道(治今甘肃天水)、蜀郡的湔氐道(治今四川松潘北)皆为氐族所居。

汉时,“有蛮夷曰道”①。

上述诸道、县皆在“冉以东北”,其地自古为氐族所居。

氐人的分布,如前所述,在秦陇、巴蜀之间。

其地山陵险阻,峻阪相接。

许慎《说文》卷十四下云:“秦谓陵阪曰阺。

”汉人之称氐人为“氐”,和氐人居住的地形有很大关系。

氐族处于汉、羌两族之间,与汉、羌两族很早就有密切联系,深受两族影响,但氐族仍然具有既不同于汉又不同于羌的民族特点。

《魏略·西戎传》云:“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姓矣。

其衣服尚青绛。

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

皆编发。

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

其嫁娶有似于羌。

”②这段史料说明:氐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与中原汉语不同,但由于与汉联系交往多,又多懂汉语;氐族的社会经济,主要经营农业,过定居农耕生活,兼饲养牲畜,牲畜中猪的饲养,是表明定居的一个重要标志。

《后汉书·西南夷传》叙述白马氐的经济云:“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族的农业和纺织都有相当的水平。

汉末,汉军曾在武都“下辨收氐谷十余万斛”①;氐人的麻织品很早就受到汉人的重视。

《说文》中即有氐人织品的专词,所谓“絣,氐人殊缕布也”;“纰,氐人■也”②。

一个民族的诞生——氐人千年氐人

一个民族的诞生——氐人千年氐人

一个民族的诞生——氐人千年氐人话题:氐人和文化木本植物羌族一、三眼族群至今在当初氐人生活过的甘肃南部,依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比氐人还要古老的上古时代,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个三眼的族群。

他们除了与我们一样的两个眼睛,在额头上还有一个直立着的眼睛。

但是因为气候变化,雨水浸入了那只眼睛,导致这个族群集体生病消亡了。

他们认为一些他们在当地偶然挖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现在我们叫它寺洼文化)就是当年这些立眼人使用过的。

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有人在成都看到这种立眼人在街上闲逛——氐人的后人为了膜拜三眼神,用刀割开额头,将墨涂在上面,呈眼睛状,等痊愈后,就形成了额头上的“眼睛”。

这些传说借助神话的形态,保留着一些氐族先民的零散原始记忆。

事实上,寺洼文化的居民,正是氐人的先祖。

这些原始记忆,随着千年的流传,几经改变,最终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点关于它的线索。

在寺洼遗址中,我们发现他们从那时就开始施行火葬的习俗。

当汉族人攻入氐族部落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氐族俘虏们不担心被俘虏,而担心不被火葬,可见火葬观念对氐人的重要意义。

作为渊源极近的汉族和氐族,为什么在丧葬上有巨大的区别?我认为答案还是和氐人的生活环境有关。

我们知道如果任由尸体暴露在空气中腐烂,很容易引起瘟疫等疾病的流行。

所以各民族都会葬掉尸体。

葬礼可以使瘟疫远离人群,又可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感情,于生理和精神卫生上都是人类的一大创举。

掩埋尸体和烧掉尸体,一样可以达成目的。

中原大都非常平坦,人最初能生活的地方也大都是被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土壤层很深,挖一个坑,甚至挖一个深坑都很容易。

而在氐人生活的山区,土层和石层之间错综复杂,山地地形更因降雨风化等原因,不断因泥石流、塌方等发生改变,而火葬只需要点一把火就可以,所以寺洼居民自然地选择了火葬。

山区土葬之难,在工具成熟的今天依然可见。

我就见过有人在山坡土质较厚的地方建坟,数年后改葬时发现因为土坡呈缓慢下滑的形态,棺木在埋葬地点数米外。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秦汉时,活动于西部的民族主要是氐与羌。

文献上氐、羌虽并称,两者关系却较为复杂:或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或认为氐、羌不同,习俗有异。

就文献记载而言,氐、羌二字使用并不严格,此处称氐,彼处呼羌,如白马氐、白马羌,如武都氐、武都羌,等等。

从相关记载及五胡十六国来看,氐、羌皆在“五胡”之列,且都曾建立过政权。

所以,氐、羌即便同源,却是异流发展,应属不同人群。

除“白马氐”外,关于氐人,两汉正史并无专门记载,仅在叙述“西南夷”或羌人历史时被约略提及。

白马氐所居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人勇戆抵冒,贪货死利”(《后汉书·南蛮传》)。

魏晋以后的一些文献,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简单提到氐人的习俗: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编发,嫁娶与羌有相似处,等等。

关于羌人,自商代以来就不断出现于典籍、甲骨、金文中,《后汉书·西羌传》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记录其历史的文献,学者因此建构出几乎与中国历史平行等长的羌族史。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学者王明珂以羌族史研究为契机,对我们所“熟知”的“羌族史”提出挑战,不仅有力冲击了既有的民族史书写“典范”,也使我们有机会反思秦汉的边疆民族问题。

本节以羌人历史的叙述为主,并提及王明珂的“边缘理论”。

通常,历史学界对“民族”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假设:民族是一群有共同血缘、语言与文化特征的人群。

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民族史研究:以构成此“民族”人群的内部客观特征,如体质、语言、文化等为研究对象,追溯有相同或相似客观特征的人群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经由这种溯源,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来源,及它与其他民族的宗裔分合关系,并在如此的时间深度上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

这个基本假设及相关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今天均受到强烈质疑。

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现况来看,共同的体质、语言、文化特征,并非构成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必要因素。

譬如,以语言来说,说羌语的不一定都是羌族,羌族不一定都会(或愿意)说羌语。

略阳江神庙,古氐羌文化的缩影

略阳江神庙,古氐羌文化的缩影

景区Scenic70江神庙.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71景区|Scenic72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山城名曰略阳。

略阳地属陕西南部秦岭南麓的汉中盆地,一江两河穿城而过。

在县环城路以西的嘉陵江畔,坐落着一座奇异非凡的江神庙。

它是中国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氐羌族风格戏院建筑群,用大量的木雕和彩绘,充分展示出精致华丽、奇异夸张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不仅具有羌文化探讨价值和极高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还是一个民俗旅游的好去处。

氐羌文化源远流长,商贾云集名噪兴州早在先秦至两汉之间,略阳就是古氐羌人生息之地。

虽有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满族等少数人迁徙于此,但仍旧以古氐羌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至今仍保留了一部分氐羌游牧部落的痕迹。

江神庙就是典型的古氐羌传统文化的见证。

庙内现存古建筑50余间,在戏院、回廊、过厅、厢房、前殿、后殿内,有反映古氐羌民俗民风、中国历史神话传说和关于略阳的名人字画以及彩绘木雕版画400余幅。

从江神庙后殿所挂的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嘉陵风情》长卷画作中可以看出,略阳城峰峦陡峭,茂林叠嶂,山腰有塔,谷底有民居,停船靠岸的码头,沿蜿蜒曲折的嘉陵江而建,江神庙即在此处。

江神庙,顾名思义就是祭祀江神的场所,但因嘉陵江航运是解放前唯一一条连接陕、甘、川的交通枢纽,故而这里繁荣兴旺、商贾云集。

从庙内的碑碣记载可以看出,此庙原是古代嘉陵江航运线上,船帮料理事务和祭祀聚会的活动场所。

每逢船帮经过时,操着各种口音的吆喝声伴随着纤夫高亢的号子声,一阵压过一阵。

等船靠岸停稳后,船工和纤夫就在江神庙内歇脚喝茶、听书看戏、摆龙门阵,各路船帮会首则忙于交易货物、招揽生意。

不仅如此,每当逢年过节、逢场赶集时,江神庙内外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停船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唱戏声、说书声、操着各种方言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面对如此繁荣的经济大市场,就连周边三省的绅士名流、达官显贵也时常会聚于此,相互结识、探讨商机。

氐族的起源及早期分布-最新文档资料

氐族的起源及早期分布-最新文档资料

氐族的起源及早期分布“氐”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有所出现了。

在先秦的古籍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对于这些史料记载中的“氐”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

陈梦家和顾颉刚先生就在解释这些材料时把“氐”作为一个动词来解释。

①张建昌先生,黄烈先生,李绍明先生等学者也认为这时的“氐”不是我们所说的氐族人,杨铭先生认为《殷武》中出现的“氐羌”是当时与殷王朝有关系的方国或者是部族,而与我们以后所说的氐人和羌人不同。

[1]那么“氐族”的称呼是如何而来的呢?三国魏鱼豢的《魏略?西戎传》:“(氐人)自相号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

”可见氐人自己并不叫自己为氐,氐人是其他民族的人对其的称呼。

据历史学家们的考证,我们所说的“氐人”是秦人对生活在陇坻居民的称呼,意为“在山地生活的人”。

[2]“氐”初为秦人对生活在坻地的人的称呼,从“氐”这样的称呼可知,氐族这个民族是生活在山地的居民。

(一)对于氐族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焦点,要探究氐族的起源问题只能借助于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和一些相关的考古材料,从中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也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性,使得学者们在氐族起源的问题上就有了许多的争论。

在现有的资料上,也不能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在这里对学者们的相关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

大致有这样的四种说法:一是氐、羌为同源随着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两个民族乃同源异流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观点是来自于对于古籍材料的解释,二是认为氐族起源于羌族为羌族的分支。

杨建新,张建昌等学者就持种观点认为氐族人是羌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另一种有别于羌人的民族共同体。

氐族人形成单一的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因为受到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离开原来所居住的高原地区迁于更能适合居住,生存的河谷地带,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并在不断的适应环境和应对挑战,在逐渐的与其他民族的频繁接触中,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和习惯,最终从羌族中分化出新的民族氐族,这也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解释为什么在古籍中往往把氐羌连用,是因为他们本是同源具有相同的文化习俗,随着发展和分化又出现了一些习惯的不同。

[羌族的族源及历史]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论文

[羌族的族源及历史]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论文

[羌族的族源及历史]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论文世纪之交,何光岳先生的新作《氐羌源流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

这是何先生《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著作中的又一项重要骨干工程。

它的问世,是何先生几十年艰苦耕耘的重大收获。

这是一部关于氐羌族源流研究的开拓性学术专著。

首先,它填补了空白,第一次梳理出氐羌源流的基本脉胳。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们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

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

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

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

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

由于氐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

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族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

到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

属于氐人系统的人、白人则向西南迁人川西、滇北、滇中。

因此,氐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骨干。

氐羌族源远流长,列国分支和氐族繁多复杂,延续时间久远,要对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国、诸姓氐的分布和迁徙作一纵向梳理,这绝非易事。

何先生以数十年之积累,数十万里之调查访求,在艰苦的条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氐羌族的源流、迁徙、分布、流变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有关氐羌族史,历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难以搜寻。

时至今日,关于氐羌族的论著仅限于氐、羌、藏、彝及西南各民族的专史,如马长寿的《氐与羌》,任乃强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的《羌族史》,方国瑜的《彝族史》,杨铭的《氐族史》等,这些专著无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羌人、氐人:游牧于陇南的古老族群

羌人、氐人:游牧于陇南的古老族群
、 一 羌 与他 族 的 交流 融 合 羌人是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 在夏朝末期 , 姜姓的羌人与 关于羌 氐的来源 、 氐是否为 同一 民族 , 羌 学术 界主要有 两种 活动在今 陕西 、 甘肃一 带的姬姓的周人 , 世代 通婚 , 结成部落联
| |
一 、 氐的族源 题 亮
意见 : 一说羌 、 氐同源而异派 , 一说羌 、 氐虽 自古关系密切 , 却是 盟。 公元前 1 6世纪 的商汤时 , 羌人臣服于商朝 , 到商朝晚期 的武 两个不同的民族 。 乙时 , 、 羌 商关系破裂 , 到商朝文丁时 , 双方又归和好。约在公元 前者认 为,史记》 汉书》 后汉书》 《 《 《 等史籍所载 的“ 羌氐” 常 前 1 世纪 , 武王联合 羌和庸 、 、 、 、 、 、 等八 国部 , i 周 蜀 雾 微 卢 彭 濮 常连用或分用 、 混用 , 说明“ 、氐” 羌” “ 并非两个独立的族称 。 关于 落 , 了商朝 , 灭 建立 了周朝 。 周王大封诸侯 , 在异姓诸侯中姜姓最 羌 的来源 , 东汉应劭《 风俗通》 释说 , “ 解 羌 主牧羊 。故 ‘ ’ 羌 字从 多 , 由此 , 羌人大批进入 中原地 区的封国 , 并接受华夏文化 , 同化 羊, , 人 因以为号 ” 《 。 后汉书 ・ 西羌传》 , 本出 自三苗 , 说 羌“ 姜姓之 于华夏族。 别也。其 国近南 岳 , 流四凶徙之三危” 史记 ・ 及舜 。《 五帝本纪》 记 战 国时 , 在黄河上游 和湟水 流域一带 ( 主要 在今青海境 内 ) 载“ 三苗在江淮 、 荆州数为乱。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 “ ,迁三苗于三 有羌人活动。秦厉共公 时( 4 6 前 7 一前 4 3 , 4 )爰剑受 到羌人拥戴 , 危” 。这里的“ 三苗” 又叫“ , 有苗 ”“ 、苗民”是 我国古代传说 中黄 被推举 为首领 , 此 , , 从 实行 了世袭制 , 子孙繁衍 , 自为部落 。如 各 帝至尧舜 禹时代的古族名 , 主要分布在现在长江中游以南一带。 牦牛种越 羌 ( 四川 西昌东南 ) 白马种广汉 羌 ( 四川西部 ) 今 、 今 “ 三危” 即三危 山 , , 又叫卑羽山 , 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南 3 。而 等等 , 0里 而生活在今 甘肃 陇南 武都 区及 周边地区的参狼种武都羌 , 有史可考的 , 最早 见于殷商时的 甲骨 卜 , 甲骨文记载 , 辞 据 殷商 史称 “ 参狼羌在武都胜兵数千人” 人 口必有数万 。 , 时的羌 , 又叫“ 方” 有 两 大部落 , 羌 , 一个 是 “ 羌 ” 一个 是 “ 北 , 马 两汉时 , 羌人有 了更大发展 , 自爰剑后 , “ 子孙支分凡百五十 羌” 。羌人活动 区域相当广阔 ,魏书 ・ 昌羌》说 :其地东接 中 种” 《 《 宕 “ ( 后汉书 ・ 西羌传》o 此外 , 属于别部的有先零 、 当煎 、 牢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一种艺术活动,当人类开始劳动生产和进行社会性活动时就和歌唱绘画等即伴随着原始人的劳动和生活应运而生了。

随着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的萌发,舞蹈也成为凝聚部族感情,进行祭祀、战争、庆典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

其中亦显示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

古老的舞蹈遗存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活化石,是精神化的文物,从中可供我们了解、认识历史。

这也是我们今天考察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在《民舞集成》的普查中,舞蹈工作者在嘉陵江、汉江源头的略阳、宁强县一带,挖掘出至今仍流传在边远山区的古老的民间舞蹈《羊角鼓》和《羊皮鼓》。

舞蹈中至今保留着比较原始、古朴的具有古老巫舞的色彩;保留着古代军卒练兵、征战之仪式和场景;具有一定的原始生活气息和率真的特色。

使人观后大有古代氏族部落舞蹈遗风之感。

由于这一地区曾是古氐羌人聚居、活动之地,因而疑为古羌人舞蹈文化之孑遗。

一、陕南曾是古之氐羌民族活动范围
古羌族曾经聚居、活动于汉水中上游地区。

其称谓见于古书者,或谓之羌,或谓之氐羌。

《周书·王会解》:“氐羌以鸾鸟。

”孔晁《注》:“氐地羌。

羌不同、故谓之氐羌。

今谓之氐羌。

”据此可知,所谓氐羌,系氐地之羌族。

“盖羌其大名,氐其小别也。


古羌族系西部游牧部族之大族。

活动分布地域极其广泛。

据有关资料载:北起天山南麓,黄土高原,向南经青藏高原至四川盆地、泯江、嘉陵江、汉江上游直到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域中都有古羌戎的分布。

居于陕甘青高原的古羌族向东进入中原,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氐羌,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说:“古之氐羌,在今陇蜀之间者,至秦汉时,盖皆服属中国,同于编户。

”东进的氐羌系羌族分支,亦是陕南古老的部族之一。

由于其最早“受汉族文化的熏陶”,故较之余部更为先进一些。

吕思勉在同书中对于羌人、巴人间的关系时说:羌族“其在南者,则同化较迟,则古所谓巴人,汉时所谓巴各南蛮及板楯蛮也。

”除此,尚有余支向南经几次大迁徙、与当地民族融合后,成为彝族(古称罗罗)、纳西、白族、傈僳、土家、普米等近十个民族。

汉水中上游地区曾是氐羌聚居、活动或是骚扰之地。

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印记。

今宁强县,古称“宁羌”县。

《宁强县志》载:“宁强县境,禹贡梁州之域。

商及西周时代为氐羌所据。

……春秋战国,县西北部为白马氐(羌族之一部)之东境、东南部为蜀国苴候都邑葭萌领地。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平羌将军宁正征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氐羌,氐羌降,置宁羌卫于徽州(今甘肃徽县),‘其曰宁羌,盖以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

’”其县名直到“民国31年(1942)元旦,改宁羌为宁强”县。

明·嘉靖《略阳县志》亦记载有:略阳在“春秋为氐羌所居。


《略阳县志》(1992年版)载:“略阳先秦时为白马氐东境地。

自汉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抗汉族统治,屡次失败,汉族统治者曾数次将氐族人强制迁往酒泉、扶风、天水、关中一带。

未被迁走的氐人,被迫学说汉话、学农耕、顺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与汉民通婚,逐步被汉人同化。

……羌族亦同样受汉族生活习俗影响与汉族融为一体。

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载,当地人‘兼有南北语,类秦蜀’,积淀成兼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除志书记载外,至今在一些地方还保留有“羌寨”、“羌沟”、“羌窝子”等地名。

足以证明略阳、宁强一带曾是古之氐羌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氐羌人极为强悍。

史称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

不能持久,而果于冲突。


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

然古之羌人虽强悍,但由于进化较迟,故而皆系有勇无谋之粗鄙山野之夫。

相传:早在商汤之时羌人就时常作乱、直到商武丁王即位。

《后汉书·西羌传》有载:“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

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

”武丁所伐之鬼方即为氐羌。

《诗经·商颂·殷武》也有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亦说明在商武丁之时氐羌部落曾被征服,并臣服于商王朝。

然而,到了商朝末年,面对商王朝的暴政,羌人又倒戈随周武王讨伐商纣。

《书·牧誓》有记:当时,周武王伐纣之时有很多部落“及庸、蜀、羌、髳、徽、彭、濮人。

”对于《牧誓》中提所提到的羌人,吕思勉在《微、卢、彭、濮考》中认为:“羌族蔓延甚广,从武王伐纣者,当在陇蜀之间。

”也就是说随武王伐纣的古羌人,乃嘉陵江上游、汉水中上游的氐羌部族。

古羌人“俗勇敢善战,以寇抄为事,皆披发。

”对对外的征战中如此,对内的族人中亦是“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

”因为强悍好战,并以“寇抄为事”,经常侵犯骚扰汉人及其它部族。

故而自汉以后,各朝各代为保一方安宁,常以武力征剿。

这种征剿的战争在安康一带也常发生,曾有出土物“铜弩”为证:清同治年间兴安知府童兆蓉在《铜弩行》(并序)中考证:认为系
当年镇压羌人所用无疑。

由此亦可说明,当时汉水中游的安康亦有羌人骚扰,汉人为拒其侵犯而使用铜弩,而使“羌虏惊溃”。

古羌人多在汉水上游聚居、活动,除上述《宁强县志》、《略阳县志》等志书记载外,还有许多氐羌文化遗迹。

据梁中效先生在《汉水上游文化史探微》中说:“今天矗立在略阳县城内高台子小学中的‘紫云宫’(又名新江神庙)和位于略阳城东侧的江神庙,是氐羌文化的孑遗。

这两处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重于木雕和彩绘,注重外观华丽,没有汉族古建筑的斗拱装饰,大量使用挡封板,以便遮盖檐椽和内部的梁架结构。

古建筑上的板绘艺术,有兽头图案画、氐羌人物画和高浮雕人物故事图像。

兽头图案画多是熊、野猪、猴之类的动物,与氐羌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宗教活动有关。

氐羌人物形象造型新奇,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

”“……有一将军画幅,高鼻、浓眉、大眼、头戴尖顶羊角帽,帽顶有金鸡翎,耳旁披发,身着披风,内着铠甲,足蹬尖卷皮靴”(转引自陈显达《汉中地区名胜古迹》)。

上画人物,活脱脱的羌族人形象。

1974年,安康五里月河北部出土了一件战国“虎钮錞于”。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远古的氐羌、巴族人信奉龙或虎,将其作为图腾崇拜。

而安康出土了多件以虎为图案的兵器物件,如剑、戈、钺、錞于等。

至今在西南同属古羌族后裔的彝、纳西、土家、白、普米、傈僳、哈尼等族都不同程度的在形式上保留着崇虎的习俗。

正如前所述,古羌人分支颇多,程度高低不一,“其在南者,则同化较迟,则古所谓巴人,汉时所谓巴群南群蛮及板楯蛮巴”之说,可认为氐羌与巴同俗,“虎钮錞于”则是羌人或巴人的虎图腾乐器无疑。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