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合集下载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5篇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精选篇1余华先生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看了好几遍了,每次合上书之后,总想写点儿什么,却总是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主人公许三观没有复杂离奇的经历,他只想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在他的人生经历中,遇到了不少坎儿。

而每到一个坎,他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卖血才能迈过。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

比如,经济落后条件下的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态;小人物追求平等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以至许三观牢骚满腹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等等。

我在余华笔下看到的是一个面对艰苦的生存仍然保持乐观和尊严,内心充满温情和善良的形象,我不得不感叹,余华不愧是一个语言大师,他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让我明白了不少生存之道。

许三观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他对孩子的爱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是只讲付出不求任何回报的。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无法获得巨大的财富,从而让孩子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

但他却以一个父亲的爱、一个男人的担当撑起了一个家。

他的大多数卖血经历,都是和孩子有直接关系。

特别是大儿子得病在上海住院,他一路卖血到上海差点把自己的命都卖没了,以十天卖血四次的悲壮经历,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当他年老之后,一家人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了,他因为自己的血没有人要了,想到的仍然是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是一个善良的人。

他的做人原则是“多行善事,不行恶事”。

当初养子闯祸了,养子的亲生父亲为了几个钱而不认儿子,给许三观及家人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但许三观卖血挺过来了。

后来,为了救养子的亲生父亲的命,许三观没有幸灾乐祸,也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忍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持养子出手相救。

这,应该不是一般的善良吧?许三观是一个智慧的人。

他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拥有在艰苦条件下生存下去的智慧。

在全家都饿得不行的时候,他利用自己的生日,用嘴巴给全家人每人炒了一个菜,让他们用耳朵听着吃了。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5篇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1《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对于《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了更大的叙述空间,它着重表现人物的人性内涵,而不仅仅仅是命运对人物的压迫。

《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好处上说仍然承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

所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应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然要顽强地活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应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但每一次卖血在余华笔下却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内涵。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血在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与生命几乎处于等同地位,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许三观共有十二次卖血经历,除了开始和结尾的两次外,在剩余的十次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其卖血的结果,也都基本上到达了许三观的预期效果。

他的血越卖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盛,他的血是为家庭、为子女、为妻子而卖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

小说的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来拯救一乐,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妻子与别人的私生子。

在中国这个十分传统的国家里,妻子的背叛使丈夫丧失了男人做人的尊严,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许三观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供养“别人的儿子”,显然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内心的巨大煎熬。

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仅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的血”,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伦理范畴。

在这种伦理冲突中,许三观仍选取了为一乐卖血,足以体现了伦理温情的力量。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2当《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字最初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脑海中只浮现了两个字“粗俗”,以至于我实在对它没有多少好感,但随着渐渐深入,一个个人物像是都活了过来,就好像我穿过了悠悠时光,置身于那个年代,成了一个已然入戏的旁观者,人物的一段段经历牵动着我的一根根神经,让我无法自控。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悟(精选6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悟(精选6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悟(精选6篇)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悟(精选6篇)许三观,一个平凡之极的丝厂送茧工人,为了一个个理由,而这些理由的根源就是为了他的家庭能够存活下去,一次一次不得不去卖血来维持生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悟6篇,以供大家参考!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悟(精选篇1)花了半天时间看完了整本书。

看的过程中心情压抑着悲痛……书中讲述了许三观通过一次次卖血,帮助家里躲过了灾难的故事。

以致书的结尾处,当又一次去卖血被拒绝,被告知自己的卖不了的时候,他害怕了,绝望的痛哭起来。

担心以后家里再有灾祸,自己再也没办法了。

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卖血。

许三观每一次都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去了医院,换来了35块钱。

贴一段最后许玉兰痛斥三个儿子的话。

“想当初,自然灾害的那一年,家里只能喝玉米粥,喝得你们三个人脸上没有肉了,你们爹就去卖了血,让你们去吃了面条,你们现在都忘干净了。

还有二乐在乡下插队那阵子,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你们爹卖了两次血,请二乐的队长吃,给二乐的队长送礼,二乐你今天也全忘了。

一乐,你今天这样说你爹,你让我伤心,你爹对你是的,说起来他还不是你的亲爹,可他对你是的,你当初到上海去治病,家里没有钱,你爹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卖血,卖一次血要歇三个月,你爹为了救你命,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隔三、五天就去卖一次,在松林差一点把自己卖死了,一乐你也忘了这事。

你们三个儿子啊,你们的良心彼狗叼走啦......”在那个悲剧的时代里,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感受不到那种生存压力的绝望。

但在余华的书里却能深深的感受到。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字里行间里,尽显悲惨,不幸,让人跟着剧情,心也沉重的透不过气。

为了活下去,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顽强的抵抗。

这本书除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也能感受到掺杂在其中暖暖的爱。

许三观对儿子,妻子的爱,妻子被,不顾一切去送饭,把菜藏在饭下面,一边对愚昧感到愤恨,一边体会他们的坚强与爱。

儿子肝炎住院,舍命卖血,只求儿子能活下来……所幸故事的结尾是阳光的。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感悟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感悟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感悟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1战胜了所有命运强加给他的困难和艰辛。

最后当许三观老了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血卖不出去了,而为以后有所担忧,有些伤感。

许三观在青年时代,被周围的生活不断压迫,他一直拼命工作可还是无法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了。

每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会想到去卖血,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了给儿子一乐治病,在到上海的途中,到了六个地方卖血,隔三差五就卖一次,要知道,每买一次血要休息三个月,为了孩子,他在“松林”卖血差点卖死。

我在书中看到了许三观卖血的一幕幕,掐指一算,许三观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一共卖了12次血。

他还说过一句话,令我很感动,这句话是“就是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

”这是他在“百里”卖血后对一个老人说的话。

许三观的三个孩子是他用血喂大的,许三观托举着整个家,承担着他必须承担的责任,他饱含辛酸的经历感染着所有的人,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文章最后一章,许三观已年过六十,他想吃猪肝,喝黄酒,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他的血不能卖了。

那一时,许三观哭了,在整篇故事中,很少看到许三观“哭”,可得知自己的血卖不出去了,他却哭了,哭的那样伤心。

人生的无奈,他或许认为自己的人生到了尽头,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去承受任何打击,或许没有办法再一次解决生活的拮据,或许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而感到伤心。

他哭了,每次家里遇上什么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的,他担心以后有了什么灾祸,家里该怎么办啊?许三观一直是为家而活着的。

当我读完《许三观卖血记》时,就像是在读,再看,在品味在我身边所发生的的事,这本书中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语,却给我一种朴实感,真实......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余华先生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看了好几遍了,每次合上书之后,总想写点儿什么,却总是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主人公许三观没有复杂离奇的经历,他只想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800字通用(精选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800字通用(精选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800字通用(精选5篇)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800字通用(精选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800字通用,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800字通用精选篇1日有幸读完了余华先生的《许三观卖血记》,自我感觉书中有一些词语不适合青少年观看,如果单独拿到网上去发表,一些违禁词会毁掉一本书的形象。

建议大龄已婚人士观看。

书中的主人公叫许三观,一生卖了许多次血,每一次卖血都是补贴家用,最后当他老了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可是医院的血头不肯要,还讽刺说他的血只适合刷漆用。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媳妇,并且成功的娶到了油条西施许玉兰。

许玉兰为许三观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一乐、二乐、三乐。

别人都说一乐不像许三观,许三观最终发现一乐的亲爹是何小勇。

许三观对一乐既爱又恨,多次赶他出门让他去找自己亲爹过去,可是最后为了他又去卖血。

有次许三观卖完血带着一家人去胜利饭店吃面条,唯独不带一乐。

一乐去找亲爹,亲爹不认,因为吃不上面条便哭着走在街上,最后又是许三观带他去吃了面条。

文中的人们经历着饥荒、锅碗瓢盆粮食上交一块吃大锅饭、城市知青下农村……闹饥荒的时候许三观便让大家闭上眼睛,用语言给每个人做一道想吃的菜,并让大家”吃”的津津有味。

许三观卖完血之后一定会到胜利饭店吃顿好的,也是文中多次出现的最感人的一句话或是一幅场景: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

文章还有一些美好的句子摘抄了下来。

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你们别用嘴,用嘴连个屁都吃不到,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

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锅里,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炒四下,炒五下,炒六下……他一个人在桌前坐下来,将那个还热着的红薯放在桌上,开始小心翼翼地剥下红薯的皮,他看到剥开皮以后,里面是橙黄一片,就像阳光一样。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范文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范文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范文5篇(一)花了半天时间看完了整本书。

看的过程中心情压抑着悲痛书中讲述了许三观通过一次次卖血,帮助家里躲过了灾难的故事。

以致书的结尾处,当又一次去卖血被拒绝,被告知自己的卖不了的时候,他害怕了,绝望的痛哭起来。

担心以后家里再有灾祸,自己再也没办法了。

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卖血。

许三观每一次都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去了医院,换来了35块钱。

贴一段最后许玉兰痛斥三个儿子的话。

想当初,自然灾害的那一年,家里只能喝玉米粥,喝得你们三个人脸上没有肉了,你们爹就去卖了血,让你们去吃了面条,你们现在都忘干净了。

还有二乐在乡下插队那阵子,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你们爹卖了两次血,请二乐的队长吃,给二乐的队长送礼,二乐你今天也全忘了。

一乐,你今天这样说你爹,你让我伤心,你爹对你是最好的,说起来他还不是你的亲爹,可他对你是最好的,你当初到上海去治病,家里没有钱,你爹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卖血,卖一次血要歇三个月,你爹为了救你命,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隔三、五天就去卖一次,在松林差一点把自己卖死了,一乐你也忘了这事。

你们三个儿子啊,你们的良心彼狗叼走啦...... 在那个悲剧的时代里,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感受不到那种生存压力的绝望。

但在余华的书里却能深深的感受到。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字里行间里,尽显悲惨,不幸,让人跟着剧情,心也沉重的透不过气。

为了活下去,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顽强的抵抗。

这本书除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也能感受到掺杂在其中暖暖的爱。

许三观对儿子,妻子的爱,妻子被批斗,不顾一切去送饭,把菜藏在饭下面,一边对愚昧感到愤恨,一边体会他们的坚强与爱。

许三观卖血记的读书心得感想(通用15篇)

许三观卖血记的读书心得感想(通用15篇)

许三观卖血记的读书心得感想(通用15篇)许三观卖血记的读书心得感想篇1昨天读了一天《许三观卖血记》,没有读完,今天早上刚读完。

本想昨晚熬夜就把它读完了,还是熬不过眼睛的酸涩。

读余华写的书总是有种忐忑的心情,总是害怕在下一个情景他会让某个人死去。

当读到这本书的最后,我纠结的心才一下子松了下来,是为这种结局而高兴,却又高兴不起来,因为主人公所经历的那些苦难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在这个许三观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他从来不推卸,他要用卖血换来的钱来肩负起这种责任。

他为和他上过床的邻居卖过血,他为老婆卖过血,他为全家的糊口卖过血,他为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卖过血,他为这个非亲生的儿子隔三天又卖一次血,隔了五天又卖一次血,以至休克差点死去。

他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对儿子的父爱!当他最后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的时候,医院嫌他太老,已不再喜欢要他的血。

他只想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酒要温一温的。

这是他吃到的最奢侈也最幸福最快乐的一顿饭。

随着时间的走过,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完成了自己承受的责任,他是幸福的,这幸福里有太多的苦,可他还是幸福的,因为这幸福里有太多太多的苦。

任何苦难都不会把幸福打到,幸福会因苦难的存在而更加光彩照人!做个坚强的人,做个有责任的人,于人,于己,于社会!许三观卖血记的读书心得感想篇2许三观,一个平凡之极的丝厂送茧工人,在那个动乱的岁月里,为了一个个理由,而这些理由的根源就是为了他的家庭能够存活下去,一次一次不得不去卖血来维持生计。

当他的非亲生儿子得了肝炎去上海治病,他竟一路卖血,在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卖了四次血。

在大冬天一个50多岁的老头用碗舀着河里冰凉的水一口气喝了八碗,卖了血后在避风的墙角晒太阳依旧瑟瑟发抖的镜头让我心酸不已。

在这一场场卖血场景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凡人作为父亲的义无反顾而承担的巨大责任。

他用这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卖血,在苦难中顽强的生存。

他用卖血来抵抗生命中的苦难,丈量苦难的长度和强度,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眼泪,温情,坚强和不服输的精神。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精选1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精选15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精选15篇)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篇1这是一个为生存而不断卖血的人的故事。

在他身上,无不闪着令人敬佩的光。

读完全书,主题很明确,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对人们的逼迫,导致无数人被饿死,而面对生活绝境极力求生,很多人去卖血,其中就有主人公——许三观。

他为了赚钱,去卖血;他为了娶妻,去卖血;他为了买家具,去卖血;他为了还债,去卖血……在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

在第十九章,灾荒年景,粮食十分紧缺,许多人被饿死。

“到城里要饭的人越来越多,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才真正觉得荒年已经来了。

每天早晨打开屋门,就会看到巷子里睡着要饭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样,那些面孔也是越来越瘦。

”在这饥荒年,全家天天吃玉米稀粥,三个小孩越来越瘦。

”生日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饥饿所带来的不仅是对肉体的吞噬,更多的是对精神上的折磨。

在饥荒面前,主人公仍不屈服,恰恰相反,他在哀伤、悲愤后学着站起来面对现实。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章。

这时一乐肝炎重病住院,需要大量资金,于是许三观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生命,一路卖血卖到上海。

“一个戴口罩的护士,在许三观的胳膊上抽出四百毫升的血以后,看到许三观摇晃着站起来,他刚刚站直就倒在了地上……”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寄托了希望,搭上了性命,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父亲的伟大和他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无与伦比的父爱,更多的是为求继续生存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

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时许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群众,全书表达了余华对当时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同情。

许三观有着刚强、坚毅不拔、与不公的命运作抗争的顽强意志和为家庭负责任的高尚品质。

他“坚毅地生存,固执地活着”。

从他的身上无数处的闪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你所面对的境遇是多么的糟糕,你也要继续生存下去。

来到这世上是上帝给予你的福份,虽然每一个人的归宿都是大地母亲的怀抱,但你要好好归划你这场生存游戏,升华你存在的意义,那么你,将会成为星空中独一无二地闪着光的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序:近来偶读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颇有些感触。

很少有书能够这样打动我,既然它与我有缘,那我就不得不写点东西来纪念它了。

我自幼生在农村,直到我十岁去镇上的中心小学读书,那之前农村的所有生活就是我的全部记忆。

所幸生在和平年代,从小到大并没有吃多少苦。

我们家至少祖上三代都是农民,貌似没出什么大户,因此也没有族谱这些个高档的东西,远远近近的亲戚关系已久远得不可考证。

祖祖辈辈都是在土地里摸爬滚打,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年复年年也赚不了多少钱。

到我爷爷这一代,总算在大生产的时候当上了队里的主任,让家人过了几年好日子,可惜文革一来,他就住了几天牛棚,再没个后文了。

我的爸爸是县里的最好的高中毕业的,算来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只可惜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还是回村当了个农民。

那些命里时有时无的事情,谁又能说个准呢?
几年前爷爷因病离我们远去。

他们这一代,真正经历了风风雨雨、大起大落,却慢慢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被湮没。

还没等我细细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就已被时代的洪流卷走。

爷爷这一辈人,是时代的注脚,而我,却只能通过另外一个故事,去窥探这个时代的剪影。

尽管这个故事和我爷爷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演绎,我却仿佛能从中体味到那个时代他们所经历的共同的幸福和艰难、执着和脆弱。

这个故事,或许与你祖辈们的经历相似,它就发生在他们中间。

这就是许三观卖
血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是当代作家余华于一九九五年八月写成的一个故事,作家自己也说故事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现实中的原型,那是他父亲说给他听的。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余华在中文版自序里如是说。

于是他写了一个人的一生,从他第一次卖血到最后一次卖血,从他身强体壮一无所有到两鬓花白门牙脱落。

他最后的感慨是“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作者在韩文版自序里说,许三观一生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

故事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不平等的基础上。

许三观父母双亡,是城里丝厂的小小送茧工,是城里人,却是农村的爷爷和四叔抚养成人。

偶然间他知道了农村人卖血的传统,就开始了他的卖血之途。

在农村,卖血是身体健康的象征,是荣耀的事情,但是换在城里,卖血却是一件十分丢人的事情,他的妻子许玉兰说卖血就等于是卖了自己的祖宗。

那个时代的农村和城市差别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大,但根深蒂固的观念却是无法改变。

许三观用第一次卖血得来的三十五块钱娶到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油条西施”许玉兰,虽人有点泼辣好强,却能做饭能做衣,五年之内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建立起一个幸福的家。

但事事哪有
都竟如人愿的呢?大儿子一乐越长越不像他,人人都这样说,他心里也有所怀疑,但他采取了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他说,儿子长得不像爹,儿子长得和兄弟像也一样,如此豁达就是朴实的农民许三观。

后来他知道了一乐不是他的儿子,他在很多方面待他也如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有时候想到这个事实他也会伤心地哭泣,他的质朴与善良决定了他也只能接受现实,没法去报复,没法去做与他良心相悖的事情。

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危及切身利益与全家安危的大事,也许他会一直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一乐是他最喜欢的亲生儿子吧。

但是人一旦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大事,就容易把责任归结为其他,就容易想到给自己一个理由来逃避,不论这个理由是什么。

当一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需要大量医药费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就想到了要他去找自己的亲爹来负担。

可是最后呢,还是他去卖了血还了债,还原了自己的家。

九年了,他自从有了自己的家再没卖过血。

遇到困难他虽怯弱,虽并没有一开始就想到要承担责任,但这样的做法对于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小市民来说,可以被理解,不是任何人都应该做到完全的善良,完全地大度懂理,不犯一点错误,他的做法是人之常情。

他又深深地为这件事情而不甘,于是也做了一件蠢事来报复——这大抵是他这一辈子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文革中他的妻子许玉兰被批,他也能在儿子们面前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要他们原谅自己的母亲。

这时他已经卖了三次血了。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他们一家人精打细算地过活,许玉兰颇有远见地存了两缸米,在后来的自然灾害年份里一家人也勉强支撑了些时日。

喝稀粥喝得孩子们脸上都没有血色了,为了改善生活,他又去卖了一次血。

看到这里,我最感动的是他找到一乐背着他去胜利饭店吃面的情景。

自从一切坦明之后,他对那件事情始终不能释怀,他觉得自己的汗钱拿来养别人的儿子可以,血钱不能,于是他带着其他人去饭店吃饭,单给了点钱留一乐一人在家。

这个孩子委屈地离家出走了,而许三观最终也没有一直狠下心来。

忠厚老实的许三观对待自己唯一的仇人呢,也并不能做到十分地心硬。

一乐的亲爹何小勇被车撞了,表面上许三观虽嘴硬,却还是要一乐去帮帮他的亲爹,也还是护着自己的这个儿子。

从此以后,许三观认定这个儿子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他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能有自己最坚决的判定。

文革中许玉兰遭到残酷批斗,他也并没有嫌弃她,始终支持着她,对她好,不离不弃。

为了在别人面前装装样子,他给许玉兰送饭时把肉藏在碗底。

这样的一个丈夫,还能让人苛责什么呢?看到这里,我不禁眼泪流下来,尽管许玉兰对不起他,他却能如此待她,夫妻之间的这种患难与共的深情深深打动了我。

不管平时的吵吵闹闹有多严重,在大难面前,定要相互爱护相互扶持。

大道理许三观不懂,他用行动践行了最大的美德。

第五次卖血是为了给一乐补身体,让他不至于那么累。

第六
次卖血是为了让二儿子能够回城,卖血换钱款待那个虚伪的生产队长,这两次卖血前后相差不过月余,他是拼命在为着他所爱的家人。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波折,有时会让人完全没有招架还手之力。

一乐生了重病,二乐在风雪之夜把他从乡下背回城里。

虽不是亲兄弟,但弟弟风雪护送哥哥的画面也让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等到他回到家,已变成了一坨移动的雪堆了。

一乐被连夜护送到上海,许三观为救儿子,不得不找四处邻居借钱。

曾经有过过节的方铁匠、何小勇妻子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大家都没什么钱,但十一户里面有八户都借钱给他了,这说明他平素对人就很好,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人会见死不救。

余华为我们描绘的那个时代,大家都很穷,但也都尽力去帮助别人,物质上的贫穷远远比不过心灵上的富有。

感怀于当下,我似乎若有所悟。

借来的钱还是不够,许三观决定一路卖血卖到上海去救一乐,这个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他亲生的儿子。

一路上,他遇到善良的给他水喝的素不相识的林浦居民,遇到给他小猪仔取暖的农民老大爷,也遇到一路上对他颇有照顾的来顺兄弟。

一路上他得到了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的帮助,让他从生死边缘挣扎过来,见到了他的儿子。

他是豁出去了自己的性命,他说,自己活了这些年,做人的各种滋味都已经享受过了,做人做全了,就是死了也赚了,可孩子们还没有,他们才刚刚开始。

当他冷得直发颤,倒在林浦冰冷的大街上的时候,我一度以为他就此会死掉,然后故事就此
悲剧结尾,可是一个父亲千里卖血的历程还没有完,他的责任支撑着他,所以他一次又一次活过来。

这里是我眼泪流得最多的地方。

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在很多方面,他都如许三观一样待着我,他唯一的孩子。

也许在很多艰难的时刻,我都是我父亲唯一的支撑吧。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

”许三观终于老了,牙齿掉了好些,头发花白了,他想到曾经的胜利饭店再去吃一顿,于是他要再去卖血,可是他的血已经老得没人要了。

站在熟悉的大街上,他止不住老泪纵横。

许三观的一生共卖了九次血,每回在他人生他家庭的危难时刻,都是卖血帮助他度过了难关。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苦难呢?谁也不清楚。

就像许三观,他不知道灾难何时回来临,但总是有办法能够挺过去的。

我们爷爷辈的一个故事就此就结束了。

时移,世易,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故事。

趁着他们还健在,我们为何不去细细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多学学做人的智慧呢?每一个老人都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用他们一生的心血凝结而成,待着后世子孙来慢慢品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